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固态电池线上论坛预告】明天8:30准时开启|台湾辉能&蜂巢能源&东风汽车&北京恩力&埃地沃兹&学术大牛共襄盛会


随着新能源汽车以及规模储能对电池性能及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升,同时提高液态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越来越有挑战。 固态电池用固态电解质材料部分或全部取代有机电解液,可以更好的提高电芯安全性,并有望在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寿命、适用范围等指标性上进一步取得突破。因此被公认为下一代动力和储能电池的关键技术,但实现规模化量产依然有很多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挑战,需要持续创新,不断优化。


为持续推动固态电池的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思路,天目湖储能学堂计划举办“固态电池”2022年春季线上论坛,邀请国内专家学者介绍相关研究进展,欢迎国内外从事固态电池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参加论坛讨论和交流。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江苏省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主办单位: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

承办单位:

溧阳深水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天目湖储能学堂

支持单位:

埃地沃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论坛安排 

   论坛形式:线上论坛

       论坛时间:2022年4月28日(周四)

    论坛直播免费观看!




参会链接

    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参与线上研讨会






会议日程





嘉宾介绍

(按报告时间排列)

 




刘敏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固态电池研究室主任

博士/高级工程师,东风汽车前瞻技术研究院高级研发经理,负责新型动力电池系统设计、开发及搭载验证,目前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篇。





 




陈少杰

蜂巢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固态电池研发部总监


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固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发十余年,在固态电解质放量制备及其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研究、界面改性和组装工艺等方面具有深厚积累。主导开发基于400Wh/kg级聚合物固体电解质、350Wh/kg级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安时级软包全固态锂电池产业化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本征安全优势。先后主持江苏省双碳专项,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子课题,参与中国科学院纳米先导专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10余项项目。共申报发明专利116项;以一作/通讯身份在Energy Storage Mater.,ACS Appl. Mater. & Inter.; J. Mater. Chem. A; J. Power Sources等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撰写springe专著章节1章,全固态锂电池专利分析报告1份。曾荣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关键人才”称号,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科技促进发展奖优秀个人奖等荣誉。





 




姚猛

北京恩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固态电池研发总监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博士;从事锂电相关研究多年,主要涵盖负极材料(硅碳,锂金属等)、正极材料(硫)及固态电解质材料(硫化物体系)等,具有丰富的产研转化、产线设计及管理经验,现任北京恩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全固态电池研发部总监。








许容祯

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行销处长

专注于电池技术分析及商业发展布局,同时拥有丰富的固态电池技术于新能源车、工业、IOT、数码产品等相关产业经验








雷军

埃地沃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经理

Edwards中国工业真空市场拓展/应用经理,为工业真空市场提供真空解决方案。熟悉锂电池制造工艺中的真空应用,服务于锂电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制造。现主要负责新能源相关真空应用和新行业市场开拓业务。





 




禹习谦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武汉大学本科毕业,2010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0-2013年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2016年任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助理研究员,2016年4月起加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及关键材料开发、先进表征和电池失效分析等研究工作。在包括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在内的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H因子70。








崔光磊

中科院青岛能源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在能源、材料、化学、器件等方面的国际权威杂志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Environ. Energy Science、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J. Am. Chem. Soc.、Joule等发表文章300多篇,他引15000多次,入选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申请国际PCT专利6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0多项,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0多项,欧洲专利1项。先后承担国家973、863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等电化学能源相关的重大项目,部分成果实现技术转移或产业化示范应用。率领团队研发的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技术入选2020“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基于固态锂电池与锂电容器技术的全天候“功”“能”兼备的电化学储能系统入选“全球工程前沿2020”。





 




施思齐

上海大学

教授

博士,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13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2014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年)、博士生导师。1998和2001年先后在江西师范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4年8月至2013年5月先后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美国布朗大学、通用汽车研发中心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2013年6月至今在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2项。主要在电化学储能材料中的离子/电子输运机理、界面问题、储能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平台建设及材料机器学习等方向上取得一些研究结果。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国内首先开始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来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丰富了电池材料的研究手段。已在Nature Catal.、Chem. Rev.、J. Am. Chem. Soc.、Joule、Nature Commun.、Adv. Mater.、Natl. Sci. Rev.、Phys. Rev. B等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他引8200余次,H因子46,ESI高倍引论文7篇,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授权软件著作权9项,其中1项获商业化。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化学储能材料高通量计算平台(https://matgen.nscc-gz.cn/solidElectrolyte/)并开放服务。在美国电化学会议和材料基因高层论坛等国际/国内会议做邀请报告26次。获2020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IFAM)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物理学会2019年“最有影响论文奖”一等奖。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分会委员、《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储能科学与技术》、《硅酸盐学报》和《材料导报》编委、《Journal of Materials Informatics》、《中国科学:技术科学》和中国物理学会“四刊”青年编委及客座编辑3次。





 




王家钧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哈工大电化学工程系主任、长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海外高层次引进青年人才,哈工大“青年科学家工作室”负责人,哈工大重庆研究院智慧储能中心负责人。曾先后任职于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研究方向锂电池、固态电池、同步辐射电化学与电池失效分析等交叉领域,迄今已在Science,Nature子刊等高影响力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目前主持军科委、中国航天、基金委、黑龙江省重点项目和企业横向课题若干。





 




贺艳兵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特别研究员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特别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固态电池及关键材料的研究,迄今在Nature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等期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SCI他引12000余次,2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4篇入选热点论文,H因子62,入选2021“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6件,已授权49件,PCT专利2件;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五,2017)、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2019)、第十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2018)、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2015);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8)和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015);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深圳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兼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Nanomaterials期刊编委和深圳全固态动力锂电池电解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主题和邀请报告60余次。





  




吴凡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

2007-2011浙江大学材料学学士,2011-2014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材料学博士,2014-2016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2016-2018哈佛大学研究员。2019年1月起任现职。获全国未来储能技术挑战赛一等奖、中科院物理所科技新人奖、华为优秀创新人才奖、华为创新探索团队奖、江苏青年双创英才、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常州市十大科技新锐、常州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常州市五大明星城建设先进个人等。任中国能源学会副主任(2021)、中共江苏省党代会党代表(2021)。入选中科院海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2019)及择优支持(2021)、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19)。





 




郭向欣

青岛大学

教授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现为青岛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市高性能固体电解质与固态锂电池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固态电池工程实验室主任。当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受聘为无机材料学报和储能科学与技术编委。研究工作聚焦固态离子导体中的离子输运与界面调控。





 




李泓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兰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本科毕业,1995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化学专业硕士毕业,1999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电池失效分析、固态离子学。提出和发展了高容量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基于原位固态化技术的混合固液电解质及全固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责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长续航动力电池项目、基金委固态电池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委固态电池重点项目。合作发表了SCI论文400余篇,引用超过30000次, H-index为91。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90余项,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9项,部分专利技术实现转移转化。








赞助联系人


史女士:18115066088(微信同号)

周先生:18151976268(微信同号)

陈先生:18114339925(微信同号)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