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笔记之七 虚实篇
图片来自朋友圈好友摄影
本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所在。
孙子兵法是服务于战争需要的,战争的目标,就是胜利。
而胜利,从操作的层面讲,就是在战场上以我之实击敌之虚。只有正面对敌时压倒性的优势,才是取胜的保障。
孙子兵法此后几篇,军争、九变、地形、九地等,都是本篇的丰富和补充。
【原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孙子千章万句,无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主动权,主动权是自由权,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关键是四点,一是察机在先;二是善于抓住影响战局的关键性问题,布局(形)造势(势);三是一个目的,几套方案;四是选将得力,用人适当。平时多积累,多准备,需用之时顺手拈来。
宫本武藏《五轮书》中也记载三种掌握先机的方法,即“三先”。一是先发制人;二是示弱于敌,待敌松懈之时猝然发起攻击;三是在对抗状态下察敌意图,向反方向牵制,从而取得战场主动权。“三先”在心理上都是主动强攻。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如何致人?一是以利诱之,二是以害阻之,三是消耗敌人,化敌之实为敌之虚,四是抓住时机,乘敌之虚,最重要的就是出人意料,让敌人想不到。
如何不致于人?一是隐藏意图。使敌人视不见形,闻不听声。二是敌人怎么不痛快,就怎么来。尽可能向其预期的反方向牵制,不让敌人意图得逞。三是如果无法取得战场主动,就要及时脱身,三十六计走为上。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我形人而不使敌形我,故敌有形而我无形。取得战场主动,尽量掩藏我方意图,扰动敌人暴露其作战部署,我方才能够集中重点打击。通过示形诱敌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我专敌分,从而实现我以局部优势对敌。历代战例中弱小一方之所以获胜,客观条件是具备局部的优势和主动权,主观条件是积极地,能动地指向敌人的劣势和薄弱之处。如是,我虽为一小蚁,却能溃敌千里之堤。
前清萨尔浒战中,努尔哈赤有句话: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作战只有一个重点,而不应有两个或几个以上的重点,反对平均使用兵力。曾国藩说过,国土虽广,力争者不过一处二处。毛泽东说,寸土必争的结果是全土皆失。有重点,但也有其他非重点的次要方向。集中兵力对敌一点,也需要将次要的兵力放在其他方面,箝制敌人,达到重点方向的胜利。次要方向服从重点,但若发现重点选择不当,应及时改变重点。标准是击溃敌人一个团,不如歼灭敌人一个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形篇讲胜不可为,是指未战之时。敌方形藏未露,不知虚实,谁能言胜?此处讲胜可为,是指已战之中。既已开战,为胜在我,将帅的任务,就是胜利。
钱基博在《孙子章句训义》中讲,战略之胜可知不可为,战术之胜可知可为。也有道理。
形的基础己所素备,基础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指有多少东西就是多少东西),所以《形篇》讲“胜不可为”。势是因敌而设,是主动“为”之,所以说“可为”。其实“形”也可为,如“示形”、“兵形如水”等,只不过“形”范畴内的为,为的是统筹、协同、部署等,用好己方的资源,不是凭空调来天兵天将。为形是造势的重要方面。而造势的目的,就是形成的决战地点上的以我之实击敌之虚。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于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银雀山汉简《奇正》: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不足,则知其有余。曹操注:因敌形而立胜,不以一形之胜万形,因敌形制胜。
真正达到以实击虚的效果,战前还需要多方准备,策之、作之、形之、角之,探明敌之虚实。同时,掩藏好我方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不使敌方探知我方虚实。我知敌之虚实,敌不知我之虚实,故能牵动敌人,达到以我之实击敌之虚的目的。战前功夫,也是军队实力和将帅能力的综合体现。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曹操注: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关键前提条件还是主动权在手,前提是要看准。克劳塞维茨说,对于统帅来讲,正确而准确的眼力比诡计更重要,更为有用。
历来用将,以勇为先,其实要的不是勇,而是看重率兵之人的胆气。有勇无谋者多,有谋无断者多,有断而无胆的者多。胆从何来?有所恃也。恃从何来?孙子兵法讲,一是实力,二是知彼知己,三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最终达到以实击虚。兵法精义,即在此。
后记:
虚实之要在于“避实击虚”。大前提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通过示形与造势,分散集结,包抄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我众敌寡,面上,可能是我不如敌,点上,一定数倍于敌。以众击寡,形成石头砸鸡蛋之势。
布局造势上的奇正之变,目的就是形成战场上虚实的变化。奇正之变,主动权在我;虚实的形成,由敌我形势共同造成,不是由我事先控制。可以做的,一是抓住敌人犯错误的机会;二是通过利诱等手段“动敌”犯错误。所以,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是前提。
虚实是相对的。参照物是敌方之虚实。必须充分考虑,正确估量敌方的情况,才有可能营造避实击虚的局面,取得战场胜利。很多事情都有类似。
受到兵力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虚实相济是常态。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过,虚到极处是为实。宫本武藏说:“万念俱空,是攻敌之一大秘诀”。实到极处可乘虚。对手的优点往往在不同环境下会转换成自己的对立面,变成理想的攻击点。这是因为对手往往关注自己的弱点,并积极预防和补救,却对自己的优点相对大意和自负。因此不失时机地,有针对性地利用对手的优点,常常可以出奇制胜。充分了解对手,因势利导,加以利用,那么对手的优点就有可能变成理想的攻击点。(参考九变篇 将有五危)无论是用虚,还是用实,都要留有余地,手握余奇。
刘伯承说,虚中有实,才能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要熟知敌方指挥官用兵的特点,多疑者使之更加狐疑,寡断者使之更加犹豫。二是虚得合理,虚中有实,切忌虚而虚之的冒险主义。三是弱军对强军,大抵先示之以弱,后发制人,看出敌人破绽之后,再筹奇兵而击之。四是实中有虚,行动要特别注意伪装,巧妙而合理,使敌人难以预料,难以识破。一般先给敌人以甜头,诱敌深入,方好关门打狗。五是虚和实是辩证的统一,是变化的。因此,指挥官要聪明、多谋、善断、灵活、主动,才能正确掌握,巧妙运用。在战斗之先,要详细察明敌人军队的布势,哪里是力量薄弱的地方,哪里是力量坚强的地方,在进攻中要避开坚强的地方,去突击薄弱的地方。我方要虚张声势引诱敌人,使他的兵力分配在没有用的地方。攻击目标要选择其弱点,一般是部队的接合部、阵地的侧背或突出部,特别注意寻找其指挥机关,打碎其首脑,收效特大。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典型的避实击虚,“游”用以掩护自己的弱点,寻找敌人的弱点;“击”用以发扬自己的特长,撇开敌人的特长。
该出虚的时候,用实就会形成浪费和过度消耗;该用实的时候,用虚就不能保证取得效果。刘伯承总结了“以弱耗强,以强灭弱;以散耗集,以集灭散”的用兵要诀:拿我们的弱的部队去消耗敌人强的部队,为的是拿我们强的部队来消灭敌人弱的部队;拿我们分散的部队去消耗敌人集结的部队,为的是拿我们集结的部队来消灭敌人分散的部队。
万物之情识,皆有道之用。实有实的用处,虚有虚的用处。《道德经》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明虚实之用,需体悟天地万物之理,习自然之道。《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周易注疏•系辞上卷七》正义曰:百姓日用而不知者,言万方百姓日日赖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言道冥昧不以功为功也,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也。宫本武藏说:“务必体认千行百业之要谛”。各行各业自有其内在规律,应从日常生活中体味自然之道,虚实之用,方可从容。
欢迎识别关注!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