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不经意的执念,让我们把孩子养成了猪?
文 | 赵昱鲲 编辑 | 金雀儿
你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只能边抚养边摸索他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更加了解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让人生更有意义。
我有两个孩子,分别叫“书养”和“猪养”。对,就是那传说的“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这当然是开玩笑。但也不完全是开玩笑,因为我们老大生出来以后,我们确实是有点照书养。至少我太太是买了一大堆育儿书在家里,我就把这些书,至少是跟心理相关的那些,都读了一遍。
读完的感受是什么呢?就是把我们家孩子的名字都改了,不再叫照书养、照猪养了,而是照孩子自己的样子养。
读完这些育儿书,我发现它们完全印证了我们心理学的研究,就是育儿的目标,是为了把孩子养育成一个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自主的人。
自主教养可以减少焦虑
更美妙的是,我们自己也会借由这个过程,变成一个更加成熟、仁爱、智慧、自主的人。
有些父母哀叹说,自从生了孩子后,我就没有自己的时间了,每天跟在孩子后面,疲于奔命,自我已经成了一个干瘪的臭皮囊,可想当年老娘也是青春靓丽、精神世界里满满的都是诗和远方的一枚文艺女青年好不好?!这就叫守着金山讨饭吃了,因为育儿正是提升你自己的最佳机会啊。
上帝给你送来一个孩子,是为了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自己变得更好。
这不仅是说孩子让你满足了母性的本能,让你能体验到天伦之乐,更是让你看见一个人在你眼前活生生地成长,从一个浑浑噩噩的婴儿变成一个健康、友爱、活泼、好奇、有快乐也有烦恼、会犯错但也在成长的自主独立的人,让你思考人生的本质,让你明白你和别人的关系,让你反思自己的心灵,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说穿了就是让你更可能进入人类所能达到的最美好的境界。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打个比方的话,为什么说孩子是天使?因为是他让你离上帝更近。
所以,那些抱怨孩子拖垮了自己、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的父母,其实就是只看到养育儿女的那些数不清的任务,只感到任务没完成、目的没达到时的焦虑,而没有看见整个养育过程对自己的意义。
他们只想着孩子要学奥数、要学钢琴、要上重点中学,却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学,更没有去想这些任务是不是最适合自己的孩子,至于孩子学奥数、学钢琴、上重点中学是不是最适合父母自己的人生,这个念头,恐怕在他们的梦中都没有出现过。
这些父母就是靠着金山,却只看见金子不能吃,不知道金子能买来山珍海味,迷失在养育的细节和任务之中了。
我们的焦虑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当我们焦虑时,就容易被恐慌所驱使,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因为关于未来的指标实在太多了,哪一项都无法确定,都够你焦虑的。语文好、数学不好,焦虑他偏科;语文、数学都不好,焦虑他的成绩;语文、数学都好,焦虑他只会读书;朋友少,焦虑他人缘不好;朋友多,又焦虑他拉帮结派走上邪路;现在焦虑孩子谈恋爱,将来又焦虑孩子不谈恋爱不结婚。
当然,还有更高级的“元焦虑”,就是对焦虑的焦虑,你要焦虑我是不是太焦虑了,听说焦虑的父母会培养出焦虑的孩子啊。
总之,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就像时刻会掉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我们头上晃悠悠地荡啊荡,吓得我们只好拼命高筑墙,广积粮,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班,为他铺各种各样的路,以此来对抗我们心中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
所以我们才需要自主教养,就是把孩子看成是一个自主的人。做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帮助支持孩子发展出自主性,让他将来可以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自己做决定,自己去爱、去恨、去学习、去奋斗、去体验、去享受,去成为他自己,过属于他的人生。
一个自主的人,做事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激情、价值观、人生意义、自我认同,所以他的生活中充满积极情绪。
他学习主要是因为好玩,解开一道数学题,读到一首优美的诗,知识宝库的大门徐徐打开,平凡世界的奥秘向你展现,你把金属扔进盐酸,咕噜咕噜地就冒出了氢气,你写了一段音乐程序,啦啦啦地计算机就唱起歌来。就像那首英文歌唱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 这世界多精彩啊!
所以呢,一个自主的人,他做事能得到更多的积极体验,得到积极体验后他就更喜欢做这些事情,由此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事情做得越来越好,人也过得越来越幸福。
自主教养就是以培育孩子的自主为目的,而不是以他的某些表现、指标为目的。
为什么自主教养能减少焦虑呢?因为对于引起焦虑的不确定性,自主教养不但不排斥,反而举双手欢迎。就像刚才说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不确定性,一切都一成不变,那我们还需要自主干什么?
如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铁匠的儿子还是铁匠,农民的女儿还是农民,那样孩子就应该照猪养,因为目标明确,只要拼命长膘就行了。但人的未来不像猪,如此不可确定,没有任何父母、老师或者育儿专家知道未来的世界会怎样,我们的孩子会怎样,所以我们只能放弃对确定性的执着,而要拥抱这个不确定性。
不要想着所有事物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按照你的安排为自己的孩子一一展开,而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他在未来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自己选择,自己做主,活出他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们欢迎不确定性,因为在这个不确定的、多元的、各种可能性都有的世界里,我们才能摸索出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才能让他充分发展个性,成为他自己。
那么,说到这里,我希望已经成功地在各位父母心里引起了一种焦虑:“那我孩子的自主能力强不强呢?”
其实大家完全不用担心。你焦虑过孩子不会玩吗?你焦虑过孩子不会走路吗?如果你没有的话,那你也不用焦虑孩子不会自主,因为自主和玩一样,是孩子天生喜欢的。自主也和走路一样,是孩子天生就能学会的。
自主是人类天生的心理需求,它是每个孩子心中都有的一颗种子,只要你给它阳光雨露,不要踩踏、扼杀它,它就会茁壮成长。
孩子天生会自主
转换理念: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有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自己心里有些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转而从孩子身上来寻求满足,或者自己本身也不是自主的人,也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只能随着社会的大流来定义孩子的成功,那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人贩子了。人贩子通过卖孩子得到钱,这些父母通过孩子得到的一项项成就,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所以,为什么说养育孩子是自己成长的好机会呢?就是你能通过对孩子的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焦虑,来反思自己的心理和动机。
充分信任孩子,不要让松树结苹果
还有一种父母,他不是人贩子,也不是猪贩子,而是树贩子。他整天焦虑,为什么我家种的这棵树,开的花没有桃花好看,结的果没有苹果好吃,身材不像松树那么挺拔,还老喜欢到水边去玩,多危险啊!
——因为你家的这棵树是柳树啊,亲!
所以我们要转换的第二个理念就是要充分信任孩子。孩子是柳树就长成柳树,是松树就长成松树,各有各的好,没有高下。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内在发展规律,不要把我们成年人的愿望和标准加到他们头上。
我特别希望我儿子运动能力强,所以我也有比较之心,看见孩子跑得没别人快就焦虑,看见他运动没别人协调就着急,但后来我想了一下自己,不也浑身都是缺点嘛。
我不光运动不行,而且情商极低,钱商那就直接为零,就是对钱没有概念,金融啊、理财啊什么的都是不明觉厉,就算智力,也只是在中小学还不错,到了大学之后,跟我的那些同学们一比,那就是被碾杀。
可那也没妨碍我现在变成一个快乐、满足、自主的人,也一样地娶到一个好老婆,生了两个可爱的孩子,过着虽然没多少钱但可以说是称心如意的生活。所以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避免心理控制,孩子说不冷就是不冷
我们刚才说的自主教养,要转换理念。下面我们来说说自主教养的具体方法。为此,我要先讲讲不正确的方法。
我有时也会听到有些父母说:“我们家孩子不用担心,特别自主,学习从来不用我们催的!”但是,他们是怎么做到让孩子自己乖乖地去学习,或者去做其他他们希望孩子做的事的呢?我仔细听他们讲完之后,发现他们并不是通过让孩子自主选择,而是运用了“心理控制”的方法。
心理控制是指通过操控孩子的心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
比如激起孩子的内疚心理
“我们这么辛辛苦苦地把你抚养大,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们吗?”
“你知道你们学校的择校费多少钱吗?你看看爸爸妈妈现在工作累的,都是在给你还债啊!你要是当初好好学习,中考再多考个5分,也不至于现在这样了!你要吸取教训,现在进了重点高中,要珍惜!”
“爸爸很少能回家陪家里人,还不是为了辛苦赚钱?要不然你怎么一个星期上得起五个兴趣班!”
或者呢,“妈妈为了你把工作都辞了,每天在家里照顾你的生活,哦,结果你学习还退步了!”⋯⋯
没有人喜欢内疚感,孩子为了逃避这种负面心理的纠缠,可能就会听父母的话,乖乖学习。
但从长期看,这会导致孩子心里堆积的负面情绪太多,而且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不是给父母带来欢乐的,而是父母的负担,从而会影响他的自尊自信,并且还会带来他对父母的怨恨。
孩子心里很可能在想:“谁要你把工作辞掉了的?谁想上什么兴趣班?”
2
常见的心理控制是有条件的爱
比如说:“你要再这么调皮,妈妈就不喜欢你了!”或者用行为来表示,比如孩子比赛赢了,就欢天喜地,对他百般夸奖,输了就横眉冷对,甚至冷嘲热讽;如果孩子听话,就疼爱有加,又是亲又是抱,如果孩子不听话,就实施冷暴力,不理不睬。
也就是说,你给不给孩子爱,给多少爱,是取决于孩子的表现。
有条件的爱是一种很恶劣的心理控制,因为孩子太需要父母的爱了,所以它的破坏力也特别大。它会让孩子想:“你们真的爱我吗?还是只爱我的表现?”
可是,孩子必须能感觉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才能让他们形成一个安全的依恋模式,而孩子的依恋模式是否是安全型的,对于他日后的心理和幸福都至关重要。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经常跟孩子说:“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就不爱你了。”那将来他长大了,离开你了,他宿舍里的哥们儿跟他说:“走,打架去,你要是不去就不是我兄弟!”你猜他去不去?
或者呢,如果是女孩,她男朋友跟她说:“你要是不跟我上床,我就不爱你了。”你猜她的反应会是愤怒:“我靠!你敢威胁老娘?”还是恐慌:“啊,又有人要离开我了⋯⋯为了留住他的爱,他要求什么我就得做什么⋯⋯”
3
常见的心理控制是否认感受
就是传说中的“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你想给孩子加衣服,就问他:“冷吗?”
他:“不冷。”
你:“不对,你冷。”
他:“我真的不冷。”
你:“没关系,反正我觉得你冷。”
然后咣当,一件大厚外套穿上去。可是冷不冷明明是孩子的感受好不好?
问题在于,孩子的感受,孩子自己最清楚,可是大人却会拿自己的感受去否认他的感受,这就会让他觉得自己的感受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会导致他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贬低自己的价值,影响他自我的整合。
中国文化一般不太尊重孩子的感受。我们虽然个个都把孩子当小皇帝,但却很少有人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所以,不仅父母,其他人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否认孩子的感受。
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明明孩子就站在面前,别人却问妈妈:“小明穿这么多,他热吗?”然后妈妈当然就代小明回答说:“他不热。”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别人:“哦,你问问小明吧。”
从表面上看,心理控制好像也挺好的,你没有拿冰激凌去引诱他学习,也没有打耳光去威逼他学习,你只是轻轻一摇三寸不烂之舌,攻破了孩子的心理防线而已。
于是,孩子乖乖就范,而且是以后自己从心里逼自己听你的话,但是他的心理从此成为你的心理的附属品或者牺牲品,很难发展出自己健康、独立的心理。
自主教养不是照书养、照猪养
而是“照他养”
前面说的都是我们不要怎么做,不要用激发内疚、有条件的爱、否认感受这些心理控制方法,但毕竟自主教养不是自由放羊,我们仍然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有时需要用我们的经验和智慧去矫正他们的行为。
另外,我们心头有了情绪,也得表达啊,不然老压抑着,将来肯定会以更大的规模爆发出来,那就对孩子更不利了,平时笑脸相迎,百依百顺,忽然之间怒气勃发,暴打一顿,然后又后悔内疚,继续笑脸相迎,百依百顺,非得把孩子整出神经病不可。
正面的方法主要有四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你忍不住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之前,先反省一下自己,我为什么想要他这么做?有时候你自己一分析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动机或者理由其实根本不成立。
比如,有一次,我和我儿子班上的一个同学的家长相约,明天一起到一个地方去玩。没想到第二天和儿子一说,他竟然说不喜欢跟那个同学玩。我一下子就火了,脱口就想说:“你怎么会不喜欢跟他玩呢?他不是挺喜欢跟你玩吗?你一定也喜欢跟他玩!”但话到了嘴边,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在否认他的感受。
我就立刻反省:“我为什么会这么希望他去跟那个同学玩呢?”然后我就明白了,其实是因为我答应了别人家父母,说好了要一起出去玩的,结果儿子不愿意去,那别人肯定会觉得:哟,那谁,赵昱鲲,还自称是育儿专家呢,你看他把儿子都教育成啥样了!
所以我就明白了,我的生气其实是来自于孩子可能会让我没面子。但是,这不是孩子的错,因为我确实事先没有跟他商量,所以这么一想,我就不生气了,而是心平气和地开始跟他讨论这件事。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说,自主教养可以帮助我们自己成长。你看这件事虽然小,但也能让我更好地观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动机。
第二个是接纳、尊重孩子的情绪。因为导致情绪的观点,或者情绪导致的行为,可能有对错,但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的,所以无论孩子的情绪是什么,我们都应该接纳。这方面很多亲子沟通的课都重点讲过,我就不多说了。
接纳孩子的情绪,是与孩子沟通的基础。但是,很多父母就会问了:“孩子的情绪我倒是接纳了,我的情绪谁去接纳呢?我看见孩子那样做,我那火腾地就上来了怎么办?”我的问答是:“你有情绪你就表达呗,但你要注意,你要表达的是你的感受,而不是对孩子的批评。”就是我说的第三个方法,用不攻击的方法表达你自己的感受,训练孩子让他能接纳、尊重别人的情绪,因为这能帮助他发展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共情。
心理控制孩子和让孩子跟你共情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心理控制是有目的的,你希望孩子按照你的意愿去做;而共情是没有目的的,你只是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我们前面说过,要信任孩子的能力,这里面也包括他的理解能力、共情能力和进取心。当他听到你心平气和地跟他交流观点,他觉得自己不是在被攻击,而是在与爸爸妈妈进行情感的联结时,就更可能跟你合作,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最后,我们不能进行心理控制,但可以进行行为控制,就是对他的行为加以规范。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首先,行为控制要持续一致,不能朝令夕改,不能孩子一哭,你就心软了,算了,今天就不学习了吧。那就是孩子在对你进行心理控制了。
该坚持时要坚持,但也要注意技巧。我在这里介绍行为控制时要注意的三点:
1
要照顾到孩子的情绪
承认这件事确实不好玩,确实你会觉得不爽,这样孩子才会感觉到被理解。
孩子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人否认孩子的情绪,就会让孩子怀疑自我,觉得自己是不是哪儿出了问题。
所以,如果孩子抱怨说不想做这件事,你不要硬说:“这件事不是挺好玩的吗?别人家的孩子不是做得挺好的吗?”而是坦诚地告诉他“是啊,确实不好玩”或者“你觉得不爽,是吗?”让他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出来。
2
解释要让他们这么做的原因
这样孩子才能理解为什么这件事是重要的,而不是简单地强迫他们去做。
自主教养并不是放羊教养,仍然要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自我整合,所以需要让他们理解世界的道理,自行消化和整合人生的规则。这个不能通过强迫来实现,而只能通过解释。
3
提供有限的选择
因为这样孩子才不会感觉到是完全的强迫,而仍然带有自主性在里面。
客观上说,当孩子做出选择后,也能增强孩子对这个任务的认同感,觉得这个是自己的事了,而不完全是父母或者老师的事。
这种选择仍然是在一个大框架内,比如孩子可以选择是先洗澡还是先刷牙,但终归要洗澡和刷牙;可以选择是把作业在学校里做了还是拿回家来做,但终归是要做。
不过只要有了选择,这个任务就不那么讨厌了,因为我们前面一再说的,自主是人类天生的心理需求,你让他有自主的感觉,他就会更喜欢或者不那么讨厌这件事。
总之,自主教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方法也很多,可以从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减少受控动机、增强自主动机这三个大的方面入手。
布谷说说
自主教养就是不是照书养,也不是照猪养,而是照他养。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只能边抚养边摸索他应该是什么样子。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更加了解我们自己,把我们的自我整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让人生更有意义。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诗,叫《孩子》,可以说就是为自主教养写的。把这首诗送给大家: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照顾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照顾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手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手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那静止的弓。
所以,各位父母朋友们,享受我们的育儿过程吧,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也是造物主所喜悦的。
撰稿人:赵昱鲲
拿下了化学、计算机、心理学三个硕士学位,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弟子,目前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本文出自《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
布谷猜你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教育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