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皮书》:依靠暴力你永远不能获胜,只有保持自尊才能赢!

书影斑斓 书影斑斓 2022-03-19

     那些白人富翁花钱请我为他们弹奏钢琴,这样显得他们很有文化。但我一下台,又变成了令他们不屑一顾的黑鬼!

——《绿皮书》

文 |书影君

 356 篇原创文章



全文共 4200 个字,阅读大约需要 10 分钟。



2月25日,第91届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彼得·法雷里执导的热门影片《绿皮书》,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三项大奖,可谓众望所归。


影片讲述了一个白人司机,与他的黑人老板,开车穿越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方地区,进行巡回演出的故事。


影片由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改编。它关于勇气与友谊,也关于反抗与和解。


(以下内容有部分剧透,介意者请绕行)





1.白人司机与黑人老板


托尼(维果·莫腾森 饰演),一个意大利裔美国人。


他在一家酒店当保安,负责将找麻烦的客人拖出去,并把试图反抗者的鼻梁打断。


虽然暴力,但托尼并不想与相同族裔的黑手党扯上什么关系。他重视家庭与亲情,希望以自己的努力且合法的工作,为家庭换来幸福的生活。


不久之后,托尼工作的酒店要停业装修,他失业了。


托尼其实人还不错,只是他有一个特点:讨厌黑人。比如他会将家中干活黑人工人使用过的水杯,毫不犹豫地仍进垃圾桶。


这种对待黑人的敌意与歧视,在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环境中很普遍。


一天,曾经的客人告诉托尼一条招聘信息,一位博士(医生)要招收一名司机,托尼连忙去应聘。


雇主的房间如同皇宫一般富丽堂皇,托尼感叹上层人生活之奢华,只是见到雇主的那一刻,托尼大吃一惊,因为对方,是一个黑人!


谢利(马赫沙拉·阿里 饰演),一位天才的黑人音乐家。


他的钢琴演奏水平一流,经常在美国各地演出,也有许多身份显赫的白人朋友。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谢利要去美国南方各州巡回演出,需要一位司机陪同前往。


尽管报酬丰厚,但当托尼听到他的工作内容里,还包括为谢利拿行李擦鞋等服务项目时,断然拒绝了。


因为托尼并不愿意仆人一般伺候一个他讨厌的黑人。


但生活的压力实实在在地摆在托尼面前。


为了赚钱,托尼和朋友比赛吃热狗,并在一口气吃下26条热狗之后,赢得了50美元。


最后甚至把自己的手表拿到了当铺,换钱应急。


即便如此,当黑社会老大找到他,要给他一份“工作”时,托尼还是婉言谢绝了。他并不想和黑社会的不法勾当扯上任何关系。


一天,谢利把电话打到了托尼的家中,说服了托尼的妻子,表示答应托尼之前提出的一切条件,而且除了开车不需要托尼再做任何事情。


托尼在妻子期盼的目光下,终于答应了。


于是,一位白人司机,与他的黑人老板,开着一辆唱片公司提供的凯迪拉克,踏上了南方之旅。


那时候,美国南方各州还处在种族隔离的制度之下,处处都有针对黑人的各种限制和歧视,于是便有了一种被称作“绿皮书”的出版物。


这本书因为绿色封面而得名,是一名黑人邮政员编写的专为黑人设计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南方各州每座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

| 现实中的“绿皮书”


身处南方的黑人,只有依照绿皮书中的指引,才不会招来麻烦。


无论你是上等黑人,还是下等黑人,在当时的美国南方各州民众眼里,都是惹人讨厌的黑人。




2.掩藏在彬彬有礼中的粗鲁与歧视


全片最初的情节,主要围绕托尼和谢利这两个人之间的种族肤色差异、文化习惯差异这两重矛盾而展开。


当这两重矛盾,放在当时南方各州种族隔离的特定历史背景之下,又时刻产生着身份与地位的倒置和错位。


这种贯穿影片始终的矛盾,使得影片的剧情张力十足,我从头到尾处于一种聚心凝神的观影状态。


首先看两个人的种族肤色差异。


托尼是一个白人(尽管他也是身处美国社会底层的意大利移民),他讨厌黑人。但因为生活压力,却要为一位黑人雇主工作。


谢利是一个黑人,却因自身对于音乐的天赋和所受的高等教育,所弹奏的钢琴曲处处受到白人观众的喜爱。


这使得他可以用自己的才华,掩盖住皮肤的颜色。


这两个人各自拥有着看似高贵和低贱的肤色,却又身处与自己肤色截然相反的精神阶层。


高贵者却低贱,低贱者却高贵。


再看文化习惯差异。


托尼受教育程度低,做事随意、谈吐粗鲁、嗜好赌博、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


托尼喜欢黑人音乐和爵士乐,喜欢大块吃炸鸡腿并津津有味地嘬手指头,喜欢躺在床上吃披萨。


他还喜欢闲暇时和其他司机服务生趴在地上赌博,认为在商店地上拣到的东西,便不用付钱。


而谢利接受过高等教育,道德感和自律性极强,对于规则也十分重视。


谢利对于自身的社会教养及艺术修养十分自负,时间观念极强、不能容忍托尼往车窗外扔垃圾、不守时、车内吸烟等等不良习惯。


所以影片一开始,托尼对这个黑人老板的种种龟毛要求,往往不屑一顾,自行其是。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两个具有矛盾特质的人,便遭遇到了一些荒谬透顶的现实状况。


因为谢利是著名音乐家,在每一个州的演出现场,都会受到热烈欢迎,尊贵的听众们沉醉于谢利弹奏的美妙音乐之中。


但又因为谢利是黑人,在种族隔离的南方各州,他又会受到不公正歧视待遇。


在宴会厅演奏之前,谢利要去主人的卫生间,却被告知当地有法律规定,这个室内卫生间黑人不能使用,他只能去屋外小树林旁边一个破木板搭建的简陋厕所。


西装店拒绝向谢利出售高档西服,尽管他比托尼更能买得起。


谢利只能住宿在接待黑人的简陋汽车旅馆,而作为司机的托尼,却可以入住当地任何酒店。


餐厅可以接待托尼和谢利的其他两位白人乐队成员就餐,却礼貌但无情地将谢利拒之门外。


当白人警察拦停车辆检查,发现车内居然是一名白人司机拉着黑人时,便用歧视侮辱的语气盘问谢利。


这样掩藏在彬彬有礼之中的粗鲁,一路都存在。




3. 白人社会对待艺术的双重标准

白人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对高雅艺术的喜爱有多深,对黑人的歧视就有多深。


但当高雅与低贱,同时集合在谢利这位黑人艺术家身上时,白人便显露出了精神分裂般的双重标准。


用谢利的话来说,“那些白人富翁花钱请我为他们弹奏钢琴,这样显得他们很有文化。但我一下台,又变成了令他们不屑一顾的黑鬼!”


美国上层社会的白人对待谢利的这种矛盾态度和双重标准,让我想起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裴士锋,在他的历史著作《天国之秋》中描述的一段细节。


当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消息传回英国国内之后,在议会中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和巨大争论。


赞同英军行为的一方认为,大清国出尔反尔不守信用,这场英军报复是大清国的咎由自取。


而反对的一方则认为,英军粗暴地毁坏了圆明园,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灾难。


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便是对英军暴行持反对态度的一方,也是因为痛惜于圆明园及众多艺术珍品的毁坏,而丝毫没有提及清朝百姓因为英军暴行而遭受的人道主义灾难。


在西方上层社会看来,珍贵的艺术品才值得珍惜与保护,而拥有这些艺术品的低等民族,则毫无怜悯与尊重的必要。




4. 黑人民权运动的抗议行动指南


谢利之所以冒着被侮辱甚至伤害的危险,坚持到南方各州巡回演出,就是坚定地认为,靠暴力解决不了歧视。


唯有依靠自己高贵的自尊和勇气,来一点点纠正白人对待自己的偏见与歧视。


所以他沉默但高傲地应对着沿途遭遇的一切歧视,不反抗,也不妥协。


你不让我用演出现场的室内卫生间,那我就坐车回酒店去用卫生间,演出时间延迟也在所不惜。


在酒馆被白人暴徒殴打,谢利没有反抗,也没有报警,只是一声不吭地忍受。


托尼开始看不起谢利,但谢利一路上指导他书写家信,并用优美的词句而感动了托尼的妻子。


高雅与耐心、坚忍与自尊,谢利这种不依托暴力而对歧视的抵抗,其实就是当时黑人争取权利的主要方式和态度。


当时美国黑人开展的民权运动,并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严密的组织和规则。他们甚至还专门派人去印度学习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精髓。


他们的行动原则,就是非暴力。没有打砸抢,没有暴动,只有沉默但坚决地无声抗议。


公共汽车上前排仅供白人乘坐,黑人抗议者便拒绝向后走,非要坐在前排。


餐馆不接待黑人,25个黑人学生便非要进去坐下,服务员不接待,他们就在餐馆安静地坐着不走。

| 黑人抵抗运动的历史照片


有白人对他们辱骂,甚至将烟灰和调料倒在这些黑人学生的头上,但他们既不还口,更不还手,只是安静地坐着。


这些抗议者其实都接受过专门训练,他们最高准则,不是“勇气”,而是“纪律”。


面对辱骂甚至殴打时,不惊慌失措,面对侮辱时,不难过流泪。


黑人抗议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获得了当时美国民众普遍的同情与尊重,也让民众看到,有的黑人,其实比白人更高贵、更有尊严。


比如影片中托尼对于谢利的态度,就从原来的轻视,慢慢地转变成为钦佩与尊重。


而这种他人的钦佩与尊重,就是谢利用自己的修养与自尊,一点点换来的。


剧中有一幕情节,托尼因为警察的歧视侮辱而老拳奉上,两个人被关在了警局。


谢利对托尼说了一句话:“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有保持自尊,才能一直获胜!”


这句话,涵盖了整部影片的精髓,也说出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关键。





5.  每个人都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谢利并不是钢铁侠一般毫无弱点,他其实一直在自己的肤色与内心的错位中纠结痛苦。


他是黑人,却拥有比白人还高贵的品格和修养。


他来自于黑人家庭,却不屑于黑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品位,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已经常年不来往。


谢利执着地学习研究古典高雅音乐,对流行的黑人爵士音乐不屑一顾。


谢利弹奏钢琴时,绝不会允许将一杯威士忌放在钢琴上。因为在他看来,这种随意,是对神圣音乐的亵渎。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精准地对谢利的这种矛盾进行了阐述。


一天汽车抛锚在南方乡村的道路上,托尼下来修车,而谢利则站在一旁等候。


道路两旁是一望无垠的农田,一群黑人在田间烈日下辛苦劳作者。


当他们诧异地看着一个黑人同胞,居然在接受着一个白人的服务时,每一个人都显露出了不可思议又不安的表情。


这种复杂的表情,令谢利不安,也令他痛苦。


谢利依靠自己的天赋与努力,远离了自己受苦的黑人同胞,但却依然得不到白人社会的接纳。


这种身份与社会地位的撕裂,让谢利时刻承受着一个种族所承受的痛苦,也让他有一种两脚都踏空的失重感。


在一次情绪失控中,谢利对托尼大吼:


“我不被自己人接受,却跟白人也不是一类人,我不足够黑,但我又不足够白,我甚至不足够男人(他有同性恋倾向)!托尼,请你告诉我,我究竟是什么人?”


这次爆发,道出了纠缠谢利一生的矛盾心态。


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自我认同,也希望得到他人的接纳。


虽然经济拮据,但托尼有家人朋友同族这些爱他的人,而富有的谢利,却无法拥有这一切。


与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谢利的原型,美国黑人音乐家Donald Shirley。

| 美国黑人音乐家Donald Shirley


Shirley是个音乐天才,他9岁时便被邀请到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老师是米特洛夫斯基。1945年,17岁的Shirley以博士学位从俄罗斯毕业回到美国。


影片中的许多剧情,都是基于Shirley回到美国后,因为肤色而曾经遭受过的真实歧视改编而成。


但在现实中,Shirley没有纠结于自己这种肤色与身份的分裂,一生都在通过自己的理智与坚忍,纠正白人附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正标签。


正如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作为黑人,有尊严地感受音乐,这是我一直努力去做的。”


无论你愿意与否,每个人最终都要与自己和解,这既是剧中的谢利应该明白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

-END-


【作者简介】

书影君,一个不懂法律的心理咨询师不是好影评人。

把电影读成诗,将文字变作光。

个人公众号书影斑斓(ID:sybl-1975)

本公众号文章在以下平台以同名账号同步更新,欢迎关注!

本文配图:豆瓣网


>>>直接点击图片可阅读全文<<<

往期热文精选


把电影读成诗,将文字变作光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书影斑斓”


(注:“书影斑斓”公众号内所有文章均为署名作者的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如若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本文所有图片、视频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