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人生】回报 | 书影斑斓
这是“书影斑斓”陪伴你的第 112 天
文:朱又亮
回
报
这是“书影斑斓”发布的第 185 篇原创文章
10月5号,和女儿一起去北京通州中仓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入手续。 我坐在户籍室的长椅上等候,不多时,女儿把新换的身份证递到我手里,说了一句:时隔17年,我们一家人终于又迁到一个户口本上了。
当时没有反应过来女儿这句话的意思。我几乎已经忘了,女儿的户口是什么时候从家里迁出去的。慢慢体会她的这句话,一股暖流在心里淌过,17年来的点点滴滴,一一在脑海里闪过。
01
女儿幼年时,身体很弱,所以对她有点娇惯,平时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她干,日子久了,啥也不会干,什么也不敢尝试,性格变得非常怯弱。
记得她上初中时,一起上街吃早点,我去买豆腐脑,让她去买油条。她手里怯生生地举着两块钱去排队,好容易快挨到她了,别人一拥挤,她就被挤到最后面了。
我就站在旁边看着,不理会她求助的目光。
上学的时间快到了,她终于没有买到油条,于是就饿着肚子去学校了。
第二天早上,我又给女儿两块钱去买油条,她又没买到,就又饿着肚子上学去了。
接下来的几天,情况都是这样。
我就告诉女儿,你如果想吃到油条,就必须自己去买,否则你就只能饿着。
后来,女儿宁愿选择饿肚子,也不再自己去买油条。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不能再一味地娇惯女儿。
那一瞬间,我决定让她离开家,转到离家很远的师大附中去住校读书。
对女儿转学的事,父亲能理解,母亲却有点生气,说明明家门口就有学校,干嘛非得转到那么远的学校去住校,这不是故意的折磨孩子吗?
女儿刚转学那些日子,父母亲放不下心,几乎每礼拜都坐公交车去一次学校。有时候等不上公交车,就打了个三轮蹦蹦去了学校。
那时候父母都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怕他们又是公交又是三轮蹦蹦的,别再弄出个好歹来,就劝他们别再去了,弄得女儿在学校也安不下心来。
父亲说,我和你妈并不去见孩子,只是赶在学校食堂开饭的点,远远地看她一眼。
有一次,父亲从学校回来高兴地说:铁英现在可以了,知道和同学们配合了,她负责在卖菜的窗口排队打菜,另外的同学排队去买主食,很快就都吃上饭了。
母亲说:这么冷的天气,娃冻得蜷着手,怀里抱着个菜盆,哆哆嗦嗦地把菜汤撒了一身,我看着心里就好难过。
听母亲这 样说,我也有点心疼。但又一想,女儿要长大,这些都是她必须要经历的。
02
几年后,女儿去湖南上大学,户口也就迁去了长沙。
我去长沙看她时,在岳麓书院她对我说:幸亏有了在师大附中几年的住校生活,锻炼出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否则在大学这四年,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时候,总是盼着女儿快点长大。
好像就一秒钟的功夫,女儿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当年,女儿手里拿着我给她的两块钱,却买不到两根油条。
后来,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国家认证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北京有了自己的事业。
如今我退休了,户口随着女儿迁入北京。
与17年前不同的是,在户口本上,女儿成了户主,而我则成了家庭成员。
冯骥才的《母亲百岁记》中,有一段非常温暖的描述,他说:
“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一种奇异的感觉出现了,我似乎觉得母亲愈来愈像我的女儿了,我要把她放在手心里,我要保护她,叫她实现自古以来人间最瑰丽的梦想---长命百岁!”
17年前,我是女儿的家长,17年后,女儿成了我的家长。
对此,我心里非但没有一丝的落寞,相反我感到很幸福。
女儿已经长大了,扛起了家庭的担子。
由此想起京剧《红灯记》里李铁梅有一句唱词:“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做事要做这样的事”!
“时隔17年,我们一家人终于又迁到一个户口本上了。”
女儿说的这句话,这些天一直在我脑子里回味,于是想到应该写点东西,用文字把这句话记录下来。因为这句话说得特别有情怀,从中也让我体会到,回报父母,回报家庭,是多年来藏在女儿心里的一个信念,也是她坚强的理由。支撑着她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不抱怨,总是信心满满地,脸上洒满了阳光。
我很欣慰。
本文配图:Pixabay网站
图片授权:CC0协议
作者简介
朱又亮,男,1956年出生,河东夏县人。插过队,修过铁路,现退休。生性散淡,喜好读书、烹饪、书法、佛教、旅游。视自由为生命,其它皆不入心。
往期精彩文章
书影斑斓
一个有角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读书公众号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书影斑斓”
投稿邮箱:zhw-rw@163.com
(注:“书影斑斓”公众号内所有文章均为署名作者的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如若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本文所有图片、视频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