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到这“四不”,见证孩子的惊喜成长
文 | 陈孜虹 编辑 | 金雀儿
你的孩子喜欢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经常打搅你的手头工作?
你的孩子不喜欢和人打招呼,你不敢带他出门,怕孩子让你没面子?
你的孩子坚持己见时,你是否气急败坏,给孩子贴上“倔强”“不开窍”的标签?
还有,你更气急败坏的是,你想让孩子多读名著,他却热衷漫画?
……
如此这般,父母们的心结多多,烦恼多多。但布谷听听告诉你,你的所有烦恼,都要换个角度来思考,并且,我们对于孩子这些问题的惯常做法往往少则扼杀孩子天性,多则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可逆转的不良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都应该知道“四个不”!
不逃避
父母的逃避会扼杀孩子的求知欲
别搪塞孩子: “现在很忙以后再说!”或“别烦我了!”这些话语都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无法用来预测未来的成就的。的确,小学时期成绩优异的孩子,进了初中、高中后未必能够继续保持那样的好成绩,有些孩子的成绩甚至直线下滑,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有些小学阶段成绩并不突出的孩子,上了中学后却突飞猛进、名列前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其实与求知欲是否强烈有很大的关联。许多孩子在读小学时,因为小学的功课并不难,再加上父母的督促“去读书、做功课”,只要乖乖照做,通常很容易获得高分。
但是上了初中、高中之后,课程内容难度增加,他们本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变得很重要,而且父母也未必有能力辅导他们的功课,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的成绩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如果孩子对这个阶段所学的课程没有兴趣,自然就没有强烈的求知欲。
父母的态度是决定孩子学习好坏的原因之一
对知识抱有好奇之心,是任何孩子都会有的,只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在于,当孩子问父母“为什么”时,父母的回应态度不同。
三到四岁这个阶段是孩子最爱问“为什么”的时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会一直持续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此时,父母如果因为工作太繁忙或者觉得回答问题很麻烦,便敷衍地回应:“我现在很忙,这件事情以后再说!”“别再烦我了行不行!你怎么老有问不完的问题呀!”这些话也许能让你得到暂时的宁静,但说了几次之后,孩子的好奇心就会渐渐消失。
不论你多么忙碌,当孩子有话要说时,你都应该暂时停下手边的事情,专注地倾听孩子说话。
有位母亲表示:“孩子要说的话顶多就占用我十分八分时间,晚饭迟个十分钟再做也没什么妨碍呀!但是,如果我真的忙到分身乏术时,我也会对孩子说‘以后再说’,等我一忙完,就会立刻履行承诺,听他要说些什么。”
不催促
当孩子害羞时,先让他熟悉环境
别对害羞的孩子说:“怎么都不会跟人打招呼?你这样让爸妈感觉很丢脸!”在他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前,催促只会让他更退缩。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非常重视孩子的礼貌训练,不管什么时候都会要求孩子把“请”“谢谢”“对不起”“你好”“早安”“午安”“晚安”等礼貌用语挂在嘴边。
但是,对于一些个性害羞的孩子来说,要他们跟人打招呼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些孩子即使到了小学六年级,还是无法自在、轻松地与他人打招呼,有时甚至会紧张到无法开口说话。如果父母因此责备他们:“怎么都不会跟人打招呼呢?你这样让爸妈感觉很丢脸呢。”他们会变得更加沉默。
其实,当家中有害羞的孩子时,父母先不要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或要求他们能在短时间内主动跟其他人沟通交流。父母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法逐步让孩子放松心情,慢慢地与人建立关系。例如,当家中有客人来访的时候,可以分配一些简单的事情让孩子做,以便增加他们与客人接触的机会。如果你的孩子还在读幼儿园,可以请他帮忙拿室内拖鞋给客人换上;如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则可以请他帮客人倒茶水,或其他诸如此类的简单事情。
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孩子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在陌生人面前那么容易感到紧张了,慢慢地,就能自然地与人打招呼。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解除心理负担,并渐渐地习惯这类场合。
有些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害羞,不愿意跟人打交道,为了避免尴尬,在有客人来访的时候就不让孩子出现,结果孩子始终没有机会去适应人多的场合。等到这些孩子年龄稍长,依然无法自在地跟人打招呼的时候,父母就不能责备他们“都这么大了,连打个招呼都不会”,因为这时该反省的是自己的教育方法。
鼓励害羞的孩子要活泼些,容易造成反效果
父母都希望孩子具备积极进取的个性,期望孩子能够改变内向、消极的性格,在课堂上勇敢地举手发问。否则,就算孩子拥有才华和实力也不能展现出来,父母就会为此伤透脑筋。
为了改变孩子的这种性格,父母会对他们说:“你怎么这么老实?”或“精神一点!”再不然就是鼓励他们:“勇敢一点,拿出你的勇气来!”“振作一点!”
然而,对内向的孩子而言,这些鼓励其实发挥不了作用。害羞的孩子挨骂时容易变得消沉,但是一些不当的鼓励方式对他们也是一种负担,甚至会让他们变得更消极。
特别是父母以命令的口吻来激励孩子时,他们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对其他人说:“这孩子既内向又消极……”对孩子的打击会更大。
有些父母会鼓励孩子与积极外向的朋友交往。然而,面对那些活泼机灵又伶牙俐齿的孩子,害羞的孩子会备感压力,反而因相形见绌而感到自卑,进而筑起对外的心理防线。虽说“近朱者赤”,但如果其他孩子对他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就会加深他的心理创伤。
要想让害羞的孩子能够自在地与人打招呼,首先必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加重他的压力。然后让他轻松地与其他内向的孩子一起玩。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在学校里不大说话的孩子,就会彼此越聊越开心。这些孩子都有相同的个性,不会互相产生敌意,能彼此解除心中的防线。另外,与年纪比他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能让内向的孩子感到愉快自在,待他建立起自信后,与同龄的孩子相处时就不会感到有压力了。
当对某件事情充满自信时,即使是个性内向、消极的孩子也会变得积极。所以,家中有个性害羞内向的孩子时,父母千万不要对他过多地责备或催促,而应该多下功夫帮助他建立起自信。
不强迫
孩子坚持己见时,考虑尊重孩子的选择
当孩子坚持己见时,要认同他的态度,别对他说:“只有你一个人反对,这样会被大家讨厌。”
一个故事:
美燕是个年轻的母亲,她的儿子小龙读小学二年级。一次她到学校参加孩子班上的教学观摩课,那次的观摩课给她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那天上的是数学课。老师问:“7 减 5 是多少呢?”孩子们计算了手边的玻璃珠后一起回答:“等于 2。”然而,小龙此时却举手说:“老师,我的答案是 3。”
其他的孩子一听,全都“哇!”的一声骚动了起来,来观摩的母亲们也都哑然失笑,尴尬的场面令美燕顿时面红耳赤。
幸好,班主任的教学经验很丰富,她马上对小龙说:“我们非常感谢小龙提供的答案。现在,正确答案是 2 还是 3 呢?大家再仔细算算就可以知道了。”
老师引导孩子们再仔细地计算一次,等确定了正确答案后,她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小龙说:“小龙,谢谢你提醒大家重新仔细计算一次,这很重要!”
老师没有立刻纠正小龙的错误,而是带领大家再计算一次,不但教导孩子们重复检查的重要性,也化解了尴尬的场面,让小龙的家长美燕不至于颜面无光。
这位老师的教学智慧让人感到由衷的钦佩,而小龙不畏全班同学异样的眼光,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答案,他的这种学习态度也值得肯定。当周围的人全都看法一致时,如果有人能够不被集体共识所影响,勇于坚持己见,那么不论这个人的观点是对还是错,他的态度都应该被肯定。
这种勇于坚持己见的精神经常与创造性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因发现“万有引力”而名垂青史的牛顿,他在少年时代是不喜欢与同龄孩子玩耍的孩子,时常独自一人与机械为伍,在学校被同学讥笑为“乡巴佬”。
因提出“相对论”而改变世界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坚持“异于他人的想法而独立生活”的人。不论在发明、研究还是其他创造性工作上,他的理论永远都是超乎常理、与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左的,但他总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从不向群体力量妥协。
拥有强烈自我主张的孩子,也许就是下一个牛顿或爱因斯坦!
父母不要强迫孩子顺从多数人的意见
强烈的自我主张是促使孩子进步的动力。只是,大部分人认为坚持自我的人似乎不太正常,喜欢给他们贴上“好强辩者”或“性格乖僻”的标签,然后排挤他们。例如,因为对母亲购买的东西不满意,或者不按照父母期望做事的孩子,如果毅然坚持自我主张,难免会被贴上“性格乖僻”的标签。又如,当孩子与朋友的意见相左时,父母担心孩子会被排斥,便告诉他:“只有你的意见和大家不一样时,你会被大家讨厌。”
如果一个孩子的自我主张不被一些值得信任的人(包括父母、老师、同学)认同,总是为此遭到排挤和讽刺的话,很有可能他就会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跟屁虫。
父母的这种“不顺从多数人就是你不对”的教育观点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需要好好反省。因为,就长期而言,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在压抑孩子的创造力与自主性,对孩子的发展没有益处。
允许孩子有不一样的想法
孩子在家里发表意见时,不管其观点如何幼稚,父母都应该洗耳恭听。偶尔,父母也可以故意提出相反的意见,借此机会让孩子深入思考,锻炼他的思辨能力和口才。
当孩子反驳父母的意见时,父母不要生气,而应该觉得高兴才是,即使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也要耐心地听完再加以纠正。唯有如此,才可以培养出独立自主、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不抱怨
孩子“整天看漫画”,还给孩子自主权
孩子的兴趣不会只有“看漫画”一事,等他的兴头过后,自然会去做其他事情。
很多人认为,“看漫画只是休闲,不能学到任何知识,读书才能真正地吸收知识”。因此,有的父母无奈地叹气说:“我家的孩子,整天只知道看漫画书,完全不念书。”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读书越多的孩子,理解能力越高。不只是语文,还包括数学等其他科目,都以理解能力为基础,所以理解能力差的孩子,成绩很容易落后。
有些父母担心孩子不爱念书,就会批评孩子:“不要一天到晚只知道看漫画书,拜托你也花点时间念一下书吧!”但是,这种抱怨通常没有任何功效,往往只会让孩子对读书更加反感和抗拒。而且,父母越是唠叨和禁止,孩子越是沉迷其中。
很多时候,父母即使没收了孩子的漫画书,他们仍旧会背着大人偷偷地阅读,根本无法保证他会专心学习。而且一些父母通常会强迫孩子看一些他不感兴趣的读物,结果让孩子更加畏惧读书,甚至完全拒绝书本。
当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整天只知道看漫画书时,我会建议他们:“既然孩子那么爱看,就干脆让他们看个够。不用太担心,先别去管他们吧!”
这样的建议似乎显得不负责任,但其实父母真的没有必要强迫孩子放弃漫画书。孩子的兴趣不会只有“看漫画”这件事,不可能集中于一件事上太久,等兴头过后,自然就会朝其他更有趣味的事转移。所以,对于整天光看漫画书而不摸课本的孩子,你可以好言相劝:“试着读些别的书吧!”或者引导孩子对别的书也产生兴趣。
没有必要特别强调漫画书是不良的书籍
父母一般都不喜欢孩子看漫画书,总认为看漫画书对他们学习知识毫无帮助。实际上,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一位著名的作家兼书评家就曾针对此观点反驳道:“很少有家长会专门利用文学教给孩子有关的知识,然而孩子却可以通过看漫画书了解相关的知识。”而且,父母还可以跟孩子聊漫画中的故事,以此搭建亲子关系的桥梁。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天性,成人需要娱乐,孩子也一样。他们在枯燥的学习之外也需要通过玩耍、吃美食、看有趣好看的图书来放松……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正当需求。而且,人都有叛逆心理,越不让干的事越想干,总是让孩子多看文学作品,他反而不想看。其实一些漫画书也是很好的作品,能给人以正能量,比如《丁丁历险记》。看漫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对其想象力的开发、幽默感的提升都很有帮助,具体来说有以下好处。
1
改善孩子的性格和情绪
孩子对于色彩丰富的漫画有着高度的专注力,因此看漫画所收到的教育效果会比其他方式好很多,非常适合用于调整孩子的性格。比如,当孩子闹情绪时,可以挑选一些有助于性格培养的漫画给孩子看,帮助他稳定情绪。
2
养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一旦喜爱上漫画里的人物,就会将自身投射到这个人物角色身上。比如大受女孩子欢迎的芭比娃娃,每个小姑娘都想变成她,既漂亮又有气质。父母就可以利用漫画里的人物来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
有利于语言学习
说到漫画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很多父母可能感到难以置信。其实,漫画里也有很多人物对话,对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4
培养阅读习惯
漫画书不同于电视,它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读书习惯,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而且,阅读漫画需要一定的文字基础,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多、更快、更好地认识汉字。
当然,有些漫画的内容荒诞不经,而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所以必须慎选漫画,否则就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避免此类问题发生的最直接办法就是——父母陪同阅读。
我们不鼓励孩子多看漫画书,但也没有必要强行夺走孩子手中的漫画书。劝导孩子多读文字书而少看漫画,是绝对急不得的事情,否则孩子将会违背父母的一片苦心,反而沉迷于漫画书中。
布谷说说
很多父母习惯摆出大家长的姿态,喊着“这都是为你好”的口号,行使着自私的特权,甚至强行左右孩子的人生。这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
父母的选择看似更实用更有价值,但是他们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天赋和喜好,最终事与愿违。
真正明智的父母既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要求和建议,也懂得尊重孩子的天赋、个性和喜好,因为只有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引导孩子成长为理想的样子。
看了今天给大家提示的“四个不”,作为家长,为了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我们还需要知道“五个要”。
那么,就请关注布谷听听后续的文章吧!
撰稿人:陈孜虹
台湾知名亲子教育专家,曾任亲子家教杂志主编二十年,深谙儿童心理学。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研究、应用并深化亲子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于孩子的教养问题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本文出自作者畅销书《有爱好好说:和孩子沟通最有效的48个技巧》。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教育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