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瑕】过年了,让孩子在拜年中学会传承,感受生命
大年初一,清瑕给您拜年啦!
拜年是过年最传统的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
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拜年的涵义也在不断地扩张和增容。除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还有微信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还会收到各式商家的拜年祝福,浓浓的商业气息,消解着传统,也影响着孩子们对拜年的理解。
拜年是过年中一个隆重的仪式,它代表着晚辈对长辈和亲友的感恩和敬重。 而这最需要让孩子留下仪式感。
因为仪式感会让孩子印象深刻。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做过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这个调查说明某个特定时间特殊意义的事会让人难忘,这种仪式感带来的收获会留驻心田而成为习惯、传承和修养。
大年初一孩子穿着新衣,喜气洋洋地在父母的带领下给爷爷奶奶和亲友朋友去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跟随着同行的孩子不是让叫一声叔伯,拿走红包就意味着拜年的结束,作为父母的您应该告诉孩子您为什么带Ta来拜年,是对长辈尽孝的需要,还是对亲友支撑的感谢,亦或是对朋友的感恩。拜年是一种沟通与交往,礼仪与交流,更送去的是祝福,因缘、因情的祝福,这种特定大年初一拜年活动仪式感难以替代,是文化和对生命尊重的传承。
还记得采访过的哈佛毕业的孟雨晴的爸爸孟桦曾经讲过的故事。他说,每到过年,他们都要带孩子去拜访赴美国时帮助过他们的恩人。即使不能亲自见面,也要和孩子一起打电话问候。他们就是要告诉小雨晴,今天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并不完全是父母的本事,曾经在关键时候,有许多人帮助过他们。正是恩人们的帮助,让他们一家度过了难关,成就了现在。
这份拜年,从中国传承到海外,并不仅仅是一项礼仪,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生活、对世界,对他人的感恩。
看看多年前拜年礼仪的描述,事实上,这些礼仪也一直留存在我们的现在节日中。在古代,家中拜年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向逝去的祖先拜年。正月初一起床后,要先在堂屋供桌的显要位置摆好逝去祖先的遗像,摆好供品,上香明烛,向祖先三叩首。另一项是晚辈向还健在的长辈拜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快乐、身体永远健康等内容。拜过长辈和本家祖先,关系要好的街坊邻居要互相登门拜访,一起追忆如烟往事,共同憧憬即将到来的好日子。
“拜”表示敬意的礼节,“拜年”一词,最核心的含义是对长者的拜贺。中华文化绵延悠长,敬重和拜谢祖先却是我们最悠久的传统,它既跨越了空间,也超越了国籍身份。无论我们从甲地到异地,从此岸到彼岸,从这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不管身在何处,也不论贫穷富贵,它已经内化为我们的的情感密码,把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说汉语的我们连接在一起,弥久愈香,生生不息。
“每逢佳节倍思亲”已经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情感共识。如今,虽身在海外,我知道,我一样在感受着春节带给的情感冲击,虽然这里听不到爆竹声声,看不到满眼的中国红。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行者,我愿意和那些身在海外的夫妇分享一点经验,让孩子给自己的祖上拜个年吧,即使是遥拜。那份仪式,一定会慎重地告诉他,他是从哪里来的,一定能让他们深深地感知生命的厚重和绵延。国内的父母,在喜庆中,也不要忘记祖上和逝去的亲人们,也给一份在天国的遥拜,让孩子和自己在认宗寻源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节日的意义。
拜年的习俗传承千百之年,既秉承了中华民族优良的礼尚往来传统,也维系着礼仪之邦承载精神文明的健康方式。是中华民族根脉里,亲情感,延续感,幸福感,更有膝下尽孝的那种欣慰自豪感。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幼,诗书不可不读。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拜年,也要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传承,感知生命!
往期年系列家庭教育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