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匹诺曹:12帧陀螺超越了48帧卡梅隆?

反派影评 反派影评 2023-02-17

我相信在反派影评2030年的下一个十年专题回顾起2022年的时候,一定会说这是北美电影行业很奇怪的一年:杨紫琼主演的一个以肛塞作为核心道具的电影打破了A24的票房纪录;《壮志凌云》(Top Gun)变成了比《阿凡达》(Avatar)还大的票房IP;同一年有4个奥斯卡最佳导演拍了4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The Fabelmans)、萨姆·门德斯的《光之帝国》(Empire of Light)、达米安·沙泽勒的《巴比伦》(Babylon)和伊纳里图的《诗人》(BARDO, False Chronicle of a Handful of Truths)。

即便这四部电影的主题和形式都很不相同,但它们都有极其相似的片段:一群人在昏暗的房间中看电影,放映机的光从远处射到银幕上,照亮了每一个观众的表情,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在鼓掌。感觉这些好莱坞从30到70岁不等的大牌导演同时陷入了中年危机,在向观众和自己发问:“嘿,还记得电影院有多棒吗?”

左上角起顺时针:《光之帝国》《诗人》《巴比伦》《造梦之家》

这几年可以说是电影行业自无声到有声以来变化最大的时期。大银幕变成了小屏幕,真人演员变成了虚拟角色,甚至连百年不变的24帧率都突然变成了48帧。作为影迷,我当然可以感到电影人们的焦虑和怀旧。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电影人真的是众多艺术从业者中的一类特立独行的物种。

我在博物馆工作了数年,与艺术从业者合作时最先考虑并且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永远都是:这次我们的想法应该用什么媒介来展现?因为在艺术行业,媒介永远是为了故事服务的。毕竟同样是“自由民主”的标语,写在公告栏上,或写在公告栏旁边的核酸亭上,会有截然不同的意义。然而媒介却是电影人很少考虑的问题:电影是24帧、2小时、观众一起在黑暗的房间中欣赏的光影艺术。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个神圣的媒介展开的,而任何小小的改动都会引起整个行业的震荡。近100年来,几乎没有改变这个媒介的作品可以进入好莱坞的主流评奖体系,然而2022年我们却很有可能看到两个:每秒48帧的《阿凡达2》和每秒12帧的《匹诺曹》。

比起《阿凡达2》的48帧,《匹诺曹》的12帧每秒更多是因为木偶定格动画格式的限制。从迪士尼1940年的《匹诺曹》之后,一共有20多部根据匹诺曹故事改编的电影,其中吉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的《匹诺曹》是第一部木偶定格动画。匹诺曹是托罗小时候最喜欢的角色之一,拍一部定格动画版的《匹诺曹》的想法他已经构思了至少20年。早在2002年,托罗刚刚通过《刀锋战士2》(Blade II)正式打入好莱坞时,就公开表达过自己想拍摄《匹诺曹》的想法。

在《潘神的迷宫》(El laberinto del fauno)大获成功后,他找到了合作伙伴马克·古斯塔夫森(Mark Gustafson,《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吉姆·亨森公司”(The Jim Henson Company,《芝麻街》和《黑暗水晶》)开始了匹诺曹电影的前期制作。可惜定格动画拍摄成本高昂,这个项目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屡屡被搁置。在此期间,托罗的合作伙伴提议把《匹诺曹》改为2D动画,但是被拒绝;直到2018年拿到了奈飞(Netflix)的投资,史上第一部定格动画版《匹诺曹》才正式开始拍摄。虽然因为导演对定格动画的执念,这部电影晚了十多年才与观众见面,但相信看完电影的很多观众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慨——确实没有比木偶定格动画更适合“匹诺曹”的电影形式了。

定格动画有很多种表现形式:黏土、剪纸……甚至就定义而言,所有二维手绘动画(包括最广为人知的1940年迪士尼版《木偶奇遇记》)也都是“定格动画”的一种。然而在视觉上,在美国电影行业木偶制作最资深的吉姆·亨森公司的帮助下,托罗版《匹诺曹》第一次给观众展现了最直观也是最纯粹的“木偶奇遇记”。从电影里‎戈佩托大醉后用木头雕出匹诺曹的样子,到匹诺曹活过来后所有关节做出非人类的360度旋转,再到匹诺曹被肢解时四处散乱的零件,托罗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观众,我们小时候心爱的匹诺曹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木头玩具。电影中没有人把匹诺曹当作真正的人类小孩,甚至连创造他的“爸爸”‎戈佩托也从未视他为一个真正的男孩。

当然,在托罗的电影中看到与故事主题严密贴合的美术风格以及在社会中格格不入的怪物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匹诺曹》中,木偶定格动画的语义互文才是更具创意之处。与莱卡工作室(Laika)丝滑到让人甚至看不出定格动画痕迹的风格不同,12帧每秒的《匹诺曹》完全没有试图掩饰自己的手工质感。电影的每一个场景都像是故意告诉观众自己定格动画的身份:你看到的每一个道具、场景、角色、动作都是幕后无数木偶师成千上万小时工作的结果。

在《匹诺曹》电影上线的同时,奈飞还发布了一个30分钟的幕后花絮。托罗开门见山地说:“定格动画对于我而言是最神圣和有魔力的动画形式,因为这是动画师和木偶之间的纽带……动画师给动画生命,这是最高的艺术形式”。电影中的‎戈佩托,正如同幕后的动画师一样,通过自己的热爱和工匠精神,给了匹诺曹生命。电影里的匹诺曹能动起来是因为动画师双手的牵引,而匹诺曹死去变成静止的木偶也是因为动画师放开了双手。匹诺曹虽然是一个不需要牵线的木偶,但是在电影中却始终被他人控制,直到电影的最后才真正有了“自由意志”;而在幕后的匹诺曹更是实实在在处于别人的掌控之中。

奈飞幕后纪录片《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幕后匠人》

此外,定格动画和匹诺曹的互文还不止于“工匠精神”和“自由意志”。除了奈飞的幕后纪录片,纽约的“当代艺术博物馆”(MoMA)也在电影上线的同时做了以《吉尔莫·德尔·托罗:制作<匹诺曹>》(Guillermo del Toro: Crafting Pinocchio)为主题的影片幕后展览。展品包括了许多个定格动画实拍的迷你场景,以及电影中大量的人物木偶模型。虽然这个展览本质是奈飞为自家新片做宣传,但是展品的丰富程度和时效性,即便放在整个博物馆特展的维度也相当有水准。

《比诺曹》MoMA展览动画场景和灯光1(作者供图)

这次展览最让我惊叹的是托罗对于定格动画实拍的执念。因为制作难度的限制,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好莱坞定格动画其实都是分层拍摄并且后期合成的。但是在匹诺曹的幕后展览中,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每一个场景几乎都是实景拍摄完成。制作团队为了尽可能接近实拍,针对每个场景甚至还做了可以通过电脑程序调节的迷你灯光。

《阿凡达2》幕后

回到2022年两部打破常规24帧格式的电影《阿凡达2》和《匹诺曹》的对比,《匹诺曹》几乎全部都是实拍,尽可能减少数字特效,但是在大部分观众的眼中,它永远是一部“动画电影”。而反观《阿凡达》,一部几乎全片都由数字特效构成的电影,却被观众认为是“真人实拍电影”。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呼应了《匹诺曹》的主题:如果你生来是木偶,无论多么努力你也永远不会被当作真人。

《比诺曹》MoMA展览动画场景和灯光2(作者供图)

巧合的是,与上述展览进行的同时期,在皇后区的移动影像博物馆(MoMI)也在进行美国最著名的木偶制作人、《芝麻街》(Sesame Street)木偶的创作者吉姆·亨森(《匹诺曹》制作公司之一“吉姆·亨森公司”的创始人)的职业回顾展(1961-1986)。展出的作品包括家喻户晓的木偶戏《布偶历险记》 (The Muppets,1961),以及为迪士尼创造的好莱坞影史上第一个数字木偶角色"Waldo C. Graphic"(比《玩具总动员》早了近10年)。吉姆·亨森一直认为木偶戏不仅限于儿童题材。

姆·亨森展览1(作者供图)

作为导演,他使用木偶技术拍摄了影史经典《黑水晶》(The Dark Crystal)和《魔幻迷宫》(Labyrinth)。可惜他直到去世,木偶这个媒介仍然被视为儿童专供。讽刺的是,吉姆·亨森创造数字木偶所用的“角色骨骼蒙皮”(Character Rigging)技术,之后被广泛运用到了几乎所有电影的3D角色中。

姆·亨森展览2:第一个数字木偶Waldo(作者供图)

仍然以《阿凡达》系列为例,我们甚至可以说它从头到尾都是一部“数字木偶戏”;但“吉姆·亨森公司”却受限于木偶戏只能用于儿童题材的刻板印象,始终没有机会拍出其他严肃作品。直到2017年,吉姆·亨森公司开始与奈飞合作拍摄《黑暗水晶》的前传电影和《匹诺曹》,才得到找到制作非“子供向”内容的机会。所有人都在说流媒体改变了电影,但我更相信流媒体拓宽了电影,也给了更多电影人跳出“24帧、2小时”这个框架的机会。

左:《匹诺曹》展览中的木偶解剖图。右:网友重制阿凡达3D模型骨骼。现代3D动画的很多术语(骨骼,蒙皮)全部都来自于木偶戏。

作者:思源(德尔·托罗粉丝、《水形物语》等4期嘉宾)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信息

本片北美分级:PG级;片尾是否有彩蛋:无;资源状况:流媒体1080P-HDR-杜比全景声-官方中字资源已出;本片原名为:Guillermo Del Toro's Pinocchio

相关往期内容

水形物语

德尔·托罗的怪兽藏品展》(思源/文)

从<双子杀手>谈高帧率》(思源/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