查看原文
其他

葛玉君|时代变迁与价值演进 ——由《美术》杂志窥新中国70年中国画思潮之嬗变

当 代 美 术Contemporary Art
专 题 研 究

时代变迁与价值演进——由《美术》杂志窥新中国70年中国画思潮之嬗变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副教授 | 葛玉君



本文以新中国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文艺期刊之一《美术》作为切入点。从其不同时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文艺政策的推动者”、“艺术现象理论化的阐述者”与“审美理想学术话语的建构者”等角度展开对新中国70年中国画思潮嬗变的研究。进而提出,中国画分别在以“革命化”、“现代化”、“全球化”为文化想象范式的外部语境下,由“题材内容”、“笔墨语言”到“价值理念”的重心位移;对中国画的探讨也呈现出由“争议、争鸣”到“迷茫探寻”再到全球化语境的焦虑下,集体反思、积极建构的一个过程。并在新世纪“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关系中,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多样性”与“历史的总体性”共构的时代关联。




一、新标准的创立

——文艺政策的解读与推动(1949—1966)


关于《美术》杂志的创刊号,可以追溯至1950年《人民美术》双月刊,与其同时期创刊的还有《文艺报》《人民画报》《人民戏剧》和《人民音乐》等艺术报刊。《文艺报》较为综合,而另一本权威的美术刊物《美术研究》(季刊)则创刊于1957年,并于1960年停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美术》是新中国初期最为重要的美术刊物。就中国画而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术》几乎成为每一次中国画论争与思潮转向的晴雨表。从《人民美术》创刊号上关于《国画改造》专栏所掀起的改造浪潮;到由对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一文的讨论,进而引发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中国画大论争;再到1956年对艾青《谈中国画》一文的批判所激起的中国画问题转向等诸多讨论,以及1963年《美术》杂志编辑孟兰亭(化名)《来函照登》一文挑起关于“笔墨与创新”的讨论等,可以说《美术》既是中国画思潮的亲历者、参与者,更是推动者。它在新中国初期不仅仅意味着对不断变换着的文艺政策的解读与实际操作层面上的落实,更意味着对新的艺术标准的确立。基于此,甚至可以说,关于新中国初期中国画思潮的历史叙事在某种意义上是围绕《美术》而展开的。




二、批判性反思与争鸣中的建构

——艺术现象的理论化阐述(1975—1990)


1975年,在毛泽东的指示下,《美术》等杂志于一年后正式复刊(当时叫作创刊)。这也意味着稍早的《美术》期刊是对“文革美术”的呈现与表达。我们可以从1976年、1977年《美术》上明显窥探出其“文革”印记。新时期以来,各种艺术刊物风起云涌,如在’85美术思潮中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两刊一报”(《中国美术报》《美术思潮》《江苏画刊》)等。相对于其他刊物所体现出来的突飞猛进式的时代张力,《美术》却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在不断稳健的拓进过程中,选择了一种既具时代敏锐性,又具问题针对性,同时还带有某种适应性的策略。更为重要的是,《美术》在不断喧嚣的“争鸣”中保持着其“学理意义”上的批判性,在思想解放与改革创新的背景下,对不断涌现的各种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化”的梳理与阐释,这一方面与其他刊物拉开了差距,同时也彰显了《美术》自身的独特魅力。




三、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与重塑

——审美理想的学术话语建构(1990—2020)


本文将1990年至2020年作为第三部分的叙述范围,至少基于1989年与1992年两个时间节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主体性”身份诉求问题凸显;而南方谈话则将“泱泱大国”置于世界市场乃至全球视野之中。我们发现,80年代以来的人文学者无论是“寻根”还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更多是对过去的反思及对追赶融入世界的期待,他们很少将其看作是全球冲突10年的产物,而90年代乃至新世纪后,他们自觉意识到“向外探求、向内寻求和自我反思”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以一种“内在分化”的而不是由某种框架所支配下的“自我”概念,成为集体文化认同的主要来源。进而绵延至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历史张力之中。


这一时期的《美术》并不像新中国初期那种对文艺政策进行解读与推动;也不像新时期以来在纷繁复杂的批评与争鸣中对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化的阐述;而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在内、外纠缠以及不断回溯与展望的过程中,逐步通过学术课题、学术案例、学术探讨,来“潜移默化”地构筑中国画乃至当代艺术的审美理想。这一趋势在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美术》杂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结 语


回望70年来的中国画思潮,可谓是一个波澜起伏的历史蜕变。从新中国初期在革命化的诉求中致力于一种“新标准”的确立;到新时期在现代化进程中展开对艺术现象的理论化阐述,再到全球化语境中对中国画审美理想的话语体系的积极建构,《美术》无疑是这一思潮的亲历者、参与者与积极的推动者。

基于新世纪中国画面临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场域——即“如何实现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如何在新媒介与图像时代坚守中国书画本体,如何在笔墨语言的迭代建构中形成时代新貌,如何在文化建设中彰显民族精神,如何在国际交流中以中国方式产生对话的能力”?通过对新中国70年来中国画思潮的梳理式厘清,无疑可以为我们今后的中国画发展(创作与教学)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思考维度。(节选)


欢迎订阅《美术》杂志阅读全文

本 文 版 权 归 本 刊 所 有, 侵 权 必 究
《 美 术 》创 刊 于 1950 年中 国 文 联 主 管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投 稿 信 箱

| 美 术 月 记 | 郑 石 如
artmsyj@163.com

| 美 术 家 |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 美 术 史 学 |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 国 外 美 术 | 靳 浩
artgwsx@163.com

| 文 萃 艺 荟 | 靳 浩
artwcyh@163.com

| 微 信 平 台 | 任 洁
artmagazinewx@sina.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
 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
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

广 告 部
 010-65003278
传 真

 010-65911170
...................................................................................................
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