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六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论坛回顾

西华环境设计系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2024-11-15

“第六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论坛回顾”



     10月19日上午9点,由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承办,“第六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论坛暨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西华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一厅、二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致力于探讨由于环境变化和科技创新,引发的城乡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围绕城乡发展的多维驱动因素,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理论与实践方法,推动和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论坛主题为“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多维驱动”,论坛上午分为主论坛,下午为2个分论坛,分别邀请了12位专家,19位硕士研究生参与本届论坛发言。上午主论坛开幕式由西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费凌教授致辞,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屈立丰教授,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孟凯宁教授,以及省内外10余所高校专家学者、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出席。上午9:00-12:00主论坛,由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舒悦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邀请包括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刘宗明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刘传军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丁圆教授、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数字与时尚创意产业学院执行院长马丽娃教授、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五院规划所所长白熙先生、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吕中意教授。六位专家围绕“面向丝路沿 线地区的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学科建设思考与实践探索”、 “回归乡土: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之美”、“乡村振兴的艺术助力”、“非遗技艺驱动下的城乡可持续发展”、“公园城市语境下——生态营城的成都实践”、“城乡融合发展下三线遗产与文化共生”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西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费凌教授致辞
下午场论坛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周炯焱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邀请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王玮副教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鲁苗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袁园副教授、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丁玎副教授、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张宁副教授、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博士后李虹俣。针对“从校园到社区—面向设计新质力,培养未来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创意践行者”、“基于视觉心理学的乡村景观感知研究”、“城乡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实践路径探索”、“传统嘉绒藏居的被动性能及使用功能演进研究”、“面向乡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家居产品Calm-slow交互研究”、“地域遗产对社会可持续性的作用——从社区的尺度探索民居的社会凝聚力”等相关问题进行不同话题、不同角度的探讨。本次论坛,包括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省内外10余所兄弟院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计300多人次现场参与论坛,各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线上线下联动,共同参与城乡更新战略中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探讨,获得良好交流与互动。

主论坛

学术主持 | 舒悦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宗明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宗明教授指出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交汇的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机遇与挑战。首先详细介绍了陕西科技大学丝路文化遗产传承与乡村振兴团队扎根西部与丝路的特色,强调通过构建面向丝绸之路的“细部设计”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平台保障三维联动的丝路文化传承发展。团队旨在通过设计赋能,推动丝路沿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其次从影视发展的角度,探究丝路文化与影视发展的关系,强调丝路题材影视作品对丝路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最后分析目前乡村振兴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资源不均、文化遗产保护不足和产业结构单一等。结合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利用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进行产品设计、空间设计改善人居环境,强调跨学科合作,推动设计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融合,共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刘传军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传军教授提出乡土回归的内涵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的回归,更是对人文精神的回归,对于现代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乡村中的自然环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人文精神在乡村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常常被遗忘,而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则为人们提供了回归乡土的新视角。探讨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的相互作用,强调如何共同塑造和丰富地方文化与生活方式。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成功的乡村振兴项目如何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传统,创造独特的文化景观和生态环境。通过多维度的探索,力求为乡土文化的复兴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展现回归乡土所蕴含的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

马丽娃 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教授/硕/博研究生导师

马丽娃教授提出多维驱动是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因素和动力,中华文化技艺的传承和破界也可视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有效打破城乡界限的推动城乡可发展的文化驱动力。以渠县刘氏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并为社会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供基础。四川作为非遗资源丰富的大省,如何有效联动非遗技艺带动城乡就业打造独特区域的特色是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容。

白熙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五院规划所所长 高级工程师

白熙先生指出目前城市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时代,从公园和公共空间的场景营造维度,对公园城市进行理念解读,以生态修复为基底,以场景营城维度去实现生态营城,落实公园城市的实践。从天府绿道展开生态环城实践,通过生境修复,形成生态复育区,实现三生融合,展现城市活力新名片。小尺度生态营城,分享青龙湖项目的设计实例,在生态学的指导下构建生境网络,回归自然生态多样性、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和植物多样性修复等方面。小尺度方面通过轻量化的改造,又分享了青龙湖观景台、水泵房的设计处理。在实践基础上分析了公园城市场景营造核心理念指引下如何构建绿色活力容器、演绎文化内涵、建立情感共振、创造情景体验等成都实践经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园融合新思路。

 吕中意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教授/艺术设计系主任

吕中意教授以分享新旧三线建设,通过对三线建设历史遗存梳理,包括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的归纳去追溯历史、进行科普信息可视化的探索实践。通过机电设备厂的功能置换探索空间活化,工业文化展览馆的建设构思,希望借助艺术创作与设计献礼大国重器。融入三线文化进行夹江木城镇的滨江步道设计,融入红色文化大烟囱广场进行广场设计实践。为三线建设的现代化拓展与转型引入设计思考,让更多的人关注并重视三线建设。

丁园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圆教授指出艺术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包括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增强社区凝聚力及吸引投资等。介绍艺术设计介入社会逻辑,感知环境、分析问题、思考策略和通过设计改变。艺术表达力更新动力、乡村更新结合度思考,介绍了原梅真地方设计哲学,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成功艺术项目如何提升当地艺术家和工匠地位,促进传统手工艺复兴。此外,研究还讨论了如何将艺术与经济、教育、环境等领域有效整合,以形成跨学科合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乡村生活质量与居民自豪感。

下午场论坛

学术主持 | 周炯焱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玮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玮老师主要对国内的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深层的分析,然后提出设计新质力这一概念加以佐证该观点,随即将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教学模式、课程安排、课程信息、学科竞赛成果为例子,与大家分享宝贵的经验,讲解内容中贴合当今时代新一轮技术变革的背景,也提出了未来环境设计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方向。

鲁苗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鲁苗老师主要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中国当代的乡村建设与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究乡村景观视觉心理数据的科学性,以崇州龙黄村的规划为例,肯定了竹里这一成功的改造案例,详细阐述了她的项目中对竹里周边配套景观、建筑风貌的改造;还分享了在汶川霸州一个羌族博物馆的成功落地案例,让大家看到了交叉学科下对乡建的新课题,看得出讲解人灵活运用设计学、心理学、美学与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及方法,构建本土化乡村景观评价体系,为中国的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袁园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袁园老师提到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讲解重点放在自己切身实践中的工作中,举例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书法学院的发展历史、学科建设、学科成果对教学模式给予肯定与希望,袁园老师详细分享了她所带领的学生参加重要课题与学科竞赛的内容与成果,强调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

丁玎 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新技术的产生不仅可在科研领域中实践,还在设计中大放其异彩。丁玎老师主要通过其对嘉绒藏寨的藏人居所进行案例分析,阐述了建筑的被动功能在居民体验和设计者思维都属于一种自上而下的适应性这一新观点,通过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条件,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居住舒适度和环境可持续性的目的。

张宁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张宁老师对于老年人遇到智能产品不敢用、不会用、不能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理论依据。讲解中强调弥补社会对老年人的"信息供给"与"信息需求"之间的数字鸿沟。研究融合平静与慢技术理论,搭建calm-slow设计桥模型,提出简易且符合日常行为的Calm-Slow交互设计方法。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出新的思路,为乡村老年人机交互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乡村振兴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李虹俣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博士

地域遗产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驱动,然而却缺乏实际的证据说明其对城乡可持续性的具体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层面。而这一研究空白使目前的遗产保护政策面临着脱离实际情况和理论支撑的风险。因此,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和定量分析,探索了地方遗产是如何通过促进社区凝聚力来驱动社会可持续的。结果表明,地域遗产的数量,居民对其的日常利用以及遗产意识等多个方面,都与社区社会凝聚力的提高紧密相关。最后,基于结果对目前的遗产政策进行了回顾和审查,提出了未来实现可持续的遗产社区的政策方向和建议。

专家合影

论坛花絮


·END·

内容来源 | 西华环境设计系

主编 | 何海青

一审一校 | 舒悦

二审二校 | 张玉萍

三审三校 | 孟凯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