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启示录

王冠亚 王冠亚 2022-11-25

这是我的第204篇原创文章


1985年,苏世民与彼得·彼得森以40万美元起家,创立黑石集团。截至目前,黑石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管理规模超过5500亿美元。苏世民白手起家,一路披荆斩棘,历经千辛万苦,终成大业,其人生成长与事业发展历程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在我看来,《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是一本关于金融与创业的经典教材。

1

学生时代


苏世民出生于美国费城的中产阶级社区——弗兰克福德区,他的祖父和父亲经营着当地一家窗帘麻布店。苏世民敢想敢做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性格,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窥见一斑:


苏世民就读于阿宾顿高中时,对音乐非常痴迷,他很喜欢小安东尼和帝国乐队,希望这家乐队能到他的高中来演出。但是,这家乐队久负盛名,且远在布鲁克林,苏世民要想实现他的愿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


换做常人,对偶像的憧憬也就是想想罢了。但是,苏世民并没有退缩,他具有超强的执行力。他打了很多电话,动用了很多关系,最终如愿以偿——小安东尼和帝国乐队来到了阿宾顿高中。苏世民从中得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启示是:


如果你足够渴望一件事物,即使没有条件,也总会找到方法达成所愿。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坚持,就会变不可能为可能,就会功到自然成。但仅仅有欲望是不够的。追求高难度目标,有时难免会事与愿违、不得其所。这是志存高远的代价之一。


这段话,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在不远的未来,能够在投资领域有一定建树。要达成这一长远目标,绝非易事。首先,自己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热情,极致的渴望才会产生极致的动力;其次,自己一定要有耐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境时不自满,逆境时不低头,勇敢朝着目标进发。


苏世民高中毕业后,被耶鲁大学录取,同时也进入了哈佛大学的候补名单。按照常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都是世界顶级名校,最后去哪一所大学就读,顺其自然就好。但是苏世民异于常人之处就在于,他会为了1%的希望尽100%的努力。


苏世民给哈佛大学的招生负责人打了电话,表示希望能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对方对苏世民的这通电话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此前没有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他。很遗憾的是,哈佛大学招生名额已经满员了,苏世民最后去了耶鲁大学就读。


给我的启示是,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你最想得到什么,就要尽全力去争取。没去争取而导致的错过,将来一定会后悔。争取过了,即使没有达成目标,内心也没有那么多遗憾。更重要的是,自己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将来一定会有达成目标的那一刻。


苏世民进入耶鲁大学以后,延续了他“敢为人先”的处事作风。苏世民在耶鲁大学做的很多事情,前人没有做过,甚至都没有想过。苏世民是怎么做到“从无到有”的呢?我们来看一个生动的案例:


苏世民一直对芭蕾舞饶有兴趣。他进入耶鲁大学后,就琢磨着如何把个人兴趣与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第一步,他发起成立了达文波特芭蕾舞学会;第二步,他与美国最负盛名的七所女子学院取得联系,邀请对方的芭蕾舞演员来校演出,最终有五所学院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三步,他找到了当时著名的舞蹈评论家沃尔特·特里,说服对方作为点评嘉宾;第四步,他专程乘火车前往纽约,邀请全世界最出色的芭蕾舞团——纽约芭蕾舞团来校演出;第五步,他组织耶鲁大学的男生和女子学院的女生,免费观摩了纽约芭蕾舞团《胡桃夹子》的彩排。


让我感受非常强烈的是,苏世民并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守成者,而是一个锐意进取的开拓者。并没有一个现成的事物摆在苏世民面前,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苏世民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给我的启示是,干事创业,一定要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条件。遇到困难和阻力,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我做不了”,而应当是“我该怎么做”。围绕终极目标,一项项去拆解,一项项去达成。资源整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首先要牢牢掌握现有的资源,再拿现有的资源作为资本,去争取更多的资源。当资本越来越多的时候,争取资源的难度就会显著降低,很多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2

初入职场


由于苏世民的出色表现,他在大学期间加入了耶鲁大学有名的秘密精英社团——骷髅会。临近毕业,苏世民拜访了耶鲁大学1913届校友(同时也是骷髅会会员)埃夫里尔·哈里曼,征询其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建议。哈里曼言辞恳切,单刀直入,建议苏世民以赚钱为第一要务,因为财富才能让人保持独立性。


财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成年人可能都有的体会是,有钱可以解决生活中至少99%的问题和矛盾。“不拜金”的重要前提之一,恰恰是自身拥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不必为钱去做违背原则的事情。努力赚钱,恰恰是为了让钱显得不那么重要,从而让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


苏世民的第一份工作,是帝杰证券的分析师。年轻时候的苏世民,经济状况并不比我们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要好多少。当时,他租的公寓条件很差,没有厨房,用的是公共浴室。他和一位姑娘约会,点餐的时候都很担心付不起账单。送完姑娘回家后,他步行了50个街区才回到自己的住所,可见当时的条件之拮据。


苏世民在帝杰证券工作了6个月,事业上并没有太大起色。当时恰逢越南战争,苏世民选择了参军入伍,他加入了美国陆军预备队。退役后,他申请到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入学资格,后来加入了华尔街的老牌投行——雷曼兄弟,开启了他的第二段职业生涯。


主导比阿特丽斯对纯果乐的收购,是苏世民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苏世民刚刚年满31岁,没有任何并购交易的经验。但是他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做成了这笔4.88亿美元的并购大案,这可是当年全球第二大并购交易!经此关键一役,苏世民成功晋升为雷曼兄弟的合伙人。复盘苏世民的这次“大手笔”,给我的启示有很多:


第一,广结各路人脉。苏世民曾经去过纯果乐总部,给它的首席执行官肯恩·巴恩贝提出过各种财务建议。后来,肯恩主动给苏世民打电话,说有家公司想要收购纯果乐,问他能不能接这个业务。关键合作的第一步,往往是从建立联系开始的,此时展现出自己良好专业素质的能力非常重要。


第二,考虑周密细致。苏世民接到肯恩的邀请之后,第一时间给同事泰迪·罗斯福打了电话,请他帮忙确认,雷曼兄弟是否有其他部门也在参与纯果乐的交易。在确认不存在业务冲突之后,苏世民才跟肯恩进一步接洽。后来,雷曼兄弟的副主席彼得·所罗门说自己在帮菲利普·莫里斯收购纯果乐,控诉苏世民从中横插一刀。苏世民因为提前做过确认,人证物证俱在,得到了首席执行官彼得·彼得森的支持。


第三,勇于迎难而上。苏世民冒着漫天风雪,登上前往纯果乐总部的最晚一趟航班,凌晨4点到达机场,清晨7点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当时,他手里的唯一一本资料就是《股票指南》,他只能看看纯果乐最基本的财务指标。这笔交易时间紧,任务重,苏世民忙得整整48个小时没有睡觉。可以说,做成这样一笔巨额交易,面临的是专业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双重严峻考验。


第四,注重团队合作。在孤军奋战、倍感压力时,苏世民没有选择一个人硬扛。他先给彼得·彼得森打了电话,接着又寻求刘易斯·格鲁克斯曼和鲍勃·鲁宾对这笔交易的建议。在跟众人商量之后,苏世民对这笔交易的分析和认识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在与纯果乐董事会讨论的时候,苏世民详细介绍了各种报价结构、税收和时间问题,很快促成了这笔交易的顺利达成。


在我看来,人生的成长是一连串事件,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就是在积累量变。但是,量变的积累必须遇上纯果乐并购这类重大事件,才有可能迎来质变。对于这类重大事件,我称之为“催化剂”或者“里程碑”。当人生的罕见重大机遇降临时,一定要全力以赴,力图尽善尽美,无懈可击。


苏世民分享了他成功人生的十大信条,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是:人生有无限可能,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做成你想做的任何事。


无限可能、任何人、任何事,对我来说都是极具冲击力的字眼。可以预见的是,在我以后的职业生涯里,但凡想取得一番成绩,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压力和挫折。真到那时,我该如何自处?我想,答案就在苏世民的这段话里。

3

创立黑石


1985年,38岁的苏世民决心自主创业,他的合伙人是曾经担任过雷曼兄弟首席执行官的彼得·彼得森。两人各出资20万美元作为创业启动资金,公司名称以各自名字寓意各取一词,合为“黑石”。苏世民认为,他们的核心资产就是多年投行工作积累的技能、经验和声誉。


苏世民和彼得一致认为,最具有前途的金融业务并不是投行业务,而是资管业务。开展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所需的员工数量要远远低于纯粹的服务业。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开1家餐馆需要10名员工,那么开10家餐馆可能需要100名员工;但在私募基金行业,如果管理1亿美元规模需要10名员工,那么管理10亿美元规模可能只需要额外增加1-2名员工。


在我看来,金融业特别是私募投资基金行业,由于边际成本增量不大,因而是规模效应特别明显的行业。金融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行业,因此要做好金融投资业务,核心的要义其实只有两条:一是保持长期较高的收益水平;二是保持相当体量的管理规模。这种情况下,资管机构可以赚到很多钱,从而聘请更加优秀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苏世民原本以为,他和彼得都是金融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从雷曼兄弟离职后可以迅速整得风生水起。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尽管苏世民给几乎所有打过交道的公司发了一共400多封推介邮件,找上门的业务还是寥寥无几。仅有的几笔小单,也仅仅够维持公司日常运营。到1986年初夏,公司成立9个月的时候,自怨自艾的情绪几乎将苏世民淹没。


我非常理解苏世民此时的心态。在大公司做职业经理人的时候,拿着高薪,处处都是扮演着甲方的角色;轮到自己创业的时候,压力巨大,到处求人,生活似乎都难以为继。这种从前和当下、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几乎是每个企业家早期创业的过程中都难以逃脱的宿命。


只不过,面对命运的无情碾压,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大部分人会选择龟缩回原来的生活轨道,而苏世民想到的是,华尔街这群人最喜欢幸灾乐祸,他们最大的爱好是观赏别人的失败,所以他在内心告诫自己:一定不能失败,必须找到成功的方法。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苏世民一筹莫展之际,大型铁路公司CSX给他打来电话,说想收购海陆联运公司。但是,海陆联运公司有一名强硬的个人股东——哈罗德·西蒙斯。西蒙斯一直在买入海陆联运公司的股票,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如果有外部公司想要收购海陆联运公司,他就待价而沽,直到收购方出价让他满意为止。


这显然是一笔非常棘手的交易。按照惯常的思路,CSX公司除非付出高额的溢价,否则绝无可能完成收购。苏世民前往德克萨斯州去面见西蒙斯,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法:西蒙斯要么拿现金,要么拿没有到期日的优先股,二选一,别无他路。


对于西蒙斯来说,拿优先股肯定是不划算的选择。其一,优先股不能在交易所流通;其二,优先股的清偿顺序排在债权人之后;其三,优先股永远不会到期,他只能无限期持有,并为此支付高昂的税费。


最后,西蒙斯无奈选择屈服,卖出了自己在海陆联运公司的股票。黑石集团得到了第一笔大额费用,并因此奠定了在业内“并购专家”的名声。这件事让苏世民悟出一个道理:问题越难,竞争就越有限。


给我的启示是,越是简单的事,竞争的人就越多,实际难度越大;越是复杂的事,竞争的人就越少,实际难度越小。换而言之,勇于挑战难事,反而是最容易成功的一条道路。比如说,如果超市做活动免费送鸡蛋,我肯定竞争不过时间富余的大爷大妈;如果要写一篇一万字的读书笔记,我反而很有希望轻松地PK掉很多人。


1986年秋,黑石公司成立一周年,苏世民和彼得决定为他们的第一只基金募资。彼得觉得,保险起见,先募5000万美元试水;而苏世民却认为,应当直接将募资目标定为10亿美元。苏世民之所以持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一直信奉的原则就是: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自己的努力相匹配。


给我的启示是,要做大事,首先必须要有大格局。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募集10亿美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仔细想想,募集5000万美元又何尝容易呢?如果总额度定在5000万美元,没有任何一家机构会单独拿出这5000万美元;如果总额度定在10亿美元,一家机构拿出5000万美元也只占5%的基金份额,反而投资的概率会更大。


募集10亿美元首期基金的计划确定以后,苏世民把发行备忘录发给了近500家潜在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大学捐赠基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一些高净值客户。但最后决定投资的只有两家保险公司,分别投资5000万美元和2500万美元,并且前提是总募集规模至少达到5亿美元。


剩下的4.25亿美元去哪里募集,成为摆在黑石集团面前迫在眉睫的难题。在募资过程中,苏世民遭受了很多艰辛和委屈。比如,他们跟麻省理工学院的捐赠基金团队约好了周五下午3点见面,对方却早早就下班了,让他们吃了回“闭门羹”;再比如,他们飞越大半个美国去见达美航空的投资基金团队,对方却表示不投资首期基金,叫他们过来仅仅是为了跟他们见面聊一聊……


给我的启示是,创业遇到这种“至暗时刻”,一定要咬紧牙关,坚强地挺过来。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很多企业家都有过一百次想要放弃的念头,但只有勇往直前,百折不回,才有可能于山穷水尽处看到柳暗花明。


在苏世民等人的努力下,保诚集团承诺出资1亿美元。在美国国内几乎募资无望的情况下,苏世民将目光转向了日本。在此之前,苏世民根本就没有日本政商界的任何资源关系。这一回,苏世民再次将他“敢想敢做”的工作作风发挥得淋漓尽致。


苏世民首先托熟人找到了一位熟悉日本市场的银行高级职员,在他的引荐下拜访了日本排名第二的日兴证券。苏世民跟日兴证券打交道的时候,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一点——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专注于他们自己的问题,而使自己脱困的途径通常在于解决别人的问题。


所以,苏世民没有一味要求日兴证券投资,而是另辟蹊径,提出可以帮助日兴证券开拓美国市场的并购业务。作为交换条件,日兴证券要投资黑石的基金。由于照顾到了日兴证券的主要诉求,这笔募资进展非常顺利,日兴证券最后投了1亿美元。由于日兴证券的股东是日本最大的财阀——三菱集团,黑石在日本的募资得以迅速打开局面。等苏世民等人离开日本的时候,他们已经募集到了3.25亿美元。


万事开头难。当资源逐步转化成资本的时候,资源会进一步涌来。回到美国后,黑石的募资变得顺风顺水,到1987年9月,美股创下历史新高,黑石募集的基金总额达到8.5亿美元。此时,对金融敏感度极高的苏世民嗅到了一丝丝风险的气息。多年的华尔街经验告诉他,时间会对所有交易产生负面影响。等待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棘手事件。


苏世民决定尽快签署投资相关的各类协议文件,及早关闭基金。当时给黑石资金的一共有33位投资者,每位投资者都有专门的律师团队负责审核协议文本。要同时跟进33位投资者的文件签署进度,就像在33个国家同时打33场比赛一样,其难度可想而知。苏世民等人拼尽全力,终于赶在1987年10月15日(星期四)将所有的投资协议签署完毕,顺利关闭基金。


后面发生的历史大事件,想必大家都知道。仅仅过了一个周末,到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股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崩盘,道琼斯指数大跌508点,创有史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如果黑石稍稍拖延那么一两天,投资人的钱可能就拿不到了,之前所有的努力就会全部付诸东流。


给我的启示是,伟大的企业往往也有运气的成分,似乎它们总可以在山穷水尽之际得到上天的眷顾,后来的腾讯在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前拿到了融资,就如同黑石集团这一出剧的翻版。然而,仔细想想,这真的是运气吗?倘若苏世民等人拿到了募资承诺就洋洋得意,就像《西游记》里妖怪抓到了唐僧不急着吃、总是要先庆功一番那样,黑石还有这样的幸运么?我觉得用一句话来形容可能更妥帖,那就是——自助者,天助之。

4

渐入佳境


解决了募资难题之后,黑石集团迅速展示了它在投资领域的专业素养。黑石的首次杠杆收购交易来自于美国钢铁公司旗下的USX公司。当时,有“企业狙击手”之称的卡尔·伊坎大肆买入USX公司的股票,企图抢夺投票代理权或进行恶意收购。


为了筹集应对卡尔·伊坎“绿票讹诈”的资金,USX公司计划剥离部分运输业务,一方面可以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却又不想丧失对这项业务的控制权。这时,黑石提出收购51%的运输业务,USX公司继续保留49%的持股,并继续保持控制权。


黑石给出的报价是6.5亿美元,USX公司对此表示满意。黑石的实际投资资金只有1340万美元,USX公司提供了1.25亿美元的供应商融资,剩余资金全部来自于银行贷款。这笔交易的总回报率是26倍,年化收益率高达130%。


给我的启示是,做善意的买家,才能赢得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上的双重良性循环。关于企业收购,苏世民和巴菲特的理念几乎完全一致,他们都不会从事恶意收购。当年巴菲特在大举买入华盛顿邮报股票的同时,主动跟凯瑟琳·格雷厄姆表明诚意;而苏世民在收购USX公司运输业务的时候,也及时表示自己是友好的买家,得到了对方的高度信任。


虽然事业上渐有起色,但苏世民丝毫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苏世民提到一个细节,当时他们准备去中东募资,在伦敦中转时恰好碰到了竞争对手泰迪·福斯特曼。泰迪耽于享乐,当时正陪着女伴去观看温网锦标赛。在车上,苏世民对同事表示,自己只想继续工作。


2006年,黑石计划上市。对于黑石来说,上市与否各有利弊。上市的好处是可以募集永久性资本,坏处是有可能带来控制权和所有权问题。同时,上市之后,黑石的管理层需要承担对有限合伙人与公众股东的双重责任,两者利益不能发生冲突。


尽管阻力重重,但苏世民一旦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事实上,黑石的管理团队都极度敬业。苏世民的同事托尼当时负责在科威特路演,在肾结石发作之后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托尼忍着病痛的折磨,继续辗转沙特阿拉伯、阿联酋迪拜等地,从未缺席任何一场会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黑石最终募资超过70亿美元,是10年内的全球第二大IPO,仅次于谷歌。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国刚刚成立了第一家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其首笔外国股权投资即是对黑石的30亿美元投资。促成这笔交易的重要人物之一是当时黑石中国的合伙人梁锦松,他曾担任过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香港财政司司长等职,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拥有广阔的人脉。


从后视镜的角度看,中投公司“出海”的时机可能并不太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黑石股价从刚上市的31美元跌至3.55美元的历史低点。当时,黑石的盈利也出现了下降,不足以支付此前承诺支付的股息。由于中方持有的黑石股票价格已经出现了下跌,如果黑石选择削减股息的话,那对投资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很有可能导致对黑石的信任危机。


苏世民非常清楚,信誉永远比金钱更重要。因失信而破坏宝贵的商业关系,显然得不偿失。他最终选择了花5000万美元,换一份声誉。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明智的决策。黑石后来得以在中国开展一系列投资业务,与它在危局时坚持维护信用的表现是密不可分的。

5

追求卓越


苏世民认为,仅仅凭借锲而不舍的意志力,你就可以让世界精疲力竭,做出让步,把你想要的东西给你。诚如斯言,很多时候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可能并不是努力没用,而是努力还不够多。物转星移,在漫长岁月的淬炼中,黑石集团正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力,不断地从优秀走向卓越。


一是卓越的人才队伍。苏世民对人才的定义如下:8分人才是任务执行者,9分人才非常擅长执行和制定一流策略。10分人才无须得到指令,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将业务推向新的方向。黑石的人才战略是,坚持招聘10分人才。2018年,黑石的初级投资分析师岗位的招录比例达到14906:86,录取率仅为0.6%,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二是卓越的企业文化。随着黑石的发展壮大,许多合伙人渐渐滋生了一些骄傲自满的情绪。苏世民选择任用托尼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托尼下令拆掉了合伙人办公室的隔板,换成玻璃,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氛围。托尼还推出360度绩效评估,对薪酬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确保公司的制度化建设始终不偏离创业的初心。


三是卓越的专业能力。黑石以私募股权投资业务起家,但并没有一直囿于自己的原始能力圈内。苏世民一向认为,必须有勇气打破边界,进军自己无权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在1990年之前,苏世民对房地产行业的知识储备仅限于他作为业主所掌握的信息。而如今,黑石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房地产管理公司,这显然是其不断拓宽能力边界的最佳证明。


四是卓越的社会贡献。苏世民60岁以后,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射到社会慈善上来,他捐赠1亿美元用于建立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项目,而这只是他为数众多的慈善捐赠之一。苏世民还广泛参与社会事务,这让他收获了广阔的顶级人脉资源。翻开苏世民的朋友圈,大多是各国政要、商界领袖、大学校长等社会顶流,而这是苏世民多年以前遥不可及的梦想。

冠亚说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把这篇读书笔记分享给大家,也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以我有限的人生经历来看,读书称得上是最有效率的进阶之道。如果没有读书,我断然不会接触到巴菲特、苏世民等顶级投资家的人生智慧,也无缘窥见他们对事业、投资和生活的真知与洞见。如果没有树立自己的偶像和目标,成长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苏世民在结语中告诫年轻人:在人的一生中,会难以避免地出现诸多困难和艰辛。面临挫折时,你必须要想方设法继续前进。能够定义你个人品质的,永远是你在逆境中展现的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永不言弃的态度,而不是逆境本身。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志存高远,勇往直前,一路打怪升级,不断获得人生的进阶,这也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与大家共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