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视觉边界——数智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一流专业建设论坛”成功举办
为了响应国家数智技术与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战略需求,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提升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流学科建设水平,同时为青年设计学者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由四川省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促进会、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主办,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承办的“视觉边界——数智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一流专业建设论坛”于2024年9月21日—22日在西华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邀请到来自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东华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华大学等校的专家学者们,并且参与此次论坛的专家讲座、学术分享及圆桌论坛等多项活动,论坛学术氛围浓郁,展示成果丰硕。
西华大学副校长费凌教授为论坛开场致辞,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孟凯宁教授向大家致欢迎辞。四川省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陈江、西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雪梅、西华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副处长李绍军、西华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周婷、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熊必刚参加开幕仪式,西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玉萍教授、黄静教授,担任论坛各环节的学术主持,视觉传达设计系系主任周红明统筹论坛工作,论坛由黎珂位博士主持。
主持人黎珂位老师首先介绍论坛期间做主旨报告的学者: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支锦亦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李川教授 、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张丽君教授 、四川省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陈江、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陈庆军教授、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教研室主任黎珂位老师、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院长郭宇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静副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系李谦升副教授、重庆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熊喜秋副教授、重庆大学元宇宙艺术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刚副教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李松林老师、青年教师代表魏豪彤老师、李恒异老师。
两天的论坛工作中,专家学者们聚焦设计类学科人才培养,探讨AIGC背景下专业内涵拓展及一流专业建设等多个热点问题,各位专家分享AIGC背景下的学科建设经验与人才培养上的先进理念。此次活动吸引了国内众多高校同仁、行业相关工作人员及高校学生参与,论坛期间氛围融洽、讲座内容精彩纷呈,受到师生和行业同仁的一致好评。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李川教授以《AI影像生产的艺术与技术交融》为题,展开了一场深入浅出的演讲。他强调了AIGC与跨界融合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教师与学生都需要积极面对高速发展的AI挑战,适应它,并一同推动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本质是人类的提升,人工智能与二次文化之间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人的主观意识和物质世界的二元对立,是人类眼中最大的对立关系。李教授还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架构——数据、算法、计算能力的协同作用,正是这些基石支撑起了AI在二次文化创作中的广泛应用与深度探索,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想象力。
李川教授引入了四川美术学院学生在羊蹬村的AI设计案例,这一实例展现了AI技术如何以精妙绝伦的方式融入并创新乡村生活。通过这一案例,听众不仅感受到AI技术可能存在的人文关怀,理解到科技与社会、AI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未来,以及它如何以实际行动回应着“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时代愿景。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支锦亦教授在《强化设计思维,融合学科资源,共筑特色设计人才培养高地》的演讲中,结合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设计优势,全面而深刻地描绘了西南交通大学在设计教育领域的宏伟蓝图。
支院长详细阐述了学院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的创新举措,进一步强化设计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跨越传统界限,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学院积极融合多学科资源,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多元的学习平台。在育人模式上,支院长强调“严、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她指出,要坚持严谨的学术态度,确保教学质量;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强化研究导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注重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张丽君教授以《视觉传达设计的纵深与延展》为题,分析多国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形态等对品牌视觉的影响。引发设计如何参与品牌意义生产的问题思考。激发听众对于设计本质的反思,张院长利用符号学理论,从符号的产生、品牌语言的视觉结构、品牌语言意义的生成、品牌视觉语言的传播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张丽君教授认为良好的品牌视觉建构有助于地方高质量建设和企业永续发展,品牌视觉语言以“真实性”为核心构建品牌意义。品牌视觉语言是必须基于社会规则、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基础上设计和运用的人工创造语言。张教授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品牌视觉语言的深远意义与广阔前景,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提供如何以更加智慧与创新的方式,运用视觉语言塑造品牌价值的路径与方向。
四川省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陈江在《数智时代:科技与艺术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前瞻》的演讲中,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听众踏入了一场跨越传统与现代、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深刻探索之旅。他以温文尔雅的语态,对促进会进行了介绍。随后,对国内外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溯源、现状进行了剖析,他强调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从初步探索到深度融合的演变过程,展现了技术革新如何为艺术创作插上翅膀,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同时也揭示了艺术灵感如何反向激发科技创新,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未来图景。
陈江对当前科技与艺术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前瞻,不回避在融合过程中出现的观念冲突、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体系滞后等难题,而是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前瞻性的思考。他强调,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以及更加灵活的教育模式,以促进科技与艺术在更深层次上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撑。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陈庆军教授的主题演讲为《AIGC人工智能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展望,更是对艺术与设计教育本质的深情呼唤。教授指出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之下,坚守并深化对常识的敬畏之心,秉持“具身感知”的核心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越是在AIGC的时代越是要尊重常识。这不仅是对技术进步的冷静审视,更是对人性温度与艺术创造力的坚定守护。
陈教授及其东华大学卓越团队,以非凡的实践精神和无畏的行动魄力,引领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踏上了一场自我革新与救赎的壮丽征程。他们深知,理论的探索需根植于实践的沃土,因此,带领着毕业生们积极倡议并实践着“论文写在大地,设计做在乡村”的理念,将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延伸至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在这场演讲中,陈教授精准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直击行业的痛点、热点、难点与重点,并且创办了“全国联合毕业设计”计划,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他强调,面对AIGC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唯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跨学科融合,深化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拥有深厚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设计人才。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教研室主任黎珂位老师的主题演讲为《数智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特色与趋势》。他认为在数智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融合了艺术、技术与文化的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引领着设计领域的变革。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仍在不断探索、创新,力求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具备前瞻视野的优秀设计人才。
随后从传统包装设计、全媒介视觉体验、AIGC数智视觉、在地文化塑造、新质生产力趋势、前瞻性创造力等六大维度进行深度剖析。他还提到了“碳基与硅基的视觉融合未来”这一趋势,这不仅要精通设计技能还要掌握数字技术。所以在学科教学上不断鼓励学生学习新技术、新理论以超越现有的认知边界创造出更加独特、富有深度的设计作品。他强调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建设中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他们正在进行多方面的融合努力在数智化趋势中寻找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在上午的发表进程结束后,由西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玉萍教授对会议内容进行了评议和总结。张玉萍教授对六位教授及老师的发表内容表示高度认可,并逐一对观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张玉萍教授深刻肯定了AIGC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科建设的价值,并期待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会协助老师与同学们再创优秀作品,推进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院长郭宇教授以《AIGC与人类想象力》为题,通过分享科幻小说与电影发生地的案例,从月球到太阳系到半人马座,这些案例生动揭示了人类想象力在不断地进步。也讲述了AI在电影制作中如何携手人类想象力,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科幻场景与角色。
郭宇教授深刻指出,在这个AIGC蓬勃发展的时代,尽管AI技术以其惊人的速度重塑着创作领域,但真正驱动这一切进步的,仍是人类那超越知识边界的想象力。他强调,AI虽强,却终究是人类思维的延伸,其创造力受限于人类的想象框架。最后,郭宇教授向公众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培养和提升个人的想象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这一提问也为未来的创意探索指明了方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李静副教授以《“灵境”与“异象”——数字双生的玻璃》为题,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视觉效果的多元维度如何赋予玻璃全新的生命,展现了光影交错间“灵境”与“异象”的奇幻融合。演讲中,李静教授展示了众多精美的玻璃作品,每一件都是对美与技艺的极致追求。也分享了《拉斐尔的灵异灵见》一书,借由书中的深刻见解,进一步强调了数字双生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潜力,为玻璃艺术探索开辟了新径。
李教授探讨了手工艺术在当下AI盛行的时代中的不可替代性,强调了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动手操作的温度与匠心依然是创作的灵魂。在享受AI带来的便捷与高效之时,更应珍视并传承手工技艺的最终价值,让科技与人文在玻璃的璀璨世界中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更加多彩的艺术篇章。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系李谦升副教授以《数智时代下艺术类院校中的知识服务建设》为题进行了演讲。他首先介绍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基本架构,并阐述了机制建设对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对于推动学院持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性。
随后,分享了学院标志性学术活动《数码公园》的案例,阐述了活动成果的创新点。谈及学科建设,李老师着重强调了非遗研培项目的开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通过数据可视化大屏等前沿技术,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与传承平台,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助力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更为艺术类院校的知识服务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熊喜秋副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关于《融合+创造:基于AIGC的“中华文明课经典视觉传播”系列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其中讲解到课程亮点首先追溯了中华文明经典的深厚底蕴与审美本源,让学生们在理解传统之美的同时,激发对文化的自豪与热爱。随后,她巧妙地将现代图像传播手段融入教学,利用AIGC技术,设计出了一套高效、智能的生成框架,为经典文化元素的再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
同时,熊教授也分享了基于AIGC的清代云肩再设计研究及中国传统玉器纹样再设计的精彩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如何精准捕捉并重塑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彰显了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无限魅力。此外,他还详细介绍了重庆大学校园插画设计的制作过程。熊喜秋副教授的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为艺术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李刚副教授以《AIGC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为题,深刻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AIGC技术浪潮下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他首先讲解了AI的发展历史脉络,并提到了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模型、人、社会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三位一体”结构演化模式之中。
随后深刻阐述了“数字非遗”与“数智非遗”的意义与重要性。他指出,数字非遗通过高清记录、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让非遗文化得以跨越时空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展示与传播,极大地拓宽了非遗文化的受众基础。而数智非遗则更进一步,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对非遗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为非遗的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智能支持,推动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最后,总结了“内容生产”的层次,为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指明了方向,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启示。
紧接着西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黄静教授对会议内容进行了评议和总结。黄静教授在对五位专家教授演讲内容表示高度认可的同时,对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表示赞许,并期待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会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带来更多的帮助与价值。同时,黄教授也强调了保持发扬传统手工艺技术的意义与重要性。在数字技术极速发展的背景下,属于人的温度与匠心仍是创作者不可忽视的内核。
专家发言后进入圆桌会谈阶段,专家们近距离沟通交流,气氛融洽,圆桌会议由黄静教授主持。按照会议流程邀请学院青年教师发言汇报。
李松林老师以《玻璃材料在观念表达中的探索》为题,分享了玻璃材料作为一个工艺材料进入全球学术体系的过程,并分享了自己在用玻璃材料的不同工艺做艺术观念表达上的探索。李老师讲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玻璃材料因哈维K.利特顿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开设课程而进入学术视野,并推动全球玻璃工作室运动。随后,玻璃作为艺术常用材料普及。近年来,清华美院和上大美院相继设立玻璃艺术专业,标志着玻璃材料正式进入中国学术体系。
李老师接着分享了自己从2012年至2020年创作的四件作品,分别是玻璃脱蜡铸造材料实践成果《归宿系列 · 2012-2014》、玻璃吹制工艺材料实践成果《真相 · 2016》、玻璃浇铸工艺材料实践成果《生命 · 2017》、玻璃平板工艺材料实践成果《五月十五日在东北的随想 · 2020》。这几件作品分别展示了玻璃材料是如何服务于艺术创作中观念的表达及视觉效果的呈现,为本次论坛“视觉边界”提供了材料工艺的多元可能性。
魏豪彤老师的演讲主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魏老师针对这次论坛的主题“视觉边界—数智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流专业建设论坛”,结合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开设的人工智能生成艺术课程,给同学们分享了在该课程中人工智能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魏豪彤老师介绍包括如何为产品生成新背景,如何进行二维码美化,制作创意文字,虚拟角色换装,插画角色设计,输出角色设计三视图等案例。呼吁同学们在利用人工智能的时候,要集思广益,打开思路,不要被技术束缚了手脚。
李恒异老师的演讲主题是《AI绘画对遗产地数字文旅设计的辅助及弊端》。演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AI绘画在数媒设计中的辅助应用价值”展开议题,该部分从两个实际案例出发,介绍AI绘画在文化遗产地数字媒体设计项目中的辅助价值,肯定AI绘画、AI视频技术在当今世代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价值。
紧接着对AI绘画优势性能的介绍,也结合自己上午工作经历,分析了新手设计师过度使用AI绘画后,会产生的潜在弊端与负面影响。李老师将弊端总结为两方面:一是增加使用者对筛选图像信息和甄别错误信息的时间成本;二是引导新手设计师被动接受AI的结果,从而放弃更深入的探索。李老师在最后的总结中呼吁同学们,重视AI技术的学习,但不要被AI生成的“果”迷惑初心,导致失去了本心的“因”。
圆桌会议进入讨论和总结环节。首先由黄静教授对论坛内容进行总结。黄静教授赞扬了青年教师们对AI技术的新颖认知,并再次强调了在AI高速发展的环境下,青年教师们不可松懈对专业技术,手工技术等传统技能的学习,提出了“可以将AI作为强有力的工具,但不可因AI而懈怠传统技能磨炼”的观点。同时,黄教授也向出席本次大会的全部专家,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在讨论环节,各教授纷纷向本次大会致以高度的评价与赞扬,并对当下设计教育改革的趋势进行了总结。李川教授详细地阐述了对当前设计教育改革的认识,并结合工作经验,对未来设计学科教育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论坛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享彼此在学术领域的见解,为国家设计教育改革的发展贡献力量。
学科建设研讨团队合影
论坛筹备志愿者同学合影
论坛筹备志愿者同学合影
1
END
1
推荐阅读
摄影 | 陈荟茹 徐杰 何军 孙振阳
主编 | 黎珂位 李恒异 宋洁 宋依帆 郑忠群
一审一校 | 黎珂位
二审二校 | 陈韵
三审三校 | 熊必刚 张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