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人?坏人? ——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终将成为的人

张宏伟 书影斑斓 2022-03-19

点击上方“书影斑斓”可以找到我哦!

这是“书影斑斓”陪伴你的第8


全文共3911个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争议

的话题永远不缺少关注。这篇文章我发布于《法律读库》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读者留言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派,看看留言截图就能知道争论的激烈程度。                               

      我把文章发布出来,你看后又会是什么观点呢?欢迎在本文最后参与投票或在后台留言讨论。



相关报道

      “老人自己摔倒后,反诬赖好心搀扶他的年轻人”!

      “老人辱骂不给其让座的年轻人”!

      “老人地铁上猥亵殴打年轻女孩”!

      “老人因为被阻止随地扔瓜子皮而辱骂列车员”!

      “广场舞大爷因争抢场地与打篮球的年轻人发生肢体冲突”!


      光看这一条条新闻标题,就足以使读者产生对老人的不良印象。


      “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这些为老不尊的人,正是当年文革时打砸抢的红卫兵小将,他们变老了,但那个坏劲还一直在。”

      “我们尊重老年人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的年龄!”

   

  

      网络世界里,这种言之凿凿的论断铺天盖地,紧随这些结论之后的,便是各种辱骂言论,言辞之肮脏污秽已经到了不堪的地步。


      我向来不习惯追着新闻热点评论,因为事件刚刚发生,许多基本事实还没有搞清楚,舆论喧嚣往往只是抓住事件最为表征的现象或在大肆批判、或全力支持。


      等事件全部真相清楚、尘埃落地了,大家忙着关注新产生的其他社会热点了,我才愿意把旧闻拿出来,自己细细思考一下。为何这件事当时会引起那么大的舆情、激烈的对立意见或一边倒的批判?它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底层逻辑又是什么?


      我也从不在网络上与人争论,因为互联网舆论本来就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人们只看见他们愿意看见的东西,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实。许多人看新闻,只看标题就足够把他们的不满情绪全部引发出来,至于内容是否真实,当事人背后又有怎样的现实无奈,他们是不愿意考虑的,“目力所及,只到标题。”

 

      有一个新词叫“后真相时代”,意思是指当一个热点新闻出现时,人们往往群情激奋、正义感爆棚,哪怕事后证明这是一条假新闻,人们还是依旧愿意维持他们当初的愤怒之情,选择继续相信他们当初相信的东西,真相是什么反而已经不重要了。


      其实,争论坏人变老还是老人变坏,根本就是个伪命题。我个人在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范围内,总结出以下几点理由。



阳光下的尘埃

      网络的发达,个人便携录音录像设备(以手机为代表)的发达,导致在日常社会运行过程中,最细微的人际冲突也会瞬间被放置于公众视野之下。其实老人与不让座的年轻人发生争执一直都有,老人与年轻人发生争执一直也有,只不过以前我们不常有机会看到罢了。

      

      换一个比喻,灰尘一直都有,只不过一束阳光之下,会让你突然发现屋内灰尘弥漫。


      我们其实犯了一个错误:把个例当做了普遍。


他(她)们是老人吗?

      当我们指责老人变坏以及为老不尊时,我们是否清楚地界定了老人的概念?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科技的发展,我们的人均寿命一直在增长,以前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是八十、九十很正常。以前六十岁就退休,现在七十还在工作学习的大有人在。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前界定老人这个群体的年龄标准,在现在社会就不一定适用。


      观察现在的社会,60岁的老人去创业学技术的比比皆是,还有诸如60岁的哈雷骑士、70岁的钢管舞奶奶、80岁的跳伞选手、90岁的模特,这类人老心不老的典型人物越来越多。台湾有部纪录片《不老骑士》,就是讲一帮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骑上摩托环游台湾岛的事。


      媒体记者往往对当事人的年龄充满误判,我们看到的关于老人的负面新闻中,有多少事件主角是真正的老人?想想前段时间著名的“天津气枪大妈案”,那个被媒体称为“大妈”的赵春华,实际年龄只有51岁,这个年龄充其量只能算做资深中年人。


“七十不打、八十不骂”的逻辑

      我们古谚语有“七十不打、八十不骂”之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农业社会,老人是整个家族的财富,无论生产经验的传承、道德规范的表率、定纷止争的威望,老人在家族中都充当着精神领袖的作用。所以尊老,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此外,我认为这句古谚其实还有另一层含义: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维、行为会逐渐回归到儿童的模式,即不合逻辑、情绪化、执拗甚至不可理喻等等特征明显,所谓“老小孩”是也。所以“七十不打”是尊老的道德要求,“八十不骂”是理智的要求。即便八十的老人做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甚至是有违道德的事情,晚辈也不应再计较,把他当做小孩即可。谁会因为当街撒尿而责备斥骂一个三岁孩童呢?如果你照顾过失智老人,也许对此会理解的深刻一些。


      行文至此,又看到一则新闻,一位80岁的信佛老人,乘坐飞机时,为了祈福平安,竟将一把硬币抛入飞机的发动机内部,导致近150名乘客全部下机,起飞时间无期限延长。网友照例又是一片骂声,央视新闻报道该老人行为时,居然也用了“应该严惩”的字眼。诚然,该老人的行为确实给飞行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和导致严重后果,但对一位80岁的老人,她的这种愚蠢行为与幼稚儿童的无知有何区别?你又打算怎么严惩呢?经济处罚?行政拘留?甚至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而逮捕起诉?


      这么大年纪了,你把她关在监狱里,还改造得好吗?孩子惹祸找父母,老人惹祸找子女,监护人担责即可。该赔钱赔钱呗,不必上纲上线痛骂该老人。



老人碰瓷为哪般?

      这里谈一谈老人碰瓷的问题。许多城市的新闻都报道过,老人自己摔倒,反而讹诈好心搀扶路人的事件。这种新闻总是格外能引起网友的愤怒,也是网络上对老年人印象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实这里边有一个问题,就是新闻发生后,这个 “碰瓷”老人被交警部门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调查老人为什么会指控一个无辜路人的真正原因(你不会真以为就是为了讹人一个解释吧?)、这个老人的身体及精神当时又处于一种什么状况。这些问题,其实才是真正了解此类事件的关键因素。沈腾和马丽表演的小品《扶不扶?》中,马丽演的老太太不就是自己头昏眼花跌倒后,误把操好心的沈腾当做碰倒自己的肇事者了吗?你能说这个老太太是“碰瓷”吗?


      但遗憾的是,众人痛骂与哀叹过后,新闻已成旧闻,媒体和公众也不会再关注事件真正的原因,只留下一个“老人碰瓷,所以老人变坏了”的确定答案在风中飘荡。



年轻人的地盘保卫战

      这也是本文想着重分析的一点原因。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以年轻人为主导的网络世界之所以对待老人的出格行为异常愤怒,我认为这是年轻人一种保护人生地盘的本能行为。


       此话怎讲?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老年人再婚,在前些年乃至现在,都是普遍不为子女所支持的?


       婚姻,意味着爱情、合法的性关系、生命的延续,而这些内容,传统观念上,一直认为是青年人的事,与老年人毫无关系。“年纪那么老了,不想着安度晚年、颐养天年、儿孙绕膝,却还要考虑着沾花惹草,还想着去做年轻人才做的事情,丢不丢人?”这种想法,恐怕是子女反对老人再婚的一个典型原因。


      人要做与自己身份相匹配的事情,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传统观念,所谓“各尽其责”、“各安其分”是也。而老年人应该做的,就是颐养天年,儿孙绕膝,种花养草,强身健体。说的再直白一些,老年人,要把人生和社会的舞台,让给青年人,并协助青年人追求事业,自己则要主动退出并与世无争。


      但在一本叫《百岁人生》的书中,却告诉我们这么一种观点:随着科技医疗技术的进步,我们这代人很有可能活到100岁。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一直以来过的“30岁前学习成家立业、30岁后在社会和家庭中顶大梁,60岁之后退休安度晚年”的“三段式”人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们在退休到去世,有很大的可能将还有40年漫长的时光要度过,“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将这称为“40年黑洞”。那么需要有意义地度过这40年的老人,必然要重新回归社会,如同青年人一般重新学习、工作、创业、恋爱。国家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就是应对这种未来变化的一个举措。



      渐渐地,年轻人发现,老人在各个领域都开始争夺原本属于年轻人的地盘,以某种隐秘的、渐变的方式。我个人认为这是网络上近年来对于老年人普遍的不尊重甚至谩骂的深处原因之一。


      涉及杨振宁与翁帆婚姻的新闻,即便人家已经结婚14年了,下边的留言区中,还是充斥着“翁帆本来想买短线,结果被套牢了” 、“什么白头偕老,人家早就已经白头了”等等恶意言论。这种对于老年人娶年轻妻子骨子里的鄙视,正是对于老年人继续染指青年人才该做的事情的深深不耻与敌意。


      前几天网络上流传的河南洛阳广场舞老人与篮球青年因为争地盘而发生冲突的视频,恰恰如同一个隐喻,它仿佛是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的老年人,与活跃在青春舞台的年轻人之间必然发生的冲突。



网络世界里的沉默者

     

      一则新闻报道里有几句话特别有意思,一位当事老人谈及网上流传老人打年轻人的视频,愤愤不平地说到,“那个视频只拍摄了一段,怎么没有拍摄年轻人骂老人的场面?年轻人会拍摄懂网络,所以把有利于自己的画面上传到网上。而老年人跳广场舞都不带手机,也不会闹这个,当然处于不利地位。”


      这段抱怨,让我想到这么一个事实,现在的网络世界,是年轻人的天下。他们生于网络时代,成长于网络时代,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年轻人占据着论坛、公众号、微博、微信朋友圈、留言区等等网络言论阵地的制高点,当现实中老年人的个别不堪行为借助网络放大镜被置于网络舆论场之下,往往就是针对现实世界所有老人一边倒的批判谩骂侮辱。


      在这个世界里,老人没有话语主动权,面对不实指责往往也毫无还手之力,这里不是老年人的世界,老年人在网络世界里是被忽略不计的沉默者。



      那些被指斥“为老不尊”的人,他们既不一定真老,也不一定是真“不尊”,他那出格的举动,也许真是一个老人回归儿童的身体、心理状态。


      我们注定走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因为身体的不便、经历的复杂、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大为减缓甚至停滞以及性格举止的“幼儿化”,老年人群体与外界社会及新生事物的隔阂、误解甚至摩擦注定将会越来越多。如何应对这样一种特殊的、却是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如何帮助老年人适应新事物以及减少这种摩擦带来的社会风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


      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且纠结,我们需要从每一个细小环节来慢慢做出应对,这远不是在网络上针对极端个案喊打喊杀、快意恩仇可以解决的!

意见调查表


(本文所有图片、视频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zhong

yu

kan

wan

la

 

书影斑斓

  

书影斑斓

在阅读中体验不同人生

投稿邮箱:zhw-rw@163.com

  书影斑斓

阅读|观影|意见|法律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点击链接,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那些曾经打动我们的电影台词

“精神家园”进化史—我和书店的故事

法律之外的信仰 ——喜剧《真情假爱》为啥会让人流泪?

蒙尘的法槌 ——《误判》中250名无辜者的故事

车轮下的三只蚂蚁 —纪录片《读书致贫—中国教育热潮》观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