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杰伊·比姆》:唯有法律,才能让众生平等!

书影君 书影斑斓 2022-03-18

     引言: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不在于他有多少才能,而取决于他用才能去做什么!

作者 |书影君

2021年第 19 篇,总第 298 篇原创文章




1

周末看了一部印度法律题材影片《杰伊·比姆》


影片以印度宪法之父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为原型,用印度上世纪90年代的拉贾坎努案为蓝本,讲述了这位印度历史上著名的人权律师,为一位丈夫遭遇印度警察诬陷并刑讯致死的“贱民”妇女,伸张正义并争取权利的故事。


有人将这部影片比喻为印度版的《辩护人》。


确实,影片中的律师钱德鲁形象很高大,仿佛无所不能的样子。


打官司一路开挂:法官全力支持,警察、检察官对他恨之入骨却无可奈何,而普通百姓则对他奉若神明般拥戴。


正如影片片名,也可以翻译为“万岁比姆”,因为“杰伊”在印度语中就有“万岁”之意。


但我们知道,现实世界里,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律师都无法如同超人一般所向披靡、笑傲江湖。


相反,他们为了争取正义,往往经受过无数痛苦,也付出过极为惨重的代价。


正如影片原型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他就出身于印度四等种姓之外更低的第五等“不可接触者”,也就是“贱民”阶层。


无论他成就如何伟大,但一生都饱受“贱民”身份带给他与生俱来的歧视与不平等。


那这部影片对于我,究竟有何触动人心之处呢?




2

剧中最震撼我的,还是印度警察在对几位无辜民众实施酷刑时,惨不忍睹、震撼人心的场景。


警察挥舞着棍棒,肆意殴打着监牢中被诬陷为窃贼的“贱民”,而那些半裸着身体的“贱民”,如同狗一般哀嚎着,四处爬着躲避着警察的棍棒。


可是,他们的哀嚎声非但没有引来警察的同情,反而激起了他们更为变态的怒火和残暴。


歌剧《浮士德》中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我相信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秉持何种立场的人,无论他如何学富五车、见多识广,当面对这种侵犯基本人权和尊严的暴行画面时,都会产生无比的愤怒和战栗。


影片中后来负责调查警察犯罪暴行的一位印度督察,他本来就因为自己和属下曾经的刑讯行为,而遭受到律师钱德鲁发起的抗议。


但当他亲耳听到无数曾被当地警察诬陷、饱受酷刑之害的“贱民”们哭诉时,还是被深深地震惊了。


因为对每一个人的暴行,其实就是对全体人类的暴行。


作为同类,我们无法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一生,都会生活在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而永远不会遭遇影片主人公这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无助境地。


这种最真实的震撼,也许就是这部影片最触动人心之处。




3


当主人公拉贾坎努的妻子为了救被警察陷害的丈夫,求助律师钱德鲁,对他边痛哭边诉说自己和丈夫的悲惨遭遇时,我怀有深深的同理心。


就如同小时候在外受了欺负,当父母终于来到自己身边保护自己时,那种倾泻而出的委屈之情。


当部分警察沆瀣一气、当官员权贵们权钱相护、当普通百姓为钱而昧心说谎时,一个丈夫被屈打致死的没文化妇女,还能依靠谁为她伸冤?


影片给了我们答案:她只能依靠法律。


只有法律,才能让众生平等。


无论我们对自己身处的司法环境,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认识,唯一能保护普通百姓免遭无故人祸、免受无妄之灾的,唯有法律。


而捍卫正义、守护公平的法律,则需要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法律职业共同体们,一起来信仰,并且一起来守护。


正如影片中律师钱德鲁说的一句话:“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不在于他有多少才能,而取决于他用才能去做什么!”


-END-


【作者简介】

书影君,一个不懂法律的心理咨询师不是好影评人。

把电影读成诗,将文字变作光。


往期热文精选


(注:“书影斑斓”公众号内所有文章均为署名作者的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如若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本文所有图片、视频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