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巴芒”第42期
这是我的第320篇原创文章
作者按:
巴菲特和芒格是我的投资和人生偶像,按照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更能收获幸福的美好人生。巴菲特和芒格的观点是我人生重要的“压舱石”,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可以少一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彷徨,多一分“不逐萤火迷东西”的淡定。
最近,我经常会在雪球上发一些学习巴菲特和芒格语录的感悟。承蒙雪球厚爱,很多帖子被推荐上了“雪球热帖”,单篇帖子普遍达到了20w-100w的阅读量。考虑到雪球用户和公众号读者并不完全重合,于是我定期将相关内容发布于此,定名为:我读巴芒。每期字数大约1万字,以下为第42期(2023.2.27~2023.3.15):
1
并购的本质是什么?
在2005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今年我们总共达成了五项并购协议,其中两项已经在年内完成。这些协议无一涉及到伯克希尔新股发行,这一点非常关键却常常被忽略:当一家公司管理层骄傲地宣布以股票收购另一家公司时,收购方公司的股东不得不为此牺牲自身的一部分股东权益。”
我们在描述一项并购活动时,通常的说法是“甲公司收购乙公司”或“乙公司被卖给甲公司”。听起来,作为并购方的甲公司似乎是妥妥的赢家。事实上,这种措辞可能是不准确的。更严谨的表述是“出售甲公司的部分股份以收购乙公司”,或者是“乙公司股东收到甲公司的部分股票,用以交换其手中的乙公司股票”。
我们在评价一项并购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我们所付出的与所获得的同等重要。通过并购,我们得到了被并购公司的股份,但这是以出让并购公司的股份为代价的。所以,当看到所投企业通过不断增发股票和并购来扩充管理版图的时候,先不要盲目叫好,一定要看看它并购的对象究竟好不好,值不值拿自己的股份去换。
巴菲特对发行新股一直持谨慎态度,$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曾经也拿自家股票去换过德克斯特鞋业、通用再保险公司等企业的股票,结果大多不如人意。巴菲特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是:能拿现金买,就绝不拿股票换。现金花了还可以再赚,股权没了则是永久性的权益损失。对于优质公司的股票,我们一定要好好珍视。
(2023年3月15日)
2
企投家巴菲特
在2005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再次更新了衡量伯克希尔内在价值的两组数据:截至2005年,伯克希尔每股投资金额74129美元,每股税前利润2441美元。1965年~2005年,每股投资金额复合增长率28%,每股税前利润复合增长率17.2%;1995年~2005年,每股投资金额复合增长率13%,每股税前利润复合增长率30.2%。
不难看出,巴菲特在投资早期,以购买股票为主;在投资中后期,以企业并购为主。巴菲特说,他和芒格的目标是:每股投资金额和每股税前利润能够实现双双增长。巴菲特希望做到左手抓证券投资,右手抓股权投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实际上体现了巴菲特作为投资家和企业家的双重角色。
巴菲特讲了一个段子:有一对年迈的夫妇,在庆祝结婚50周年的晚宴结束之后,妻子沉浸在温柔的音乐、醉人的香槟和摇曳的烛光中,内心突然泛起一阵久违的冲动。妻子故作娇羞地向丈夫提议:“我们上楼去做事吧!”丈夫勉为其难地说:“上楼也行,做事也行,又上楼又做事那可吃不消。”
巴菲特说,希望自己“既要......又要......”的想法,不会受到类似的挑战。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因为我是优秀的企业家,所以我是成功的投资家;因为我是成功的投资家,所以我是优秀的企业家。”从本质上来说,股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经营企业和投资股票的思路是一样的。
(2023年3月14日)
3
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
在2005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我写这份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相应的信息,方便股东们估算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估算内在价值,是投资的重中之重。不过,这一数据往往并不精确,甚至可能存在严重的偏差。总体而言,公司的发展前景越不明朗,内在价值的计算就越有可能谬以千里。
评估伯克希尔内在价值的优势在于,伯克希尔拥有种类众多、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同时拥有很好的流动性,以及很少的债务;其劣势在于,伯克希尔拥有68种经营性质和财务性质迥异的业务,再加上伯克希尔庞大的投资规模,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分析合并报表,根本不可能对其内在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先单独评价伯克希尔每一类业务。当然,伯克希尔的总体价值有可能会高于或低于四类业务的价值之和。这主要取决于两点:第一,伯克希尔作为一家企业集团,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各公司是单独运作更好,还是作为集团的一份子运作更好?第二,在集团的管理下,资本配置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
伯克希尔旗下的保险业务,之所以能够顶住保费收入下滑的压力,坚决不以牺牲利润作为代价换取保费,就是因为有集团强大的财务实力做后盾;伯克希尔从一些子公司回收资金,又投入到具有良好资本回报率的项目上,整体的资本配置效率显然更高了。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断定,伯克希尔的总体价值大于旗下四类业务的价值之和。
(2023年3月13日)
4
理想型的公司董事
在200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股东利益与公司总裁个人利益并非完全一致。董事作为股东派驻董事会的代表,必须要关注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公司总裁是否能够胜任岗位?第二,总裁的薪酬是否合理?第三,总裁提出的并购案,是否有损于原有的股东权益?有的董事可能缺乏勇气或智慧来反驳总裁的决定,这对公司是不利的。
巴菲特认为,最不独立的董事,当属那些依赖于所领董事薪酬过活的人。原因很简单,如果董事薪酬在你总收入的比重很低,那你根本就不会为各种利益所羁绊,完全可以做出独立的决策;而如果董事薪酬在你总收入的比重很高,那你无论是做任何决策,你首先考虑的不是公正与否,而是会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的董事会堪称典范:第一,每位董事至少将400万美元以上的身家放在伯克希尔;第二,董事的股份不是靠期权或赠予获得;第三,相对于其全部收入而言,董事领取的薪酬相当有限;第四,伯克希尔并没有为董事安排任何责任保险。因此,伯克希尔的董事和股东完全站在同一条船上。
在我看来,理想型的公司董事至少要包括两方面素质:第一,有能力。像巴菲特这样,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又有多家公司董事的任职经历,就非常适合作为董事,为公司出谋划策;第二,有态度。一般而言,如果公司董事本来就是股东,那它就在公司存在利益相关,才会更关注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2023年3月12日)
5
巴菲特论外汇投资
在200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伯克希尔总计持有214亿美元的外汇部位,投资组合涉及12种外币。直到2002年以前,伯克希尔和我本人从来就没有买卖过外汇。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目前我们持续的贸易逆差,将为往后几年的汇率不断施加压力。有鉴于此,自2002年起,我们开始调整投资方向,加大了对外汇的投资力度。”
2000年,美国的贸易逆差达到2630亿美元;2004年,美国的贸易逆差达到6180亿美元。到2022年,美国贸易逆差更是高达948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可以说,一直以来,美国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对于美国而言,向国内输入商品,向国外输出货币。长此以往,必然引发美元对外贬值,这也是巴菲特买入外汇的投资逻辑所在。
巴菲特强调,投资外汇并不代表他看衰美国。巴菲特认为,美国的经济系统相当重视市场经济,尊重法治,公民都有平等的机会,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巴菲特希望,将来美国能够扭转贸易逆差的局面,虽然伯克希尔的外汇投资部位会因此发生损失,但由于伯克希尔的主要持仓仍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
巴菲特引用凯恩斯的名言说:“世俗的智慧告诉我们,循规蹈矩的失败,可能比标新立异的成功,更有利于保全名声。”也就是说,若是只考虑面子,巴菲特和芒格在外汇上的做法很冒险。但是,为了尽心尽力地经营$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72岁的巴菲特还是选择了涉足一片全新的领域,这种勇气令人钦佩不已。
(2023年3月11日)
6
投资大神辛普森
在200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了盖可保险杰出投资人——卢·辛普森的骄人业绩。1980年~2004年,辛普森管理的盖可保险投资组合,年化复合回报率约20.3%,高于同期$标普500指数(.INX)$ 年化收益率13.5%约6.8个百分点。辛普森在盖可保险的管理规模大约有25亿美元,且具有独立的投资决策权,事先无须征得巴菲特的同意。
辛普森最鲜明的投资风格就是“集中投资”,他管理的25亿美元,大概只投资了7只股票。相比之下,大型共同基金的平均持股数量为86只。巴菲特和辛普森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都坚持独立思考,不为市场的非理性情绪所裹挟;再比如说,严格遵守“安全边际”原则,即便是再优秀的公司,也绝不为其支付过高的溢价。
也许是从辛普森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巴菲特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盛赞辛普森。尤其是在1995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甚至写道:“因为辛普森的存在,使得芒格和我万一发生突发状况时,伯克希尔能够有一位杰出的专业人士,能够立即接手我们的工作。”言下之意,巴菲特已经把辛普森摆在了接班人的位置上。
辛普森只比巴菲特小6岁,这可能是阻碍他成为接班后备人选最大的劣势。2022年1月8日,辛普森病逝于芝加哥,享年86岁。从1979年加入盖可保险算起,辛普森和巴菲特的友情持续了43年之久,一直到辛普森走到生命的终点。巴菲特的很多朋友,基本上都和他维系着终身的友谊,这何尝不是一种人脉的“复利”呢?
(2023年3月10日)
7
在股市赚的三种钱
在200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自从我们买进股票以后,由于市盈率的提升,股价增幅还会高于利润增幅。就单一年度而言,股价与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往往并不同步。在股市泡沫期间,股价的涨幅会远远超过企业经营的表现;在泡沫破灭以后,其表现则恰恰相反。当然,如果能抓住波动,也许伯克希尔的业绩会更好,不过我们并没有这种超能力。”
巴菲特这段话,实际上提到了在股市赚的三种钱:第一种,盈利增长的钱。由于公司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在不断增长,企业价值在不断提升,推动股价上涨;第二种,估值抬升的钱。由于巴菲特通常在低估时买入股票,那么到股票回到合理价位或者高估时,就能赚到估值的钱;第三种,股市波动的钱。低吸高抛,做“波段”,很多初学者往往沉迷于此。
巴菲特认为,通过所谓的“技术分析”预测股市波动来赚钱,基本上属于“事后诸葛亮”,但投资者真正需要的是“先见之明”。回望历史,股市涨跌一目了然,技术分析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展望未来,股市是涨是跌,根本就是晦暗不明、无法预测的。更何况,$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的资金规模巨大,根本不可能在股市频繁地买入卖出。
在我看来,盈利增长的钱是最容易赚的,只需要估算企业未来的自由现金流就可以了;赚估值抬升的钱相对难一点,毕竟需要“市场先生”的配合。估值差赚到了就赚到了,没赚到也没关系,抱有一颗平常心就好;赚股市波动的钱则基本上属于“痴人说梦”,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赔上了大把的时间和大笔的佣金。价值投资者赚的,主要是第一种钱。
(2023年3月9日)
8
“呆坐不动”的威力
在200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列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持有市值超过6亿美元的股票,其中市值最高的四家公司分别为: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吉列公司、富国银行。这四家公司的股票,是巴菲特在1988年~2003年分批买进的,投资金额合计38.3亿美元。总体来看,巴菲特的平均买进日期是在1992年7月,平均持股期限已经超过12年。
在巴菲特持股不动的十余年间,美国运通的市值从14.7亿美元增长至85.46亿美元,可口可乐的市值从12.99亿美元增长至83.28亿美元,吉列公司的市值从6亿美元增长至42.99亿美元,富国银行的市值从4.63亿美元增长至35.08亿美元......而巴菲特所要做的,仅仅只是观察其基本面有没有变坏,如果没有的话就静静地“呆坐不动”。
最近@唐朝 老师刚好提到一件有趣的事儿:之前有人愤愤取关唐书房,原因是唐朝老师的持仓,五年来居然就只有五只没变过的股票:贵州茅台、洋河股份、腾讯控股、分众传媒、古井贡B,看来看去都是“炒现饭”,简直毫无新意。取关的这人,心里一定想着书房有什么“炒股秘籍”,结果乘兴而来,失望而返。
然而,就是这所谓的“毫无新意”的五只股票,五年来创造的年化收益率高达20%。从2018年至今,我们经历了中美贸易摩擦(2018),经历了新冠疫情(2020),经历了俄乌冲突(2022),其间股市曾经历了至少三次大幅下跌。然而,优质的公司、优质的股票会用业绩和股价告诉你:只要坚定长期持有,投资的结果一定不差。
(2023年3月8日)
9
如何才能不裁员?
在200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美国大多数保险公司无法忍受营业收入的持续下滑,这恰恰构成了伯克希尔保险业务的优势。通常而言,业务萎缩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企业会大规模地裁员。于是乎,很多员工为了保住饭碗,不惜将不当定价合理化,这样做实际上是将风险暴露延后,在将来可能会积累更大的风险。
为了避免出现这一倾向,巴菲特一再承诺,伯克希尔旗下的保险公司,绝不会因为业务萎缩而裁员。1986年~2000年,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从3.66亿美元下滑至6800万美元,降幅约81.42%;相比之下,雇员人数仅仅从403人下降至230人,降幅约42.93%。2003年,行情向好,其保费收入恢复到5.95亿美元,雇员人数也恢复到337人。
巴菲特还提到一条小经验:要想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尽量不裁员,就必须做到在行业景气的时候尽量少招人。30年前,汤姆·墨菲曾告诉巴菲特,新增一名年薪2万美元的员工,要像看待一件300万美元的提案一样慎重。因为一旦完成招聘,再想辞退这名员工,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就是此理。
给我的启示是:如果大家只是维持普通的朋友关系,彼此没有利益瓜葛,会相处得非常融洽。一旦大家开启了深度的合作关系,彼此又不是特别匹配的话,就特别容易产生矛盾。从陌生人变成熟人,是一段愉快的体验。而一旦熟人重新变成陌生人,就不仅仅是路人,而是陌路人。因此,无论是挑选合伙人还是投资者,一定要慎之又慎。
(2023年3月7日)
10
“剩者为王”的保险业
在200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自1967年伯克希尔买下国民赔偿保险公司(NICO)以后,产险业便一直是伯克希尔的支柱产业之一。伯克希尔可以掌控和使用的保险浮存金,已经从1967年的2000万美元,一路增长至2004年的461亿美元。当然,浮存金的规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取得浮存金的成本。
总体来看,伯克希尔自介入保险业以来,取得浮存金的成本为负。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浮存金比无息贷款的质量更高,因为它相当于是别人付费来请巴菲特保管资金。但是,巴菲特强调,并不是所有的保险公司,都能积累高质量、大规模的浮存金。由于保险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行业里的大部分公司都不能产生很好的承保绩效。
那么,伯克希尔是如何摆脱产业困境,在保险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呢?巴菲特说,他在保险业采取的管理思想,是其他同行绝对无法复制的。1986年~1999年,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的营业收入持续下滑,前后长达十余年,但巴菲特并没有放松承保标准。巴菲特明白,只要愿意降价,自然会有大笔保费收入囊中,但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美国绝大多数的保险公司,都无法忍受长期的营业收入下滑,所以在行业陷入恶性竞争的时候,大家都会竞相降价,牺牲承保利润以换取营业收入。巴菲特却保持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思想定力,在行业疯狂的时候不跟风,等到行业经历一轮出清之后,原先丢失的客户又会重新回到伯克希尔的怀抱。在保险业,其实也是“剩者为王”。
(2023年3月6日)
11
投资的简洁之美
在200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了中美能源公司所涉的一项重大投资案,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由于地热发电产生的卤水含有大量的锌,巴菲特认为回收金属锌可能有利可图,于是决定投资。这项计划从1998年开始启动,2002年正式投入营运,但一路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颇多。2004年9月,巴菲特终于决定放弃这笔投资。
巴菲特从中得出的教训是:“尽量让事情简单化,这项原则广泛适用于我们的投资及经营事业上。如果某项决策只有1项变量,这一变量有90%的成功几率,那么我们就会有90%的胜算;如果某项决策涉及10项变量,那么算下来最后的胜算将只有35%。”锌回收投资案就是如此,克服了几乎所有的困难,但却因为某个环节的问题无法解决而前功尽弃。
巴菲特一直崇尚“大道至简”,他的很多观点都闪耀着“简洁”的智慧。比如说,巴菲特认为投资不是智力竞赛,也不是体育竞技,根本没有必要像跳水那样挑战高难度。往往挑战高难度的结果,不是赚得更多,而是赔得更多;再比如说,巴菲特认为不要去杀死“恶龙”,而是要去避开“恶龙”。烂人和烂公司,我们要避免去打交道,而不是试图去改造。
我以前读投资类的书籍或文章时,遇到一些高大上的词汇和概念,总是看得云里雾里,我当时首先怀疑的是,可能是自己的水平不够;自从读了巴菲特以后,我发现他的观点总是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用简单的比喻就把商业的本质讲得透透彻彻。我才渐渐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啊!
(2023年3月5日)
12
投资失败的三大原因
在200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过去35年以来,美国企业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按理说,只要大家投资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搭乘美国经济增长的顺风车,投资人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据统计,1969年~2004年美国投资者在股市里可以取得11.2%的年化收益率(含股息)。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投资者的成绩却惨不忍睹,这是为什么呢?
巴菲特总结了大多数投资者无法成功的三大原因:第一,交易成本太高。频繁的买入和卖出,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资金损耗;第二,决策过于随意。听信小道消息,不注重企业的基本面分析和研究;第三,介入时点错误。由于“贪婪”和“恐惧”的人性作祟,往往在市场高点兴奋入场,在市场低点仓皇出逃,导致被市场反复“打脸”。
有鉴于此,巴菲特说出了那句“经典名言”:“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其实,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是:在市场高点时,别人贪婪我恐惧;在市场低点时,别人恐惧我贪婪。如果是在市场低点,别人贪婪,我要更贪婪;如果是在市场高点,别人恐惧,我要更恐惧。总之,一切决策的依据都是市场的估值,而不是他人的情绪。
芒格说,凡事要反过来想。要想避免沦为失败的投资者,我们就要尽量规避巴菲特指出的三种错误的投资姿势:第一,减少交易频率,追求更“少”的决策;第二,加强投资研究,追求更“准”的决策;第三,克服人性弱点,追求更“稳”的决策。避免了亏损,盈利也就自然来了;避免了失败,人生也就自然会走向成功。
(2023年3月4日)
13
伯克希尔终止股东慈善捐赠计划
在200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1981年~2002年,$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执行了一项股东指定捐赠计划,股东可以指定伯克希尔捐赠给其喜爱的慈善机构。二十余年以来,伯克希尔通过此项计划,累计捐出1.97亿美元。伯克希尔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巴菲特和芒格都以此为荣。
然而在2003年,这项捐赠计划却不得不终止,其导火索就在于社会舆论对堕胎问题的争议。多年来,伯克希尔依据股东的指定,捐赠过很多主张堕胎的组织。由于支持和反对堕胎的人群都不在少数,所以伯克希尔也常常收到来自反对捐赠阵营的抗议。巴菲特认为,这些抗议试图干涉伯克希尔股东捐赠的自由选择权,属于简单粗暴的无理要求。
然而到了2003年,宠厨的产品受到了来自抗议者的广泛抵制。从巴菲特的角度讲,他坚决捍卫股东根据自身喜爱选择捐赠的自由。而且,股东指定捐赠比自行捐赠要享有一定的税收优惠。不过,宠厨的员工仅仅因为母公司的捐赠而遭受各种抵制,也不是巴菲特愿意看到的。经权衡再三,巴菲特还是停掉了伯克希尔层面的股东捐赠计划。
巴菲特发起伯克希尔股东指定捐赠计划,本意是为了做慈善。然而,当“做慈善”这件事情本身导致旗下的宠厨业务受到不利影响时,导致宠厨的员工遭到无辜牵连时,巴菲特认为这实在称不上什么慈善之举。在我看来,对于企业而言,真正的慈善,首先是对员工负责,其次才是对社会负责。巴菲特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2023年3月3日)
14
投资与宏观经济
在200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预言家的墓地里,有一大半都躺着宏观经济学家。在伯克希尔,我们很少对宏观经济做出预测,我们也很少看到有人可以长期做出准确的预测。”研究宏观经济,有可能可以给政府决策者提供参考。但是,由于预测宏观经济的准确度不高,因而对投资的指导意义不大。
对宏观经济做出一次准确的预测,其实并不难,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同一个人多次预测股市即将崩盘,或者楼市还会暴涨,如果他刚好碰到股市崩盘或楼市暴涨,就会侥幸说对一次;二是很多专家预测股市或楼市,有人说要崩盘,有人说要暴涨,那么其中也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恰好说对一次。
难就难在,很少有人能够连续地、长期地对宏观经济做出准确的预测。这就像在股市里,每天都有涨停板,但你事先并不知道哪只股票会涨停,也不知道它涨停的原因。所以,偶尔猜对一次宏观经济走向,就像偶然碰到一次股票涨停一样,纯属随机事件。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宏观经济,并不会对投资结果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我还记得读大学时,有一门基础课叫做《经济学原理》,其中就分为宏观、微观两册。当时,我觉得GDP、财政、货币、利率等宏观经济方面的内容听起来都很“高大上”,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在庙堂之上纵横捭阖的臆想。现在才真正理解,对于投资而言,最重要的是理解企业、财务等微观经济方面的内容,它才是我们认识商业世界的窗口。
(2023年3月2日)
15
伯克希尔的持股期限有多长?
在200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列出了当年市值超过5亿美元的股票持仓,其中主要包括: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吉列公司、富国银行、穆迪公司、中国石油、华盛顿邮报,等等。$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的股票持仓成本为85.15亿美元,市值352.87亿美元。以市值计,第一大持仓为$可口可乐(KO)$ ,市值达101.50亿美元。
巴菲特买入的优质公司,基本上是长期不动的。我们由近及远来看一下,伯克希尔主要持仓最后一次操作的时间:穆迪公司(2000年)、美国运通(1998年)、可口可乐(1994年)、吉列公司(1989年)。最令人惊叹的是华盛顿邮报,巴菲特自1973年买入以后,就再也没有动过。巴菲特开玩笑说,证券公司实在是拿他没办法。
巴菲特认为,目前这些公司既没有高估,也没有低估;既没有让他感到兴奋,也没有让他感到沮丧。所以在现阶段,既不适合卖出,也不适合买入,那就选择继续持有。巴菲特还公开承认,没有在四年前股市泡沫达到顶峰的时候卖出高估的持股,可能是个重大的错误。可见,价值投资并不是“死了都不卖”,高估时卖出是更明智的选择。
在股市没有明显机会的时候,巴菲特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的投资市场。在股权领域,巴菲特接连收购了顶点砖材、佳斯迈威、肖氏工业、本杰明-摩尔涂料等制造、服务及零售业务。2002年,巴菲特还买进80亿美元的垃圾债券,并首度进入外汇市场。巴菲特的一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扩展能力圈的探索,这种对投资事业的热忱,让人钦佩不已。
(2023年3月1日)
16
伯克希尔内部的融资政策
在200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伯克希尔的融资政策:当年伯克希尔对外举债20亿美元,然后按照融资成本加收1个百分点,再将这笔钱贷款给克莱顿房屋公司。大家也许会好奇,伯克希尔满手都是现金,为什么还要借钱然后再贷给子公司呢?主要原因在于,巴菲特认为,子公司可以得到集团的融资支持,但必须付出相应的对价。
不仅仅是对克莱顿房屋公司是这样做的,伯克希尔对其他的子公司也是一视同仁。当子公司产生资金盈余时,可以提供给总部,然后由总部给子公司结算利息;当子公司产生资金需求时,可以求助于总部,然后由子公司给总部结算利息。这样“资本不免费”的政策,既发挥了集团内部的协同效应,又避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影响。
按照同样的思路,巴菲特对旗下业务的经理人也做到了“有奖有罚,奖罚分明”。比如说,卢·辛普森作为盖可保险的投资经理,他的绩效考核只跟盖可保险的投资业绩挂钩。如果伯克希尔表现很好,盖可保险表现不好,辛普森也只能领到微薄的收入;反之,如果伯克希尔表现不好,盖可保险表现很好,辛普森仍然可以拿到丰厚的报酬。
反观国内,有很多民营企业之所以搞“多元化”经营,其初衷是为了避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某些产业受到宏观影响的时候,集团其他产业能够提供必要的支持。但在实践中,很多集团由于没有划分清晰的“权责利”,导致“好产业”被“坏产业”拖垮的情况屡见不鲜。不仅仅是投资者,其实企业家更应多学学巴菲特。
(2023年2月28日)
17
巴菲特评价通用再保险
在2003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提到了清理通用再保险金融衍生品的痛苦经历:2002年初,当巴菲特开始着手清理时,通用再保险有23218份流通在外的合约,总计有884位交易对象;经过两年的努力,到2003年底,通用再保险还有7580份流通在外的合约,总计有453位交易对象。巴菲特说,他连有些交易对象的名字都不会念,更别说评估其信用了。
$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清理金融衍生品的代价非常高昂,2002年产生了1.73亿美元的税前损失,2003年产生了0.99亿美元的税前损失。金融衍生品背后所隐藏的风险,是无法准确预测和评估的。对金融衍生品研究越多,就越会感到自己掌握的信息是多么地有限。在这一行,往往是“无知者无畏”;真正有经验的投资者,会选择远离金融衍生品。
巴菲特还开展了“自我检讨”,他认为,如果自己能当机立断关掉通用再保险的金融衍生部门,至少可以为伯克希尔的股东减少1亿美元的税前损失。巴菲特还说,正是由于自己的犹豫不决,导致伯克希尔承受了这一代价。如果换作是芒格做主,他一定会“快刀斩乱麻”,早早地就从金融衍生品的“苦海”中脱离出来。
在我看来,巴菲特用自己投资通用再保险的深刻教训,揭示了金融衍生品的巨大风险。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千万不要碰。此外,巴菲特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管理艺术——提到功劳时,都是大家的;提到过错时,都是自己的。事实上,巴菲特这样的“低姿态”,不但丝毫无损于“股神”的光辉形象,反而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他的虚怀若谷。
(2023年2月27日)
18
△本期福利
冠亚说
时光飞逝,忙碌的上半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结束啦!根据私募排排网等第三方平台显示,我所管理基金的业绩表现如下:
自2022年1月成立至今,基金累计费后收益率17.42%,同期沪深300收益率-20.25%,跑赢指数37.67个百分点;
其中,自2023年1月至今,基金累计费后收益率12.84%,同期沪深300收益率-0.75%,跑赢指数13.59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承蒙上天眷顾,在市场整体行情表现不佳的情况下,我自认为这还算是一份能够拿得出手的业绩,至少没有辜负投资人(我自己+一些朋友)的信任。
当然,我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张18个月的成绩单,不是18个季度,更不是18年,所以顶多只能算是运气还行。未来还要继续努力,减少运气的成分,增加实力的成分。
另外跟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就在7月5日,我已经跟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书名暂定为《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以45万字的“我读巴芒”读书笔记为素材,不过为了让全书更加系统化,后期还会按照主题去分门别类地整理。
7月7日我陪天南老师、振巍同学一起到东北师大做主题分享,席间东北师大的姜老师说,他把每一期的“我读巴芒”都打印出来了在看,顿时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据我公众号的留言来看,打印阅读的朋友不在少数。
这本书预计是今年年底交稿,如果明年出书顺利的话,大家花费不到百元的价格,就可以享受出版社专业的审校、排版、装订、封面设计等服务,我认为是比自行打印更加省事、更加实惠的。
感谢我的朋友@张侦雄 归档整理了“我读巴芒”系列读书笔记,让我减省了一些日常性的工作负担。今天依然是老规矩,截至当晚22:00,留言点赞最高者获得福利,顺丰包邮。接下来,舞台交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