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电影 | 贺岁片20年:良方,还是毒药

李晓灵 群言杂志 2022-07-27

阖家欢乐的日子,美食、电影皆不可少。品过了令人味蕾大开的佳肴之后,接下来我们带您一起步入电影的时光隧道。



这个片段有没有很熟悉?1997年年末,《甲方乙方》一炮走红,持续低迷的中国电影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贺岁片时代。它以冯氏贺岁片为先导,以明星和营销为利器,打造着中国电影的梦幻时代。转瞬20年,更多电影加入了贺岁片的行列。贺岁片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神器,但同时,批评和质疑之声也如影随形。贺岁片一度被嘲笑为和春晚、短信并行的春节三大俗物之一。


贺岁片,究竟是良方,还是毒药?回望贺岁片20年,相信您会有自己的答案。


  档期,还是片种


何为贺岁片?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它混杂着贺岁片的前世今生、名从何出。


从源头上讲,中国第一部广义的贺岁片并不是《甲方乙方》,而是1995年年初从香港引进的《红番区》。有人据此认为,贺岁片是由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引进,专指在元旦、春节等岁末年初上映的电影,它以辞旧贺新为要义。其实冯小刚的贺岁片就是最好的证明。1997年《甲方乙方》之后,冯小刚一发不可收拾,《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大腕》(2001)、《手机》(2003)、《天下无贼》(2004)、《夜宴》(2006)、《集结号》(2007)、《非诚勿扰》(2008)等无不在岁末年初上映。其他贺岁片也争先恐后,纷纷在这一档期扎堆亮相,一较高下。贺岁由此成为特殊档期的指代——一个迎合中国人团聚贺岁、具有强烈票房价值的电影档期。


贺岁片具体指向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初大约80至90天的档期,业内共识则认为它从11月20日左右开始,一直到春节长假结束。但是,随着贺岁片的发展,“贺岁”的档期开始膨胀,先是国庆被纳入其中,后来“五一”、中秋甚至暑期也羞羞答答地急欲跻身其中,一享贺岁票房盛宴。贺岁遂由岁末年初逐步向一年之中具有票房价值的节假档期演化。换言之,贺岁片从单一时间标签的档期,日渐向“举国庆贺”“票房+节假”的概念过渡,时间被泛化了。


同时,痴迷贺岁片的人们发现,除了档期的特征之外,贺岁片秋波频传、千娇百媚的法宝其实是喜剧。人们坚信,贺岁片档期意义的界定是肤浅的,而类型的片种特质更具深意。冯小刚的贺岁片就是典型例证。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到2013年的《私人订制》,冯氏贺岁片始终坚守一个至高原则: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星,都市叙事,幽默调侃,而这些元素的糅合都是为了打造独特的中国喜剧类型片。冯小刚用其貌不扬但却幽默真诚的葛优配以各色女星,从典雅美女徐帆、刘蓓、刘若英,到性感明星关之琳、吴倩莲、舒淇,不一而足。丑男加美女,奇特的形象搭配和反衬营造了特有的喜剧效果。此外,冯氏贺岁片以塑造现代都市的庸俗人生和喜怒哀乐见长,小人物的人生奇遇持续撩拨着凡夫俗子们的种种想象。《甲方乙方》里的“好梦一日游”、《不见不散》里的异国聚散情、《大腕》里的明星葬礼戏、《没完没了》里的讨债奇遇行、《手机》里的手机畸情剧,乃至《天下无贼》里的江湖乱道,都令人感慨万千。这样的剧情麻辣生香,饶有意味。平凡人受尽挫折,终获意外之喜;大人物风光占尽,却尴尬出丑;丑男洋相连连,最后居然抱得美人归;小人物狡黠多变,倒霉不断,但温热幽默,善始善终。故事出乎意料,爆笑连连。人们往往在舒心一笑中,忘记了现实的愁烦,而人性的感化同时又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道德的升华。这无异于春节啪啪作响的烟花,或者假日小憩时清香爽口的泡泡糖。


满载欢乐的冯氏贺岁片(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贺岁片的语言也是出神入化,时尚喜感。冯小刚继承和衍化了王朔《编辑部的故事》中的京腔调侃、诙谐幽默,但又剥去了王朔的尖酸刻薄、损人损己。他坏坏地讲述,淡淡地嘲讽,憨憨地抚慰,让人浑身痒痒,却也熨帖舒服,劳苦愁烦随之而去。几乎每一部冯氏贺岁片都有惊人之语,成为当年的流行语,比如《甲方乙方》里的“打死我也不说”,《天下无贼》里的“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手机》里的“做人要厚道”,等等。这些冯氏金句爆笑在节日的酒桌神侃之中,插科打诨,嬉笑怒骂,成为中国大众狂欢的号角。




冯小刚曾经毫不掩饰地说,起初拍贺岁片纯粹是为了给观众找乐子。他说得一点儿也不错,找乐子是冯氏贺岁片的喜剧本色,它让贺岁片变成了中国观众的忘川水和镇痛药。


贺岁片因之从档期走向片种,演变为具有票房神力的喜剧片种,并和档期说分庭抗礼。  


然而,冯氏喜剧片真的能够完全代表中国贺岁片吗?喜剧片的类型归纳真的能够涵盖贺岁片吗?


不可否认,2002年之前,喜剧几乎是贺岁片的唯一类型,单一而排他。同时,冯小刚是贺岁片的主帅,冯氏喜剧片是贺岁片的代表。据中国电影博物馆课题组调查,2009年观众最喜欢的贺岁片类型是喜剧片,占83.5%。冯氏喜剧片的持续推出和票房神话一度使得喜剧片几乎成为贺岁片的代名词。


当冯小刚在暗自窃喜,一边数着大把的钞票一边续写他的贺岁伟业时,嗅觉灵敏的其他电影人也当仁不让,迎头赶上,各种片种亦是层出不穷。



新世纪,贺岁片真的变了。


首先加入贺岁片大军的是第五代领军人物张艺谋。2002年12月14日,《英雄》横空出世,以古装武侠商业巨制拉开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序幕,也书写了贺岁片蓬勃发展的新篇章。自此,中国电影的各路豪杰竞相加入贺岁大军,开创了群雄逐鹿的贺岁战国时代。这个贺岁军团英杰辈出,几乎囊括了中国电影的各路大侠,有第五代的张艺谋(《英雄》《三枪拍案惊奇》等)、陈凯歌(《无极》《梅兰芳》)、顾长卫(《孔雀》)、胡玫(《孔子》),有第六代的贾樟柯(《三峡好人》)、管虎(《老炮儿》)、娄烨(《推拿》),有新生代的徐静蕾(《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姜文(《一步之遥》)、徐峥(《人再囧途之泰囧》)、邓超(《恶棍天使》)等。不可想象的是,港台一些号称“票房神器”的导演也纷纷加入其中,大显身手,譬如周星驰(《功夫》《美人鱼》)、徐克(《龙门飞甲》)、王家卫(《一代宗师》)、刘镇伟(《东成西就2011》)、陈可辛(《投名状》)和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甚至好莱坞大腕导演也冲破国族疆界,跻身其中,急欲分得中国票房一杯羹。



《人再囧途之泰囧》


贺岁片的明星也开始多样化,逐步由初期始终不变的男星葛优,女星徐帆、刘蓓、关之琳、吴倩莲模式,开始不断拓展,丰富多变。男星有周星驰、成龙、刘德华、梁朝伟、李连杰、徐峥、王宝强等超级大咖,女星则有张曼玉、章子怡、范冰冰等一线巨星。



《英雄》


各路导演明星的“入伙”,极大地丰富了贺岁片的喜剧路数,乃至类型种类。贺岁片由此推陈出新,多姿多彩。《甲方乙方》式的冯氏喜剧,开始与周星驰式的后现代喜剧、徐峥式的都市喜剧以及邓超式的恶搞喜剧交相争辉。同时,张艺谋的古装商业武侠巨制,陈可辛、徐克等的港派武侠大片,贾樟柯、管虎的第六代边缘状态电影,以及徐静蕾、姜文、李安等的艺术电影也都各擅胜场,而战争片、爱情片、惊悚片、动画片等片种类型亦粉墨登场。它们争奇斗艳,将贺岁片作为喜剧片的初衷打得落花流水。从此,贺岁片不再是单一的类型片称谓,而是一个多元电影体系的综合。



《捉妖记》


  商业,还是艺术


必须要承认,贺岁片是在中国电影市场冷清萧瑟的时候出现的。中国电影在1979年曾达到293亿观影人次的巅峰,这是空前绝后的纪录,即便是世界范围也绝无仅有。但是此后,随着电视、录像、VCD、网络等传播媒介的涌现,中国电影市场持续滑坡。1990年以后,中国电影观众以每年数十亿人次下降,2000年时居然不足一亿人次,以致崔永元发出了“中国电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疾呼。在这样的电影寒冬里,以喜剧为调料、明星为汤剂、营销为武火的贺岁片确乎是一剂救命良方。它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中国电影,商业是其不二法宝。从片种类型到明星导演,乃至产业营销,贺岁片的每个细胞都渗透了商业的血液。


的确,贺岁片的商业战绩无人可及。据豆瓣网统计的中国内地电影排行榜(截至2016年12月25日),《美人鱼》以33.9亿的票房独占鳌头,《捉妖记》《寻龙诀》《港囧》《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等票房都超过十亿,跻身前25名,占去半壁河山,可谓风光占尽。



《美人鱼》


为了票房,贺岁片合拍融资,广告渗透,明星助阵,线上线下大力宣介,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用其极。重压之下,贺岁片的艺术难免不会受到倾轧。粗制滥造、刻意堆砌甚至恶俗搞笑,时有发生,以至于有学者批评贺岁片是把浅薄做到极致。


同时,贺岁片中商业大片对艺术片也形成了致命威胁。2007年12月14日,贾樟柯勇夺威尼斯电影节金熊奖的艺术片《三峡好人》和张艺谋的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狭路相逢,结果惨遭败绩。悲愤的贾樟柯长叹,“在这个崇拜‘黄金’的年代,还有谁关心‘好人’”。当然,也有贺岁艺术片取得了不坏的票房,《一步之遥》就超过五亿元,不过与商业贺岁大片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



《一步之遥》


也许很难否认,贺岁片从来都是商业激情远胜于艺术个性,金钱驱动远大于艺术梦想。但这也与电影作为文化产业机器的商业特性相一致,因为电影从来就不是一座远离金钱的象牙塔,它是一个燃烧着金钱烈火的销金炉。所以,贺岁片为票房而冷落艺术、牺牲艺术,并不奇怪。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无奈之举。但商业也并非一无是处。良性的商业运行和产业机制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可以打造更好的制作团队,采用更先进的制作技术,从而推进艺术的发展。商业和艺术实在是相生相克,爱恨相加,而这也是贺岁片的锥心之痛。




此外,另一个问题也显得异常尖锐。贺岁片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走出去的路却步履维艰——中国电影的世界影响力下降了。上世纪90年代,第五代和第六代电影人凭借东方民俗和现实描摹,在各大国际电影节摘金夺银,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那时,第五代和第六代面临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而如今,贺岁片恰恰相反,叫座却难叫好,在国际电影节屡遭败绩。


有评论哀叹,贺岁片红火了中国电影市场,却摧折了中国电影的世界影响力。贺岁片究竟是良方还是毒药?这似乎是中国电影的天问,是贺岁片原罪和献祭并存的命运写照。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亦是一个难有结论的争论。但不管怎样,电影人将上下求索,用艺术之炭和商业之火去锻造中国电影之魂、民族之魄。


一向克制的冯小刚面对自己钟爱的电影,曾经煽情地说,“我把青春献给你”。这多像贺岁片向中国电影的表白,“我把青春献给你”,爱恨相依,荣辱与共。



本文内容摘自《贺岁片20年:良方,还是毒药》,原载《群言》2017年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