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婴儿”:《巨婴国》读书笔记(一)
这是“书影斑斓”陪伴你的第 27 天
申大鹏作品《伤城巨婴》2009
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婴儿”
—《巨婴国》读书笔记(一)
文|张宏伟
全文共 3551 个字,阅读大约需要 7 分钟。
“我们中国人90%的爱与痛,都与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还是处于婴儿期。” —武志红
最近,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出版了一本新书《巨婴国》,作者在书中通过二十年对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这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分析探讨了当下中国人及中国社会的种种现状产生的原因,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著名媒体人罗振宇在他的“罗辑思维”节目中也进行过推荐,并称这是一本“有野心”的书。
《巨婴国》
作 者:武志红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出于对心理学、社会学的兴趣,我也很想了解这本“有野心”的心理学著作的特别之处,便利用假期进行了细致阅读,并最终根据书中主要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形成了三篇不同主题的读书笔记。
对于心理学这门学科,尤其是以弗洛依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派的评价,我同意罗振宇以下看法:
这门学科在现代科学殿堂之中的地位有一些尴尬:因为它是一门无法证伪的学科,即这门学科得出的结论,你无法通过可重复的科学实验来证实,因为没有什么公认的科学定律来规范评价它。这有点类似于中医相对于现代医学的地位,这就导致这门学科中江湖术士与严肃学院派之间不大容易区分。
不过在探索人类内心世界这个蛮荒领域,科学还无所作为时,为什么不能让精神分析这门学科来进行自己的探索呢?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依德在现代心理学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他的学说几乎触及所有探讨人性的问题,影响了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发展。甚至有人说,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依德可以并列为人类现代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三大代表性人物,他们最大的贡献是“都在向人们幼稚的自我中心挑战,希望唤醒人类,使之迈向成熟的自知之明。”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这第一篇读书笔记,就从本书的主题—“巨婴”这个概念来谈起吧。
作者在书中的主要观点,其实几段话便可以概括清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他认为:
“我们中国人90%的爱与痛,都与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还是处于婴儿期。”而身体长大,但心理仍处于婴儿期的成年人,就是“巨婴”。
“巨婴”,不是说一个人的心态幼稚,而是说他的心理结构和反应模式都停留在婴儿期。而这,正是造成当下中国人及中国社会发生的种种或悲或喜、或怒或哀现象的最大成因。
书中将婴儿的心理分为三种:第一种叫母婴共生,第二种叫全能自恋,第三种叫偏执分裂。
母婴共生
何谓母婴共生呢?指的是一个婴儿在出生下来时,他没有任何的行动能力,他的吃喝拉撒完全依靠母亲来伺候,而且他的主观意识完全分不清外部世界与自我之间的区别,这个时期的婴儿和母亲是完全的共生体,这就叫母婴共生。在这个时期,婴儿认为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二者密不可分。
需要指出的是,对六个月之前的婴儿而言这种共生是正常表现,但超过六个月之后,一个人还生存于这种共生关系中,那么这种共生就叫做病态共生。在中国,这种病态共生产生的社会现象随处可见:大家庭、集体主义、没有界限、拒绝AA制等等。
全能自恋
申大鹏作品《伤城巨婴》2009
那么什么又叫做全能自恋呢?六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自己是神,自己对于外部世界有绝对的控制能力,世界也应该按照自己的愿望来进行运转。中国的男人都有皇帝梦,女人都有皇太后梦,这个梦的原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力转。
偏执分裂
最后一个婴儿心理是偏执分裂,即“我的判断必须坚持下去,对事物的判断不能一分为二,对与错、黑与白两者不能并存。”在婴儿的世界里没有“包容”这个概念,婴儿活在极端对立的两种世界里,一旦被照顾的很好,他的全能自恋就得到了满足,认为自己如同神一般地存在,而一旦没有被照顾好,他就陷入彻底的无助中,也同时会生出暴怒,恨不得毁掉这个世界,或者自己。
婴儿的心理,基本可以归纳到这三点上,各种经典的中国式现象中,也基本可以找到这三类心理的影子。
2
我们可以试着思考一下如下问题:
中国社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妈宝男”?
什么是“妈宝男”?百度百科的定义为:一个成年男人,什么都听妈妈的,什么都以妈妈为对,什么都以妈妈为中心。这种男人我相信在我们身边都有,程度或轻或重,但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身边的例子。作者在书中归纳过一句比较刺耳的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都处于婴儿期,都在找妈,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实质。这是因为巨婴都不能单独生存,必须与一个人黏在一起,这就是母子共生,中国的妈妈因为普遍与自己的丈夫关系差,所以与孩子特别是男孩建立了共生关系,导致妈妈非要进入到儿子的小家庭,而儿子也需要妈妈无微不至的心理保护。
为什么我们国人爱扎堆成群凑热闹?
为什么我们国人爱扎堆成群凑热闹?在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的双重压制下,中国人多数被抹杀了个性,个人往往依傍于一个共同体结构,如大家庭结构或社会结构,这都会生成你我不分的共生关系。国人之所以爱扎堆成群,这都是因为心理上需要有人陪伴,否则会直接面对破碎未成型的自我。集体主义的真相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太低,导致大多数人的里子是破碎的,必须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追求和他人的融合,以此将个人嵌入到集体当中,以获得安全感。对于多数人来讲,独立的个性是与社会集体不相容的,“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催之”等等俗语便是这种思路。这就是典型的婴儿时期母婴共生的心理特点。
为什么国人对于批评,常常易于发怒?
这可以归结为婴儿期的偏执分裂特点:对于认同我的,便是好的,对于不认同我的,便是“坏”的,需要彻底摧毁的。因为婴儿没有一个叫做“宽容”的概念,没有能力容纳这份“坏”,所以他必须把围绕着无助、暴怒的破坏力投射到外部世界中,一旦他认为,这个批评是针对我的,评价我是“坏”的,他的脆弱自我立刻会分崩离析,所以成人“巨婴”们对待批评是如此敏感,认为批评即反对,反对即敌对,既然敌对当然要彻底摧毁。在他们的世界里,非黑即白、非敌即友,始终处在一种二元对立的单一评价体系之中,无法自拔。
国人为什么爱在公共空间大声喧哗和扔垃圾?
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对待儿童的排泄训练很随意,我们小时候都有穿开裆裤的经历,这便是为了方便儿童随时随地大小便。而儿童时如何对待排泄物,决定了成人后如何对待垃圾,即我可以随处扔垃圾,如同我可以随处排泄。这种心理再发展延续,便会导致国人成年后区分不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国人为什么崇尚权力,“官本位”思想严重?
这是因为活在共生和全能自恋心理中的成人“巨婴”,绝对接受不了挑战,所以,在任何一个共同体内,成人“巨婴”都在争夺唯一说了算的话语权,这一点实现时,就有神一般的感觉,当这一点被打破时,就有魔鬼一般的愤怒。最终导致人们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施与爱和享受爱。等等等等。
3
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面对形形色色的被告人,千奇百怪的犯罪心理,我确实也察觉出了一个成年人具有婴儿心理的可拍之处: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的暴力犯罪(偏执分裂)、公私不分的贪污挪用(母婴共生)、缺乏监督导致犯罪的一言堂(全能自恋)等等。多少犯罪行为是建立在一个缺乏健全人格的残缺灵魂之上?又有多少匪夷所思的对于犯罪的自我辩护理由是出自这种没有成熟的婴儿心理?
那么这种集体的巨婴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作者在书中分析,我们中国家庭的内部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普遍质量不高,并由此总结出了一个中国家庭的轮回链条:
1.两人结婚时,不以爱情,而是以安全感为出发点—→2.婚后,因为没有感情滋养,妻子内心空洞且没有安全感,导致总想控制丈夫,但丈夫试图摆脱控制—→3.有孩子后,妻子发现抓不住丈夫,但孩子可以极大程度上弥补内心空洞,于是产生母婴共生,二人一体,由此产生出表达情感困难的被动男孩。如果是女孩,又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则可能产生一个没有安全感和内心空洞的女人—→4.被动的男孩和没有安全感的女孩长大了,结婚了。
于是开始重复轮回的第一个链条:夫妻之间缺乏爱情。最终导致家庭悲剧轮回上演。
那么,就任由这种中国家庭悲剧链条的不断重复而永远无解么?当然不是,作者在书中的结论是:这个链条让人绝望,两个地方最应该破:一个是婚姻,两个人的结合应该以爱而开始;另一个是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让孩子内心培育出爱的能力,与他人建立链接,展开互动,这样就能积极健康地发展出健全的人格,从而破除掉中国家庭这种令人悲观的链条轮回。
研究心理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可以使我们对人对事物的评价判断产生一种“洞察”的能力,即抽丝剥茧、剥洋葱一样层层展开分析,并最终看到事物或人性最深层的东西,这对我们客观评价我们的外部世界是积极有益的。
正如作者所言:
“认识家庭、社会与历史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而深入到每一个人潜意识深处,又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家庭、社会与历史文化。”
愿我们都能摆脱婴儿期,成长为一个理性、乐观,最重要的是具有爱的能力的健康人。(完)
往期精彩文章:
书影斑斓
一个有角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读书公众号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书影斑斓”
投稿邮箱:zhw-rw@163.com
(注:“书影斑斓”公众号内所有文章均为署名作者的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如若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本文所有图片、视频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kan
看
wan
完
qing
请
dian
点
zan
赞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部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