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带九旬母亲游历大西北,“中国好儿子”甘当导游与司机

2017-10-18 王煜 重案组37号



“坐稳。”段锰转过头,向后座的母亲杨茂嘱咐上一句,随后发动了汽车。这一次,母子俩的目的地,是广袤的大西北。

10月4日,54岁的段锰与年届九旬的母亲,开始了为期13天的“西北游”:从重庆出发,穿蜀道入关中,直达陕北,途经南泥湾、延安、银川,进入额济纳,再到酒泉、张掖、海东,行程万里。

这趟旅行,让段锰被网友们称为“中国好儿子”。他本人接受重案组37号(微信ID:zhonganzu37)采访时称,母亲年事已高,鲜少出门,相伴左右,无非是做子女的“分内事”。


全文2487字,阅读约需5分钟。


▲段锰与年届九旬的母亲杨茂才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九旬母亲旅行时“像个孩子”

 

照片上的杨茂才头戴红色绒线帽,身披蓝色对襟棉衣,腰板挺直,目视远方。在她身后的蓝色路牌上写着“俄博岭垭口”——这里是祁连山地区的一处“地标”,海拔3685米。

 

照片拍摄于今年10月16日,是年届九旬的杨茂才西北之旅的第12天。10月4日,杨茂才坐上儿子段锰的越野车,一路向北:从陕北的黄陵县开始,先后到达了黄陵国家森林公园、黄河壶口瀑布以及人尽皆知的“南泥湾”。

 

10月12日,从延安到银川一路向北,母子俩到达额济纳胡杨林景区,蓝天白云之下,母子两人并排站着合了张影,身后是成片的胡杨与清澈的池水。段锰说,见到这一片生机勃勃的胡杨林后,母亲拄着拐杖非要下车,站在胡杨林里,杨茂才告诉段锰,自己要向“千年不死”的胡杨学习。

 

杨茂才矍铄的精神头儿,让段锰不由得配合母亲:各种姿势的合照、自拍……尽管年事已高,杨茂才对现代科技却很熟悉:拍到自认不错的照片,她会上传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10月14日,两人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站在发射塔下的杨茂才抬起左手,指向前方天空,学着电视里的画面,口中念着:“预备,发射!”还一个劲儿地跟儿子强调,要做“航天总指挥”。段锰说,那一刻,眼前的老母亲“像个孩子”。

 

在海拔3685米的俄博岭垭口,听说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到过此地后,杨茂才拄着拐杖,执意要下车走一走。段锰说,这一走,就是20分钟。高原反应让段锰胸口有些闷,但老母亲反而兴致盎然。

 

看着兴致勃勃的母亲,段锰说,这趟旅途“来对了”。

 

 年近九旬的杨茂才在旅途中的留影。      受访者供图


13日西北游 儿子“遭罪”为母亲解闷

 

生于1928年的杨茂才,住在重庆九龙坡,已经年届九旬。年轻时从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进入一家兵工厂工作,并育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1993年,杨茂才在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子女将她安排到了一家老年公寓。

 

儿子段锰了解,母亲是一个“爱玩的人”,于是会时不时安排一些活动,帮母亲解闷。

 

对于杨茂才来说,这趟西北之旅,就是一种解闷方式。

 

段锰说,考虑到老母亲的身体,自己已经于10月17日下午踏上返程的道路。从4日算起,这一趟母子两人的大西北环游之旅,历时13天,行程超过1万公里。

 

实际上,杨茂才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还在10年前患有心脏病,至今都依靠起搏器调节。段锰说,当听说儿子要带自己出门旅行后,杨茂才显得很兴奋。简单做了旅行计划,带上换洗衣服和药品,两人就出发了。

 

为了保证母亲的安全,一路上,段锰专挑些平坦开阔的路走。旅途中,段锰沿着公路向前走,看到沿途有风景不错的地方,就停车游览,然后再踏上旅程。看似“随性”,实际却很在意母亲的感受。

 

杨茂才告诉探员,儿子一路对自己都很照顾。晚上没有找到合适的旅馆,段锰会在车里搭起床铺,等母亲睡着了再睡;为了减轻杨茂才的高原反应,段锰会不停地找些笑话逗乐,分散母亲的注意力。“我玩得好,儿子倒遭罪了。”

 

最孝顺的告白:“愿做母亲的导游加司机”


这不是段锰与母亲的第一次旅行。多年来,一有时间,段锰就会开上家里的房车,带着母亲“游山玩水”。2008年,母子俩从重庆一路南下到达北海银滩;2014年9月底,两人去了小兴安岭、呼伦贝尔,又从漠河北极村到达黑瞎子岛,最后沿着东北地区的海岸线兜了一圈,耗时40天。每次旅行完回到家,母亲都能讲出很多沿途的故事,并且沉浸在回忆中,这样的反应,让段锰总想“多带母亲出来”。

 

段锰在家中排行最小,又是唯一的儿子。1981年,他进入重庆一家兵工厂工作,1992年下海经商,在深圳等地打拼多年,生意一直不错。至于何时有了“放下工作带着母亲旅行的念头”,段锰说是母亲被查出心脏病以后。

 

2007年,杨茂才被检查出患有心脏病,此后病情一直反复。段锰说,有好几次母亲发病地厉害,几乎快要不行。即便如此,考虑到母亲的年龄,也只能依靠起搏器和药物,进行保守治疗。

 

“母亲的病对我触动很大,我怕她哪一天真的倒下去,以后只能躺在床上。”段锰说,母亲是喜欢到处看看的人,“但是她们那一代人,身体好的时候没有时间和机会,现在交通发达了,身体又不行了。”段锰说,身边很多老人从工作到退休,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城市,“老人很多地方都没有见到过,我们现在有机会,就要多做点事。”

 

段锰说,回到重庆进行休整后,一旦时间宽裕,会再带母亲出来转转,“她去哪儿,我就去哪儿,我甘愿做导游加司机。”


 重案对话            


“多陪伴,是因为不想留下遗憾”


当”中国好儿子“的称号在网上传开时,正在穿越戈壁南下的段锰还一无所知。在他看来,趁着有机会多陪陪母亲,本就是做儿子的分内事,”能够被关注,说明尊老是社会主流。“

 

重案组37号:母亲在旅行中感觉怎么样?

段锰:她一直很兴奋,我说像个孩子一样。平时在老年公寓,生活比较乏味,现在出来后,明显感觉到她的精神状态要比在家好,话也多了,喜欢拍照,我想已经达到带母亲出门的目的了。

 

重案组37号:为什么要带着老母亲环游西北?

段锰:其实之前已经旅行过很多次,我们环游边境线、环游海岸线都尝试过。我觉得是做儿子的分内事。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会发现这种至亲之间的感情,才是最宝贵的。

 

重案组37号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被网上称为”中国好儿子“?

段锰:大概因为我把生意放下,花上很多时间陪母亲,让一些人觉得不可思议吧。很多人说,我要多挣钱,然后就能给父母提供这个那个,我不这么认为。老实说,父母用不了子女多少钱,父母在的时候不陪着,把心思用在挣钱上,等到父母不在了,挣再多钱也补不回来。父母在是福气,我就是不想留下遗憾。

 

重案组37号想没想过你的举动会受到这样的关注?

段锰:既然有这么多人关注,说明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还绷着“尊老”这根弦,我觉得挺好。如果刚好能够给更多人做榜样,那就再好不过了。


 

新京报记者 王煜

编辑 王巍

校对 王心







往期重案回顾:

亩产再刷纪录,袁隆平团队怎么做到的?

360度监控保住25万养老钱,黑科技让社区“天下无贼”

北大“渐冻人”女博士捐献器官:能救命的尽管用

手机支付诈骗手段多,北京警方提示:当心!

携痴呆老伴直播,76岁“开心奶奶”成“网红”


本文为重案组37号(微信ID:zhonganzu37)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以下为推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