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访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

张玉安 群言杂志 2021-08-26
       :张先生,您好!您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研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笔非常难得的财富,很想听一听您对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看法。
       :年轻人喜欢哲学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喜欢中国哲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流行着一种风气,认为中国文化几乎一无是处,所以对中国文化不予分别地大加批判,误导了青年人,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
       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是落后了,这有文化的原因,但也不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泼洗澡水连孩子也不要了。因此学习中国哲学与文化,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了解中西哲学与文化的差异,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加分析的“民粹主义”或“民族虚无主义”,我认为都是不正确的。
       :您能简单地讲一下中西哲学与文化的差别吗?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次广义的文化是指和政治、经济有别的精神生产成果,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心理、民间风俗等等。狭义的文化则一般专指文学、艺术。
       但在这所有的文化样式中,哲学又可以说是文化的思想核心。所以,我主要从作为文化思想核心的哲学角度,来谈一下中西文化的差别。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哲学注重本体(实体)与现象的对立和二分,其流行的观点是:“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
       而中国古代哲学向来不赞同这种二分法,认为本体和现象有区别,但又是统一的,宋代思想家程颐称之为:“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哲学也主要倾向于主客二分,强调主体的中心作用,而中国古代哲学则更多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力图实现二者的和谐一致。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克服自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注重人际和谐、天人协调。
       :从这些区别来看,中西文化显然各有所长,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优秀。
       :你说得很好。中西文化其实各有所长,各有优缺,因此我从来不赞成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本位,克服自然”,这在一方面保证了个人自由,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个人主义的膨胀(如家庭离异增加等)和对大自然的破坏。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更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易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我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正可以和西方文化长短互补。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精深的思想与观念,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学习,并发扬光大,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问:您能举一些例子吗?
       :我刚才讲了一个“和”的观念,中国的道家(老子)与儒家(孔子)都很重视。中国人既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为贵”,也注重人与自然(天与人)的和谐相处,这在今天依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又比如中国古代哲学特别重视“为人之道”,强调独立人格的价值。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都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个人的人格尊严。这至今都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人生理想。还有“天道生生”、“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        :说到“自强不息”,这让我想起了《易传》里关于乾卦和坤卦的两句话,您好像还专门写过文章,并以此来谈中国文化的精神。
       :我想你说的一定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写过几篇文章,认为中国文化有自己的基本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是天地之精华,应该与天地合其德,体现天地的精神与德性。“天”的德性是健行不已、生生不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不止歇,所以人也应该效法它,努力拼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地”的德性是博大包容、孕育万物、利益众生,所以人也应该效法它,兼容并包,厚德载物。我认为这两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度,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如果从您以上所讲的内容来看,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显然是不正确的,至少也是一种偏见。
       :你讲的没错。很多年轻人其实并没有读多少中国的传统典籍,就跟着人云亦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什么价值,这样的治学态度是要不得的。
       一个人要批评某种哲学思想与文化,首先就必须去深入了解这种哲学思想与文化,你了解得越深入,批评得也才能越到位,别人听了也才能服气;否则,你自己了解都不深的东西,却拿来批评,只能让人觉得像是在跟人赌气,听来却没凭没据。
       所以,批评的前提应该是学习与研究,这样才能区分出良莠和好坏,也才能做到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走进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的大门呢?
       :其实并没有什么捷径,简单地说就是多读书。中国古代哲学书籍大多是用古文写的,所以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古文功底。
       当然也不一定非要花特定的功夫去修古文,一开始可以慢慢来。选一些好的本子来读是很必要的,例如清代学者对古籍做了许多整理,进行了必要的考据,训诂与注释,他们的成果我们拿来用就行了,可以省却很多功夫。
       :中国古典哲学书籍浩如烟海,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难免有无处下手之感,请您谈得再详细一点。此外,关于中国哲学史的现代书籍也不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们?还有,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是否也应该了解西方哲学的内容?
       :你提的问题非常好。从我的经验来看;读书应该做到两个字,那就是“渊博”。“渊”,就是要精读一些书,做到“好学深思,心知其义”。经典的文献是应该精读的,譬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易》、《老子》、《庄子》以及《金刚经》等佛教经典。
       以前有些著名学者,一边抄书一边作注释,可谓读书到家了。所谓“博”,就是要泛览,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搞哲学的人大多重视《四库全书》中的经部和子部,其实史部和集部也很重要,需要提起注意。
       现代学者的成果更不能忽视,应该尽量了解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及其所关注的问题,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在读经典以前,最好先选择两三种现代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对比它们的异同,由此可以初窥治学之门径。像冯友兰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和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都是非常好的书。此外,要学好中国哲学,还必须具备西方哲学史的基本知识。
       西方哲学确有其长处,自古希腊哲学以来,其概念比较明确,层次比较鲜明,对于训练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习西方哲学,可以使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有更深的理解。
       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大都没有形式上的系统性,很多哲学观是用“隽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含义深刻却不易理解。如果受过西方哲学的基本训练,再去钻研中国哲学著作,就可以相互发明,得以深究其中的奥义。
       学习西方哲学史,最低限度要阅读两三本西方哲学史名著,像罗素、梯利的《西方哲学史》都不错,如果能阅读一些西方著名哲学家的原著就更好。
       问: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与文化,需要具备西方哲学史的基本知识。那么,中国人研究西方哲学与文化,是否也应该具备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呢?        :这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大批学者向西方求学,但在接触西方文化之前,大都已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后来不管他们从事西方文化研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大多颇有成就。搞中国哲学研究的,冯友兰著《新理学》,熊十力著《新唯识论》,都于中国传统哲学之外有所发明,原因即在他们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
       冯著实际上是程朱学说与新实在论共相学说的结合,而熊著则受到伯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金岳霖研究西方分析哲学,著《论道》,其中却引用了一些中国古典哲学的概念与范畴,如“道”、“太极”等。以上三人的著作,都体现了中西哲学融合的精神,也都有所创见,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而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中西融合应该是一条可以预见的道路。所以,有志于探索中国文化前途的学者,对中西文化都应该有所研究,这样才可能担负起此一重任。当然,中西文化的融合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就不那么简单了。
       :做学术研究总是离不开写文章。近年来学术界反映,有些学者的文章,语言生硬艰涩,不堪卒读。您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文章不好读,这得分情况来看。有的人做文章能够深入浅出,当然很好,这也是我的努力方向。像冯友兰的文章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还有的人写文章是深入深出,思想精深严密,语言也艰涩难懂,像熊十力、金岳霖的文章就是这样,这也无可厚非。
       至于当今有些文章读不懂,也可能是作者自己就没有弄清楚研究的对象,因此也就不可能讲明白。所以要写文章,作者首先必须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和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别人读了才不至于如坠十里云雾。
       :要写好一篇学术文章,需要做哪些必要的工作呢?
       :《易传·文言》说:“修辞立其诚。”我想这是做人、作文的一个基本准则。做人说话要真诚,写文章也要真诚,要敢于坚持真理。文章应该是人主动做出来的,感而后发,不是为了评职称、拿学位。这是一个端正学风的问题。汉代经师辕固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这是中国儒家做人、治学的原则,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我想要做好学术文章,端正学风、态度是第一位的。至于写论文的基本要求,这属于学术常识问题,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了解当代学术界在某一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所关注的问题,跟上当代学术发展的步伐。
       第二,要尽量掌握自己所研究问题的现有资料,站在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水平的前沿。
       第三,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争取有所创新。
       第四,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论述问题要有事实的根据,应当条理清楚、概念明确,语言清晰准确,避免晦涩生硬。第五,要解放思想,敢于坚持真理。
       :您刚才提到了学术创新,能够详细谈一下吗?
       :学术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它不仅是提出一两个新观点,更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创造需要艰苦的努力,不是心血来潮的儿戏。
       中国文化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充分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并结合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文化的创新,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若单纯为了创新而标新立异,那就不免哗众取宠了。
       :学术界常常存在不同问题的争论,甚至有时争得不可开交,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我看这是正常的,如果没有争论那才不正常。学术问题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而学术讨论也需要一个民主的氛围。我非常赞赏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大概是说:“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是,我会竭力保护你发言的权利。”
       我认为这是一种民主的态度,也只有这样,学术才能真正繁荣起来。不过,学术讨论要避免成为相互攻击,更不能伤害他人之名誉权利。其实,做人和做学问道理是一样的,君子当“厚德载物”。
       :张先生,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给我们谈了这么多治学和做人的道理。最后,请您对年轻人说两句您想说的话。
       :我想,就把《易传》里的那两句话送给年轻的朋友们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原载于《群言》2003年第6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