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老鼠说】为什么我说《再见瓦城》可以比肩《牯岭街》?
编者按:
原本今天要推送一期关于某天王导演新片的耳旁风,但由于烂到令人发指,所以我们前提对一部非院线片——《再见瓦城》的评论。今天的影评首次以一位嘉宾的内容为核心,因为没有人会比身为云南人的海老鼠对此片更有感触。
本期作者:
海老鼠;环球旅行家,著名影评人、媒体人,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个人微信公众号/豆瓣ID/微博ID:seamouse。海老鼠共参与过7期反派影评长节目、9期“反派马后炮”栏目,撰写过1篇文章。此外,他还客串过1期“电影耳旁风”栏目。
作者打分:
海老鼠:8分;
(本篇影评最初写于2016年威尼斯电影节;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柯震东吸毒被抓后的复出之作,这理所当然成为了《再见瓦城》最大的话题性。可在此之外,于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的这部影片,也算得上非常惊艳。定居台湾的缅甸汉族导演赵德胤,将自己早就精确把握的乡土气息,成功融入到一个曼谷版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之中,把一个看似波澜不惊的移民故事,引向爆发性的震撼结尾。
16岁到台湾念书并成为金马电影学院学员后,缅甸汉族导演赵德胤,就一步步的通过纪录片和剧情片,讲述自己的故乡记忆,虚构或再现着缅甸华人故事。果敢、佤邦、克钦、密支那、腊戍……这些以往只能出现于战乱新闻里的缅北城市名字,通过他非常写实的影像,让华语观众看到和认识了一群生活在边疆之外、与我们长相相似、饮食趋同、并且说着同样汉语的华人。
在新片《再见瓦城》中,赵德胤的御用女演员吴可熙,继续作为那个来自导演故乡腊戍的主人公,与柯震东扮演的同乡青年一道,乘吉普车偷渡到泰国。接下来,是可以推想的艰难打工历程和渐渐滋长的爱情。
不停的泡面吃面、不断强调自己来自腊戍第五区,都准确还原着初来乍到的打工青年该具有的生活状态以及群体认同。故事发生于曼谷,也同样准确反映着泰国首都的生活物价和工资收入,可偏偏没有任何人们所熟知的曼谷地标,忙着讨生活而无暇逛大皇宫四面佛水上市场,这也理应是新到偷渡客的日常吧。缅北华人讲述的云南官话,也是片中最常听到的对白,而作为非群众演员的柯震东和吴可熙两位主角,经过当地两三个月的生活体验,熟练说出的准确方言,也让作为云南人的笔者非常惊奇。
《再见瓦城》的英文片名为The Road to Mandalay。瓦城,也是曼德勒(Mandalay)的昵称。故事本身并不涉及这座缅甸第二大城市,如此命名或许因为它在西方世界的知名度,吉卜林在诗中写过,罗比·威廉姆斯在歌中唱过。
要在曼谷市区找到有着五险一金的正式工作,意味着得有居留身份。于是故事向着为获取这一身份而做出的努力、妥协甚至肉体牺牲而发展,这也让电影情节和气质靠近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同样关于宁为玉碎的少年面对相约瓦全的世界。与杨德昌名作不同的是,《再见瓦城》以吴可熙扮演的女青年视角展开,经过忙碌而糟心的日常、偶然出现的转机后,来到让男主角阿东不可容忍的爆发点。从庸常生活的纪录手法,经过阿东吸食冰毒后愤怒的当代舞式激烈表演,到蜥蜴爬行杀戮进行的超现实主义场景,故事脉络也就像从温情脉脉的《天水围日与夜》来到暴戾丛生的《天水围夜与雾》。
而伴着丛林里的吉普车和小摩托,又不免让观众进入到侯孝贤《南国,再见南国》中的热带气质之中。同样的,林强醒目的配乐,让影片悲剧性得到最终升华。
点击蓝字看作者的其它文章:
【海老鼠说】虚弱的优越感:漫谈港片中的大陆人
过往主播对此片打分:
小猱:6分;(《比海更深》嘉宾,其它打分:《麻烦家族》7分;《喜欢你》7分;《记忆大师》5分;豆瓣ID“猱困困”)
短评从缺
波米:6分;
短评:“从办证、工厂编号再到更名,导演聚焦于东南亚底层华人的身份焦虑,这是本片社会性的体现。但文本与故事背景的结合敷于表面,比如蜥蜴的戏创意好,实与全片氛围不搭。这是一部靠题材就可以及格,最后也只拿6分的电影。”
秦婉:4分;(《海边的曼彻斯特》等3期嘉宾,其它打分:《异星觉醒》6分;《亚瑟王》5分;《超凡战队》4分;公众号“小婉电影酱”)
短评:“拍的是近两年国际影展流行的移民题材,比导演前作增加了叙事性和流畅度,但缺乏足够的震撼力和说服力。柯震东虽然扮黑扮丑、但表演难度不高。最重要的是:柯震东这么个帅哥,干嘛这么喜欢女主呢?从这一点上根本不成立。”
“反派影评”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党同伐异,猛于炮火。本节目所有影评均会在此公众号首发,并会选择性在苹果播客(Podcast)、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上更新,请各位持续关注。
下图为“苹果”用户打赏二维码:长按该图片直到出现选项“识别图中二维码”:
上图为“苹果”用户打赏二维码:长按该图片直到出现选项“识别图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