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现商业模式:冠亚讲书第18期

王冠亚 王冠亚
2024-09-21

这是我的第319篇原创文章


大家好!“冠亚讲书”第18期又跟大家见面啦!本期我们分享的好书是北大清华的两位老师联手写的《发现商业模式》。对于投资者来说,唯有理解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我们才能明白这家企业是靠什么赚钱的,进而判断它究竟有没有“护城河”,是否值得长期持有。那么,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它包括哪些要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1

本质


最开始被这本书所吸引,源于本书作者提出的一句著名论断:“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简直让我惊为天人。在我看来,这句话实在是太直击本质了!我们培养商业洞察力,实际上就是锻炼“一眼看透本质”的能力。


诚如作者所言,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一种交易结构,我们在构建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时,主要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的:第一,我们的“利益相关者”是谁?上游是谁,下游是谁,同行又是谁?第二,和这些“利益相关者”交往,我们能提供哪些“交换价值”?第三,什么样的“交易结构”,才能让参与其中的“利益相关者”尽可能地实现共赢?


为了方便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商业模式,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美国施乐公司曾长期占据复印机行业的“霸主”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施乐的前身发明了“静电复印术”,但是这种新型复印机的造价成本高达2000美元/台,而当时老式复印机的售价才300美元/台。施乐找了很多有名的大企业谈合作,包括柯达、通用电气、IBM等等,但都被一一拒绝。这些大企业认为,虽然这种新型复印机能够提供更好的质量,但代价是更高的成本,因此没有商业价值。


大家想想,如果你是施乐的老板,你会怎么破题?其实我们顺着刚才的问题去找答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么贵的复印机,如何尽快投放到市场上?施乐的做法是,既然买一台复印机很贵,那我们不如就租给大家先用咯!


按照施乐的方案,消费者租一台复印机的月租是95美元,如果每个月的复印数量不超过2000张的话,则无须向施乐支付任何费用;如果超过2000张,则按4美元/张的价格向施乐付费。


我们再来看看老式复印机是怎么做的:当时厂家的通行做法是,对复印机收取略高于成本价的费用,然后对纸张等耗材单独收费,后者是其维持高额利润的主要来源。老式复印机相当落后,大概每台的复印数量不超过20张/天。


那么大家算算这笔账,如果消费者要复印600张,选择老式复印机的成本包括:300元的复印机购置费+600张复印纸的耗材费+30天时间;选择新型复印机的成本包括:95元的复印机租赁费+0耗材费+不到1天时间。这样一来,新型复印机几乎成为消费者的不二之选。


施乐就是靠这种“变卖为租”的方式,巧妙绕开了“造价高昂”的劣势,充分展示了“高效省事”的优势,迅速打开了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施乐的营业收入从一开始的3000万美元一路飙升至25亿美元。通过施乐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一家企业要想获得成功,不仅仅要取得技术上的创新,还要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日本佳能公司是复印机行业的另一位“王者”,那么它是如何撼动施乐的市场地位的呢?刚才我们介绍过,施乐的特点是“高复印质量”+“高复印数量”+“低租金水平”。佳能没有选择和施乐正面对抗,而是悄悄将目光投向了小型复印机市场。施乐服务的是大企业及政府机关,佳能瞄准的则是小企业及个人用户。


佳能是怎么做的呢?它给消费者提供的复印机造价低廉,不能自动送纸,每分钟可复印的数量也不够多,甚至遭到了施乐的嘲笑。但是,正是因为佳能的复印机“不够先进”,所以它无须专业技师提供服务,消费者完全可以DIY,刚好满足了广大个人和家庭用户的需求。在佳能的进击下,施乐的市场份额从1976年的82%直线掉落至1981年的35%。


佳能和施乐都从事复印机业务,但两者采用的商业模式却是截然不同的。大家想想,佳能采用的打法,是不是独创的、新颖的?其实并不是。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惊奇地发现,佳能实际上又重走了20世纪50年代老式复印机的老路,并依靠差异化的策略,精准地从施乐手上切走了一块“蛋糕”,这就是商业模式的魅力所在。

2

构成


按照作者的理解,完整的商业模式体系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


定位是企业战略选择的结果,也是商业模式的起点。我们在“冠亚讲书”第8期,介绍的就是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回去看一下。刚才我们讲佳能的案例,实际上它就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个有别于施乐的定位,从而快速占领了细分市场。按照经典的营销STP理论,定位分为三步走:细分市场(Segmenting)→目标市场(Targeting)→市场定位(Positioning)。


业务系统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比如说,施乐的业务系统是高度集成化的,它的整机、配件、耗材都是自行研发并租赁或销售给客户的;而佳能的业务系统仅仅负责研发和生产,由经销商来负责销售并提供融资和技术支持。业务系统的不同,决定了利益相关者扮演角色的不同。


关键资源能力是指企业为了完成商业活动,所必须掌握的一整套资产、技术和能力。比如说,既然施乐的市场定位是高档复印机,那么它就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技术开发能力;既然施乐为消费者提供租赁服务,那么它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一定的租赁管理能力。而佳能就完全不需要这些能力,因为它是把融资服务交给经销商来做的。


盈利模式是指企业如何获得收入、如何赚取利润。比如说,施乐的收入主要源于出租复印机产生的租赁收入,消费者复印纸张所产生的配件、耗材费用;佳能的收入主要源于复印机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消费者的耗材费用。除此之外,两家公司的成本结构也不一样。用收入减去成本,就是企业的毛利。很显然,两家公司的利润来源也不一样。


自由现金流结构是指企业真实的现金流状况,其贴现值反映了企业的投资价值。比如说,施乐的现金流入是分期获得的,而佳能的现金流入则是一次性获得的;随着用户规模的增长,施乐一开始会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出,而佳能的现金流出则相对平缓。作者对企业内在价值的理解,跟经典的价值投资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


企业价值,也就是企业的投资价值,或者说企业的内在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可产生现金流的贴现值。刚才我们说,定位是商业模式的起点,那么企业价值就是商业模式的归宿。从企业价值的高低,通常可以看出其商业模式的优劣。比如说,在A股市场上,为什么白酒比银行的PE更高,就是因为账面净利润反映的自由现金流不一样,导致企业价值也不一样。

3

定位


在现代社会,一方面是信息严重过载,另一方面是客户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两者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客户来说,他抵御海量信息的唯一方法就是让心智极度简化;对于商家来说,必须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聚焦于狭窄的目标以及进行市场细分。我们来引入一个案例:


如家酒店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型连锁酒店,从2002年6月创立到开出100家连锁酒店,如家仅仅用了50个月时间。2016年4月,如家酒店和首旅酒店合并。截至2023年3月,合并后的首旅如家集团在国内超过600座城市运营着超过6000家酒店。那么,如家是如何实现崛起的呢?这与它准确的市场定位密不可分。


我们在上文介绍过,按照经典的营销STP理论,定位分为三步走:细分市场(Segmenting)→目标市场(Targeting)→市场定位(Positioning)。其实,如家就是照此“三步走”的:


第一步,细分市场。在如家出现之前,中国酒店业的市场格局大致是:高档型酒店干净、豪华,但是价格昂贵;经济型酒店便宜、实惠,但是环境较差。乍一看,似乎高档、经济型的住宿市场都已经饱和了;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里存在真空地带,就是那些环境还不错、价格也不高的经济型酒店。


第二步,目标市场。高档型酒店的旅客,一般对价格并不敏感,消费能力较强,再加上这些人经常出差,因此有很高的客单价,但高端旅客毕竟只占人群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普通旅客,也有休闲旅游或商务活动的需求,但是他们其实并不想忍受小旅馆的脏、乱、差,这群人正是如家可以瞄准和争取的目标。


第三步,市场定位。中国酒店业的现状是,星级酒店致力于为旅客提供“食、宿、购、娱”等全方位的服务,大量的社会旅馆为了给旅客带来经济实惠的价格,在所有环节都尽量压缩开支,导致住宿环境非常恶劣。如家引入了国外“经济型酒店”的产品形态,从而跳出了原有的市场竞争框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经济型酒店,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其体量大概占酒店业总数的70%。经济型酒店最大的特点就是“功能的有限性”,也就是说它只提供最基本的住宿服务,删除了其他的非必需服务,从而大幅度削减了成本。在国外,经济型酒店有个很形象的称呼,叫做“B&B”,意思是只提供床(Bed)+早餐(Breakfast)。


要知道,五星级酒店之所以贵,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具有非常齐全的功能,比如说会议室、健身房、咖啡厅等一应俱全。但对于大多数旅客而言,其实根本用不到这些设施。就说我自己吧,经常会受到一些活动主办方的邀请,安排的也是挺好的酒店,但是除了酒店房间以外,别的功能区我还真的从来都没去过。


如家就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它把酒店的会议和娱乐功能都给去掉了。如家还发现,旅客最关心的是酒店的卫生,另外就是床睡得是否舒服。于是,如家给自己的定位是:二星级的价格,三星级的棉织品,四星级的床。如家把该省的省了,不该省的也没省,这样一来,既规避了星级酒店的高价格,也避免了大众旅馆的低质量。


住过如家的朋友可能都清楚,如家没有门童,没有豪华阔气的大堂,使用分体式空调而不是中央空调,餐厅不提供对外服务,这些都大大缩减了成本,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旅客的核心体验。就客房员工比而言,五星级酒店大约是100:100~200,而如家大约是100:30~35,人力成本大约节省了2/3甚至5/6,此外还有装修成本也基本上控制在5万元以内。


总而言之,所谓定位,实际上是这样的:沟通过去(先看看已有的市场格局)→分析现在(看看市场还有哪些空白和蓝海)→把握未来(结合自身特长找到属于自己的“利基”市场)。

4

系统


搭建业务系统,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可以从事什么样的业务活动?第二,周边环境允许我从事哪些业务活动?第三,我可以为客户提供什么价值?第四,如何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我们来引入一个案例:


深圳发展银行(现已更名为“平安银行”)是中国第一家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商业银行。作为深圳第一家上市公司和全国最早的股份制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深发展一直是金融界的宠儿,它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就做得很好,这得益于它对银行业上下游生态系统的深入分析。


众所周知,如果是保险业是“雪中送炭”,那么银行业就是“锦上添花”。银行业的普遍现状是,银行追着大企业跑,小企业追着银行跑。这其实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现象——不缺钱的大企业因为资质较好,银行纷纷抢着要给它贷款;缺钱的小企业却经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小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弱,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或担保物,信用不足,银行发放贷款要承担更高的风险;再比如说,小企业的融资一般规模不大,存在“小款多笔”的现象,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对于银行来说,远远不如“一笔大款”直接贷给一家大企业省心省力。


但是,从数量上来说,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如果把这些贷款释放出来,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深发展经过调研发现,很多中小企业出于产业链的中游,它们的上游企业非常强势,要求先付款,后提货;它们的下游企业也非常强势,要求先供货,后交钱。对于中游企业而言,受到两头的挤压,自然是苦不堪言。


深发展却认为,如果从整个供应链金融的角度去审视,是有可能解决中游企业的发展困境的。深发展提供了两种贷款方案:

方案一:巧用上游企业信用。刚才我们介绍说,虽然很多中游企业是中小企业,但是上游企业大多是非常强势的原料供应商,拥有很好的信用。那么,深发展就和上游企业、中游企业签订一份三方协议,中游企业可以凭商业承兑汇票和保贴函向深发展申请贴现,深发展将贴现款打入上游企业的银行账户,上游企业收款发货,从而解决中游企业的原料供应问题。


方案二:活用企业应收账款。刚才我们介绍说,中游企业有时候收不到下游企业的现款,而是手上拿着一堆应收账款。那么,深发展就针对中游企业开展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将其赊销形成的未到期应收账款转到自己名下管理。这样一来,中游企业提前回收了应收账款,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缓解了流动性压力。


深发展开拓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案例,其实就是业务系统的构建和重塑。在解决中游企业融资困境的基础上,深发展并没有给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其业务的触角也得到了延伸。随着交流的深入,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也会倾向于和深发展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深发展就实现了良好的业务破局。

5

资源


每家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生存,是因为它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关键资源能力。比如说,金融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客户资源,等等;再比如说,组织能力、交易能力、配送能力、开发能力,等等。为了说明每家企业拥有不同的关键资源能力,我们来引入三个案例:


日本任天堂曾一度是游戏机市场的霸主。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朋友可能跟我有类似的经历,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游戏机,当时流行的游戏包括《魂斗罗》《影子传说》《坦克大战》《超级玛丽》等等,其中爆款《超级玛丽》就是任天堂旗下的产品。


任天堂除了自己开发游戏以外,还授权第三方软件商制作游戏。由于任天堂掌握了硬件(游戏机),也就是软件(游戏)的入口,所以它对第三方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第三方游戏必须通过任天堂的质量认证,每年最多只能出品5款游戏,且首批订货量必须达到2万套以上……任天堂通过种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开发的游戏。


日本索尼公司原本是做数码起家的,但是此时它判断,任天堂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注定会引起诸多第三方软件商的不满,大家只不过“敢怒不敢言”罢了。任天堂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靠“游戏机销售收入+权利金收入”,为了打破任天堂对游戏市场的垄断,索尼的盈利模式做了变通,主要是依靠“权利金收入”,而游戏机则亏本出售,以达到迅速抢占市场的目的。


此外,在给第三方软件商的待遇方面,相比于任天堂的苛刻条件,索尼做了全面的“松绑”:放松了对第三方游戏的审核,不限制第三方每年的游戏开发数量,首批订货量只须达到5000套,收取的“权利金”也远远低于任天堂……在索尼的强势出击下,第三方软件商纷纷“倒戈”。截至2004年底,索尼的游戏市场份额高达68%,而任天堂的游戏市场份额则萎缩至15%。


美国微软公司为了打入游戏市场,采取了和任天堂、索尼不同的打法。微软利用自己在操作系统方面的优势,创造了一种新的游戏盈利模式:互联网增值服务。付费用户只需要每年花费50美元,就可以享受联网“对战”的增值服务。截至2007年7月,微软吸引了超过700万付费用户。


我们来回顾一下任天堂、索尼和微软的案例,对于任天堂来说,它的关键资源能力实际上是它主导了游戏机市场,掌握了游戏的入口;当“搅局者”索尼进来时,双方围绕第三方游戏开展了争夺战,此时双方都非常清楚,决定成败的是第三方软件商会倒向哪一方;而微软的关键资源能力在于,它拥有网络和操作系统的优势,可以藉此迅速跟任天堂、索尼“三分天下”。


这本书写于2009年,所以讲的很多案例有点古早,我们就拿近些年正在发生的故事来说,也遵循着同样的原理。比如说,恒大曾经想做矿泉水,没有成功;万达曾经想做电商,也没有成功;阿里曾经做了一款社交软件“来往”,还是没有成功……归根结底,快消品不属于恒大的关键资源能力,电子商务不属于万达的关键资源能力,熟人社交也不属于阿里的关键资源能力。


再比如说,早在2010年12月10日,小米就发布了中国第一款模仿kik的产品——米聊,这得益于雷军敏锐的商业洞察力。直到2011年1月21日,微信才姗姗来迟。对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企业而言,40天的时间窗口其实是非常漫长的。但随着用户数量的激增,米聊的服务器曾在一天内宕机5次,微信渐渐占据上风。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腾讯本身就拥有熟人社交领域的关键资源能力。时间越往后,微信的优势就会越明显。

6

盈利


企业的最终价值,不是取决于它有多少营业收入,而是取决于它有多少盈利。更确切地说,取决于它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企业要怎么构建自己的盈利模式?我们来引入一个案例:

瑞典利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软包装供应商,长期位居“世界500强”企业之列。我们买伊利或蒙牛盒装牛奶就会发现,外包装上写的都是“利乐包”,其实就是采用的利乐公司的无菌纸包装。那么,像伊利和蒙牛这样的巨头,为什么都用利乐的包装呢?


其实利乐早期的主业并不是做软包装,而是做牛奶成套灌装设备的。但是设备的造价高昂,一套设备至少要上百万元,因此限制了很多奶企的购买能力。为了打开市场,利乐开启了“买纸送机”的销售模式。也就是说,免费赠送灌装生产线给客户,条件是安装了利乐生产线以后,必须使用利乐的包装材料。


采用这种“捆绑销售”的模式,对于客户而言,意味着它们可以不必花钱买设备,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运营。至于外包装吧,用谁家的不是用呢,利乐既然提这个条件,那就用“利乐包”呗!我们回想一下,利乐的这种打法,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之前我们介绍的佳能、索尼,包括现在小米提出的“硬件不赚钱+软件赚钱”,其实都采用过类似的“剃须刀+刀片”的策略。


可见,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能使用的是同样的商业模式(比如吉列和小米);反而言之,同行业的企业,也可能采用的是不同的商业模式(比如京东和阿里)。


除了企业需要考虑盈利模式之外,政府在组织或举办大型赛事活动时,其实也要考虑这个活动或者项目的经济价值。以现代奥运会为例,最初举办的时候其实是“赔钱赚吆喝”。比如说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一直到2006年政府才还清相关债务。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启了奥运会全新的盈利模式,从而让这项赛事变得“叫好又叫座”,成为各国、各大城市竞相争逐的“香饽饽”,在现代奥运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那么,洛杉矶奥运会是如何实现破局的呢?


其实,洛杉矶奥运会的起步跟之前的奥运会并无二致,也是非常艰难的。洛杉矶获得1984年的奥运会主办权后,不但自己没有任何经费,还倒欠15万美元,这是它要支付给美国奥委会和南加州为它争取主办权的劳动报酬。尤伯罗斯临危受命,以奥运会为契机和平台,开启了他的商业化运作之路:


第一步,向各大商家拉赞助,每个行业只限定一家赞助商。这样一来,同行业的巨头为了抢赞助,简直打破了头。利用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竞争,尤伯罗斯找可口可乐拿到了1260万美元的赞助费;利用柯达与富士的竞争,尤伯罗斯找富士拿到了700万美元的赞助费……仅商业广告承办权这一项,组委会就获利超过2亿美元。


第二步,出售奥运赛事的电视转播权,美国三大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A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S)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最终,美国广播公司以2.25亿美元买下转播权,并同意提供价值7500万美元的技术设备,其总成交价合计约3亿美元。


第三步,尤伯罗斯奉行“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连“奥运会火炬接力”都可以作为商品出售。组委会规定,每跑1英里火炬接力,跑者就要缴纳3000美元,一共收取了3000万美元。不过,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也引起了很大争议,后来也没有被哪个主办国家或城市继续沿用。


第四步,大力减少开支,能省则省。比如说,奥运会仅仅新建了3座场馆,其他的体育设施都是洛杉矶原有的;再比如说,运动员村也没有新建旅馆,而是直接用的大学生宿舍;还比如说,洛杉矶奥运会采用了大量的志愿者,正式工作人员只有200名,而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正式工作人员高达2000名。


我们来看,前三步相当于增加收入,第四步相当于缩减成本,这“四板斧”下去,让洛杉矶奥运会获得了大约2.25亿美元的盈余。尤伯罗斯用这种方式向世人表明,体育也可以是前途无限的朝阳产业。

后来举办的奥运会纷纷效仿“洛杉矶模式”,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都实现了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

7

价值


自由现金流结构与企业价值,是商业模式的归宿。道理很简单,商业模式较好的企业,通常盈利较为稳定,现金流较为充沛,市场给予的估值也相对较高,反之亦然。说一千道一万,投资者最关注的,还是这家企业究竟值多少钱。我们来引入一个案例:


贵州茅台(600519)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家企业,它拥有高端白酒的定位、稳定的业务系统,坐拥15.03平方公里的核心产区、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环境等关键资源能力,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强,拥有极其优越的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充沛,因而享有较高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估值。

8

误判


昨晚发直播预告时,读者@峰哥 留言说:“啊,为什么我之前看这本书,感觉晦涩难懂,尤其回过头去看书中的一些企业,发展都不是很好,会不会两位教授当时写书的时候,也有一种涨了找原因的感觉?然后现在书就在窗边,等着到时候处理掉,呃……还望大师兄释疑,谢谢~”


我给他的回复是:“哈哈哈哈来直播间吧,我会谈到你说的这个问题,现在回头看,有些商业模式根本不像书里说的那么优秀,真正的‘护城河’其实挺稀缺的,这也是本书的重要价值之一。”

△读者对话


其实在收到这位读者留言之前,我就想好了,最后一段重点写写作者对企业的一些误判。因为这本书是2009年写的嘛,当时有一些企业如日中天,现在已经到了2023年,14年过去了,究竟当年的判断说对了多少,说错了多少,我觉得现在正好是个检验的好时机。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是这样写的:


“美特斯·邦威上市了!据估计,其市值将达到200亿元。那么,美特斯·邦威凭什么估值这么高?凭优异的商业模式!营业利润从2005年的百万级到2007年的亿万级,美特斯·邦威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走过了国内很多企业几十年才走得完的路,这种成就绝不是侥幸……”


紧接着,作者列举了美特斯·邦威的种种“过人之处”:一是生产外包,自己不拥有生产线;二是用渠道特许连锁经营做品牌管理,以加盟店为主,以自营店为辅;三是引进第三方物流,负责生产、销售环节的配送;四是租赁店面,减轻资金压力……


作者还解释道,上述做法看起来并不陌生,很多轻资产的企业都是这么做的,但为什么有些企业一败涂地,而美特斯·邦威就能获得成功呢?那是因为美特斯·邦威拥有两项核心的关键资源能力:品牌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


答案果真如此么?我们先来看看美特斯·邦威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美邦服饰上市以来的股价走势(2008~2023)


2008年8月28日,美邦服饰上市;2010年11月30日,美邦服饰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报收13.65元/股,市值达389亿元;截至2023年6月27日,美邦服饰股价跌至1.55元/股,市值约39亿元。经过13年的苦心经营,美邦服饰的市值下跌了90%,这就是资本市场非常残酷的事实。


行文至此,不禁唏嘘,遂口占四句:


大浪淘沙,群雄逐鹿;

涨跌起伏,悲观离合;

尘埃落定,方见真章;

唯有时光,从不撒谎。

冠亚说

讲到最后关于“误判”的部分,我觉得要避免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对书中的观点盲目迷信,全盘吸收;另一种是对书中的观点大加批判,全盘否定。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上述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这里简单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本书的作者,是来自中国最高学府——北大和清华的两位教授,可以说是学术界的专家或精英。但是现在来看,他们对美特斯·邦威的判断近乎离谱。他们列举的“轻资产四大举措”,非但不是英明之举,反而说明这家企业可能缺乏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总结的“两项关键资源能力”,其实只是一般的企业常态化管理手段,并非什么“秘密武器”。


近些年陷入困局的服装企业,其实远远不止美特斯·邦威一家。前不久我还看到一则新闻,说拉夏贝尔进入破产程序。大家看看,无论是休闲服装,还是女性时装,似乎都不算是一门很好的生意。库存贬值快,市场集中度低,品牌缺乏差异化……随口一说,就有很多问题。所以,专家也有他的知识盲区,咱们要学会独立思考。


第二,失败案例价值更大。


无论是作者对美特斯·邦威的评价,还是美特斯·邦威近些年的实际经营,都很难说得上是成功的。但是,我恰恰认为,这可能是本书最大的价值之一。这个案例让我们认识到,轻资产不算是“护城河”,品牌管理和资源整合能力也不算是“护城河”。真正意义上的“护城河”,其实是非常稀缺的。


上面那位读者说要把这本书“处理掉”,其实我觉得没必要。设想我们回到2009年,读到这本书时,我们会不会做出类似的判断?如果我们对一家企业的未来前景感到非常乐观,看什么都觉得是优点的时候,我们再来翻翻这本书,翻翻这个案例,内心应该会少一分冲动和乐观,多一分警醒和敬畏。


第三,学会欣赏他人优点。


为什么作者对美特斯·邦威会出现这样的误判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本书写于2009年,而美特斯·邦威自从2008年8月上市以后,一直到2010年11月达到历史高点,其间只涨不跌。受“近因效应”的影响,作者不免对美特斯·邦威的未来抱有过于乐观的情绪。


当然,在我看来,作者是人不是神,在当时的环境下,对未来产生乐观情绪,是情有可原的。不仅仅是他们,包括巴菲特和芒格,在市场一路狂飙的时候,都曾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乐观情绪。比较典型的是,芒格对可口可乐的乐观预测,事实上,后来可口可乐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芒格的预期,但这并不影响巴菲特和芒格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必因为作者对美特斯·邦威的误判,就嘲笑他们“也就那么回事儿”。平心而论,总体而言,这本书是瑕不掩瑜的。特别是作者对商业模式的经典定义,对商业模式各项要素的拆解,我觉得读之受益匪浅。甚至可以说,哪怕你只记住了“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这一句话,就已经值回了书价。


我一直主张,要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优点上,就像天南老师讲的那样,“学习可以学习的,得到可以得到的”。司马懿说过一句话:“看人之短,天下无一人可交;看人之长,天下人皆为我师。”我第一次读到司马懿这段话时,发现他跟我之前的既有观点简直完全一致。跟古人神交,真是乐事一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冠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