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最高荣誉,他们当之无愧!致敬“八一勋章”获得者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中央军委27日在京隆重举行颁授“八一勋章”和荣誉称号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八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和证书,向获得荣誉称号的单位颁授荣誉奖旗。
八一大楼仪式现场,部队官兵和文职人员代表整齐列队,气氛庄重热烈。下午4时,18名持枪礼兵正步入场、伫立两侧,颁授仪式开始,全场高唱国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宣读习近平签署的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和荣誉称号的命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主持仪式。
杜富国、钱七虎、聂海胜等获得“八一勋章”的同志依次上前,习近平为他们佩挂勋章、颁发证书,同他们合影留念。
随后,习近平向获得“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称号的空军地空导弹兵某部二营颁授荣誉奖旗。
颁授仪式在嘹亮的军歌声中结束。习近平同获得“八一勋章”的同志集体合影。
中央军委委员魏凤和、李作成、苗华、张升民、军委机关各部门、军队驻京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获得过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我军英模代表,此次“八一勋章”获得者亲属代表等参加仪式。
杜富国
杜富国,男,汉族,贵州湄潭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现任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一级上士。
他是忠诚使命、英勇无畏的排雷英雄。2015年6月,主动请缨参加中越边境扫雷任务,刻苦训练掌握10余种排雷方法,3年多累计进出雷场1000余次,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余起。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排雷作业时,面对一枚局部露出地面的加重手榴弹,他对同组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生死瞬间他扑向战友一侧,遮挡住爆炸冲击波和弹片,自己永远失去双手双眼。受伤后杜富国做了多次手术,全身留下近70处伤疤,但始终保持乐观心态和昂扬状态,坚持每天练习播音、成为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播音员,担任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外辅导员,先后赴北京大学等军地单位宣讲30余次,讲述强军故事,激励更多新时代追梦人奋勇前行。荣立一等功1次,被评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自强模范。201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
“你退后,让我来”
2018年10月11日下午,云南省麻栗坡县坝子雷场,杜富国在处置一枚加重手榴弹时突遇爆炸,他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用身体挡住弹片,保护了战友,自己却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3年扫雷生涯中,杜富国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排除爆炸物2400余枚,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负伤之后,他坚强、乐观,冲锋在新的长征路上。
新生
2018年10月11日下午,云南省麻栗坡县坝子雷场一声巨响,浓烟之下,杜富国浑身是血被抬了出来。作为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他在处置一枚加重手榴弹时突遇爆炸,从此失去了双眼和双手。
4年过去,杜富国的康复治疗也接近尾声。他白了很多,脸上的皮肤光洁不少,聊天的时候会突然蹦出个冷笑话,别人还愣在原地,他自己哈哈哈哈先笑起来。如果不是墨镜和短了一截的双臂在眼前晃来晃去,人们会觉得雷场上那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又回来了。
杜富国的作息变得非常规律。早上6点半,西南医院周边部队的起床号准时吹响,他便摸索着起了床。夏天他喜欢穿部队发的体能作训服,可以不太费力地自己穿好。
紧接着,杜富国摸索着走到10步开外的洗手间,用残臂夹起挤好牙膏的牙刷,只要掌握好力道和角度,牙刷已经不会再掉了。刷完牙,一个精准投送,牙刷稳稳地落进漱口杯。洗完脸,他向右侧身从毛巾架上摘下毛巾,擦完脸又把毛巾挂回原处。洗手间换了智能马桶,上厕所他也完全能一个人搞定。
▲正在刷牙的杜富国 杨殿基摄
刘师傅站在旁边默默看着,只在需要搭把手时帮下忙,大多数时候,杜富国都说:“我自己来。”完成这套早起流水作业并不轻松,他已经练了无数次。
7点半,杜富国准时吃早饭。他戴上树脂做的辅助具,辅助具前端是一支叉勺——勺子的外形,末端有4个刻意磨钝的叉齿。这套为杜富国特别定制的辅助具已经进化到第三代。杜富国刚学着用辅助具时,一碗饭洒掉半碗,吃进嘴里的只剩一半。他还是高兴得不得了,终于能够自己吃饭了。后来,辅助具一点点改进,他喜欢吃米粉和面条,勺子就变成了叉勺。
杜富国的水杯也经历了迭代,如今用得最顺手的是个画着小恐龙卡通图案的天蓝色保温杯。想喝水的时候,他把胳膊穿过水杯的挂绳,用下巴摁开杯盖,吸管自动弹出来。
阳光不烈的时候,杜富国喜欢去康复楼顶层晒一个钟头的太阳,再泡杯从家乡带来的湄潭翠芽。青绿的叶片在水中转呀转,他的思绪也渐渐飘远。2018年冬天,在病床上躺了两个多月的他终于能出去晒晒太阳。战友推着轮椅缓缓地踱着步子,暖融融的阳光照在脸上身上,小孩的打闹声、鸟儿的叫声一浪一浪打过来,分外清晰。杜富国不自觉想到了在贵州小山村里度过的童年,蜷了一冬的身子骨也温热舒展开来。从此,他便眷恋上这种太阳底下的感觉。
杜富国已经不用进行高强度康复训练,只需要足够的活动量保证肌肉不萎缩。每天下午,他会准时出现在陆军军医大学的操场上,散步或者跑步。如果有事情耽搁了会儿,他还会像小孩子一样甩着胳膊跟身边人撒娇:“快点,我们该遛弯儿啦!”
刘师傅记得,去年8月他刚过来做护工时,杜富国还不大愿意出门。偶尔去陆军军医大学的操场上散步,大夏天他也要穿上长袖。心态是慢慢变好的,现在他已经能坦然接纳别人好奇的目光。路上有小朋友问:“叔叔,你的手怎么了?”杜富国会笑嘻嘻地开玩笑:“叔叔的手被怪兽吃掉了!”
失去了眼睛和双手两个重要的信息通道,平板电脑成为杜富国与外部世界产生链接的途径。晚上7点过后,他要准时收听新闻联播和央视7套的军事报道。
洗完澡,杜富国让护工和战友都去休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听小说。晚上10点,熄灯号响起,他安然入梦。
榜样
杜富国和“滚雷英雄”安忠文交上了朋友。2018年11月,安忠文在网上听说了杜富国的故事,叫上老战友王曙光、臧雷,风风火火就赶去了解放军第926医院。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边境战斗中,安忠文带着全班战友冲入一片混合雷场,被地雷炸掉右脚后,他翻滚着匍匐前进,心想多碰一个雷就能少牺牲一个战友……战斗结束后,安忠文双目失明,右腿高位截肢。
▲安忠文向杜富国(右)介绍如何使用手机。钟惠玲摄
他们曾在同一片雷场战斗,又都被地雷夺去了双眼,虽然相差28岁,安忠文与小兄弟杜富国惺惺相惜,他跟杜富国分享失明后怎么做饭、游泳、下盲棋,教他用手机和外界交流……王曙光扶着杜富国的胳膊说:“我两只脚被炸飞时,刚从军校毕业,跟你一样才20来岁。看看现在的我,没有脚不照样也能走四方吗?”病房里笑声朗朗。老英雄们的探望为杜富国埋下“转变”的种子,它生根发芽,在他心里悄然长出希望。
2019年5月16日,在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杜富国用残缺的手臂向习主席敬上特殊军礼,习主席左手握住他的手肘,右手轻拍其肩膀,致以亲切的问候。杜富国记住了习主席的关爱,网友记住了杜富国无手的军礼。
在这次表彰大会上,杜富国还交到很多好朋友。刘芳是贵州一名盲人教师,因为患上视网膜色素变性,在36岁那年彻底从光明走进黑暗。失明后,她由语文老师转型为心理辅导老师,为2万多名中小学生、2000多名学生家长提供了免费心理咨询服务。认识杜富国后,刘芳经常陪他聊天,教会他与黑暗和平共处。杜富国亲切地喊她“芳姨妈”,他说:“我从芳姨妈那里得到了很多想要的答案。”
微光照亮微光,星火点燃星火。榜样引领着杜富国开启新的人生阶段,杜富国也给熟悉或陌生的他(她)带来力量。
杜富国康复训练最艰难的那段时间,护工许师傅一直陪在他身边,他看着富国咬牙跑完10公里、平板支撑一次次突破记录、花一个多小时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心里热血涌动。
在陆军军医大学散步时,同学们都认识他。远远地,他们就会喊“杜班长好!”或者停下来,立正,敬个标准的军礼。杜富国看不见,身边人会告诉他:“刚才几个学生给你敬礼了。”
▲杜富国和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一起踢球。(图源: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微信公众号)
杜富国还会去到重庆市的特殊教育中心,看望那里的盲童。他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踢球,更喜欢听到孩子们齐声喊:“杜富国哥哥,加油!我们一起加油!”
牵挂
杜富国负伤后,全家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父亲照顾母亲,母亲照顾富国,妹妹照顾嫂嫂……妈妈的辛劳被杜富国敏锐捕捉到:“身体大不如前,从家属区走到病房,很明显感觉到她直喘气。”
▲李合兰正在采茶。杨殿基摄
他牵头策划,和在老家或西藏边防的弟弟妹妹视频连线,商量给妈妈一个暖心惊喜。四个人分别准备了鲜花、衣服、鞋子、滋补品等礼物寄到西南医院,杜富国抱着妈妈,难得说出了那句:“我们都会好好的,我们都爱你……”
李合兰很少把“英雄”这个词和自己的儿子联系在一起,她只是说:“我的娃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受伤的,我们为他骄傲。”从小,她是听着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的故事长大的;后来,她把这些人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娃儿听;再后来,她的娃儿成了和这些英雄一样的人。
杜富国依然想回归扫雷队,排雷曾经是他最擅长的事情。如今,他的战友们正在边境地区执行扫雷任务,每过3个月,队里会换不同的战友来陪护他。新战友来了,他都要问一问3个月里部队发生的新鲜事……
聊到未来,他说,不管干什么,他都想跟战友们在一起。
钱七虎
钱七虎,男,汉族,江苏昆山人,1937年10月出生,1954年8月入伍,原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科技强军、为国铸盾的防护工程专家,是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上世纪60年代,他以优异成绩从国外军事工程学院毕业,怀揣许党报国的坚定信念,回国投身现代防护工程建设事业。50多年来,他勇攀科技高峰,建立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单体工程到工程体系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等学术理论与技术体系,制定我国首部人防工程防护标准,创建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防护工程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退休后,仍活跃在国家战略防护工程建设前沿,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助贫困学生,捐款650万元支持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
刚参加完某项目鉴定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拎着行李箱又踏上出差的旅程。很难想象这是一位85岁老人的生活,在许多人早已退休的年纪,钱七虎院士还像“空中飞人”一般奔波,一天24小时,他没给自己留太多空闲:白天开会、钻研项目,晚上给学生批改论文……这样的生活,他并不觉得累,而是感觉“活得很充实,很有成就感,也有幸福感。”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60多年前,钱七虎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读时接受的第一堂革命人生观教育课。钱七虎至今记得,当时教员给出的答案:“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保家卫国、建设钢铁长城。”
亲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
“我是1937年出生的。那时,民族灾难深重,母亲在逃难途中的小船上生下了我。七岁时,父亲因贫病离世。”回忆起早年的往事,钱老深情地说,“时代这个词,在我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亲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跨越,从此就死心塌地跟党走。”
“要是没有1949年的解放,我就会和我的兄、姐一样失学、失业,是政府的助学金支持我念完了中学。”
高中毕业时,作为上海知名中学的高材生,钱七虎有直接选派到苏联学习的机会。但这时传来消息:国家急需一批军事人才,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将在应届中学生中招收一批优秀毕业生。
一边是前途光明的留学生涯,一边是使命召唤的家国责任,钱七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明白,自己是受过苦的乡下穷孩子,能走到如今这一步,靠的是党和国家,现在正是回报祖国的机会。
从哈军工毕业不久,钱七虎又被选拔赴苏联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留学深造。学成回国后,他一头扎进了我国防护工程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
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科研事业举步维艰。某大跨度钢架、钢筋混凝土防护门研究设计任务下达,国内对于大型防护门的变形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钱七虎加班加点翻译整理出10多万字的外文资料,还学习了计算机语言编程,并开设系列讲座。“当时,没有大型计算机,就用穿孔纸进行数据输入。由于穿孔机打孔不圆,经常引起停算,我后来索性进行手工穿孔。”钱七虎回忆道。
两年后,这项国内防护工程领域首创的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运用于当时我国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钢筋混凝土防护门,并获得成功。
开创核生化防护工程崭新学科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几乎是钱七虎这一代人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上世纪60年代,人迹罕至的戈壁一声巨响,荒漠里蘑菇状的浓云在空中骤然升起……当人们欢呼庆贺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冲进了核弹爆炸中心勘查爆炸现场。年轻的钱七虎就是其中之一。
他所从事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核弹防护工程研究。这是一项开创我国核生化防护工程的崭新学科,其研究对象和测试方法在国内都属首次。
“我有任务,走了。”在那些不分昼夜、紧锣密鼓工作的日子里,钱七虎和很多从事绝密工程的科学家一样,参加核试验出发临走时只能给家人留下这6个字。
在钱七虎看来,如果研究核武器等毁伤武器是在造“矛”,那么自己所从事的防护工程研究就是在铸“盾”。为了铸造坚固的和平之盾,钱七虎带领科研人员将运筹学及系统工程等现代理论和计算方法运用到防护工程领域中,开创了我国防护工程和国家人防建设领域的软科学研究。
上个世纪80年代后,威力强大的新武器对国防工程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面对一项项国防工程的防护难题,钱七虎迎难而上,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研究之中。由于缺乏先进的模拟设备,他几乎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地著名高校、研究所和厂家,先后10多次修改设计图纸,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和难题,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
到一线工程去
钱七虎有句口头禅:到一线工程去。
钱老的书房摆放着很多他在不同工程现场的工作照。他的学生说,钱老经常深入地下防护工程考察,学生劝他别那么辛苦,他却很固执:“每一名科研工作者都需要重视一线数据的积累。”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雄安规划,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都倾注着钱七虎的心血。经过现场深入调研,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三江口为砂岩地质,这种地质能确保我们工程上百年的安全。”采访中,钱七虎饶有兴致地给我们讲起了“西气东输”中的一个故事。西气东输管道过长江时原定于南京板桥,在方案意见征求中,钱七虎针对长江上游修建三峡工程的实际,提出改在扬州附近的三江口。经过比较论证,国家西气东输专家组采纳了钱七虎的意见。
在雄安建设规划的相关会议上,钱七虎用全局长远眼光审视这座即将崛起的新兴城市,提出应大力提倡综合管廊与地铁建设、地下街建设和地下快速路建设相整合,从而减小社会干扰,避免重复建设、投资,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领域,钱七虎博中外之所长,为解决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出力献策。他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中国工程院的国家咨询课题研究,共同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专著。
把更好的机会留给年轻人
“一辈子搞了那么多课题,但培养人才是我最大的课题。”聊起所从事事业未来的发展,钱老眼神中充满了对杰出人才的殷殷期盼。
2009年,作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钱七虎主动放弃自己被提名的机会,力挺中国年轻学者冯夏庭出任该学会主席。他的理由很简单:“世界岩石力学研究中心在中国,冯夏庭年轻有能力,有梦想。”最终,冯夏庭成为目前为止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唯一的一位中国专家。
▲图为2011年钱七虎主导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
“把更好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几十年来,钱七虎倾心育人、提携后学,培养了一大批矢志强军报国的科技创新人才。
熟悉钱老的人都知道,他有一项不成文的“规矩”:每年举办一场特殊的“学术民主生活会”。会上,老中青科研人员“三代同堂”,围绕学术前沿或科研难点展开讨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在他领军的团队里,70%的科研项目由年轻人担纲完成。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现有的9个专业委员会中,有5名中国学者担任主席。
▲图为钱七虎与外国专家交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于中国在世界防护工程领域的实力,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前主席J.A.Hudson教授评价说:“无论是理论岩石力学,还是地面、地下岩石工程方面,中国正在引领全世界。”
聂海胜
聂海胜,男,汉族,湖北枣阳人,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现任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他是矢志报国、三巡太空的英雄航天员。1998年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刻苦训练,圆满完成基础理论、专业技术、任务模拟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各项考核。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与同乘组航天员密切配合,实现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顺利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2021年6月,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57岁再上太空,圆满完成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任务,在轨驻留3个月,精心组织空间站两次出舱活动,有效检验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能力,实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他一心只为飞天,始终用遨游太空的壮丽航迹书写对党的无限忠诚,是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无数奋斗者攀登者的代表。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2005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荣获“一级航天功勋奖章”。
从放牛娃到飞行员
1964年10月13日,聂海胜出生在湖北省枣阳县杨垱镇西北边缘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庄。
因为家里贫困,母亲身体虚弱,奶水不够,姐姐们抱着他,隔三差五地央求有奶水的嫂嫂和婶婶,才把他养活。
和许多男孩子一样,聂海胜从小就向往军营。他爱看打仗的电影,喜欢听部队的军歌。有一次,正在放牛的聂海胜看到天上一架战斗机飞过,他激动地追着飞机的轰鸣声跑了好久,从那一刻起,他有了属于自己的梦想,长大当兵,当飞行员!为了这个梦想,他更加刻苦地学习。
1980年6月的一天,正在上初中的聂海胜突然接到母亲捎来的口信,说他父亲胃疼得厉害,聂海胜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里跑。可是等他跑回去时,胃壁严重溃烂穿孔的父亲已经被人用板车从医院拉回来了,父亲就这样匆匆走了,没来得及看儿子一眼……
父亲的去世,让本来就很艰难的家境雪上加霜!从此以后,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她没日没夜地操劳,养猪、喂鸡、种地……
聂海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决定偷偷辍学。初三那年,他背回书包,向妈妈撒谎说学校放假,扛起工具就去田间干起了农活。
母亲得知真相后又是心急又是心疼,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反复劝说,聂海胜才终于回到学校。
重返课堂的聂海胜在学习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终于从数百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个从镇中学考入县一中的学生。
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学校为聂海胜申请了救济金。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高中每年假期,聂海胜就去搬木材、装茶叶、下地干活,一个假期能挣十几元钱。
高中离家远,坐车回家要八毛钱,第一次放假回家,聂海胜站在售票口却又舍不得买票,于是他决定走路回家。刚走出去一段,又怕把妈妈做的布鞋磨坏,就脱了鞋赤脚赶路,30多公里路程,一直到天黑他才折腾到家。
聂海胜的高中同学说,虽然跟他睡在一个通铺上,但大家都不知道他早晨什么时候起的床,晚上什么时候睡的觉。有时就寝铃响后,看到他钻了被窝,但熄灯后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悄悄起床躲在路灯下学习去了。
啥也不想,只管飞!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2年秋,空军某部队到枣阳一中的招飞,聂海胜积极报名。经过层层严格的身体筛查和考试,他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航校学员。
1983年6月,他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聂海胜还记得:在离家到航校报到的火车上,部队为每个人发了半斤糖果。他说:“我带着甜蜜走向部队,是部队让我这个苦孩子,有了光明的前途。”
然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空军飞行员,离不开掌握大量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更离不开艰苦的体能训练。凭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精神,聂海胜掌握了过硬的技术,成为飞行大队第一个放单飞行的学员。
一次,教官让他给大家讲一讲飞行体会,一向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啥也不想,只管飞!”
1989年5月,聂海胜被分配到某空军作战部队任歼击机飞行员。聂海胜在刚当上飞行员一个月就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1989年6月,聂海胜开始试飞新型歼击机。试飞不同于以往的飞行训练,每次试飞都要需要把飞机的某项指标飞到极限值,这意味着极大的危险!
在一次试飞中,当他不断加速向高空飞去的时候,突然座舱外一声爆响,飞机开始剧烈抖动,霎那间,飞机减速、高度下降、舱内温度急剧升高。
凭借过硬飞行的技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一面向地面塔台指挥部报告,一面镇定自若地尝试排除故障。然而,急速下降的飞机造成巨大的过重负荷,压迫得他整个身子动弹不得,几乎就是在不到1秒的时间,他果断做出判断,按下了弹射按钮。
降落伞打开的瞬间,聂海胜驾驶的那架试飞机就在他身后一百多米的山沟里起火爆炸了,聂海胜几乎被震晕过去。由于反应及时、处理得当,在试飞机坠毁的最后时刻他牢牢记住了各种仪表数据,为科研人员做机型改装提供了关键参数,聂海胜被记三等功。
在做飞行员的15年间,他先后驾驶过初教6、歼五、歼六、歼七4种机型,创造了安全飞行1480小时的好成绩。聂海胜作为中国最顶尖的歼击机飞行员已经具备了高超的飞行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一个比驾驶歼击机翱翔祖国蓝天更具挑战、更令他兴奋的任务,正在前方等待着他……
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1996年,因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从最优秀的飞行员中招募航天员。他毅然决然报名,并在报名表中写下:“选不上我,我毫无怨言,但是如果不敢挺起胸脯去应选,我会为自己感到羞耻!”
挑选航天员到底有多严格?严格到我们难以想象。首先是看档案根据身高、体重进行初选。入围后,所有人员都要进行体检,体检程序十分严格,不仅要进行常规检查,连皮肤、牙齿、语言等都要查到!更有精细的医学检查和航天生理检查。
聂海胜凭着过硬的素质一一过关,1998年,34岁的他成为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
为了啃下40多万字的飞船飞行操作手册,他几乎没有出门逛过街,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在模拟仓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反复读仪表、按旋钮、操作仪器,开着灯练熟了,他就把灯关了摸着黑练,练到所有的动作成为肌肉记忆,练到看球的时候把自己的膝盖当成“紧急营救”旋钮狠狠按下去。
按照要求,航天员的理想体重是65公斤左右,可聂海胜体重74公斤,航天员不能吃药和节食,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大运动量锻炼。于是聂海胜除了每天跟大家一起参加常规训练之外,还要加班两三个小时锻炼,无论寒冬酷暑,他一天也没有间断过。最终,在不影响体质的前提下,聂海胜成功减重7公斤,使身体保持在标准状态。
低压缺氧训练中,低压氧舱以每秒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氮气在血管中乱窜,一旦造成血栓可能危及生命,可聂海胜每次都坚持在舱内待30分钟。
跳伞训练中,聂海胜竟然仅用8天就完成了一个空降兵一个月才能完成的训练任务。失重训练中,俄罗斯助理教练都在机舱里呕吐不止,聂海胜却镇定自若。
超重训练中,胸背仿佛有80斤的大铁锤挤压着,教材要求训练时间不少于60秒,聂海胜硬是坚持到了80秒。
头低位卧床训练中,整整五天,聂海胜保持着脚高头低的姿势躺在床上,吃饭喝水都要靠嘴和胃的吸力完成,时间久了头部充血,眼睛刺痛,一站起来,血“哗”的一下全从头顶流到脚底。
还有训练要求航天员适应弹射盖的超大震响,有把耳膜震破、造成终身残疾的风险……这些考验的难度之大,普通人完全无法想象,可聂海胜全部挺了过来!
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聂海胜位列首飞梯队。虽然这次没有上天,但他拥抱着太空归来的杨利伟,依然激动得眼泛泪光……他离航天梦越来越近了!
两年后的2005年10月12日,伴着清晨霏霏的飘雪,神舟六号即将问鼎苍穹,这一次,聂海胜和费俊龙一起出征太空!
“在太空飞行的5天里,每当飞临祖国的上空,不管白天或黑夜,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往下看。因为只有那里最让你牵肠挂肚,只有那里是你的根。”聂海胜凯旋后,这样动情地说。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号航天员出舱后向人们敬礼,左起:张晓光、聂海胜、王亚平
2013年6月,聂海胜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队友王亚平说:“聂师兄就像是我们乘组里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什么都不怕。”
57岁再上太空
自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以来,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备份;神六、神十,他两度飞天,2021年,57岁的他带着全国人民期待和重托,再次叩问苍穹!
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员是从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员中选出的,但由于第一批航天员年龄较大,必须要提高系统训练的强度,以确保他们能适应太空环境。虽然已经年近六旬,但聂海胜为祖国航天事业拼搏的心仍然年轻!
他知道每次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的选拔,都是“从零开始”,即使执行过航天任务,面对新一轮的航天员选拔,年龄最大的他更没有捷径可循!
聂海胜顶住了压力,得益于他在生活中近乎“自虐”的自律,坚持锻炼和控制饮食,时刻以航天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很快适应了训练强度和节奏,表现优异,最终入选。
聂海胜的履历十分光鲜,标签也很多,博士、少将、57岁、指令长……这些标签随便一个都可以“吹一辈子”,但聂海胜却不,他口中最常提到的身份是“航天人”,不管自己有多大成就,有多少荣誉加身,他总是说:“航天员状态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飞天。”
矢志奋斗、奉献祖国他们完美诠释为国为民、执着坚守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的中国精神他们是国家栋梁,是民族脊梁!
矢志奋斗、奉献祖国
他们完美诠释
为国为民、执着坚守
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的中国精神
他们是国家栋梁,是民族脊梁!
文章来源:共青团中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