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厘清边界,形成合力,社区治理也不难! 一位居民区书记的观察与思考

众蚁社区 2021-10-18

上海正在逐步建立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三驾马车”等主体共同参与的住宅小区治理框架。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以下简称业委会)是本建筑物或建筑区划内所有建筑物的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履行职责。居委会和业委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居民同时是业主,业主多数也是居民。居委会和业委会的工作重点各有侧重,但也有很多重合。居委会与业委会职责的合理界定是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双方如何协调工作,如何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居委会如何对业委会行使指导和监督的职能?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实地走访了位于浦东新区某街道的一个居民区党总支,和Z书记展开了对话。


声明*本文涉及隐私部分均匿名

一通电话打断了我们与Z书记的谈话。


“主任,你说。

“那要怎么办,他财务的章不在?

“你们都是业主一个一个选出来的。

“你们要不商量商量把章都交到居委会来,我替你们保管。

“要交就一起交,要不交就都不交。你们自己看着办。


Z书记语速飞快,回答干脆,几句话后便结束了电话。原来是辖区某一个小区的业委会主任想让委员们把章交出来,自己的章又不想交。“这完全是业委会内部分歧,我们居委会能做什么?”她说。


居委会服务中心人来人往,热闹,也可以说是嘈杂。在书记办公室里,门外各种声音暂时被隔断,Z书记说起自己对社区工作的一些体验和看法。



一、“复杂”的社区事务


“复杂”是人们对社区治理的基本印象之一。居民区党总支领导下的居委会处在基层治理第一线,面对的主体差异性大,关系网络杂乱,工作繁琐。对于大多数社区工作者、实践者、观察者而言,社区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但在Z书记眼里,社区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其实《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写的蛮好的,照着做就好了。”

 

但她想了想,接着说:“如果有问题,可能来自外界的干扰!”


小区选聘物业,总有人过来打招呼,甚至一些共建单位,也会来提要求。Z书记则表示,“照程序办事,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事情才清爽。”这样干脆的态度,必然会触犯到别人的利益。她倒也不怕:“我站在理上,自己又没做坏事,有大部分业主的支持理解在,就不怕!”

 

社区工作是人的工作,面对利益干扰,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能不能把事情理清楚,明白其中的逻辑与边界。很多人拎不清个中关系,有些人习惯性把自己当小区负责人,以为能够掌控一切。Z书记认为这属于定位错了。在她看来,居委会应该是社区的服务者、守护者,守护着小区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前业委会和居委会的业务确实有部分是重合的,例如调解业主(邻里)纠纷、爱国卫生运动等与居民(包含业主)参与有关的事务。应当说居委会的“业务”涵盖社区里的小区的各项事务,于此同时居委会还要承担着对业委会的监督、指导职能。


很多居民搞不清楚什么问题该找谁,有些事情可以直接找物业处理,也会跑到居委来。


问Z书记,当前处理和物管相关的事务占每天工作的精力和时间,Z书记回答:至少一半以上!


 

二、意识在上升

 


Z书记坦言,以前法规不够完善,很多事情没有明确,都是稀里糊涂做事情,一步一步学习、模式过来的。2017年上海市通过了《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将居民的需求和切身利益摆在了更高的位置上,一定程度上倒逼居委提升服务水平,同时也给了居委工作更清晰的指向。法规是逐步完善了,但社区治理最终还是看落实,落实工作还得看具体的人。普通居民不会关注这些,Z书记觉得,只要老百姓的诉求能得到及时、正向的反馈,居委的工作就很有价值。


长期以来,很多人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把社区居委会当作政府机构,而不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虽然事实上,居委会的确也承担了部分属于街道职能的行政工作。在小区日常事务里,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权益是什么,哪些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哪些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权利。很多人在自我感觉利益没有受到侵害,或者不了解侵害行为已经产生的情况下,很少会主动去了解社区共有部分的管理情况和收支状况。他们用工作忙没时间之类的借口来回避,甚至有些业主在知道自己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漠视,一方面不愿花时间精力,另一方面寄希望于别人出头,还有就是认为这些利益分摊到每个人头上是很小的数字,不值得计较。


所以居委会的工作还是要落在引导意识层面上,要看居民自己的觉醒。Z书记想让他们知道,小区是自己的,房子里面是居民的,房子外面一样是居民的,这个整体的意识很重要。


辖区一小区有100多户房子漏水,Z书记和业委会、物业开会讨论。有的业主觉得花多少钱维修都无所谓,但维修资金里的钱还是业主自己的,怎么用才合理,应该从整体上去看。正如Z书记对大家的的提醒:整栋楼是一个整体,和垃圾分类一样,这栋楼里10%的人不遵守规则,垃圾出不去,剩下90%的人也要为此买单。


小区的运作好比开车,主要还是靠业主发力,居委会只是起引导作用。“如果每个人能自觉为小区做点事情,我们的工作就好做了。光靠居委在前面死命拉,可能拉到一半,我自己就没劲了,拉不动了。


 

三、居委会眼中的业委会



同为社区工作,Z书记对业委会也有很多感触和体谅。


1.指责与不信任,业委会不能承受之重


辖区一个小区上一届的业委会主任是一位级别很高的退休老干部,社会地位很高,也曾为小区做过很多贡献,在业委会换届选举之际,老先生认为主任这个位置自己当仁不让,哪知在业委会内部推选主任时竟落选了。他心里过不去,一气之下退出了业委会,并在小区里到处指责新上任的主任。


社会地位确实可以给小区带来很多社会资源,但也意味着难以摆脱的高姿态。一个接不上地气的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基本上也做不下去。每次开会前,老先生总要先介绍一遍自己,一大段身份前缀搬出来:“某某委员会委员,某某级别退休老干部......”,老先生不厌其烦,在座的其他人却开始有想法了。


这些细节尚且能够忍受,但随意指责猜忌他人这种事情,在Z书记看来,是要引起公愤的。居委会组织动员一批人出来,关心小区、参与小区事务,不容易,老先生因为自己落选,就阻碍别人参与小区工作,跳出来反对这个反对那个,这不适合。


小区里面遇到什么矛盾,有的是人出来煽风点火看热闹。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恶意的攻击、诽谤,也没有一个第三方来帮忙澄清,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会毁了小区。Z书记为业委会抱不平,“居委会好歹是拿工资办事的,听到什么诋毁忍忍就过去了,而业委会有什么?凭什么站在那里任别人胡说八道,平白受气?”归结起来,社区里最缺的还是相互的信任。


在一个密切团结的团体中,人们会把集体的规则置于个人的眼前利益之上,这是信任所强调的一点。很显然,信任可以使社区网络稳定,一个相互猜疑的社区必然动荡不安。假如猜疑、指责在小区里形成风气,最终结果就是真正想为小区付出的人不敢出来做事,冒头的全是歪门邪道。

 

2.“业委会有钱,有业主的支持,还有制度的保护,什么工作会做不下去呢?

 

辖区有位业委会主任向Z书记诉苦,说他们业委会弱,还被物业欺负,但Z书记觉得业委会不该是如此。

 

“钱与权都在业委会手里,业委会不签字,物业敢动钱吗?除非物业是想被扣分,想坐牢了。业委会把自己说得很弱,那我只能说这个业委会没能力,是失职的。业委会有钱,有业主的支持,还有制度的保护,什么工作会做不下去呢?

 

在上海,小区公共收益必须每个季度公示,并且要打到业主大会的账户里,很多物业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其原因就在于后面缺少督促。业委会如果把《上海市物业服务企业和项目经理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看一遍,了解物业公司的信用评分体系是怎么扣分的,就会发现自己可以很厉害!只要没违规,谁又能把业委会怎么样?

 

“你现在跟我说业委会很弱,我会觉得你个人很弱。只能说明业委会没有在小区里建立起自己的组织体系,没有号召力。”Z书记一针见血。

 

3.“业委会踏踏实实做事,自然会有人支持,爱戴。

 

她甚至认为,业委会的专业水平可以慢慢提升,只要能为业主们踏踏实实做些事情,让大家看得到,感受得到业委会的付出,自然会有人支持,爱戴。


这次辖区某小区新选出来的业委会主任自己懂得一点机械知识,在小区里看到什么东西坏了,经常免费帮大家修理。道闸坏了,要是物业公司上门来修,一下子就得一千块,主任过来,三下五除二弄好;监控设备常年处在报废状态,主任弄来几个监控探头,立马动手组装,先用上再说。

 

主任做的事情虽小,却是一点一滴地为小区带来改变。说到这些,Z书记感慨,“其实业委会只要实实在在做事情,让大家有获得感,每个人心里都是有数的。


4、“如果老人和年轻人一定要在其中选一个,我选年轻人。


Z书记还表示,有的业委会参与者年纪大了,很多法规搞不通。走完一套完整的业主大会会议流程一般需要好几个月,而有的业委会参与者工作做了六七年,却还搞不清楚规则,还以为业主大会会议就是在楼道里挨家挨户发个表决票就行了。


老年人进业委会,最怕固步自封。因为多年经验、性格已经定型,他们难免有所局限,很难去重新学习物管领域不断变化的法规政策。Z书记支持年轻人这股新鲜的血液进入业委会,就在于年轻人懂得如何利用网络为社区管理工作服务,会用微信、公众号,用电子投票,会公开透明地做事情。时代在变化,政策在变,业主们的诉求也在变,相比老年人普遍抵触抗拒的心态,年轻人对变化更包容。


“老中青搭档是最佳的,但这个组合很难,因为大家思维差异太大,很难决定谁去主导。如果老人和年轻人一定要在其中选一个,我选年轻人。”Z书记说道。


 

四、社区治理需要多方合力

 


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被认为是社区治理的“三驾马车”,但Z书记认为,三驾马车只是一个说法。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各有自己的职责范围,有区别有交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让“三驾马车”产生的“正向合力”最大化,怎样才能给小区的业主、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首先,居民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形成党组织引领下的“三驾马车”各司其职、凝聚合力的自治工作格局。在具体的工作中,以业主、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级,满足群众对幸福、安全、公平的更高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把方向”、“搭平台”“当好润滑剂”上。


可以说,“三驾马车”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居民、业主生活的环境和品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至关重要。


理想的模式是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各方明确职责,做到相互协调——物业管理企业应当配合居委会做好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的有关工作,成为小区专业管理的主体,全面负责房屋维修、环卫清扫、绿化养护、治安保卫等“硬件”工作;居委会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抓好小区内居民的宣传教育、民事纠纷调解等“软件”工作;业委会则督促物业管理企业配合社区做好这些日常管理工作。


当然,即便我们厘清了各自的职责范围,但如何建立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社区治理合力,还是一道需要各方在实践中不断寻求突破的难题。


扫描二维码,关注众蚁社区,了解更多业委会资讯

大放送道周大放送道周大放道周大放送道周大放送道周大放送道周大放送道周大放送道周大放送道

道周大放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