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梦的原野
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
如果我们把积极的
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
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
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
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
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
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
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
一、
如果提到陶渊明,你会联想到什么?
我敢打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当然,还有大家都熟知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这个烂大街的典故,与“屈原投江”、“司马迁受宫刑”一道,
堪称高中生作文的三朵奇葩。
身处晋宋易代之际,行径又如此不拘一格,
于是自然而然有人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代表。
何为魏晋风度?
与三国英雄史诗般的集体人格不同,
历经战乱的魏晋人士,追求生命之花最大化的绽放。
魏晋风度崇尚的是,个体人格悲壮而绮丽的当众燃烧。
魏晋风度是什么?
是王徽之雪夜访戴的任诞,亦是嵇康弹琴赴死的从容。
是潘安仁玉树临风的优雅,亦是阮籍穷途之哭的猖狂。
是王羲之袒露东床的真率,亦是嵇绍忠臣死节的风骨。
……
可是陶渊明,终究,跟他们都不一样。
晋宋间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
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贷。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
“对田园生活的崇尚渲染了整个中国文化,
今天的官员和学者谈及归田,总认为它是上策,
是生活的所有可能性中最风雅、最为老练之举,
这种风尚如此之风靡,
以至于即使最为穷凶极恶的政客,
也要假装自己具有李白那样的浪漫本性。”
很多人说是隐居,实际上不过是想走终南捷径、博个清名。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然而,陶渊明的不要,是真的不要。
他从不搞“亵衣以接人”的行为艺术,
或是“裸袒而箕踞”的拙劣表演,
相比于魏晋时期大多数士人近乎病态的放荡纵恣,
陶渊明是一任性情、绝无伪饰的人生爱好者。
二、
陶渊明出生于江西九江农村的陶家坪,
少年时代的他,颇有一番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
都寄托了他非凡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同时,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奠定了陶渊明一生的审美趣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绿水青山,鸟语花香,陶冶出陶渊明热爱自然、真淳简朴的性情。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受童年经历的影响。
所以,一个人长大后的性格,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童年的生活。
陶渊明童年时代建功立业的崇高理想,与纵情山水的审美趣向,亦儒亦道,
也为日后轩轾分明的人生轨迹,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入仕后,被委以“江州祭酒”之职。
没过多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不久,州里召他去做主簿,陶渊明推辞不就。
然后,陶渊明去给桓玄做幕僚。
仅仅两年,陶渊明又想归隐: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
后来,陶渊明去给刘裕做镇军参军。
陶渊明很想有一番作为: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可他始终矛盾着: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再后来,陶渊明去做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
可他依然眷念着他的田园: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说起来,陶渊明的服务对象,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
桓玄时任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
刘裕时任镇军将军,后来取代东晋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
炙手可热的权势,手眼通天的本事,
不知让多少人趋之若鹜。
背靠大树,只消稍一用力,荣华富贵触手可及。
可是,当他看到权力角逐的一幕幕——
桓玄废掉晋安帝自立,刘裕率兵征讨,自己却又野心勃勃。
军阀割据,混战连年,生灵涂炭,流离失所......
不由得对官场心生厌恶。
他的心里,有一方世外桃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身在官场,却不为官场所染,缘于内心对美的向往。
有一颗澄明的心境,即使身在暗浊的官场,
亦可保持人格上的最大独立。
三、
入仕时想归隐,归隐时想入仕。
陶渊明一直徘徊在“仕”与“隐”的纠结之中。
但心里隐隐的,天平已经倾向了田园一边。
在无数次反复之后,陶渊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万事俱备,只需要一个导火索。
公元405年的一天,
督邮刘云要到彭泽县视察督导工作。
督邮的级别不高,但代表太守督查县乡,
性质跟巡视组、钦差之类的差不多。
督邮刚到宾馆,就传唤当地领导来见。
身为县令的陶渊明刚要起身,不料被县吏拦住。
县吏提醒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腰束大带,以示恭敬。”
本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中国基层官场的常态。
陪同上级领导视察,是一个县最高行政长官的日常工作,
衣着正装也算是政务活动的基本礼仪。
县吏的提醒,当属世俗意义上的一片好心。
但陶渊明本来就蔑视功名利禄,不愿趋炎附势,
又早就听闻督邮的傲慢无礼与粗俗卑鄙,
现在,还要附加上卑躬屈膝的条件,
对于陶渊明而言,简直是一种无形的侮辱和扼杀。
所以,他直截了当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陶渊明当即封好官印,写好辞职信,拂袖而去。
他辞职的理由很简单——世界这么大,我想种庄稼。
算下来,这已经是陶渊明参加工作以来,十三年间的第五次辞职了。
而这一次,不是短暂的告别,而是永久的决绝。
马克吐温说:
“人生中有两个日子最为重要,
其一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
其二是你知晓自己为何要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
那一天,注定非比寻常的一天。”
在那一天,
牛顿明白自己要提出物理学三大定律,
贝多芬明白自己要奏响命运的交响曲,
而陶渊明,明白自己终归诗酒田园。
正如荣格所说,
做什么事能让时间过得飞快并让你快乐,这个答案就是你在尘世的追求。
四、
东晋社会,那是一个阶层高度固化的年代。
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看门第,论出身,重家世,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无出其右。
比如琅琊王氏一门,
既有高官盈门:王祥、王览、王导都曾高居宰相之位,
又不乏文化名流: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绝世,并称“二王”。
溯及陶渊明的家世,虽不及王谢等豪门士族,但超出普通百姓远甚。
陶渊明的曾祖,就是大名鼎鼎的陶侃。
陶侃是东晋名将,官至大司马,位列三公,相当于现在的正大军区正职。
陶侃运甓、兵不血刃这两个成语典故,也是他贡献的。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做过太守。外祖父孟嘉,乃东晋一代名士。
二十四孝里的“孟宗哭竹”,讲的就是孟嘉曾祖父的故事。
到了父亲这一代,虽然家道中落,但至少也是国家干部。
在高度重视门阀的社会风气下,
陶渊明毅然放弃正处级干部的身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回乡种地,更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
可陶渊明正相反,更多时候,他满怀喜悦和憧憬的心情。
他在那篇著名的辞职报告《归去来兮辞》里写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他终于明白,自己的本性与世俗相悖。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他开始反省,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他迫不及待,星夜返家,未待东方之既白。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他欢呼雀跃,手舞足蹈,兴奋得像一个孩子。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他怡然自得,满心欢喜,终于找到遗失的美好。
十三年宦海沉浮,不外功名利禄;八九间草屋方宅,终归诗酒田园。
一千四百年后,梭罗在《瓦尔登湖》开篇宣称:
“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在森林中,
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
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
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
梭罗真可谓是陶渊明的隔世知己。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
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
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也许只有极少数真正成熟的人才懂得——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五、
辞官归田后,陶渊明找到他心灵的栖息地,觅得他生活的理想状态。
他用一支健笔,和对农耕生活的满腔热忱,
写出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满满的人生旨趣。
农忙的时候,他躬身耕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春和日丽,他与一众好友读书谈心: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秋高气爽,他与诸位宾朋登临赋诗: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一年三百六十日,乐趣从来不重样。
或盥濯于檐下:田家岂不苦,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或采菊于东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或饮酒于东轩: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简简单单的日子,让他过得有滋有味。
陶渊明身为士大夫,躬耕垄亩,
但从来不是做做样子,而是身体力行。
正如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写的: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孔子鄙视劳动人民,樊迟问稼遭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但陶渊明却认为: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既然难以遵守孔子的遗训,还是老老实实种田吧!
他与老农饮酒,老农劝他说:
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既然大家都在官场混日子,你为什么不可以呢?
换作喜欢装逼的人,断然会摆出一副清高和不屑的模样。
可是,陶渊明并没有。
他只是温厚的表态,婉言谢绝了老农的劝告:
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陶渊明的最可贵之处,不在于辞官归隐,而在于真率。
当初为什么要入仕,他毫不掩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所以苏轼评价他说: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
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很多时候,自谦不过是装出来的自矜。
所以,宗萨钦哲仁波切说:
“不落入极端是最高的戒律。
既不做吸烟者,也不做骄傲的不吸烟者;
不做说谎者,也不做极其傲慢的不说谎者。”
六、
陶渊明生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一日,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
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
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与对方谈笑风生。
好友颜延之看望陶渊明,临走时留下二万钱,
陶渊明把钱全部送到酒家,以备酒资。
有人造访潜,他便设酒宴。
如果先行喝醉,他就跟客人说:
我醉欲眠卿可去。
三百年后,李白化用了这一句: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于是,他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
对毁誉雷同、颠倒黑白社会的控诉,对仕途险恶的喟叹,
对穷困潦倒的牢骚与自嘲,对无官一身轻的陶醉与歌颂,
千头心绪万般愁,尽入笔端,尽在酒里。
为什么魏晋人都爱饮酒,爱嗑药?
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阐之未尽。
很多人士酒醉服药之后,飘飘然,幻想缥缈仙境,修炼得道。
但陶渊明不同,他从来不羡慕“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游仙生活。
他理想的生活,仅仅是结庐在人境。
即使是在他理想的乌托邦——桃花源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也只是普通百姓的生活。
本文作者琢磨写陶渊明的时候,就在想,
民众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既没有屈原的宏伟悲壮,有没有李白的飘逸不群,也没有杜甫的雄阔沉郁,
可这有什么关系呢?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豪华落尽见真淳,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淡既非平庸之平,更非淡而无味之淡,
而是深入的淡定,内心的祥和。
万物一体的境界,是人生之路的终极领悟。
七、
陶渊明晚年贫病交加,卧床不起。
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说: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陶渊明是真的“志不及”、“力难逮”吗?非也非也。
他也向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每当头脑中两个小人打架时,结果都是: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哪怕环堵萧然,哪怕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又如何,箪瓢屡空又如何,
在陶渊明那里,回答只有三个字——
晏如也。
如果非要把荣华富贵和暗黑的官场捆绑销售,那陶渊明宁可不要。
正如《圣经》上保罗书信所说:
“你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你自己!”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多少物质来填充自己,
而是让内心真正充盈快乐起来。
有人说,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言下之意,生死是天大的事情。
无怪乎,连一代名流王羲之都哀叹: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可是,陶渊明却早已勘破生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他甚至自拟挽歌,想象着别人给他送葬的场景: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是啊!送完葬,也许亲戚还有那么一点点小悲伤,
而其他人就各自回家,一边走还一边唱歌,
空气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正如鲁迅说的: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
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
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
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他人亦已歌,这似乎有悖人情,但却又是人之常情。
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陶渊明正是用这冷峻的眼光,去看待人之生死,命之轮回。
他甚至把死亡视同归家:“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不由让我想起杨绛先生百岁时说的:
“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
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
寿命是不由自主的,
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人生本来就是一趟有去无回的列车,
用心体验沿途的风景,就是对人生最好的珍惜。
八、
陶渊明生前,他的文学成就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
在一个崇尚清谈、看重颜值、文风浮夸华丽的年代,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白描农村生活的句子,
几乎没有人认为会是好诗。
与文坛谢灵运、江淹、沈约等一众大咖相比,
陶渊明顶多算个不入流的乡土诗人。
就连陶渊明的好基友颜延之,
给他写诔文,也只是大力褒扬其品格和气节。
诗文写得怎么样?不好说。
钟嵘称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在《诗品》里也只给陶渊明打了三颗星,列入中品。
直到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偶然间看到了陶渊明的诗文。
我融于物,全忘我乃至无我;
神与景接,神游于物而又神随景迁。
冲淡自然、悠远宁谧、一派天籁。
写得简直不要太好啊!
于是,昭明太子萧统亲自出马,组织编撰了一本《陶渊明集》。
并称赞说: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大V力推转发,生前寂寞的陶渊明,在身后却越来越火了。
孟浩然说: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他和陶渊明一样,在英才辈出的唐代诗坛,主打田园风。
李白说: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所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简直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淘宝同款。
杜甫历经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之后,更是把陶渊明视为隔世知己: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欧阳修也忍不住点赞:
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这份长长的粉丝名单上,还有数不清的大咖:
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元好问、归有光、王夫之、梁启超......
几乎每一个名字,都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名满天下的人物。
他们从陶渊明身上,
或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或是寻到了精神的慰藉。
一个辞了职的七品县官,就这样用一己之力,
撑起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慰藉心灵、寄托诗意、安放人格的精神家园。
九、
每每读陶渊明,我都会想起辛弃疾的《鹧鸪天》: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陶渊明,他还可以活很久很久。
他的乐观,他的旷达,
他的质朴,他的真淳,
他的坚定与执著,他的不屑与简傲,
总让我想起《笑红尘》:
风再冷,不想逃,花再美也不想要,任我飘摇。
天越高,心越小,不问因果有多少,独自醉倒。
今天哭,明天笑,不求有人能明了,一身骄傲。
歌在唱,舞在跳,长夜漫漫不觉晓将快乐寻找。
这不正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吗?
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倘若你现在问我,陶渊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会告诉你:
他是一个清高得不愿向任何人低头的人,
一个懂得取舍、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一个遵从自己内心、不为世俗所扰的人,
一个重视生命体验、诗意盎然的人,
一个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
一个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伟大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为情所困,为爱所伤,为财所累,
我们坐立不安,我们焦虑不已,
我们为道德所绑架,为名利所羁绊。
不正是因为精神上带上了沉重的镣铐和枷锁吗?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取舍,勇于活出自我的时候,
当我们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时候,
当我们坚定内心,不再理会世俗眼光打量的时候,
也许有一天,我们终将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这一篇,是我根据年前自己之前写过的稿子改动而来。
之所以改,是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再翻看之前的文章,
都显得太粗糙了。
写作对我而言,是一种纯粹的爱好。
以后,我将利用业余时间,在这个平台上,
用心尽力写好每一篇文章。
由于工作原因,业余时间不会很多。
可能更新不快,但一定首先自己要满意,才会发出来。
长按二维码,欢迎关注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