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深出版人:下流的认知,凭什么教出上流的孩子?

卢俊 布谷学习 2019-05-29

文 | 卢俊  编辑 | 金雀儿

我儿子最近因为视力有点下降,轻度散光,做了散瞳治疗,钢琴的学习也就随之暂停了。我想他或许会暗自庆幸,终于可以不学钢琴了。

因为他担心妈妈失望,所以他只能私底下跟我说,其实最讨厌学钢琴了。

但是,实际上他的钢琴和乐理方面的天赋远胜于我和太太,只是因为需要更多的刻意训练时间,所以,他对此就开始有所厌倦。

这是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可能出现的常见现象,加上太太对他要求还挺高,所以可能就更加增强了他学习钢琴的抵触情绪。

我:“你为什么讨厌学钢琴呢?”

他:“因为太无聊了。”

我:“可你表现得很好啊,记谱的能力也很好,弹奏表现也很出色。”

他:“一点都不,我对这个就是没兴趣。”

我:“那你对什么感兴趣呢?”

他:“玩游戏或者踢足球。”

我:“玩游戏你玩得好吗?还是因为玩游戏不需要训练比赛?”

他:“我可以接受这个训练。”

我:“你可以选择训练,我也并不反对,但是把游戏作为职业几乎是所有人小时候的梦想,但是长大了,能做的人却特别少,因为贪玩,只是想把这个作为梦想的借口而已。而且,据爸爸观察,凭你的手眼协调性和敏捷性,如果你去参加电竞大赛,可能连门都入不了。如果那样,你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贪玩游戏、一事无成的社会负担。你愿意变成这样的人吗?”

他:“不愿意。”

我:“爸爸妈妈并没有一定要求你什么都做得很好,但是,我们也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真正爱学、又善于完成的兴趣和爱好。即便这个爱好未来并没有成为你的职业,但是学有所长,有可以赖以生存的技能,是你人生的底线还有,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太痛苦,但也不能总是很轻松,适度的辛苦,才是人生不断进阶的常态。”

他似懂非懂地说:“我知道了。”

我们都知道无论学什么,只要开始精进,就是非常辛苦的事。

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哪个领域的顶尖高手,没有一位可以不经历长期而辛苦的刻意训练的煎熬。

这个辛苦的开端,是如何一点点克服痛苦感,找到孩子半推半就坚持刻意训练的平衡点,引导他们持续下去,其实这就需要考验家长的智慧和耐心了。


谁都不愿接受一个“渣”孩子

在我看来,人世间的各类工作者无非就分为:渣、哦、咦、哇、霸这几种类型。

怎么理解呢?

“渣”就是根本不及格的淘汰者;

“哦”就是干什么都差不多就行的庸常者;

“咦”就是干得比较出色让人刮目相看的优秀者;

“哇”就是各个领域优秀里面的杰出者;

“霸”就是罕见的天赋异禀又无比刻苦的顶级大师。

这世间,有人高山仰止,有人万千沟壑,有人光芒万丈,有人一身铁锈……

很显然,“渣”和“哦”都是对自己没有要求,又不能接受刻意训练的人。

从“哦”到“咦”,其实就需要非常努力,起码通过5年左右,就能看到一个初步的结果。

从“咦”到“哇”,就更难实现,需要长时间辛苦的刻意训练,而且即使很刻苦也未必可以做到。

从“哇”到“霸”,除了刻意训练和运气好之外,主要就看一个人的天赋,大师是超级刻意训练之上的天赋异禀之人。

所以,无他,只是那些高山仰止、万丈光芒的人,咬着牙偷偷地磨掉了一身铁锈而已。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权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没有一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是“渣”,当然也可能不太愿意接受他们是个“哦”。

我们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是在“哦”和“咦”之间,“咦”就开始进入20/80法则的少数人行列了,“哇”就是哪个各行各业的5%的精英,“霸”其实就是万中无一的高手。

我们的确没有理由要求孩子非要成为精英和大师,而且判断学渣和学霸的也只是衡量孩子努力和精进学业的一个尺度,如何塑造一个完整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教育的本质。

培养出精进的人渣,说什么都是教育最大的耻辱。


“辛苦”和“痛苦”一字之差,人生天壤之别

其实学习任何一门技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要做到优秀之上,更要承受很多常人不能承受的辛苦。

但是,我们常常把“辛苦地学”“不喜欢却硬被逼着痛苦地学”混为一谈。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确会经历艰辛的学习过程,但是,父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把他的艰辛变成了他的痛苦,就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剧。

然而,我自己和身边的很多家庭,都在前赴后继地堕入了逼着孩子接受痛苦学习的尴尬境地。

有些家长会说,痛苦是人生的必修课。但是,在痛苦学习中成长的孩子,最终会变成什么样?

结果就是,有很多孩子在痛苦学习的生涯中也追求到了看似成功的职业,但是,终其一生,他们就丧失了成为顶级人才的机会。

有很多痛苦学习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比如,一些家喻户晓的乐器演奏家,他们从小被逼着学习乐器,后来一朝成名,功成名就。然而严肃音乐界对他们的音乐造诣却颇有微词,乐评人批评他们的演奏充满了机械的套路感,更像是一个演奏机器。他们至多可以算得上优秀和娴熟的演奏者,但是和真正的艺术家之间却有着遥不可及的差距。

因为痛苦和恨的种子,萌芽不出真正的艺术之美。


上流的人生需要上流的认知和路径

我上文提到的“哇”和“霸”的人,其实,他们不是因为比其他人更加扛造、更懂吃苦和坚持,而是因为真正的有热情和兴趣。

他们因此有自己坚定的目标,中间经历的所有艰辛、煎熬甚至是痛苦,他们也默默地接受,并且深陷其中,把常人眼中的艰辛、煎熬和痛苦,看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必由之路。

那些为了实现一个优渥生活,生生逼着去学那些没有兴趣内容的孩子,最后几乎都沦为了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边缘人士”

上流并非是我们惯常认为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实际上,精进的精神,才是上流的本质。

上流的人生,需要上流的认知,也更需要上流的路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进之路,我们方法不得当,是顺应人性的弱点,助推他们沦为平庸的帮凶,这是无知父母最大的失职,不可饶恕。

在欧美发达国家,判断是否是上层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

陪孩子阅读和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也是非常辛苦的,但是,他们和老师会尽最大努力降低孩子们的痛苦感。所以,像《爆裂鼓手》那样的变态严师,真是美国社会的绝对奇葩。

从80后一代开始,中国社会便推崇所谓“快乐教育”,然而,这却被简单地误解为毫无边界和要求的放养。

实际上,快乐教育并不是不需要努力和辛苦的学习,而是我们如何有效地避免把学习堕入痛苦的万劫不复之路,这才是“快乐教育”的精髓。


一流的心性,才会有一流的技艺

在我个人看来,所谓“心性”,就是心的性质。心者集聚义,性者不变义。

所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成为一个“好人”

好人的标准有很多,学业和技艺精湛只是其中一个标准,最主要的还是要诚恳、守信、慎独、包容、开明……

我总是和我的孩子讲:

你未来上什么大学,做什么工作其实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成为一个有目标懂得为之努力的好孩子。比如,你喜欢做饭,成为一个好的厨师,享受分享美食的快乐,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你要确定追求的一生,你要认真地过好它。

这就是我理解的心性。

乔布斯说: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重要的就是你要有勇气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和直觉。

这种心性的力量是做好一件事,甚至是过好一生的根本动力。

离开了这个力量,磨练很容易变成痛苦,即使练就的是所谓的高超技艺,也可能是毫无灵魂和人性之美的,也绝非是一流的技艺。

我们很多家长求才心切,出发点都很好,但是方法失当,逼迫孩子做很多他们想做好却做不好的事,成就一个他们心中缺憾的人生目标,最后适得其反。

严重的是,家长强调什么,孩子就对什么失去兴趣。

之前,我的良师益友出版人潘岳女士跟我说,凡是她努力干预的孩子的学业,最后都非常失败,反而是那些她不管的、放任的学科,孩子倒学得津津有味。

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把辛苦变成痛苦,最后把学习变成一种无趣的差事,孩子上什么大学最后也都是为了混一个文凭了事。

在教育这件事上,所谓的那些逆反,都是因为施力方出的问题,而不是受力方有什么问题。

很多家长在教育上,霸王硬上弓,因为太固执,导致后来孩子的人生浑浑噩噩,很不幸福,自己也非常懊悔。但是教育这件事,容不得懊悔。

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人类有向善的天性,而每一个孩子也都有好奇的天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也要知道人性的弱点,如何去与弱点达成和解。

家庭教育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对知识、对未来的好奇心,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进步。

只是,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的天赋,需要在家长的协助下,不断地尝试才能逐步发现。

天赋得以自由,才是真正的一流心性,没有一流的心性,绝不会有一流的技艺。


从痛苦到辛苦的方法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和国际上目前最主流的教育方案,我把家长引导孩子走向一个辛苦不痛苦的学习和成长生涯的方法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仅供大家参考。

1

首先,兴趣导向的原则

每一个孩子天生的素质和生活环境以及不同的阶段,对不同事情的兴趣都不一样。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兴趣往往是天赋的先兆。

我们想要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的状态,就是要把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积极性作为根本的出发点,而至于学什么内容,其实没那么重要,任何兴趣和爱好都能成才。

这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个愿望和认知。

所以兴趣的激发,需要让孩子叙事自我——就是那个感性的自我,能对一件事形成真正的兴趣,随之,所有的理性自我才能为自己的坚持找各种理由。

人都是这样,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交叉发生作用是常态。

所以,需要在否定自我的时候做些适当的鼓励,半推半就地把一些难学的东西坚持学下来的,不要轻易地中途放弃。

2

其次,赞赏的方法

我们鼓励孩子要有专业的方法,欣赏和赞赏都要符合科学原理。

第一步就是家长要学会认真地去欣赏他们在学的东西。

比如孩子在学弹琴或者画画,我们要认真地去感受他想做得好、并努力做好的心情。任何兴趣点在没有学习之前,都是完美兴趣,一旦开始学习,必然要付出艰辛劳动。付出了辛苦,却不被欣赏,孩子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

所以,一开始的进阶,不宜太功利主义、太讲究效率,需要用更多的欣赏来让他们喜欢上这件事。

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去鼓励他。比如,我和儿子下棋,他常常输掉,就很沮丧。我说,其实你这么小,下到这个水平已经很厉害了,爸爸小时候都比不上你,你只要再努力和认真一点,就会进步很快,果然不久,他就可以下赢我了。

3

再次,锚定一个具体的榜样

很多时候,说一个不确定的将来,孩子也是无法确定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将来,所以我们需要讲一些他喜欢的领域的名人故事,来告诉他,他们的人生是怎样的。

无论是简单的名利,还是真正的职业的进阶快乐,还有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多个层级、多个角度描述那些做得优秀的人的有趣故事。这样孩子可以自动锚定要成为的人的目标,树立一个榜样,这样每次想要放弃,想想榜样的力量,他们就容易鼓励自己坚持下来。

这就是家长循序渐进地利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

4

第四,寻求“心流”的状态

心流是一种因为极度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忘记时间、忘记自我、完全沉浸其中,超链接、挥洒自如、极有愉悦感的状态。

从来没有遇到心流状态的孩子,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职业和幸福人生的。

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是要及时发现心流时刻,并且强化心流体验带给孩子的幸福感。

从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看,“心流”状态是人类自主地通过关闭大脑的部分功能区域,如自我意识、时间意识,专注的极致化,进入一种由潜意识(相反的是清醒意识)和热认知(相反的是冷认知,即理性思维)主导的状态,这时大脑会建立各种平时没有的神经联结,使人产生巨大的创造力。由于是潜意识主导,不需要意识的刻意,会显得毫不费力。

让天赋自由,是对天性最大的尊重,也是激发孩子兴趣的根本动力,更是教育最大的功绩。

5

最后,陪伴的力量

陪伴并不是因为需要陪伴,而是我们需要通过大量陪伴来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境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他们解决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

如果孩子的兴趣在发展,积极性在提高,那么,遇到学习的技术问题、学习的困难,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会懂得一点点想办法去解决。

如果出现问题,我们也不懂、也不理解、也不能提供循序渐进的解决方案,只要求结果,这是错误的教育,也是不陪伴最大的损失。

在学习成长方面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给予孩子最大的关心和帮助,协助他们在自己天赋和能力匹配情况下,可以把真正的兴趣坚持下来。

我们不能简单粗暴或者是漠不关心,我们要将心比心地去理解孩子,这不仅是教育的真意,也是理想人生的底层秘密。

我们要相信人性,没有什么孩子可以自动学会忍受学习的艰辛,更没有人天生可以把辛苦学习的路变得欢天喜地。家长首先需要明白这一点,才不会活生生地把本来可以过上上流人生的孩子,逼入了平庸或者不堪承受的下流。

从辛苦到痛苦,一步之遥。忽视它,就是你教育痛苦的根源;越过它,是一门技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进阶。


撰稿人:卢俊

资深出版人,专栏作家,中国好编辑大奖得主,全国书业商会最佳策划人,历任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副总裁,中信童书总编辑兼CEO,中信出版集团常务副总裁兼COO,未来之音CEO等职。


布谷猜你喜欢

致考生:考卷有正确答案,人生却没有

父母不懂成长教育,足以毁掉孩子的一生

你的格局,决定了孩子15年后高考的格局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教育干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