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大早赶晚集:苏联/俄罗斯轮式步兵战车的发展悲剧
今天要谈的话题是苏联俄罗斯轮式步兵战车的发展道路。
很多朋友对本人8月24日《安上这个新炮塔“回旋镖”步兵战车算是给毁了》一文中的某些观点表示很有兴趣,并希望本人对苏联和俄罗斯轮式步兵战车的发展历史进行一个总结和概括。其实苏联和俄罗斯的轮式步兵战车的发展完全可以用悲剧来形容,具体表现就是——起大早赶晚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研制了BTR-60轮式装甲输送车,该车采用8×8底盘,配备一座机枪塔,安装14.5mm KPVT机枪和7.62mm PKT机枪各一挺。别看这个BTR-60只装枪没装炮,但KPVT机枪恐怖的威力足以与北约军队的20mm机关炮相媲美。这款10吨级的轮式装甲车机动性强,防护和火力也不弱,绝对是披着装甲输送车外皮的步兵战车。
苏联轮式装甲车发展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经过BTR-70的过渡,在上世纪80年代推出了全新的BTR-80装甲输送车。通过对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改进,BTR-80的性能有了不小的提高。不过动力舱后置的缺点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这也造成了其作战性能始终不够理想的缺憾。
同样是在80年代中期,北约方面已经意识到以德国“狐”式和法国VAB为代表的6×6轮式装甲车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并在技术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这是80年代中期,德国莱茵钢铁公司交付荷兰军方测试的轮式装甲输送车样车。可以看到这是一辆在“狐”式装甲车的基础上发展的型号,增加了一个传动轴,使其行动部分变成8×8,极大提高了承载能力和改型潜力。
而瑞士莫瓦格公司则在这方面走的更远,他们推出的“皮兰哈IIIC”样车采用了10×10底盘。不过测试证明,这种底盘长度太大,造成转向不变,而且传动机构过于复杂,故障率较高,更加要命的是造价非常昂贵。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极大影响了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进程。1999年6月12日凌晨4时30分,200余名俄空降兵搭乘20多辆BTR-80装甲输送车,七个半小时内从波黑强行军500千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了科索沃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在这次让北约颜面尽失的行动中,俄军尽情展示了BTR-80的强悍机动性能和独立作战能力。
受到如此强烈的刺激,美军表示这个实在不能忍。迅速引进瑞士莫瓦格公司“皮兰哈III”8×8轮式装甲输送车的技术,稍加改进就在2002年开始装备美军摩托化部队,并将其命名为“斯特瑞克”。并在2005年成立了以该装甲车为主要装备的斯特瑞克旅,这种轻型装甲部队具有比以往任何装甲部队更高的战术机动能力,更先进战场情报的获取能力。
“斯特瑞克”8×8轮式底盘承载力非常强,以其改进型M1128轮式突击炮为例,战斗全重20吨,搭载一门M68A2型105mm线膛炮。能够有效对抗第二代主战坦克,并能为本方提供火力支援。
有美军在前面做榜样,世界各国纷纷跟进,一时间大批8×8轮式装甲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特点就是战斗全重都达到了20吨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8年法国陆军装备的VBCI步兵战车。
该车配备一座单人炮塔,主要武器是25mm机关炮。不过这种传统的炮塔底部有吊篮,上面需要有一名炮手随炮塔运动进行操作。这样就极大影响了这种步兵战车的载员舱空间。
因此,为了避免影响载员舱的空间,很多装甲车都不得不选用吊篮外形较小的炮塔,而这样做又影响到了火力强度。可以看到当时不少8×8轮式装甲车都装备的是小型机枪塔,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装。
2013年,德国陆军开始装备一种新型8×8轮式装甲输送车——“拳师犬”。该车延续了德军对装甲输送车的独特理解,不仅随车的10名士兵携带各种随身武器,还在车内额外装了一挺MG3通用机枪和五具“铁拳”反坦克火箭筒。这种强大的装载能力就对装甲输送车的内部空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随着单兵防护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作战装备普及,单兵占用的车内空间比以往要多不少。宽大的车内空间成为装甲车辆的硬指标。
而此时又一个高科技武器诞生了,就是顶置无人遥控炮塔。这种新型炮塔不占用宝贵的车内空间,集成化和自动化水平都非常高。最初这种炮塔装备在“美洲狮”履带式步兵战车上,但很快德军发现这种高科技炮塔完全就是给轮式装甲车定做的一样。赶快给刚刚装备的“拳师犬”装上进行测试,发现效果非常好,于是将部分“拳师犬”进行升级,变成“拳师犬-美洲狮”轮式步兵战车。
这是安装了顶置炮塔的装甲车内部照片,可以看到两名操作人员坐在炮塔底部,通过操作台对炮塔进行遥控。以往那个巨大的吊篮不见踪迹,车内空间无形之中增加很多。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的世界很无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队陷入长达20年的停滞状态。俄军发现BTR-80只是够用,却远非好用。由于设计时过分追求低矮,造成视野不良,随车步兵不得不坐在车顶担任警戒任务,这也成为了俄军的一道风景。
为了打开外贸市场,俄罗斯研制了BTR-90步兵战车。BTR-80低矮的底盘完全无法容纳BMP-2的炮塔,设计师不得不把车体前部增加了10多厘米,造成了“长脖子”的特别外观。
俄罗斯研究机构很敏锐地认识到,顶置炮塔很重要,于是集中了所有的人力物力进行攻关。这款炮塔也成为了近年来俄罗斯少有的技术突破,几乎安到了所有新型装甲车辆的上面,可谓独领风骚。
然而,本人要说的是,长达20年的全面停滞不是一个新炮塔就能赶上的。在研制“回旋镖”时,俄国人悲哀地发现竟然没有一台合适的发动机,只能购买德国利勃海尔挖掘机上的直列六缸发动机,将功率调高到700马力凑合用。这种外形巨大的发动机直接导致了“回旋镖”的庞大体形,并使炮塔靠后,挤占了不少载员舱空间。至于国外标配的“麦弗逊”悬挂,俄罗斯完全没有技术积累,只能继续沿用老式的双横臂悬挂。
在“军队2017”论坛现场亮相的“回旋镖”安装了一个BMP-2升级版炮塔,这种带吊篮的双人炮塔让本来就不宽敞的载员舱更加憋屈。其原因就是俄军窘迫的财政状况根本不能大批量装备顶置炮塔,所以才不得不这样凑合。要追赶对手就要经费,但有限的钱还要维持现有的军队规模,这就导致了一个无法解脱的恶性循环。
很早就摸到8×8轮式装甲车的门槛,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领悟其中的精髓,这可能就是苏联和俄罗斯在轮式步兵战车发展道路上最大的悲剧。
本人是原SC军事贴图区版主hawk26,为大家提供原创军事内容,感谢大家收看。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搜索“hawk26讲武堂”微信公众号,可以关注收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