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巴芒”第33期(开工大吉+重磅福利)
这是我的第290篇原创文章
作者按:
巴菲特和芒格是我的投资和人生偶像,按照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更能收获幸福的美好人生。巴菲特和芒格的言论是我人生的“压舱石”,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可以少一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彷徨,多一分“不逐萤火迷东西”的淡定。
最近,我经常会在雪球上发一些学习巴菲特和芒格语录的感悟。承蒙雪球厚爱,很多帖子被推荐上了“雪球热帖”,单篇帖子普遍达到了20w-100w的阅读量。考虑到雪球用户和公众号读者并不完全重合,于是我定期将相关内容发布于此,定名为:我读巴芒。每期字数大约1万字,以下为第33期(2022.9.30-2022.10.16):
1
耐心的价值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在谈及投资时,援引了泰德·威廉姆斯的一席话:“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击球手,首先你得选择一记好球来打,这是教科书里的第一课。如果强迫自己在没有感觉的地带挥棒,我绝对无法成为击球率0.344的明星球员,最多也只是击球率0.250的普通球员。”巴菲特说,他和芒格也秉持同样的想法。
巴菲特之所以拿棒球来比喻投资,是因为两者的核心要素都是两个字:耐心。威廉姆斯之所以能成为一流的击球手,是因为他会等待球进入理想区再挥棒。不过,棒球的比赛规则是,如果连续三次都不挥棒,则选手会惨遭淘汰,即“三振出局”。相比而言,投资更具有优势。在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时,可以一直“呆坐”不动。
我们在很多历史故事里,也可以看得到耐心的价值。比如司马懿,在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主政时期,一直深受重用,堪称三朝元老。曹芳即位以后,司马懿的权力完全被曹爽架空。但是,司马懿始终不动声色,因为他一直在等待最合适的时机。公元249年,司马懿终于找准机会,发动“高平陵事变”,一举夺取军政大权。
学习价值投资的乐趣之一在于,它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投资的知识,而是人生的智慧。在我看来,无论是投资还是打球,抑或是成就人生的事业,都遵循着同样的底层逻辑,那就是:不轻易挥棒,不降格以求,追求一击必中,一发入魂。当我们对价值投资入心入骨以后,很自然地也就迎来了自己的价值人生。
(2022年10月16日)
2
可口可乐的唐·基奥退休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了两位当年退休的商业伙伴,一位是华盛顿邮报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另一位是可口可乐的唐·基奥。巴菲特和唐·基奥相识很早,两人是家住对面的街坊邻居。当时,唐·基奥只是一名收入微薄的咖啡销售员,却还要承受生活的重担,养活一大家子人。
巴菲特对唐·基奥印象很好,他认为基奥可以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每当想起基奥时,没有人不是会心一笑的。这种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跟可口可乐的产品定位堪称绝配。1981年,罗伯特·戈伊苏埃塔当上可口可乐总裁,唐·基奥是他的副手。这样的管理组合,也是促使巴菲特重金买入可口可乐的关键因素之一。
早前,巴菲特一直是百事可乐的忠实粉丝。基奥向其推销可口可乐的新品樱桃味可乐,巴菲特尝了尝,觉得还不错,从此喜欢上了可口可乐。不过,巴菲特一直觉得可口可乐估值太贵。直到1988年,美股刚刚经历过股灾的洗礼,再加上百事可乐不断挑起矛盾,可口可乐的股价滑落到38美元/股左右,进入理想的买入区间,巴菲特才出手。
1981年~1993年,在戈伊苏埃塔和基奥的领导下,可口可乐的市值从44亿美元增长至580亿美元,让这家诞生了近百年的企业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应戈伊苏埃塔之邀,巴菲特加入了可口可乐董事会,并认识了同为董事的赫伯特·艾伦。后来,艾伦又邀请巴菲特参加太阳谷年会。在巴菲特身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一连串的好运是如何发生的。
(2022年10月15日)
3
凯瑟琳·格雷厄姆退休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当年凯瑟琳·格雷厄姆已经正式决定退休。回顾巴菲特与凯瑟琳结缘的20年,可谓是收获满满。1973年,巴菲特斥资1000万美元投资华盛顿邮报公司;到199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单是每年从华盛顿邮报公司收到的分红就超过700万美元,持仓市值更是超过4亿美元,赚得盆满钵满。
凯瑟琳·格雷厄姆出身名门,她的父亲尤金·迈耶曾担任过美联储主席、世界银行行长,这让凯瑟琳从小就有机会接触上层社会的社交圈子。凯瑟琳的前半生顺风顺水,丈夫事业有成,儿女出类拔萃,自己则身居幕后。然而好景不长,凯瑟琳的丈夫后来因为抑郁症自杀,人到中年的凯瑟琳不得不走到前台,主持大局。
1963年,凯瑟琳接管了《华盛顿邮报》,她很快就表现出了坚强豁达、励精图治的一面。1971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上市。随后,在凯瑟琳的强有力领导下,《华盛顿邮报》顶住重重压力,先后揭露了“五角大楼文件”和“水门事件”等政坛隐秘,在美国新闻媒体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巴菲特和凯瑟琳之间的“神仙友情”,堪称投资人与管理层关系的典范。一开始,巴菲特买下华盛顿邮报公司大额股份时,引起了凯瑟琳的高度警觉和戒备。在巴菲特持续释放善意之后,凯瑟琳开始对巴菲特转为信任,两人在事业上相互成就,在人脉上相互支持,最终成就了一段佳话。在我看来,这也是“善意投资”所积累的福报。
(2022年10月14日)
4
B夫人100岁生日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特意向100岁的B夫人致以衷心的生日祝福。由于B夫人习惯一周工作7天,所以在生日当天也没有例外,内布拉斯加家具城正常开业,直到傍晚闭店之后,B夫人才开启她的生日晚宴。巴菲特在很多次的公开场合,都对B夫人赞不绝口。让我们按照时间轴的顺序,来复盘一下B夫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1893年12月3日,B夫人出生于俄国莫斯科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兄妹7人都睡在稻草上;6岁时,B夫人开始帮开食品店的母亲烤面包;13岁时,B夫人在一家杂货店谋到了一份工作;16岁时,B夫人已经是这家杂货店的主管,手下还有5名成年男性;24岁时,B夫人从俄国到中国再经由日本,一路辗转来到美国西雅图。
26岁时,B夫人全家在奥马哈定居,当时她身无分文,也不会说英语,只能靠她正在上学的孩子教她。44岁时,B夫人拿出所有的积蓄500美元,在法纳姆大街租了一间门面,开启了她的创业之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年营业收入已经超过2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美最大的家具店。
我常常想,如果换成另一个人,把她代入到B夫人的角色,可能会度过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的一生。无论是家庭的窘迫还是逃难的艰辛,都足以让一个人变得意志消沉,甚至黯淡无光。但B夫人却昂首阔步,走出了“低开高走”的壮阔行情。难怪巴菲特评价说,身高不足1.5米的B夫人,在他心目中,却有着3米的高大形象。
(2022年10月13日)
5
巴菲特回应“大卡车事件”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开玩笑说,经常有股东提问:“如果你被卡车撞了该怎么办?”虽然提问的方式不太礼貌,但考虑到巴菲特是$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的灵魂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与公司未来发展及股东利益息息相关,股东的顾虑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更何况,巴菲特已年事渐高,身体健康因素也是股东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打消股东的疑虑,巴菲特按照公司股东与管理层的关系,把所有的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种,董事会里没有控股股东。比如很多国企就是这样的,控股股东是国资委,董事都是政府委派;第二种,控股股东同时也是公司高管。比如伯克希尔就是这样的,巴菲特是大股东也是CEO;第三种,控股股东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
巴菲特认为,如果想要保持一流的管理水平,第三种情况最为有利。因为第一种情况存在“代理成本”,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不完全一致;第二种情况股东和管理层合二为一,即使做错了也不会罢免自己;只有在第三种情况下,大股东既可以监督和调整管理层,又不至于对管理层的日常经营造成过多的干扰。
巴菲特说,目前伯克希尔还处于第二种情况,大家无论接不接受,他都将继续以大股东和经理人的身份掌舵。巴菲特的妻子苏珊和儿子霍华德也都进入了伯克希尔董事会,如果将来巴菲特先于妻子离世,则伯克希尔会演变成第三种情况,他已经为“大卡车事件”提前做好了准备。但意外并没有发生,巴菲特一直非常健康,这也是全体股东的幸运。
(2022年10月12日)
6
宜分散还是宜集中?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如果你是稍具常识的投资者,对产业经济有一定的了解,应该就能找到5家~10家股价合理且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此时,一般的风险分散理论对你毫无意义,要是那样做反而会伤害到你的投资成果。”不难看出,巴菲特是旗帜鲜明地支持集中投资,但有两种情况例外:
第一种情况:如果是从事套利交易,由于单一的交易风险较高,任何独立的个案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所以千万要拒绝单次的、巨额的下注,而是要多从事一些套利活动,确保这些个案的加权平均收益率能够取得让自己满意的回报。在一级市场做风险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种情况:如果投资者对行业或个股了解不深,但对美国经济整体充满信心,那就可以考虑尽可能地持有多家公司,且把投资周期拉长,比如说定期定额投资指数基金。指数基金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如果你能意识到它的局限,坦然接受让人满意但并不卓越的投资回报,那么“傻钱”其实并不傻。
也就是说,投资是应该分散还是集中,取决于投资者的认知以及投资品的属性。套利、风投、保险都只适合分散,靠大数定律去发挥作用;股票既可分散(适合业余投资者),又可集中(适合专业投资者)。对于“主动管理”型的投资者来说,靠深研企业来降低集中投资的风险,是最好的选择。
(2022年10月11日)
7
可口可乐与吉列的竞争力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长期而言,可口可乐与吉列公司所面临的产业风险,比任何计算机公司或销售商要小得多。可口可乐占全世界饮料销量的44%,吉列公司以销售额计算的市场占有率则达到60%。除了称霸口香糖市场的箭牌公司以外,我看不出还有哪家公司能够像它们一样,享有长期傲视全球的竞争力。”
按照学术界的理论,可口可乐和吉列公司的β值跟很多平庸公司都很相似。巴菲特说,难道衡量一家公司所面临的产业风险时,不需要把企业竞争优势纳入考虑么?β值理论却根本就不去分辨是科技公司还是玩具公司,而仅仅根据股价波动表现就“一刀切”。就凭这一点,我们也能看清β值理论的荒谬之处。
衡量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才是投资的正途。但正如巴菲特所言,他和芒格也经常看不懂很多公司。比如说电视或计算机制造产业的演进,就算是行业内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投资人都无法研判,更遑论是普通投资者。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一定要有这种前瞻能力呢?没有预测产业快速变迁的能力,也不妨碍在易于理解的行业里赚钱。
可口可乐和吉列公司从事的就是简单易懂的业务,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它们的市场占有率都很高;第二,它们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第三,它们的渠道非常强大,在全球各个角落超市的货架上,都能看到它们的产品。研究这样的企业,看起来没有多么“高大上”和“高科技”,但却能轻轻松松地赚钱。
(2022年10月10日)
8
“真风险”和“假风险”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集中谈到了他对风险的认知。在学术界,普遍认为集中是风险,波动也是风险。巴菲特却认为,集中不是风险,对投资对象缺乏了解的盲目分散才是风险;波动也不是风险,造成本金永久性损失才是风险。巴菲特对风险的看法,决定了他的持仓风格偏于集中,同时对市场波动持欢迎的态度。
关于如何理解市场波动,巴菲特最常引用的就是格雷厄姆关于“市场先生”的经典譬喻。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市场先生”越是疯狂,对自己也就越是有利。比如说,“市场先生”能把价值100美元的股票打压至10美元,能把价值10美元的股票炒作至100美元,就像打牌的时候完全不做任何思考一样,那作为对手盘的我们,岂不是平添了许多机会?
关于如何评估投资风险,巴菲特给出的标准是:一项投资在其持有期内获得的全部税后收入,能否让投资者维持原有的购买力,再加上合适的资金成本。在评估的时候,须考虑的因素包括:公司的竞争优势;管理层运用现金的能力;管理层回报股东的意愿;买进企业的价格;投资人获得的实际收益,等等。
巴菲特说,上述要素虽然无法精确定量,但可以做定性分析。就像鉴黄师的工作一样,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什么是黄色影像,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否涉黄。在我看来,学术界之所以选用β值作为衡量波动和风险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简单粗暴、容易量化、适合教学。但在投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回归商业本质,切忌纸上谈兵。
(2022年10月9日)
9
究竟要不要“追涨杀跌”?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谈到了$可口可乐(KO)$ 长期的经营历史。1938年,《财富》杂志对已经问世50年之久的可口可乐进行了一次专访,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每年都会有许多重量级的投资人看好可口可乐,然后对其过去的辉煌记录表示敬意,但最后都会得出自己发现太晚的结论,认为公司巅峰已过,前途未卜。”
站在当下的时点,回顾历史都是机会,展望未来都是迷茫,这其实是很多投资者的常态。在我们身边,也经常会听到类似的感慨:“如果我20年前买了房子就好了”、“如果我10年前买了茅台股票就好了”......真回到10年前或者20年前,恐怕很多人的心态又不一样了,可能会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比如说“茅台已经涨了10倍,以后还能涨么?”
已经被历史证明的好公司,并不能说明它的股价和业绩就到了“天花板”。巴菲特以可口可乐为例,如果在1919年投资40美元买入其股票,并将分红再投入,到1938年可以获得3277美元。如果你在1938年投资40美元买入其股票,并将分红再投入,到1993年照样可以获得25000美元。
在我看来,新手常犯的错误是“追涨杀跌”,老手常犯的错误是不敢“追涨杀跌”。老手看到一家优秀的公司已经涨了10倍,总是会本能地“恐高”,进而打消投资的念头,这其实也是“心理账户”或者说“持仓成本”的锚定效应在作祟。无论一家公司历史上涨了多少,只要它的股价相对于业绩还是低估的,就值得入手,这才是理性的做法。
(2022年10月8日)
10
投资研究与交易的关系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列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及其关联企业的主要股票持仓,超过2.5亿美元市值的股票包括大都会/ABC公司、可口可乐、房地美、盖可保险、通用动力、吉列、健力士、华盛顿邮报、富国银行等9家企业。细心一点的读者不难发现,这与1992年的普通股持仓几乎完全一样。
巴菲特幽默地说:“看到今年的投资与去年竟然如此相似,你可能会以为本公司的管理层昏聩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过我们还是坚信,放弃那些我们熟悉且表现优异的公司而去寻找新的替代,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巴菲特认为,适用于企业经营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股票投资。既然你不会频繁买卖自己的生意,又为什么要频繁交易股票呢?
巴菲特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我们每个人的选择顺序,都是遵循着“最优选择→次优选择→一般选择”的路径。之前自己持有的股票,既然已经是最优选择,就没有任何必要拿次优选择去替换。除非你遇到管理更佳、价格更低、商业模式更好、你又更熟悉的股票,才值得考虑是否调仓,这种机会其实并不多见。
常年持有某只股票,常年没有任何交易,很容易让人产生“无所事事”的错觉;经常变换手中持仓,经常买进卖出股票,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工作勤勉”的错觉。这两种错觉,都是源于把交易当成了投资的主要任务。但理性的投资者都明白,研究才是投资的核心。更多的研究,是为了更少的交易;更深的研究,是为了更准的交易。
(2022年10月7日)
11
“霹雳猫”业务的经营特点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谈到了旗下保险公司“霹雳猫”业务的经营特点,那就是每年的盈亏会有巨大的浮动,因此千万不能拿某一年度或者某些年度的盈利,来作为对未来乐观估计的依据。因为“霹雳猫”业务承担的巨灾保险责任,要么不发生,一旦发生,就会有非常巨额的赔付支出。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每个世纪都会发生25次重大灾害事故,也就意味着平均每4年就会发生一次。但我们要注意一点,25次重大灾害事故并不是均衡分布的,有可能某个时间段(比如10年)一次也没有发生。如果按照1:5的赔率收取相应的保费,短期内有可能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从长期来看,按照1:4的赔率收取相应的保费才能打平,按照1:5的赔率则必然会因为某个年份的巨额赔付导致保险公司入不敷出,最终陷入破产的尴尬境地。巴菲特说,他从直觉上判断,认为伯克希尔大约是按照1:3.5的赔率收取的保费。这样的费率水平,能够维持保险公司的长期稳健经营。
巴菲特坦承,没有人可以准确地计算出“霹雳猫”业务真正准确的费率。可能要等到数十年后,才能看得出当初设定的费率是否合理。巴菲特所说的,其实正是保险业的经营和投资难点。因为保费收入都是当期的,而赔付却是相对滞后的或然事件。在我看来,保险业属于普通投资者难以跨越的“七尺栏杆”。
(2022年10月6日)
12
如何衡量保险业务的绩效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只有将保险业的承保结果,与保险浮存金可以获得的无风险收益做比较分析,才是评价一家保险公司内在价值的正确方法。此外,一家保险公司利用其浮存金与股东资金所能创造的投资收益也相当重要。”巴菲特给出了计算$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保险事业价值的评估思路:
首先,计算出旗下保险事业的浮存金总额。1967年,巴菲特通过收购国民赔偿保险公司,首次进入保险业,当年的浮存金规模约1730万美元。截至1993年,巴菲特掌握的浮存金已经增长至26.25亿美元。然后,再计算伯克希尔保险业务当年的承保利润或者损失。承保损益与浮存金规模之比,就可以视为其资金成本率。
以1993年为例,伯克希尔保险事业实现承保利润3100万美元。这就意味着,巴菲特使用的26.25亿美元浮存金,不但没有承担任何费用,还额外赚到了1.18%的收益率。如果再加上浮存金的投资收益,巴菲特的盈利相当可观。1967年~1993年,巴菲特有13年的时间都享受了这种负成本的浮存金,为伯克希尔提供了质量极高、风险极低的资金杠杆。
不过,巴菲特提醒大家,单年度的保险经营数据,非常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伯克希尔的核心保险业务之一就是巨灾保险。这种“霹雳猫”保单的特点是,发生的频率低,但赔偿的金额却非常高。多年不出险所积累的盈利,有可能因为某一灾年而全部赔付出去。多年来,伯克希尔保险业务一直经营稳健,足见巴菲特的保险运营能力也相当出色。
(2022年10月5日)
13
税收递延的巨大威力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即便我们经营的是一家免税机构,芒格和我还是会坚持遵守‘买入并持有’的策略,这是我们认为最好的投资方式,同时也最符合我们的个人特质。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我们只有在实现资本利得的时候,才需要缴税。”为了说明税收递延的巨大威力,巴菲特讲到了漫画书中的一个小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尔·艾伯纳,他一直是单身,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位来自纽约的女明星。由于这位女明星只对百万富翁感兴趣,所以一贫如洗的李尔·艾伯纳只好跑到智慧老人那里去求助。智慧老人告诉他,你只要有1美元本金,连续翻倍20次,就可以得到1048576美元(即2^20)。
巴菲特说,按照每年翻倍的速度和35%的联邦资本利得税计算,如果每年都缴纳一次的话,那艾伯纳要到20年之后也才能积累到22370美元;如果仅仅变现的时候一次性缴纳的话,那艾伯纳只需要7.5年就可以积累到100万美元,两者相距悬殊。如果时间拉长到27.5年,届时艾伯纳在支付了7000万美元的税款之后,自己还能获得1.3亿美元收益。
通过这个小故事,巴菲特告诉我们,即便是同样的增长幅度,投资于单一投资对象,比每年更换投资项目实现的投资收益要高得多。为什么我们提倡“长期持有”?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保证“复利效应”不被打断。当然,巴菲特也一再强调,即便是没有税收递延,他依然会选择“买入并持有”。好的投资机会是稀缺的,想要通过频繁换股来获利是不现实的。
(2022年10月4日)
14
巴菲特的纳税观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今年我们总共缴纳了3.9亿美元的所得税,其中2亿美元是企业所得税,1.9亿美元是股票资本利得税。此外,我们的被投资公司还向联邦政府和外国政府缴纳了超过4亿美元的企业所得税。$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直接或间接缴纳的税款,约占美国企业给联邦政府缴纳所得税总额的0.5%~1%。”
按照巴菲特的说法,美国只需要有100家~200家像伯克希尔这样的企业,就可以撑起企业所得税的一片天。伯克希尔一直是纳税大户,比如说1986年巴菲特以172.5美元/股的价格买入300万股大都会/ABC公司的股票,1993年以630美元/股的价格卖出其中100万股,所缴纳的资本利得税为:100万股*(630-172.5)*35%=1.60亿美元。
对于伯克希尔缴纳的巨额企业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巴菲特和芒格毫无怨言。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以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本主义国家,依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已经获得了超出自身贡献的回报。那么,既然他们经营企业和投资股票赚到了钱,通过纳税的方式再返还给社会,也是理所当然的分内之事。
巴菲特和芒格对待纳税的态度,和很多企业界及娱乐圈知名人士形成了鲜明对比。就近些年的报道来看,明星网红因为偷税漏税而受到监管处罚的案件并不鲜见,他们多年来积累的名誉和事业也都在一朝被“炸毁”。在我看来,既然享受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红利,那么也就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可以合理避税,但一定要依法纳税。
(2022年10月3日)
15
伯克希尔的制鞋业务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我们在1991年买下了由弗兰克管理的布朗鞋业。基于对弗兰克团队的信心,我们在1992年又买下了洛威尔鞋业,它的表现再次超出我们的预期。所以我们再接再厉,在1993年又趁势买下了德克斯特鞋业,这是芒格和我在职业生涯中见过的最好的公司之一。”
德克斯特鞋业创立于1956年,在阿方德和彼得叔侄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的年产鞋量很快达到750万双,它最擅长的领域就是传统鞋类。德克斯特的制鞋工厂,主要分布在缅因州和波多黎各自治邦。此外,德克斯特还拥有77家零售门店,主要集中在美国西北地区。
尽管巴菲特明白,相比于海外市场的廉价劳动力,美国本土的制鞋公司并没有成本优势,但他依然选择相信经营团队的管理能力。巴菲特说,自己在5年前根本就没想过进入制鞋领域,如今他投资的三家鞋厂,单是所雇用的员工就超过7200人。巴菲特每天一边开车,一边畅想着鞋厂的美好前景。
巴菲特预计,到1994年,伯克希尔旗下鞋业公司的营业收入将达到5.5亿美元,税前利润将达到8500万美元。从后视镜的角度看,1995年以后,伯克希尔的鞋类业务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事实再次证明,如果行业本身不够理想,即便是再优秀的管理层也无济于事。买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是我们最好的出路。
(2022年10月2日)
16
股价和业绩是正相关么?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谈到了伯克希尔及旗下事业的经营及股价表现情况。1993年,伯克希尔每股净资产增长了14.3%,但是当年股价却飙升了38.9%;1991年~1993年,可口可乐的每股盈利增长了38%,股价却只上涨了区区11%,这种短期股价和经营表现不同步的现象,在股市随处可见:
比如说,2021年洋河股份的营业收入从211.01亿元增长至253.50亿元,同比增幅20.14%;归母净利润从74.82亿元增长至75.08亿元,同比微增0.35%;净资产从384.85亿增长至424.86亿元,同比增幅10.40%;公司股价却从228元/股下跌至162元/股,跌幅高达28.95%。
那么,巴菲特是如何看待“股价”和“业绩”两者之间关系的呢?对于可口可乐的股价表现不如业绩,巴菲特没有焦虑,他相信股价在未来一定会补涨;对于伯克希尔的股价表现超出业绩,巴菲特也没有兴奋,他只是觉得这样有点反常,并不会长期维持下去。
放眼当下的市场,很多优质公司的股价,基本上和它的业绩表现已经脱钩。在由恐慌情绪占主导的时候,业绩下滑,股价会跌;业绩没有下滑,预计未来还会下滑,股价还是会跌。跌到什么时候、什么价位,是不可预测的。但我们要坚信,总有股价表现和经营业绩同步的那一天。
(2022年10月1日)
17
十倍股的买入成本重要么?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1919年,可口可乐以40美元/股的价格公开上市。到了1920年,由于市场对可口可乐的前景相当看淡,导致其股价跌至19.5美元/股。然而时至今日,若是将收到的股息再投资,则当初的股票市值会变成210万美元。”
通过可口可乐的案例,巴菲特想告诉我们:即便是一只极其优质的股票,短期看也有可能“腰斩”,但其实并不用担心,长期看它的股价可以上涨超过1万倍。巴菲特引用了格雷厄姆的经典评价:“短期而言,市场是一台投票机;长期而言,市场却是一台称重机。”
对于优质股票而言,由于它的巨幅上涨,导致它的成本跟后来的市值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比如,经常就会有人说,茅台现在都涨到接近2000元/股啦,当初是200元/股买入还是100元/股买的,其实差别不大。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既对又不对,那要看你的计算口径是从价还是从量。
如果从价,200元涨到2000元是赚1800元,100元涨到2000元是赚1900元,确实差别不大;但如果是从量,200元如果买入1股,涨到2000元是赚1800元。200元如果买入2股,涨到2000元就是赚3800元,差别还是挺大的。所以在资金总量固定的情况下,还是应尽量追求买得便宜。
(2022年9月30日)
我们已经连续发了32期“我读巴芒”,每期1万字,后来@风儿 提建议说,能不能每期改成5000字?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大家阅读。
其实一开始发“我读巴芒”的时候,我就做过统计,当时大多数朋友还是选择了每期1万字。我会在留言区再发起一次调查。结果出炉后,我会尊重多数人的意见。
另外,今天“七个葫芦娃”群里聊到关于“伯克希尔股价图”的话题,刚好借着这个案例,我想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以“抢福利”的形式给大家送礼物?
△电子版股价图来自@Nemo
其实早在2018年,我有位朋友就送给我一张从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现场带回的原版“伯克希尔50年股价走势图”。2019年5月,我去了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现场,也带回4张原版股价图。这样一来,我手里总共有5张原版股价图。
其中2张原版股价图,我分别挂在了我的办公室和家里书房。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我办公室书架后面的背景,就是这张股价图。还有1张原版股价图,我送给了敬爱的@唐朝老师 。
于是,我手里还剩下2张原版股价图,结果2019年的我“很傻很天真”,居然把它们送给了不相干的两位同事。送完之后,发现同事根本就没有任何反应,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意识到这张图的价值。在他们眼里,这不就是一张破图么?
坦率地讲,我现在真的挺后悔的。如果原版股价图是送给我现在圈子里的任何好友,我相信他们都会如获至宝,因为他们知道这张股价图背后的价值。这也是我现在经常说的,送礼物一定要送给懂得珍惜它的人。
现在我懂了,如果你愿意争取这一福利,说明你真的很看重它,你为它付出了努力,你就会愈加懂得珍惜它。这就是我设计“抢福利”环节的初衷。今天给大家送的福利,是我手写的《青花瓷》,全文共有6段,绝对是我的诚意之作,我愿意把它送给同样有诚意的你。
之前有抢到过福利的朋友大多比较谦让,自动退出了后面的活动。这里声明一点:不管你过往有没有抢到过福利,只要你喜欢,你都可以再次参加本次抢福利的活动。抢到福利,你可以自留,也可以指定送给别人,都行。
△本期福利:手写的《青花瓷》
△《青花瓷》局部
冠亚说
《青花瓷》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没有之一。周杰伦天才般的作曲,和方文山大神级的作词,简直就是人间绝配。《青花瓷》的歌词非常优美,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这一句: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芭蕉”是古典诗词里的常用意象,比如说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坦的“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意境极美。
方文山一连用了三个“惹”字,堪称整篇歌词的“诗眼”。六祖慧能曾写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绝妙偈语,流传千古。而方文山正是从这里找到了创作的灵感,给它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古代文人都因为一两片诗词名句而得雅号,比如说张先因为“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而被誉为“张三影”。如果我有机会给方文山老师送上雅号,我会称他为“方三惹”。
我喜欢古典诗词,喜欢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处处透露出一种含蓄之美。像“惹”的这三句,堪称一篇水准极高的“三行情书”。而如果你想给意中人表白,你说前两句就已经足够。
明天就是正月初七,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陆陆续续上班啦,祝大家开工大吉!老规矩,截至发文当日22:00,留言获得最多点赞者为中奖者。接下来,把舞台交给大家,祝你们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