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刊】向“嗟来之食”摇头
应当说,如今关爱贫困生已逐渐成为一种风尚,政府与社会各界都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不让一名学子因贫困而辍学”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众多贫困生沐浴着爱的阳光圆了大学梦。然而,在一些助学活动中,热衷于大哄大闹的形式,在认定贫困生时,不仅要求学生递交贫困证明,还要求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晒贫困”与“比穷”,这样的举措也许是想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的作用,殊不知却伤害了贫困生的尊严与需要保护的隐私,伤了他们的心。南京理工大学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审核”双保险举措助力“精准扶贫”,悄然予以补助,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做法在施以关爱的同时有效保护了贫困生的尊严与隐私。我读这则报道时,与受助的贫困学生一样,心里充满着暖意。 不过对这种做法也有不同看法。新华社有关稿件的标题就是:“南京理工大学‘暖心饭卡’项目的是与非”。所谓的“非”,主要是有人认为它有违公开、公正原则。“暖心饭卡”项目虽然是“默默给予”和“悄悄接受”,但这种做法只是为了保护贫困生的尊严与隐私,确定资助对象不仅要运用大数据分析,而且要经院系辅导员审核,项目本身并不是暗箱操作。同时,这样做较之一般的“诉穷”、“晒惨”,还更利于正确确定资助对象,做到“精准扶贫”。因此,不能说它违反了公开、公正原则。自然,这方面也存在被人“刷数据”、钻空子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把制度制定得更周密、更完善一些,防止爱心资助款跑、冒、滴、漏,保证公平、公正,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以润物无声的态度从事慈善事业,关注受助者的尊严与感受,是一切慈善工作者都必须努力做到的。有些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的人士,常常要求受捐人拿着他们所捐的钱物,在电视镜头前向他们表示感谢。这是利用慈善作秀,有损受助者尊严,是不可取的。有位大陆企业家曾到台湾为低收入户及弱势族群发红包,要贫困户排队上台领取,并鞠躬致谢,遭到当地民众的反对,称这样做是对受赠人的不尊重,希望善款由台湾的民间组织代为发放,保护受赠人的尊严。他们说,“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我想,“暖心饭卡”值得肯定,正在于它没有“暴力”,只有温情暖意。
人们都知道“不食嗟来之食”这句话,那个饿者求食,是“蒙袂辑屦”向施食者黔敖走来的,这就是说,他是用衣袖遮着脸来求食的,是不希望别人张扬的,而黔敖却傲慢地大声说:“嗟!来食!”那位有尊严的饿者,容不得这样的侮辱,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礼记》中留下的这则故事,启示我们要尊重人的尊严,哪怕你是施惠者,也不能不顾及受助人的尊严与感受。南理大“暖心饭卡”就“暖”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