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老人遭遇保健品骗局,令人深思!

2017-04-21 条码君 条码健TMJ


前不久,一条老人海边自杀的消息震惊网络,其自杀的原因是买保健品被坑,病没治好,钱却血本无归。



老人在遗书中写道:“向尚集团坑死我,四年来花了近十万元,保健品没拿多少,承诺了多次去旅游都未兑现,我再也不去上当了。”


老人遗书


中国历来有敬老爱老的传统,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在令人唏嘘。


虽然很多骗局看上去很低级,但往往能对善良的老人奏效。据报道,目前还有三成多的老年人不了解药品保健品骗局。



据统计,截止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已达2.22亿。照此看来,还有6千万以上的老年人处于被骗的风险中!


今天,条码君就来分析一下,老年人遭遇保健品骗局后的种种反应,实在值得深思!


执迷不悟


这是最为典型的情况。许多老年人直到被骗得倾家荡产都未必醒悟!


老年人为买所谓的保健品,卖掉房产、舍下棺材本的事情屡见不鲜,可谓执迷不悟。



他们最直接的反对者来自子女。然而,吵到最后,双方断绝关系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时会闹到对簿公堂。



更有甚者,有老人因为意见不合,大打出手,直到闹出人命!



【点评】与其激烈反对,不如亲情赡养!


贻误病情


大多数的保健品圈套,都会夸大产品的使用效果,哪怕是三无产品,都可能被吹成灵丹妙药。于是,很多老人只吃所谓的“保健品”,不吃医生开出的药。



有病却停药,这是要出人命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贻误病情,就是意味着死亡。



身后留下的,可能只是满屋子的未吃完的“保健品”……



【点评】谋财或可饶恕,害命罪大恶极!


忍气吞声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老人在意识到自己被骗时,竟还十分维护骗子,不愿向警方报案。



原因竟是因为业务员太体贴,比自己的子女还亲。在有着“亲亲相隐”传统的中国,告发自己的“孩子”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


当然,法律意识缺乏,加上监管不严、处罚不重的现状,也使得很多受害的老人,或不知所措,或投诉无门,只能自咽苦果!



【点评】该出手时就出手!


成功追讨


只要把产品卖出,业务员便不会那么热情了,直接消失的情况也很常见。退货、索赔变得十分困难。这个时候,老年人应该及时拿起法律武器,并注意证据的保存。



另外,也可以向专业人员——比如服务于老人的援助机构——求助。



事实上,成功追讨被骗钱财的情况,不在少数。


【点评】多一份防范,少一份冲动。


救人救己


在被骗的老年人里面,不乏高知分子。他们之被骗,可能只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幡然醒悟后,一番作为令人啧啧称赞。


比如,有位退休的心理学教授,在告别保健品后,以自己为典型案例,撰文写书,剖析老人为何会沉迷买保健品,解读了各种“坑老”套路。



她总结,老人爱买保健品有五种心理:

 

期待心理——总希望保健品真的能够控制或治疗疾病;


恐惧心理——人老了,对重病或者死亡的恐惧更多;


从众心理——总觉得那么多人买,肯定是有一定好处的;


名人效应——“特供”、“中央首长”的噱头,让人深信不疑;


感到孤独——子女不在身边,对健康的渴求,对疾病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让老人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


希望更多的老年人能够联合起来,互帮互助,共同抵制各类保健品骗局。


【点评】多跳广场舞,少买保健品。


老人们频频掉入保健品陷阱,到底是谁之过?除了骗子之外,老人、子女、监管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都难辞其咎。须知:让老人拥有一个平安快乐的晚年,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尺!






推荐阅读


一氧化氮胶囊: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3.15 | 无印良品和央视怼起来了,你更相信谁?

3.15 | 央视曝光的违规会销企业,还存在哪些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

可以发现更多优质的产品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