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读巴芒”第40期

王冠亚 王冠亚
2024-09-21

这是我的第313篇原创文章

作者按:

巴菲特和芒格是我的投资和人生偶像,按照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更能收获幸福的美好人生。巴菲特和芒格的言论是我人生的“压舱石”,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可以少一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彷徨,多一分“不逐萤火迷东西”的淡定。

最近,我经常会在雪球上发一些学习巴菲特和芒格语录的感悟。承蒙雪球厚爱,很多帖子被推荐上了“雪球热帖”,单篇帖子普遍达到了20w-100w的阅读量。考虑到雪球用户和公众号读者并不完全重合,于是我定期将相关内容发布于此,定名为:我读巴芒。每期字数大约1万字,以下为第40期(2023.1.26~2023.2.10):

1

伯克希尔逆风前行


在2002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强调,$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特别重视成本意识。巴菲特讲了一个段子,说他特别佩服一位寡妇。这位寡妇在报纸上刊登丈夫去世的讣告,为了节约版面和费用,仅仅写了3个单词“Fred Brown died”。报社告诉她,最低篇幅不得少于7个单词,结果寡妇想了想,把讣告改成了“Fred Brown died, golf clubs for sale.”

巴菲特麾下的经理人,大多是管控成本的好手。比如说,伯克希尔旗下建筑相关行业的子公司(包括本杰明-摩尔涂料、佳斯迈威防火材料、迈铁、顶点砖材、肖氏工业),当年实现了9.41亿美元的税前利润。表现尤为亮眼的是肖氏工业,在地毯价格同比仅仅上涨了1%的情况下,将其税前利润从2001年的2.92亿美元大幅提升至2002年的4.24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还有利捷航空,其在2002年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5%。这就意味着,利捷航空的营业收入,大约是其他同业全部营业收入合计数的3倍,在业内处于“一骑绝尘”的领先地位。持有飞机的部分所有权,让很多大公司(比如通用电气)轻轻松松就省下了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的费用。展望未来,利捷航空仍然前景可期。

2002年,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也从“9.11事件”的阴影中逐渐走了出来,浮存金的成本从一年前的12.8%回落到1%左右。不过,通用再保险再次计提了13.1亿美元的“损失调整”,以修正以往年度的估计错误。总体来说,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伯克希尔依然做到了“稳中有进”,这主要得益于巴菲特的领导有方,以及全体员工的勠力同心。

(2023年2月10日)

2

商誉摊销与商誉减值

在2002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我们按照‘购买法’的会计调整数大幅减少,其原因在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已经过修正,不再要求商誉必须摊销,此举使得我们的账面盈余增加,但对实质的经济价值并无影响。”以$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所占股权比例计算,其2001年和2002年的“购买法”会计调整数分别为-6.99亿美元、-0.65亿美元,降幅超过90%。

我们来看看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处理方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相关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比如说,甲方花费1000万元收购乙方100%股权,乙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只有800万元,那么在甲方的资产负债表上就会产生200万元的商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相关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企业一旦计提商誉减值,就会产生一笔费用,在当年的利润表里予以扣除,可能导致公司利润同比出现大幅下滑,并诱发股价暴跌。类似于“商誉暴雷”的表述,在财经媒体的公开报道里并不鲜见。

由于商誉无须摊销,很多企业在开展并购的时候,会有意做高“商誉”,做低“可辨认净资产”。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更好地通过操纵未来年份的折旧,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对于卖家而言,它只关心收到的总对价是多少,不会关心其中“商誉”和“可辨认净资产”的占比。因此,如果我们碰到“商誉”金额较大的企业,一定要多加留意。

(2023年2月9日)

3

伯克希尔2002年的并购


在2002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谈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当年参与的并购活动:拉森-朱赫(定制相框)、鲜果布衣(内衣)、CTB(农畜养殖设备)、伽蓝服饰(童装)、宠厨(厨具),以及伯克希尔经由中美能源买下的北方天然气公司和科恩河管道。其中规模最大的并购案,当属创立于1980年的宠厨。

当时,34岁的芝加哥教师多丽丝·克里斯托弗(Doris Christopher)没有任何商业经验,为了养育两个年幼的女儿,多丽丝决定运用自己擅长烹饪的拿手绝活去赚点钱补贴家用。多丽丝的创业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当时她利用寿险保单质押了3000美元,这是她唯一的一笔资金来源。然后,多丽丝在自家的地下室,开启了这项伟大的事业。

在多丽丝的苦心经营下,宠厨的营业收入从1980年的5万美元,一路增长至2002年的7亿美元,增幅高达14000倍。截至2002年,宠厨拥有67000名餐厨顾问。巴菲特也曾参加过宠厨举办的宴会,他一眼就看出了宠厨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产品造型优美且非常耐用,餐饮顾问经验丰富且极具耐心,这使得与会的宾客们大多兴尽而归,好评如潮。

当多丽丝打算出售宠厨时,她和公司总裁一道前往奥马哈跟巴菲特会面。巴菲特仅仅花了10秒钟,就确认多丽丝是他理想的合作伙伴。试想,对于一位没有任何商业经验的中年女士来说,能创立这么杰出的事业,其中付出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不太看重具体行业,但特别看重创始人或经理人的品质,这也是巴菲特参与并购的特点之一。

(2023年2月8日)

4

能获得成功的两类人


在2002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开玩笑说,自己的偶像是一位名叫埃迪· 本尼特(Eddie Bennett)的球童。1919年,19岁的埃迪在芝加哥白袜队当球童,当年白袜队打进世界大赛;1920年,埃迪跳槽到布鲁克林道奇队,当年道奇队又打进了世界大赛;1921年,埃迪再度跳槽到纽约洋基队,当年洋基队获得了建队以来的第一次世界大赛冠军。

1927年,洋基队再度获得棒球世界大赛冠军,埃迪因此分得700美元的奖金。这大约相当于其他球童一整年的收入,但埃迪仅仅工作了4天就拿到了这笔钱。埃迪非常清楚一点:他在球场上如何拎棒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为球场上最当红的明星拎棒球,这才是决定自己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

巴菲特由此引申出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名赢家,那就得跟其他赢家一起共事。对此,我深有同感。世界上能获得成功的,一类人是大佬,另一类人是大佬身边的人。你跟在大佬身边,大佬有事的时候,你在旁边递一把椅子,那么有机会的时候,大佬自然会想到你。毕竟对于大佬来说,机会是绰绰有余的,给谁不是给呢?

巴菲特还说,自己从埃迪身上学到了很多,在伯克希尔,他就经常为美国商业名人堂的超级明星们“拎棒球”。在我看来,巴菲特不仅睿智,还很谦虚。伯克希尔旗下公司的经理人,明明都是在给巴菲特打工,巴菲特却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难怪巴菲特的CEO们都心甘情愿地为他工作,这样的人格魅力,着实让人着迷。

(2023年2月7日)

5

“股神”就是“股神”


在2002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首先向股东汇报了伯克希尔的经营业绩:每股账面价值增长10%,每股市值下跌3.8%,同期$标普500指数(.INX)$  下跌22.1%,巴菲特再次取得遥遥领先于市场的投资成绩。时光回到1999年,当年伯克希尔每股市值下跌19.9%,同期标普500指数上涨21%,一时间,巴菲特成为投资界“群嘲”的对象。

然而,2000年~2002年,巴菲特再度强势回归。从市场涨跌表现看,这三年伯克希尔分别跑赢标普500指数35.7个百分点(26.6%:-9.1%)、18.4个百分点(6.5%:-11.9%)、18.3个百分点(-3.8%:-22.1%)。巴菲特再次用实力证明,股神就是股神。价值也许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回顾巴菲特1999年~2002年致股东的信,我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巴菲特在1999年并没有显得特别沮丧,在2000年以后也没有显得特别兴奋。无论市场是涨是跌,无论自己是领先还是落后于指数,巴菲特始终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极其微小的波动幅度以内。巴菲特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淡定,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主观上,巴菲特对所持有的股票有着充分的认知,明白它们的内在价值究竟是多少,所以跌了也不诚惶诚恐,涨了也不喜形于色;客观上,由于巴菲特是使用$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作为投资平台,丝毫不用担心“客户低位赎回资金”等私募基金经常面临的难题。巴菲特在1969年解散合伙基金,可以说是非常深谋远虑的。

(2023年2月6日)

6

2000年3月10日,
历史上神奇的一天


在2001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很有意思也非常巧合的一件事,那就是在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IXIC)$ 达到5048点的历史高点,$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到达41300美元的历史低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股市两大怪现状,居然是发生在同一天!从这一天开始,两者开始背道而行,纳斯达克暴跌,伯克希尔暴涨。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在2000年3月纳斯达克攀升到5048点的历史高点后,开启暴跌模式,到2002年10月才到达底部1114点。无数互联网公司和投资者的财富,随着互联网泡沫的崩塌而灰飞烟灭。这似乎有一种征兆的意味,那就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是泡沫还是真金,时间终会证明一切。

单纯从一个短周期来观察,我们在2022年前10个月遭受的市场下跌幅度也可谓不小。但我们看看巴菲特,在五十多年的投资生涯里经历了什么,就知道没有什么好可怕的。从经济周期十年轮回的角度看,经历一轮市场持续下跌的调整,实属正常,没有必要“玻璃心”。况且,年轻时的每一次忍耐和等待的磨砺,都是未来最宝贵的财富。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元稹的一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看惯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我们的内心就少了一丝波动,多了一些平和。2022年,我们一起经历过股市戏剧性的深“V”反转。在我看来,无端的大跌千篇一律,低估的机遇万里挑一。下一次市场大跌的时候,你还会抓住机会吗?

(2023年2月5日)

7

巴菲特两度谈论股市


在2001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就长期而言,芒格和我仍然看好美国企业的未来发展。但以目前的股价水平来看,投资人注定只能获得一般的收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股市的表现都优于公司本身的表现,但是市场不可能永远超越企业本身的发展。对于那些寄希望于获得高收益的新手而言,他们大概率会大失所望。”

巴菲特还特意提到他在《财富》杂志上发表的两篇文章。1999年11月22日,巴菲特发文称,美股已经经历了长达17年的牛市行情。不论何种资产(包括股票),它的价格增速不可能长期高于其利润增速。巴菲特据此断定,在未来的17年里,投资者整体能获得的年化收益率大约只有6%,远远低于过去17年的平均收益水平。

2001年12月10日,巴菲特再次发文称,1964年~1981年,$道琼斯指数(.DJI)$ 几乎没涨;1981年~1998年,$道琼斯指数(.DJI)$  从875点上涨到9181.43点。以1981年为界,往前往后各推17年,美股可以划分为泾渭分明的熊市和牛市。此时,互联网泡沫已经破灭了,巴菲特在2年前的预言成为现实。

众所周知,巴菲特一直将投资的注意力投射在企业等微观层面上。1999年和2001年巴菲特两次对股市整体行情做出判断,是他极为罕见的针对宏观话题的“表态”。在投资者都习惯了从历史的高收益去线性外推未来时,巴菲特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以务实和理性的态度,冷眼旁观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真可谓是“众人皆醉我独醒”。

(2023年2月4日)

8

伯克希尔“钱多”的烦恼


在2001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谈到了旗下子公司的业务情况。其中,制鞋业表现不佳。尤其是德克斯特鞋业,多年来一直面临着海外廉价劳动力的严重冲击,始终看不到任何好转的迹象。无奈之下,巴菲特将德克斯特鞋业的经营管理权移交给了布朗鞋业的弗兰克(Frank)和吉姆(Jim),并对他们的运营能力寄以厚望。

利捷航空也出现了小幅的经营亏损,虽然它在美国本土的业务略有盈利,但不足以弥补其在欧洲市场上的损失。巴菲特推测,其他竞争对手的亏损幅度更大。之所以出现全行业的亏损,其主要原因在于,“9.11事件”发生以后,各家公司都投入了巨资来维持高等级的安全服务水准,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相对而言,巴菲特在2000年新收购的3项事业(佳斯迈威、肖氏工业公司、本杰明-摩尔涂料公司)表现良好,合计为伯克希尔赚进了6.59亿美元的税前盈余。巴菲特宣布,将以4740股$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或者等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BRK.B)$ 为对价,收购肖氏工业剩余的12.7%股权。收购完成后,肖氏工业将成为伯克希尔最大的非保险业务部门。

和巴菲特在20年代70年代前后所做的投资相比,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此时的单笔投资金额更大。但仅仅从业务质量上来说,这一阶段所买下的业务,其实很难跟喜诗糖果、华盛顿邮报等一流的事业相提并论。进入21世纪以后,巴菲特的很多投资,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质量和价格的问题,更多的是规模的问题,这也是“钱多”所带来的“幸福的烦恼”。

(2023年2月3日)

9

保险业的盈利真实性


在2001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保险业的会计,可以说是一项自己评分的考试。对于保险业者自行统计的财务报表数据,核查的会计师通常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一家面临财务困难的公司,通常对于自我评分的要求都不会太高,毕竟没有人会想要给自己签下死刑的判决书。”对于保险业可能操纵财报的动机,巴菲特可谓是“一语道破”。

巴菲特还说,即便是保险公司有足够的诚意,“主观上”愿意老老实实地做账,“客观上”也很难保证恰当地提列损失。巴菲特讲了一个段子:有一位旅居海外的人士,某一天突然接到姐姐的电话通知,说他们的父亲刚刚过世。他当即表示,自己虽然赶不回来参加葬礼,但是愿意承担所有的丧葬费用。

后来,此人果然收到了一张4500美元的账单,他本以为到此结束,谁知以后每个月都还会收到10美元的账单。他不解地问姐姐究竟是怎么回事,姐姐说:“哦,我忘了告诉你,父亲的寿衣是租来的。”巴菲特藉此说明,在保险公司日常经营中,就有很多类似的“租来的寿衣”,有时候会隐藏多年不被发现,却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公司的资源。

对于通过会计手段调节报表盈利的做法,巴菲特是非常反感的。巴菲特又讲了一个段子,如果一家处于亏损边缘的保险公司,通过人为降低“损失准备”来美化业绩,就像一位父亲告诉他16岁的儿子可以享受正常的性生活一样,两者都是一种“揠苗助长”式的功利主义行为。如果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最终还是会自食苦果。

(2023年2月2日)

10

巴菲特评价保险业“损失调整”


在2001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不当的概念是正确思考的敌人。当一家公司或者基金管理人使用诸如EBITDA(扣除利息税负及折旧摊销前的盈余)、pro-forma(预测财务报告)等名词时,通常代表着他们意图引导你错误地接受某些严重偏差的概念。”在保险业,“损失调整”就属于这种被广泛运用、同时也被严重误导的名词。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事先很难精确地计算出保险损失的最终成本,只能依靠合理的估算,并据此为保险产品定价提供参考。20世纪70年代早期,盖可保险曾经发生过重大经营危机,主要就是因为它连续多年严重低估了“损失准备”,因而大大低估了其产品成本,导致公司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以极低的价格销售保单,结果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当保险公司发现之前计提的“损失准备”与潜在的损失完全不符时,就会将“损失调整”搬出来。2001年,通用再保险将以前年度总计8亿美元的累计损失,全部以“损失调整”的方式,反映了在其当年的财务报表上。这也就意味着,以前年度高估了盈余数据,为此公司额外多支出了很多奖金及缴纳给政府的企业所得税。

巴菲特说,“损失准备”提列不足,是财产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作为一名经营者,尤其是以经理人的身份参与经营管理的时候,你肯定会希望自己在任时的财务数据更“好看”一些,而“损失准备”的计提刚好给你提供了调节和发挥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保险业的数据未必是完全可信的,我们在投资时要多加留心。

(2023年2月1日)

11

承保的三大原则


在2001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了保险业承保的三大原则:第一,只接受能够评估和衡量的风险,对同业为争抢客户而竞相杀价的行为,采取“不跟随”的策略;第二,严格限制承保的业务内容,避免公司因为单一业务蒙受巨大损失,导致偿付能力不足;第三,不跟有道德瑕疵的人打交道,不要妄想从坏人身上占到任何便宜。


拿着“三大原则”这把尺子,巴菲特对旗下的保险业务逐一进行了对照。其中,通用再保险在2001年出现了大幅的承保亏损,其主要原因就是对损失准备提列不当。再保险业的周期很长,如果搞不清楚自己的成本,长期采取过低的保费定价,这就像手握一颗不定时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爆发危机。

相对而言,由阿吉特·贾因负责的再保险业务,让巴菲特颇感欣慰。自1986年阿吉特·贾因加入伯克希尔以来,对于他经手的所有保单,巴菲特都一清二楚,从来都没有发现过他出现违背“三大原则”的情况。“9.11事件”发生以后,阿吉特·贾因变得异常忙碌,他对伯克希尔承保的巨灾保险保单进行了全面梳理,迅速摸清了风险底数。

由托尼·奈斯里经营的盖可保险,是$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旗下最大的原保险公司。2001年,盖可保险经营良好,浮存金增加了3.08亿美元,保费收入增长了6.6%,承保获利2.21美元(意味着浮存金的成本为负)。可见,保险业对管理层营运和管理能力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选择合适的经理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3年1月31日)

12

“9.11事件”对保险业的冲击


在2001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给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保险事业的浮存金规模数据:盖可保险42.51亿美元,通用再保险193.1亿美元,其他保险事业6.85亿美元,其他再保险事业112.62亿美元,合计355.08亿美元。虽然浮存金的规模创下历史新高,但其成本大幅飙升至12.8%,这是自1984年以来最惨淡的历史记录。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2001年发生了举世震惊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给保险业者造成了巨大的赔付损失。在过去,保险业的费率厘定和产品定价主要依赖于历史数据,也就是从经验出发,来估算未来发生保险事故的几率和程度。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财产保险历史上最大的理赔,竟然跟传统的巨灾保险(比如飓风、地震等)没有任何关系。

巴菲特坦言,在“9.11事件”爆发之前,他曾经想到过这一层风险,但并没有把自己的顾虑转化为实际行动。“诺亚方舟原则”说,“重要的不是预测洪水,而是建造方舟”,巴菲特认为,由于自己没能很好地遵守这一原则,致使伯克希尔处于风险暴露之下。虽然伯克希尔有能力应对“9.11事件”的冲击,但它却没有因此收到过一分钱的保费。

虽然“9.11事件”带来的教训深刻,但经此一役,伯克希尔在保险业的竞争优势反而大幅提高。原因在于,伯克希尔拥有大量的流动资产、极高的非保险事业盈余、有利的租税架构,以及能够容忍短期业绩不佳的优质股东,这让伯克希尔有能力承担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潜在风险。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也是行业逆境时对伯克希尔的最好写照。

(2023年1月30日)

13

伯克希尔2001年的收购


在2001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了手头上已经完成或正在处理的六起并购案:肖氏工业公司、佳斯迈威、迈铁公司、XTRA拖车租赁公司、拉森-朱赫、鲜果布衣。其中,XTRA租赁原来是由朱利安·罗伯逊旗下的老虎基金持有,2000年老虎基金决定清盘,巴菲特与罗伯逊及XTRA总裁取得联系,趁机将XTRA租赁收入囊中。

拉森-朱赫则是全美定制相框行业的领导者,它为美国18000家照相馆提供相框装裱服务,营业收入从1981年的300万美元一路增长至2001年的3亿美元。巴菲特与拉森-朱赫的老板克雷格·庞西奥(Craig Ponzio)会面以后,仅仅花了90分钟就达成了协议,并在10天之后正式签订了合约。

巴菲特跟鲜果布衣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当时,巴菲特还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上班,他将个人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费城&雷丁煤炭钢铁公司(P&R),后来P&R收购了联合内衣公司,后者拥有鲜果布衣的商标权。后来,鲜果布衣因为经营不善,一度陷入到濒临破产的境地。就在此时,巴菲特出手相救。

2001年的巴菲特已经年逾古稀之年,我想,巴菲特大概没有闲心去感慨时间的流逝之快,毕竟他手上的一大堆并购案,让他每天都在忙碌着、充实着、快乐着。这也让我想到了《论语》里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辈子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儿,连须发斑白也毫无察觉,这大概是我能想象到的人生最美好的样子。

(2023年1月29日)

14

巴菲特的CEO


在2001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我们拥有一群杰出经理人的豪华阵容,大家可以在罗伯特·迈尔斯(Robert Miles)刚出版的《沃伦·巴菲特的CEO们》一书中,读到更多关于他们的精彩事迹。他们所开创或经营的事业,大多处于业内数一数二的地位,他们的能力和忠诚度也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本书主要提及了巴菲特麾下的四类经理人:

第一类是保险公司的CEO,他们负责为伯克希尔提供源源不断的“浮存金”,以及做好相关投资工作。代表人物包括盖可保险的托尼·奈斯里、路易斯·辛普森,伯克希尔再保险集团的阿吉特·贾因;第二类是伯克希尔旗下公司的创始人,包括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B夫人、飞安国际的阿尔·乌尔奇,利捷航空的理查德·桑图里,等等。

第三类是伯克希尔旗下家族企业的继承人,包括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唐纳德·格雷厄姆、威利家居的比尔·柴尔德、明星家具的梅尔文·沃尔夫,等等;第四类是伯克希尔招徕的专业经理人,包括《布法罗新闻报》的斯坦·利普西、喜诗糖果的查克·哈金斯、斯科特-费泽公司的拉尔夫·舒伊,等等。

《贞观政要》有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无论是政治还是商业,没有人才的加持和辅助,事业就无从谈起。让巴菲特颇为自豪的是,他不仅把这些人才“招进来”,还让他们“留得住”。巴菲特经营伯克希尔以来,没有任何一位经理人跳槽然后转投到竞争对手的怀抱。巴菲特的“德才兼备”,最终让他赢得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喜人局面。

(2023年1月28日)

15

巴菲特论“安然的倒掉”


在2001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虽然安然公司已经成为企业舞弊的典型案例,但在美国企业界,这种贪婪的行为绝非特例。”紧接着,巴菲特讲了一个段子:在一场高端宴会上,有位性感的女士对一位总裁说:“只要你想要,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只见那位总裁笑逐颜开,他毫不犹豫地说道:“那好,请给我更多的股票期权。”

巴菲特提到的安然公司,原本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天然气生产商,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家巨无霸型的商品交易公司。1995年~2000年,安然公司的营业收入从92亿美元暴涨至1008亿美元。同期,其净利润却仅仅从5亿美元增长至10亿美元。营业收入暴涨10倍,净利润却只是勉强翻倍,不禁令人疑窦丛生。

其实,安然公司并非是通过大型并购来实现这一增长的,它给外界传递的这些“喜人”的财务数据都只是假象。真实情况是,安然公司把很多经纪业务收入的交易总额都全部确认为销售收入,从而制造了虚假繁荣。比如说,拿到一笔1亿美元的经纪业务,如果收取1%的服务费,实际上应确认的收入是100万美元,而不是安然公司记录的1.01亿美元。

安然公司财务舞弊的不端行为被曝光之后,遭到了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投资者们纷纷离场,安然公司最终以破产的惨淡结局收场。为其提供服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也未能幸免,从此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只剩下“四大”。“安然的倒掉”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但留下来的深刻教训,仍然值得我们每名投资者和经营者警醒。

(2023年1月27日)

16

巴菲特的“保证”与“不保证”

在2001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我们比较重视相对的结果。从1956年5月5日我成立第一家合伙企业开始,这一观念就已经成型。”巴菲特回忆说,当时他与7名合伙人开会,列出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这样写的:“我们的成绩到底好不好,要看股市整体的表现而定。”巴菲特一开始的比较基准是$道琼斯指数(.DJI)$ ,后来变成$标普500指数(.INX)$ 。

虽然短期来看,相对绩效并不保证就能获利;但是长期来看,由于美国经济一直在增长,指数的表现并不会差。只要比指数的表现更好,投资回报一定是可以期待的。巴菲特还举例说,虽然喜诗糖果四季经营的波动很大,特别是夏季基本上都是在亏钱,但从全年的情况看,它却是一台源源不断创造财富的“印钞机”。

1956年巴菲特合伙企业还有一项“基本原则”:巴菲特本人不敢保证投资的绩效。这是因为,股市的波动是捉摸不定的,它并不是按照每年15%的匀速在增长。有的年份会很好,也有的年份会差强人意。不过,巴菲特可以保证的是,他和芒格在持有$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股票期间的收益率,跟各位股东是完全一样的。

巴菲特作为伯克希尔的董事长,他从来都没有给过自己特殊的优待,薪水也常年维持在10万美元~20万美元的低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菲特将自己99%的财富都放在了伯克希尔之上,这释放出一种“与股东共进退”的极大诚意。“德才兼备”的投资人并不容易遇见,每每念及于此,都特别幸运自己读到了巴菲特,并把它变成了一种信仰。

(2023年1月26日)

17

△福利一:金石“巴芒”定制口罩

△感谢天南老师赞助的“巴芒”口罩

△福利二:苏轼《定风波》To签

冠亚说

忙碌的5月就要过去啦,终于赶在5月的最后一天,发布了本月的“我读巴芒”。回首本月的工作安排,日程满满,也收获满满:

1号~10号,辗转香港、旧金山来到奥马哈,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20号,论文答辩,拿到了全场唯一的2个“优秀”等次;26号~30号,在北京参加天南老师组织的财经翻译界“香山论坛”,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人儿......

除了日常活动以外,我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阅读上,包括书籍和财报,这是做好投资最重要的基本功。这样一来,我的工作基本上是饱和的,时间也基本上是不够的,跟外界的主动接触也非常有限。

不过,我非常享受这种“向内求”的生活状态,它让我有意无意地避免了世间纷繁复杂的干扰。就拿5月的市场行情来说吧,创下了最近4个月的新低,我的年内盈利也从最高时的17%回撤至7%左右,但这丝毫都没有影响到我的情绪。

本期福利,包括天南老师提供的金石“巴芒”口罩(巴芒各1包)+我手写的苏轼《定风波》To签。我知道最近有好多朋友“首阳”或者“二阳”了,所以大家也要做好防护哦!戴上“巴芒”口罩,确认过眼神,咱是一路人!

说来也很神奇,2022年底“首阳”大规模来袭的时候,由于我宅在家里基本没出门,所以没有任何不适感,大概率可能是没阳;这波“二阳”来袭的时候,我在美国10天全程没戴口罩,且参加了4万人的股东大会,回国后也参加了多轮朋友聚会,到现在依然好好的,感谢上天眷顾!

另外,从“我读巴芒”第30期开始,我开始给大家送字,并且很“厚颜无耻”地称之为读者“福利”。其实我心里明白,全靠大家捧场,愿意放下身段来“抢”,是给足了我的面子,也是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心”,谢谢大家!

通过大家的留言,我发现很多朋友其实是想得到福利的,但又不敢来争取,大家千万不要这么想。我写的字本来就是非常私人的礼物,至于它价值多少,取决于我在你心中的分量。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送茅台,相信大家都会来抢,但大家看中的是茅台的价值,不是我的价值。至于我写的字,有的人弃如敝屣,有的人如获至宝。我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判断谁才是珍惜我的人,才是值得我珍惜的人。

所以,只要大家来争取,我就会非常开心!只不过,不愿大家过于破费而已,希望大家觉得为之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每月一次,每次5小时,无论抢没抢到,大家挤在一起,乐呵乐呵,都是非常轻松和愉快的。

如果争取到了礼物,会有“收货”;如果没争取到礼物,其实也会有“收获”,如果你多次表达了想得到礼物的意愿,让我感受到了诚意,说不定也会送你呢!但如果你从来都不表达,我又怎么会知道呢?就像有个段子说的:

“倒是挺想回你消息的,但你从来不给我发微信,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哈哈哈,勇敢地表达自己,其实就迈出了获得机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我认为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人生经验。老规矩,截至今天22:00,留言点赞最高者为中奖者,奖品顺丰包邮寄出。

最后顺便提一句,有好事者说我搞“集赞”是为了流量,睿智的@赵瑞艮 一眼就指出了其逻辑的荒诞之处:如果是为了骗流量,为什么不把活动的时间搞长一点呢?

是的,很早以前我就说过,当晚速战速决,就是为了图个热闹,而不是想消耗大家的热情和精力。大家聚在一起,串门串楼,随手乱摸,打成一片,就是我心中“朋友圈”最美好的模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冠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