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史话:曹利用狄夏台宋辽议和
雄安史话.曹利用狄夏台宋辽议和
董永强
在古雄州城东十五里,原有一个狄夏台。
北宋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北宋朝野人心慌慌,只有宰相寇准主战,拥宋真宗至澶州督战,在澶州城下获胜,辽提出议和,两国签订了和约,史称“澶渊之盟”,可是具体议和的地点却是雄州治下的狄夏台。据光绪《雄县乡土志》载:宋真宗和寇准派遣阖门氏侯曹利用北上与契丹定和议,宋辽双方于狄夏台议定和约,几经交涉,曹利用代表北宋朝廷与辽国签下了一份和约。自此,宋辽以白沟河、易水(今南拒马河)为界,将当时的归信县(今雄县)境一分为二,界河北边侨治新城,名为辽涿州归义县,界河南边为宋归信县,从此南北休兵达100多年。
现今雄安新区容城县的元代名儒刘因在《乡郡南楼怀古》中就“曹利用狄夏台宋辽议和”之事曾经吟咏道:
南北世更迭,江山人重轻。
澶渊出师诏,显德受降城。
遗恨几时尽,寸心千载生。
区区蓼花咏,痴计欲何成。
清朝时,雄县乡贤马之骦寻访到狄夏台,写过这样一首怀古诗。
狄夏台长在,澶渊制胜功。
边劳曹祇侯,庙算寇莱公。
去草本宜尽,为农亩欲终。
嘉谋适不用,勉强就和戎。
狄夏台又叫狄夏头,如今早已演变成西狄头和东狄头两个平和的村庄。如今或许只有在文字中,在想象里,才能感受到当年宋辽鏖兵的血雨腥风,才能感受到剑拔弩张下的斗智斗勇,才能感受到曹利用曾经在这里外交斡旋的精彩瞬间。刘因、马之骦的诗无论是从遣词析句还是意境上绝对是题咏雄州的上乘佳作,但诗中难免流露出怀古悲凉的伤感。但就笔者看来,因为笔者生逢今世,站在中华民族的大立场下,《澶渊之盟》虽然相对于北宋来说是一份不平等和约,但是毕竟为宋辽边关带来了难得的和平曙光,边关百姓免遭生灵涂炭,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笔者亦有诗赞曰:
舌剑唇枪志满怀,运筹帷幄扫尘埃。
文人摇扇生谋略,武将卸甲放盾牌。
旷野难寻贤相路,新村可塑小蓬莱。
岂非白日黄粱梦,为有雄安大舞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