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7岁那年,我离开了体制

王冠亚 2019-06-28

文/王冠亚

全文3171字,阅读时长约10分钟

1

2016年11月,我收到了组织同意辞职的一纸批复,正式和5年的公务员生涯挥手作别。今天是2017年11月的最后一天,我才发现,时间过得真快,离开已经整整一年了。

 

回顾5年的公务员生活,要从2010年12月5日举行的国考开始。那时正值第四代领导人执政的末期,正处于自晚清洋务运动以来第六次“国进民退”的历史节点,社会上到处弥漫着“年轻人,到体制内去”的牛市氛围,公务员报考人数屡破历史新高。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没报过培训班,也没有任何经验。当时的招录比例超过200:1,所以一开始,我没有报任何希望——都说公务员难考,怎么可能一次就中呢?

 

分数很快就出来了,123分,比入围线高出14分。回想起来,主要是申论占了优势。当时,国考的申论分数压得很低,考三四十分的人很多。而我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可能跟写作基础较好有关,也可能跟字迹比较工整有关。

 

写到这里,想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学习不要抱有太多功利心。很多你学习的知识,也许当下根本用不上,但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关键时刻让你受益。我当初练字,纯粹是因为爱好,并不去理会“电脑打字将取代手写”的说法,没想到很多年后,在申论上发挥了作用。

 

5年的公务员生涯,我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花在“写”上面了:

 

对于总部和省政府等上级部门交办的事项,要写工作报告;

 

对于平级部门,有一些协同推进、共同沟通的事项,要写情况介绍;

 

对于被监管对象,有一些工作要求,要写通知。如果开会,还要写领导讲话;

 

对于辖区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闻,要写政务信息......

 

当然,还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名目繁多的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自查报告、整改报告、党建工作报告、思想政治情况汇报、批评与自我批评、党代会人代会监管会心得体会,等等。

 

5年内写的材料加在一起,保守估计也有30万字吧!关于这方面的心得,我以前写过一篇《公文写作应注意处理好五组关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查看。

 

机关注重公文写作,是由它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性质决定的。

 

一方面,政务活动非常严肃庄重,大部分事项都不可能口头传达,而必须依赖于文字的上传下达,以及平行沟通。另一方面,政务活动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一件事干得好还是不好,很难量化。于是在很多时候,同样一件工作,你写得是否出彩,就成为评价工作的关键了。

 

很难评价,对文字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否一定科学。但之所以这样做,一定有它的道理。黑格尔不是说过嘛,存在即合理。

2

到了2016年,也就是我做公务员的第5个年头,我的写作水平基本上得到了大多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客观说,我觉得领导对我还是不错的,给了我很多机会。我拿到了年终考核优秀等次,也成为单位年龄最小的科级干部。看起来,前途还算光明。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未来趋势看,为自己工作的时代已经到来。

 

人类曾度过了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伴随着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逐步过渡到工业时代。自1989年(也是我出生的那一年)柏林墙轰然倒塌,人类已经进入到信息革命的新时代。

 

自由主义者丹尼尔·平克这样写道:

 

“互联网时代发生的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而同时,组织机构的寿命却越来越短。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比我们工作的组织存活的时间长。以前那种一辈子一份工作的情况越来越罕见了。”

 

我所供职的单位,成立于15年前的2001年。你能保证在15年后,它依然保持着现有的运行状态吗?我觉得很难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发生的变化。

 

第二,从工作状态看,我已经逐渐走进了舒适区。

 

从事了5年多机关文字工作,时间不长也不短,很多材料基本上驾轻就熟了。一篇文字材料,慢的话要一天,快的话要两个小时。而如果以前有现成的材料底稿,复制粘贴,掐头去尾,穿靴戴帽加工一番,可能十分钟就搞定了。

 

进入舒适区,意味着你的工作可以轻松胜任,你的日子会过得很舒服。但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你进步的空间越来越小。

 

这个进步,当然不是指职位的晋升。一般来说,只要你干得不是太差,总是会轮到你的,循着科长、副处长、处长的路径,一步步走向人(tuì)生(xiū)巅(nián)峰(líng)。

 

这个进步,指的是你个人能力的成长,包括但不限于:综合素质的增强、专业水平的提高、意志力的磨炼、心态的锻造、为人处世的精进,等等。

 

从中长期看,我认为个人能力比你在什么单位、你是什么职务更重要。我之前写过一篇《别扯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铁饭碗》,也说过一个观点,在任何环境下都有谋生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第三,从个人性格看,我可能也不适合机关工作。

 

机关强调“按规矩办事”,我却更喜欢创意和创新;

 

机关倾向于有限范围内的公平,我却更看重效率;

 

机关奉行“服从文化”,我却更向往人格上的自由;

 

机关注重集体意志,我却更倾向于彰显个性、特立独行;

 

机关生活“朝九晚五”,我却更追求“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的酣畅感......

 

价值观是多元的。你能说“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定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吗?这只是风格上的选择。机关文化是一种风格,我不能说它“不好”,我只能说我自己不适合。

3

最后,我想谈谈社会上对公务员群体的一些误解,为公务员正名。

 

我自己做公务员的时候,也老是觉得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等你真正出来的时候,你可能更多的还是念及它好的一面。至少,我对我的老东家(CIRC Hubei Bureau)是心怀感恩之心的。我人生最美好的五年在那里度过,我最好的一群朋友在那里结识,有什么理由不感念呢?

 

所以,这种复杂心情,大概跟对母校的感情是一样的——我可以说它一万句不好,但如果你说一句不好,我就会跟你急。

 

我辞职后,也听到身边有人这样评价公务员:

 

“那个什么什么监管文件,都是机关里刚毕业的年轻小姑娘写的。”

 

言下之意,充满着对别人的不屑,以及对自己的自信。每当听到这些言论,我都在心里默默说:

 

“你还真别瞧不起公务员,你参加过200:1的竞争吗?你知道省直机关80%以上都是名校毕业的吗?你知道公务员体检比企业入职体检要严格一千倍吗?”


我说自己不好,只是自谦的说法。你跟着凑什么热闹?

 

社会上也有很多对公务员的误解,限于篇幅,下面讲三种主要的:

 

第一,认为公务员很闲,一杯茶,一张报纸看半天。

 

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至少以我有限的人生经历,可以证明这种结论不成立。我离开公务员队伍时,全处只有7个人。这7个人,要承担全省28家省级分公司、3000多家分支机构的监管工作,现场检查、行政审批、市场分析都要兼顾,任务非常繁重。商业车险改革的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以后才到家的。

 

第二,认为公务员很多腐败分子,办事都要托关系。

 

这是一种过时的错误论断。自从2012年最高领导核心上台以后,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在作风建设上真是下了苦功夫。一方面,“大老虎”不断落马,“苍蝇”不断被拍死;另一方面,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副处级以上干部要进行个人事项申报,包括你的房产、股票、孩子就读学校、配偶工作单位,都在阳光下接受监督。

 

99%以上的公务员都是科级以下职位。普通公务员的生活是很清苦的,不会有很多钱,但每个人都默默地在工作岗位上,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三,认为现在反腐力度这么大,不应该去考公务员。

 

这是一种没有格局的思维。反腐力度大,就不去考公务员,你的潜在逻辑是什么?是为了混进革命的队伍捞油水吗?抱着这种思想去从政,早晚要出事。

 

恰恰相反,我认为现在是30年以来最风清气正的时候,也是想干事的人最能干事的时候,更是考公务员的最佳时机。

 

现在去做公务员,你不用担心“潜规则”,你不用给领导拜年,你不用害怕组织来查你,你只要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就能获得组织和群众的认可。这种安安心心、平平安安,是作为一名公务员最大的福利。

 

最后想说一句,无论你在哪里,请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向上的动力。所有事情的最终落脚点只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人。你是什么样的人,远远比你在哪里、你干什么要重要得多。

 

最后安利一发福利:我做了一个免费的21天写作计划,明天起开始运营,感兴趣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快来加入我们吧!详情请戳“阅读原文”。

王冠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历史文章:

这三种成本,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你哪里是善良,你只是圣母心

我写的不是字,是与你的共鸣


随手转发正能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