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读巴芒”第39期(双重福利)

王冠亚 王冠亚
2024-09-21

这是我的第308篇原创文章


作者按:

巴菲特和芒格是我的投资和人生偶像,按照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更能收获幸福的美好人生。巴菲特和芒格的言论是我人生的“压舱石”,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可以少一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彷徨,多一分“不逐萤火迷东西”的淡定。

最近,我经常会在雪球上发一些学习巴菲特和芒格语录的感悟。承蒙雪球厚爱,很多帖子被推荐上了“雪球热帖”,单篇帖子普遍达到了20w-100w的阅读量。考虑到雪球用户和公众号读者并不完全重合,于是我定期将相关内容发布于此,定名为:我读巴芒。每期字数大约1万字,以下为第39期(2023.1.10~2023.1.25):

1

好老师的重要性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大约在50年前,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修了格雷厄姆的课。在此之前的10年,我一直盲目地从事分析、买进卖出的动作,但当时的成绩却是平平。从1951年起,我的投资绩效开始改善,并非是因为我改变了饮食或者运动习惯,唯一的改变是吸收了格雷厄姆的理念。”

从结识格雷厄姆开始,在此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巴菲特与格雷厄姆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格雷厄姆提出的三大投资思想:股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遵循一定的安全边际、理性看待“市场先生”,被巴菲特誉为“理性投资的基石”。虽然巴菲特的投资风格从“捡烟蒂股”转向了“买好公司”,但却一直遵循着格雷厄姆的投资思想。

在评价格雷厄姆对自己的影响时,巴菲特有一句经典名言:“在大师门下短短几个小时的学习效果,远远大于我过去10年的独自摸索。”要知道,在遇到格雷厄姆之前,巴菲特已经饱读各类投资书籍,但始终无法窥见投资之堂奥。直到巴菲特19岁时第一次读到《聪明的投资者》,他才算是真正跨进了投资的大门。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学习行业的顶尖人物,是成长最快的捷径。我们可以围观巴菲特超过60年的投资演化史,绕过他早期“捡烟蒂股”的阶段,直接学习他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投资思想,这是巴菲特收益率最为肥美的阶段,也是经典投资案例最为密集的阶段。我们还可以学习@唐朝 等老师的价值投资实战,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2023年1月25日)

2

降低投资回报预期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芒格和我都认为,CEO预估公司未来的增长率是相当危险且不当的。他们通常是在分析师和公关部门的要求下才这样做的,但我认为他们应当坚决抗拒。如果一家大公司公开宣称每股盈余可以长期维持15%的年化增长率的话,那肯定会招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巴菲特举例说,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在盈余最高的200家公司中,能够保持15%增长率的企业少之又少。巴菲特据此断定,在2000年盈余最高的200家公司中,能够在接下来20年里继续保持15%增长率的企业,绝对不会超过10家,也就是不到5%。也就是说,15%的长期年化增长率是个极高的标准,只是极少数卓越的企业才能满足。

由于“股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买股票就是买企业”,投资者能获得15%以上的长期年化收益率也是非常困难的,毕竟企业增长的“天花板”决定了投资者获得回报的上限。我们看看那些国际一线投资大家,比如说本杰明·格雷厄姆、沃伦·巴菲特、库洛姆·戴维斯、沃尔特·施洛斯,其长期年化收益率大多落在15%~20%的区间。

巴菲特警告说,对企业抱有过高的预期,不但会造成毫无根据的乐观,而且有可能导致管理层的腐化。巴菲特见过很多CEO,都不专注于自己的主业,而是醉心于运用“会计诡计”来美化财务数据。这样的做法,最终会骗人骗己,也会害人害己。在我看来,“降低预期”是保持良好心态的关键,也是获得幸福生活的本源。

(2023年1月24日)

3

巴菲特抨击财务造假现象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对上市公司使用“财务诡计”美化报表的行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写道:“近年来,确实有很多大企业,习惯引导公司的盈利刚好符合分析师或大股东的盈利预期,这在业界已经成为常态。这实在是一种堕落的行为,但不幸的是,这在华尔街和企业界却大受欢迎。”

巴菲特所说的情况,是市场上长期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美国绿山咖啡公司,其在2005年~2008年的业绩增长非常迅速,公司CEO劳伦斯·布兰福德就经常在媒体上向投资者吹嘘:“2007年我司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这是绿山咖啡公司连续20个季度销售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连续8个季度销售收入增速超过25%。”

我们知道,销售收入连续5年保持超过10%的增长,连续2年保持超过25%的增长,这样的企业已经非常罕见了。大家注意,“连续20个季度的增长”比“连续5年的增长”要求更苛刻,绿山咖啡公司连每个季度的销售收入都是非常匀速的、标准的增长。然而,这种“教科书式”的增长,却是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做”出来的业绩,为的就是符合投资者的预期。

巴菲特说,投资只需要学好两门课:一门是如何面对市场波动,一门是如何评估企业价值。给企业估值,就涉及到要读财报。在资本市场,很多上市公司的财报都不一定是公允真实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出于种种目的,可能会利用一切手法来操纵和美化报表。在投资的时候,对于不合常理的现象,咱们应本着“疑罪从有”的原则,给予坚决排除。

(2023年1月23日)

4

巴菲特的“同理心”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在伯克希尔,所谓详实客观的报告,是指如果我们今天的角色互换,我希望各位能够提供所有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这就包括:目前公司经营的重大讯息、CEO对于公司长远发展的真正想法,以及为解释这些讯息提供辅助的财务资料。”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是巴菲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巴菲特首先对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表示出了极大的不屑和忧虑。巴菲特反问道:“难道公司的经营管理层真的认为,牙仙拿牙齿就可以换来大笔的资本支出么?”言下之意是,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资本支出是刚性的,并不是拿牙齿就可以免费换得的。所以,巴菲特很少采用通用的财务指标,而是由自己亲自解释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

巴菲特对发布报告的标准,除了“详实”以外,还做到了“及时”和“公平”。$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的年报和季报,都会选择在周五收盘后,在官网上公布,这样一来保证所有人能够获取信息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二来让股东能够在周一开盘前充分吸收其信息,从而为自己的投资决策提供辅助和参考。

在我看来,巴菲特具有极强的“同理心”,他总是站在股东的角度考虑,知道股东的利益关切是什么,然后尽量用“老妪能解”的文字,不厌其烦地给大家做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世间有大智慧的人也许并不少,但像巴菲特这样聪明绝伦还能俯下身子跟大家坦诚交流的投资大家,可能放眼整个投资圈,也只是凤毛麟角。遇上了,就一定要好好珍惜。

(2023年1月22日)

5

行业之间的天然鸿沟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了旗下德克斯特鞋业惨淡的经营状况。德克斯特鞋业是当年伯克希尔以换股的代价购得的,其经营管理层是巴菲特所欣赏的类型。但是在中国等廉价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下,美国本土的制鞋企业几乎没有丝毫的竞争力。在苦苦经营了7年之后,对于如何挽救危机中的德克斯特鞋业,巴菲特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从后视镜的角度看,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和东南亚等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已经非常明显。特别是中国,在全球工业和制造业分工体系中,扮演着“世界工厂”的重要角色。巴菲特买入德克斯特鞋业时,是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选的,主要还是着眼于企业本身的经营和管理,对宏观因素关注得并不多。

看公司的时候,究竟要不要看行业呢?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纺织业的$申洲国际(02313)$ ,仅仅从财务数据上看,是非常理想的一家企业,给投资者也曾带来过不菲回报。但熟悉巴菲特和伯克希尔经营历史的朋友就知道,做纺织业代工很难获得核心的竞争优势,它对管理和运营的要求非常高。

在我看来,行业与行业之间,天然是不平等的。有的行业“辛苦不赚钱”,有的行业“赚钱不辛苦”。在“辛苦不赚钱”的行业,哪怕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可能也只能取得中等的结果;而在“赚钱不辛苦”的行业,你不用特别费力,哪怕比较佛系,也可以获得满意的回报。我们避开“泥沙俱下”的行业,其实也是给自己留足了更多的“安全边际”。

(2023年1月21日)

6

伊索寓言里的投资智慧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在伯克希尔,我们从来没有妄想从一堆不成气候的公司里,挑选出幸运儿。我们自认为没有那种超能力,我们对此绝对有自知之明。相反,我们试着遵循2600年前《伊索寓言》的古老智慧,耐心地研究树丛里到底有多少鸟儿,以及它们出现的时机。”

巴菲特曾多次引用《伊索寓言》“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金句,他还不无幽默地说,等到他孙子那一辈的时候,可能会将这句话改成“五个电话簿上的女孩,不如一个敞篷车上的女孩”。无论是哪种表述,其实都蕴含着非常朴素的思想:你是要眼前的利益,还是要牺牲即时的快乐,取决于你当下的延迟满足,能否在未来获得更强大的购买力。

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思路,实际上就是投资的本质。当然,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精准地预估一家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那该怎么办呢?巴菲特的方法是,首先采用比较保守的态度去估算,其次尽量选择那些不易错估形势的公司。巴菲特说,即便是如此,他还是会经常犯错,比如他就曾经买过蓝筹印花、德克斯特鞋业、二流百货公司等......

巴菲特还谈到了股权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区别。股权投资让巴菲特揽下了一众杰出的事业和经理人,但它至多让巴菲特能获得合理的回报。真正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在于股市非常惨淡、业界一片悲观之时。在我看来,巴菲特很少发明“标新领异”的新观念,而是遵循着传统的商业和人生信条,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2023年1月20日)

7

巴菲特对投机者发出警告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投资与投机之间,永远只有一线之隔。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比大笔不劳而获的金钱更容易让人丧失理性,当市场上所有的参与者都沉浸在欢愉的气氛中时更是如此,再正常的人也会像参加舞会的灰姑娘一样被冲昏了头脑。”不难看出,巴菲特对当时盛行的投机氛围感到了深深的忧虑。

巴菲特以灰姑娘的故事作比喻,灰姑娘明明知道零点的钟声一旦敲响,舞会上所有虚幻的美好都会显出原形,但她还是对此恋恋不舍。与之类似,市场上的参与者明明知道继续将大笔的资金投入到投机活动之中,有可能遭遇万劫不复的境地,但他们还是舍不得错过股市狂欢的每一分钟,因为他们不愿意舍弃眼前看似唾手可得的利益。

巴菲特说,这些投机者都打算待到泡沫破灭前的最后一刻再离开。然而,这场股市泡沫狂欢的时钟上,却根本没有时针!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却从来不曾想过,自己也会沦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1999年一家券商发布了一项调查报告,投资人对未来10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预期高达19%,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市场上的一切投机活动,都没有实质性的“财富创造”,而仅仅只是发生了“财富转移”。很多上市公司玩的把戏是,不断制造各种虚幻的“利好”消息,不断刺激股价上涨,然后大股东高位套现,留下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接盘站岗。这样的故事,在每一轮财富泡沫中都会轮回上演。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不参与、不助推泡沫,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

(2023年1月19日)

8

政府是企业的合伙人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很多人以为股票是伯克希尔在投资时的首选,实际上并非如此。自从1983年我们开始披露经营准则后,我们就一再公开表示,我们偏爱买下整家公司而非一家公司的少数股权。”其中的理由之一,就是巴菲特喜欢和这群三观一致的经理人共事。除此之外,还有税负方面的考虑。

根据美国税法,持有一家公司80%以上的股权,比持有一家公司的少数股权,对伯克希尔要有利得多。如果伯克希尔持股80%以上的公司税后盈余是100万美元,那么它无须缴纳任何的股息税。如果伯克希尔选择在今后卖出这家公司,其历年保留的税后盈余也算在它的成本里,不用为此支付任何的资本利得税。

而如果伯克希尔持有的是上市公司的股票,假设持股比例是10%,上市公司每年赚1000万美元,那么伯克希尔依照比例分得的100万美元,承担的税负包括:14万美元的股息税(按照股息税率14%计算),35万美元的资本利得税(按照35%的资本利得税率计算)。而且,上市公司所有的保留盈余,在伯克希尔选择出售时还会被征税。

无论是买下整家公司,还是买下部分股票,$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都要和政府共享投资收益,只不过前者会更少一些。由此,巴菲特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政府是企业的主要合伙人之一。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太担心政府的行为动机。企业兴,则政府税源足,反之亦然。政府与企业共生共荣,才是健康的政商关系。

(2023年1月18日)

9

巴菲特清仓房地美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列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超过10亿美元的股票投资,主要持仓包括: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公司、富国银行、华盛顿邮报公司。与此同时,巴菲特宣布,对房地美和房利美几近清仓。巴菲特没有详细解释清仓的原因,或许我们可以从房地美的财务状况来做个合理的推测:

2000年~2002年,房地美三年净利润分别为25亿、41亿和58亿美元,合计125亿美元。然而,这是房地美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错误的会计处理后的结果。修正后的三年净利润分别为37亿、32亿、101亿美元,合计169亿美元。房地美有意调低了三年的利润总和,为的就是让每年的净利润增长看起来更平滑一些。

巴菲特和芒格在购入房地美之前,就非常清楚它的商业模式远远不如可口可乐那么优越。但是,由于房地美有美国政府的背书,可以利用投资和贷款利差来获取收益,承担的实际风险远远低于一般的储蓄贷款公司,因此还是引起了巴菲特的关注。也许是房地美业务太复杂,也许是巴菲特嗅到了风险的味道,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清仓离场。

金融企业之所以复杂,主要是由于它的财报净利润跟真实的自由现金流可能存在着巨大的误差。比如说,计提多少损失准备金,按照多长年限计提,都会对当年的报表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由于没有巴菲特“资金多于主意”的烦恼,可以优先选择一些业务简单、通俗易懂的行业或企业。

(2023年1月17日)

10

盖可保险短期成本上升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谈到盖可保险的营销费用时说:“我们额外投入的经费,并没有为我们增加相应的咨询电话,而且平均每通咨询电话的成交率也首次出现下滑。这些不利因素的出现,导致我们平均每张保单的获客成本大幅增加。”这种现象引起了巴菲特的高度警惕,他也认真剖析了其中的原因:

首先,盖可保险的广告频率过高,在一些媒体上的曝光过于频繁。大量且密集的广告资讯,其效果绝对是边际递减的。作为受众,第一遍看还有点新鲜感,第二遍、第三遍看甚至会有些麻木了;其次,盖可保险的客户开发接近“天花板”,愿意通过直销方式投保的客户基本上“应保尽保”。还有一些群体(比如老年人),还没有完全接纳直销保险。

再者,盖可保险的审核标准趋严,由于前一年度发生保险事故的频率和程度都有所提高,盖可保险的费率向上动态调整,再加上承保的标准提高,导致其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吸引力略微下降;最后,美国产险业排名第一的美国州立农业保险公司(State Farm)浮存金成本高达23%,意味着同行要么承担同样的高成本,要么就损失客户。

巴菲特判断,如果美国州立农业保险公司能够继续忍受高额的承保损失,那盖可保险肯定不会跟进,在短期内的增长势头有可能会放缓。但是,盖可保险拥有一项重要的竞争优势,对于同质化的保险产品而言,“低成本”和“低价格”永远是吸引客户的重要法宝。这种固若金汤的“护城河”,从1951年巴菲特首次介入盖可保险时,就一直存在。

(2023年1月16日)

11

伯克希尔的并购优势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当年伯克希尔完成了8起并购。这还仅仅只是正式落地的,如果加上曾经接触过的,巴菲特可能每个月都会有收购新公司的洽谈。相比于杠杆收购商(LBO),伯克希尔在收购方面并没有报价上的优势。那么,巴菲特靠什么来吸引一众卖家主动上门的呢?

这就涉及到伯克希尔在并购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了,伯克希尔是一家由巴菲特控股的公司,其经营和管理决策,可以完全由巴菲特掌控,而不必受到外界的制约和干扰。巴菲特发现,很多企业主相当看重企业的归宿。对于很多企业主而言,他们的企业要么是祖传下来的,要么是自己一手创建的,他们对企业的感情往往相当深厚。

企业主选择出售企业,可能因为是自己到龄即将退休,可能是为了避免下一代出现财产之争,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他们都非常希望自己的企业有个好归宿。而巴菲特多次做出公开承诺,企业卖给他之后,原来的企业主可以继续经营,企业也不会被分拆、转卖。这样一来,伯克希尔尽管出价不高,但却是企业主心中的理想买家。

也许你会问,如果企业主最看重的不是永续经营,不是自主管理,而是想尽可能地卖个高价,那怎么办?其实不用担心,因为这样“眼里只有金钱”的企业主,本身也不是巴菲特想要的收购对象。在双向选择的时候,彼此都已经排除对方了。随着巴菲特收购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并且兑现了他的全部承诺,收购越来越顺,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儿。

(2023年1月15日)

12

伯克希尔的并购“大年”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专题阐述了当年参与的8起并购交易,它们分别是:中美能源公司、CORT商业服务公司、美国责任保险公司、本·布里奇珠宝公司、贾斯廷靴业、肖氏工业公司、本杰明-摩尔涂料公司、佳斯迈威。随着巴菲特的盛名与日俱增,主动打电话洽谈交易的卖家也越来越多,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这8起并购案件吧!

一是买下了中美能源76%的股权,但囿于法律法规的限制,伯克希尔对其表决权控制在10%以下;二是以威斯科金融的名义,花费3.86亿美元买下了家具租赁商CORT公司;三是经通用再保险董事长弗格森(Ferguson)介绍,买下了鲍勃家族持有的美国责任保险公司;四是经赫尔兹伯格珠宝的巴奈特(Barnett)介绍,买下了本·布里奇珠宝公司。

五是以5.7亿美元现金买下了贾斯廷靴业,并拥有了其旗下的顶点砖材事业;六是拿下了肖氏工业公司(全球最大的地毯制造商)87.3%的股权;七是以10亿美元现金买下了本杰明-摩尔涂料公司;八是以18亿美元买下了佳斯迈威(全美商用隔热材料领导品牌),并说服其总裁杰瑞·亨利(Jerry Henry)继续留任。

巴菲特总结说,$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的并购之所以如此顺利,一是由于很多卖家预计到自己的产业要走下坡路,但巴菲特认为各行各业都有景气周期,恰好他又不介意短期表现不佳;二是由于垃圾债券市场出现大量违约,导致杠杆收购商(LBO)融资困难,伯克希尔的竞争力大大增强。在我看来,这也是“厚积薄发”的威力。

(2023年1月14日)

13

伯克希尔迈入“新千年”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了当年的辉煌战绩:一口气将8家公司收入囊中,并购的总金额高达80亿美元,且全部以自有资金支付,其中包括97%的现金和3%的股票,伯克希尔流通股数量仅仅增加了0.3个百分点。更厉害的是,巴菲特手上还有大笔的现金,随时可以买下更多更大的公司。

随着伯克希尔体量规模日渐庞大,巴菲特和芒格开始降低预期,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伯克希尔每股内在价值的增长速度,略微超过$标普500指数(.INX)$ 的增幅。他们坚信:如果每年能保证几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利效应必将爆发出巨大威力,久而久之也能产生不小的差距。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巴菲特至少要满足三项条件:第一,每年还得再买入一些优秀公司;第二,旗下已有的公司,其价值要继续保持增长;第三,要避免伯克希尔流通股的大幅膨胀。对于第二点和第三点,巴菲特表示问题不大,毕竟都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然而,对于第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运气的成分。

完成这些并购以后,伯克希尔的全球员工总数增长至11.2万人,然而作为这艘商业巨轮中枢的伯克希尔总部,仅仅增加了一名编制,合计13.8人(别忘了其中的0.8人是一周工作四天)。就是靠着这么精干的队伍,伯克希尔处理了8起并购案的全部交易与税务申报,组织完成了有2.5万名股东出席的股东大会。其效率之高,作风之硬,令人惊叹。

(2023年1月13日)

14

巴菲特专题论“回购”


在1999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最近有一些股东建议,伯克希尔可以考虑从市场上买回公司股份,通常这类要求合情合理,但有时候他们背后的逻辑却似是而非。”股东建议回购的背景是,1999年$标普500指数(.INX)$ 上涨了21%,而$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每股市值下跌了19.9%。很多股东希望以回购的方式,来稳定或拉抬公司股价。

巴菲特回应说,要伯克希尔回购自家股票,也不是不可以,但出发点绝不是刺激公司股价上涨,而是要考虑到三大条件:第一,公司要留足维持性资本开支的资金;第二,公司每一美元的留存收益,必须要创造高于一美元的市场价值;第三,如果公司还有余钱的话,那就要考虑公司股价是否低估,只有低估才有回购的价值。

巴菲特还解释说,伯克希尔很少回购,主要是有三大原因:第一,巴菲特对伯克希尔的评价一向比较保守,他不会轻易认定伯克希尔是处于“低估”状态;第二,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如何配置资本上,眼光向外而不是向内;第三,伯克希尔以长期股东为主,交易量很小,也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回购,对增厚股东权益的作用非常有限。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巴菲特有机会以低于内在价值25%的价格,买回伯克希尔2%的流通股,那么公司每股内在价值的实质增幅,也就只有0.5%而已。如果考虑到资金配置到其他领域的机会成本,可能回购的意义就进一步弱化了。在我看来,回购作为一种资本配置手段,它永远是和分红、再投资等放在一起比较,然后由我们来选择最优解。

(2023年1月12日)

15

“确定性”重于“高收益”


在1999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有一段关于投资的经典论述。首先,巴菲特说,为什么不投资高科技公司呢?虽然高科技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可能改变社会,但他和芒格实在是想不出,哪家高科技公司具有持有的竞争优势。紧接着,巴菲特又说,不投高科技公司也没关系,只要做好能力圈以内的事情就好啦!

巴菲特坦言,自己最感兴趣的,就是兼具“好公司”+“好价格”双重属性的股票。如果只能“二选一”,那“好公司”肯定是排在“好价格”之前。$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持有的大多数股票,都是好公司,但目前的价格并不特别诱人。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既没有大幅降低股票仓位,也没有急于增加股票持仓。

巴菲特坚信,虽然现在只能“呆坐不动”,但总有一天,伯克希尔还有机会将大量的资金再度投入股市。究竟是哪一天,巴菲特也不知道,他还很俏皮地来了一句:“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巴菲特说的这句,跟《大约在冬季》的歌词几乎完美匹配,因为下一句就是“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股市的“冬季”,不正是重仓杀入的好时机么?

在我看来,巴菲特对投资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确定性”排在“高收益”之前,“好公司”排在“好价格”之前,因此他主要的精力都聚焦在“寻找确定性高的好公司”上。找到好公司以后,计算好合理的估值,设置好理想买点和理想卖点,然后静静地等待“好球”落入到“击球区”。低估则买,高估则卖,不高不低则持有,投资说来就是这么简单。

(2023年1月11日)

16

睿智又幽默的巴菲特


在1999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谈到,当年旗下各类事业实现了税前盈余24.5亿美元,按照$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所占股权比例计算的税后净盈余为15.57亿美元。伯克希尔旗下的制造、零售、服务业的表现都近乎完美,唯一表现不佳的是德克斯特鞋业。这并非是其高管和员工不够努力,而是因为美国本土的制鞋企业,毫无成本优势可言。

巴菲特特意表扬了喜诗糖果,它在1999年的营业利润率高达24%。自1972年巴菲特花费2500万美元买下喜诗糖果以来,它已经给伯克希尔贡献了8.57亿美元的税前净利。喜诗糖果就是一台名副其实的“印钞机”,它自身没有大额的资本支出,无须投入额外的资金就可以维持运营的高速增长,然后再将源源不断的“弹药”输送给总部。

巴菲特还开玩笑说,查克·哈金斯(Chuck Huggins)刚刚接手喜诗糖果时是46岁,当时公司的税前盈利是460万美元;如今查克·哈金斯已经是74岁高龄,公司的税前盈利高达7400万美元。对于哈金斯年龄和喜诗糖果税前盈利之间的“神奇”对应关系,巴菲特和芒格亲切地称之为“哈金斯定律”。

在我看来,巴菲特身上有两大优点:睿智和幽默。单单睿智的人,你会觉得他有些无趣,有些高冷,有些犀利,有些不近人情,甚至不想靠近;单单幽默的人,你会觉得他有点滑头,有点油腻,有点轻浮,有点花里胡哨,甚至让人讨嫌。而像巴菲特这样,既睿智又幽默的人,睿智让人折服,幽默让人亲近,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种人格。

(2023年1月10日)

17

△本期福利之一

△本期福利之二

冠亚说

按照以往的节奏,我们每半个月更新一期“我读巴芒”,今天是第39期。考虑到我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为了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也为了给大家分享更多有价值的思考,以后“我读巴芒”系列拟跟“冠亚讲书”系列保持同样的更新频率,即每月更新一期。

目前,“我读巴芒”系列还有5期库存,另外每天还有新的产出,预计到今年年底才能全部写完并发布。这个系列从2021年11月写起,一开始每天更新2000字,后来每天更新500字,风雨无阻,节假不休,从无间断。有大家的鼓励,我才能一直坚持了500天,谢谢大家!

虽然更新频率降低,但我们的福利升级啦!从本期开始,截至文章发布当晚22:00,每次留言获赞最多的读者,将获得双份福利:一是我写的字,二是@何苦导演友情赞助的“追山人”五倍子蜂蜜一份(500g)。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哈哈。

“追山人” 蜂蜜是由何苦导演及纪录片《追山人》中人物向大炮、王大兵、汪蓉带领中华小蜜蜂采集武陵山区野生五倍子花粉,精心酿造的高品质蜂蜜。感谢@何苦导演!感谢每次负责“我读巴芒”系列文稿整理的朋友@张侦雄!

接下来,舞台交给大家!祝大家好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冠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