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考察 | 视觉传达设计系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宜宾校区)《传统艺术考察A》(三)

美术与设计学院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2024-10-19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宜宾校区2021级全体学生在舒明明和刘小宇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大理周城、束河古镇、沙溪古镇、大理古城、丽江古镇、银都水乡、白沙古镇等著名传统文化古镇,考察学习了白族扎染、彝族扎染、鹤庆银器、纳西族刺绣等,并拓展体验,同学们对云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同时,通过这次学习,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考察非遗白族扎染——靛蓝之美,一蓝一白】

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周城村滇藏公路61号,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院内具有白族的民族特色,是最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院子之上的空中,横拉着几个扎染,穿过-道小门可以看到“璞真扎染坊”的牌匾,以及边上挂着的一拍图案各式各样的扎染作品。馆内展示了白族的文化瑰宝,陈列扎染工艺的历史介绍,陈列各种扎染工艺品,还有历史文化深厚的老物件,织布机风箱等等。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宋朝《资治通鉴音注》中记载——缬撮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之濒。古人所说的“缬”指的便是现在的扎染。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古代常见的防染印花纺织品有绞缬、蜡缬和夹缬等种类。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考察非遗彝族扎染——布里生花,彩色绚丽】

在束河古镇的彝染绣坊,主理人生动的上演了一堂彝染通识课,同学们了解了扎染手工艺人创作时一针一线的不易,彩染、单色扎染、热染冷染等古法与创新传承技艺。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我国传统扎染工艺分布广泛,各民族地区扎染图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同学们前一次在大理看到的白族扎染,多取材于动物、植物的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而此次在丽江考察的彝族扎染,则做工精致,花纹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各色染布随风轻摇,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


【丽江市博物院——感受世界记忆遗产】

丽江市博物院是一所以展示地方历史和民族文化为主的地方性综合型博物馆。2004年,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与原丽江市文物管理所合并组建了丽江市博物院。于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馆藏文物120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423件(一级文物67件;二级文物23件;三级文物333件);纳西族东巴文物藏品近3000件,是世界上收藏东巴文物类型最齐全最丰富的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珍贵藏品有丽江历史文物、民族文物、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绘画以及历代名家书画作品等。


馆内常设展览为《纳西东巴文化展》、《传承文明·和谐共存—丽江三项世界遗产展》。《纳西东巴文化展》全面介绍了纳西族与东巴文化、东巴教及其祭祀仪式、纳西象形文与东巴古籍文献、东巴宗教艺术、东巴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展等内容;《传承文明·和谐共存—丽江三项世界遗产展》用珍贵馆藏文物、相关申遗文件、丰富多彩的照片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展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价值与魅力,回顾丽江三项世界遗产申报的历程,展示丽江如何从一个曾经鲜为人知的西南边城一举成为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神奇之地。

【考察非遗鹤庆银器——小锤敲过一千年】

有“金属王国”之称的云南,是中国最早采炼银矿的地区之一,春秋时期就已经能制作精美的银器。云南银器中,鹤庆银器久负盛名。此次考察,同学们参观了云南银器博物馆,讲解员详细描述了银匠大师的手工艺集结作品。


鹤庆,位于大理与丽江之间,是茶马古道上的村寨,也是高原水乡的代表。但最为人所知的,是其“银都水乡”的美誉。这里,小锤声不断,流传着千年的历史。鹤庆以“银”著称,银在鹤庆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鹤庆县志》记载,明朝中期,鹤庆已有银、铜器具和饰物制作的手工艺匠人。他们以纯银为主料,结合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将民间花样融入银器中在古老的大理国,从豆蔻年华的少女到银发渐生的老妇人,所穿戴金银基本都出自鹤庆。鹤庆银器制作以纯银为主料,选材、熔炼、锻打、下料、拉丝、制模、括形、画样、錾花、火旱接、组装、打磨、清洗、抛光,复杂的工序中,在匠人恰到好处的力度和心手合一的耐心磨合下,碗、壶、筷、耳环、手镯、戒指、项链、藏刀等,一件件精美银器就此诞生,产品以生活用品和饰品为主。鹤庆银器锻制采用鎏金、错金、镶嵌、掐丝烧蓝、点珐琅、抽丝编盘滋等多种工艺,方寸间展现质朴灵动的花样,保留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特征。历经千年,鹤庆银匠代代相传,用小锤传承祖先技艺敲响鹤庆银器之声。


观赏多件精美银器后,同学们饶有兴致的体验了银器锻造工艺。 

随着银匠数量的增长,以本土为主的金属饰品器皿的加工市场逐渐走向饱和,银匠们便开始外出谋生,成为肩挑铁炉、走村串寨的“小炉匠”。改革开放之后,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迎来了春天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寸发标、母炳林等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大师。2014年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工匠们肩挑火炉,走村串寨走遍云南,进川入藏,在贵州、广西、青海、甘肃等地也留下了足迹行至青藏高原,甚至远涉老挝、缅甸。鹤庆银器的发展变化得益于民族融合,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银匠们精湛的手艺,与他们开放包容、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精神息息相关。


【考察纳西非遗——传承东巴文化之美】

纳西族主要源于中国古代氏羌族群的夷系部落,现主要聚居区是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人口30余万。此次考察同学们来到丽江白沙古镇,前往白纱锦绣艺术院学习了解纳西民族文化。


东巴祭司,又称东巴,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东巴的职位可以世袭,但通常只传给男性。他们的职责包括主持宗教仪式,例如祭祀自然神,祈求大自然的宽恕与谅解;撰写和朗诵东巴经文、制作东巴艺术品以及传授东巴文化知识等,在维护和传承纳西族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巴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字、宗教、音乐、舞蹈和艺术等方面,其中东巴文是最为著名的组成部分。东巴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约一千年前,被称为“文宇的活化石”。东巴文是一种表意文字,刻画了纳西族远古时期的人们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劳动景象,传递了纳西古人对精神信仰的信息。它具有独特的文风,很多字不需要专门学习就能理解,具有浓郁的图像意味,每个字都像是一幅生动的图画。是一种超文宇、超民族的信息符号。每个字符都代表了一个具体的物体或概念,具有很强的视觉直观性。东巴文主要用于书写东巴经,记录滇西北地区纳西族的宗教、历史、文化等内容。它的书写采用“竹笔”工具,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一种古朴、粗犷的感觉。它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纳西族的历史、宗教、哲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是纳西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东巴文字也是纳西族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纳西族刺绣种类多样,有锻绣、布绣、麻绣、尼绣等;技法多样,有平针、倒针、钩针、挑针、锁针、长针等;线条多样,有直线、曲线、水波纹等,不拘一格,善于用变形夸张的造型,独特的手法,绣制各种精美图案,表现出用色庄重,朴实高雅的民族风格,在中华各少数民族服饰瑰宝中,堪称一枝独秀,纳西族羊皮上的刺绣特别讲究,青年女子求鲜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求素雅。“优轭货”则一律要用手工织的自棉布,用黑线排列,绣各种图案,有花草、鸟兽、虫鱼、人形和各种几何图案,如灯笼花、酥油灯、豌豆颗粒、莲花、望不断、蝴蝶等,最下方绣-只变形的多翅大蝴蝶。各种图案变形重叠,既复杂多变又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整体色彩单纯而不单调,看起来质朴潇酒,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东巴纸是以前纳西族东巴祭司用来抄写东巴经和绘制东巴画的专用纸张。其纸厚实、经久耐用。在自然条件下保存近千年而不朽,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造纸之一,有人类手工造纸“活化石”之称。


东巴字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流传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区,以画风拙朴清丽成为一种独特的艺士联小多式,内容涉及人物,鸟兽,鬼神无所不包。现如今,以东巴文化为设计来源,出品的文创伴手礼数不胜数。


在了解东巴文化后,同学们前往玉树村,领略纳西族起源地的风土人情。


【考察途中快题练习——丝巾刺绣传统图案设计】

本次作业为考察途中最后一次快题练习,同学们根据考察途中的传统纹样考察学习,进行丝巾刺绣传统图案的草图方案设计,带队教师进行统一指导与点评,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魅力,同时也为后续《传统文化传承与再设计》课程做素材准备。

【彩云之上,美丽云南——中国民族文化巡礼总结】

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著称。这里不仅有秀美的山水风光,还有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考察以大理白族、香格里拉藏族、丽江纳西族文化为主线、游历云南民族村、沙溪古镇、周城、喜洲、大理古城、独克宗古城、噶丹・松赞林寺、束河古镇、中国银都水乡、丽江古镇、白沙古镇、玉树村等考察地,体验民族文化。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非遗项目与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通过这次的学习体验,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期待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呈现出更加独特和精彩的艺术作品,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1

END

1

推荐阅读

开抢!文创集市来啦!

2024届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展开幕|“跨越 共生”

供稿 摄影 | 刘小宇 舒明明

主编 | 李函师

一审一校 | 刘小宇 舒明明

二审二校 | 陈韵

三审三校 | 熊必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