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进2S9“秋牡丹”自行迫榴炮 苏联学习法国的经典案例
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影师的镜头,在俄罗斯国家军事历史博物馆参观。
这次要介绍的是俄军现役的2S9“秋牡丹(Nona)”120mm自行迫榴炮,采用BMD伞兵战车加长型底盘,每侧负重轮从五个增加到六个,从结构上分为驾驶指挥舱、战斗舱和动力舱。配备一门2A60型120mm后膛装填迫榴炮,可以直射或曲射,最大射速6~8发/分。
1954年,法国MO-120-RT-61型120mm迫击炮开始列装,很多西方国家纷纷采购。这种迫击炮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线膛身管,极大提升了精度、射程和威力。苏联对这种先进的迫击炮非常重视,并搞到样品送交中央精密机械工程研究院(TsNIITOCHMASH)进行测试。经过测试发现,这种迫击炮弹通过旋转来稳定,去掉了普通迫击炮弹不具备杀伤力的尾翼,改变炮弹线型,120mm迫击炮弹相当于普通152mm迫击炮弹的威力。
中央精密机械工程研究院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法国线膛迫击炮也存在着缺点。装填时必须将炮弹弹带上的刻痕对准炮管的膛线,影响了装填速度。于是苏联炮兵专家决定独辟蹊径,采用常规的后膛装填方式。在空降兵马尔格洛夫将军的推动下,2S2“紫罗兰”进行了改装,将2A32型122mm榴弹炮更换成D-64型120mm后膛迫击炮。由此诞生了“924工程”,这是苏联120mm自行迫榴炮的首次尝试。
然而,2S2没有最终服役,因为BMD-1的底盘无法承受122mm榴弹炮的后坐力,2S2的失败直接导致“924工程”的下马。然而,苏联设计师并没有放弃120mm迫榴炮的尝试,在BTR-D伞兵输送车的底盘上加装了一座配备2A51M型120mm后膛迫击炮的炮塔。这座炮塔可向左右旋转35°,如果切换手动操作可以旋转360°。
1981年,2S9“秋牡丹”开始正式列装苏军部队。在曲射模式下,可以发射任何型号的120mm迫击炮弹。直射模式可以发射特殊的破甲弹或高爆榴弹,打击敌方装甲目标或土木工事。
博物馆中的2S9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炮管内焊了一截钢管,使之不能再发射炮弹。如果需要恢复发射能力,需要更换炮管。2S9战斗全重8.8吨,空投时重量为8.2吨,车组4人,铝装甲,最厚16mm,发动机功率240马力,最大速度60千米/小时,浮渡速度9千米/小时,续航距离500千米。可携带40发炮弹,空投时车内只能携带25发炮弹。
站在车顶,可以看到炮塔之前车体中央为驾驶员,左侧为车长。
驾驶系统采用传统的操纵杆,前方有仪表盘。
驾驶员右侧的操纵杆。
驾驶员前面有三个潜望镜,用来提供必要视野。
驾驶员左侧的控制面板。
车长位于驾驶员左后方,有两个潜望镜和一个周视潜望镜。
周视潜望镜旁边的控制开关。
车长左侧是电台。
驾驶员的右后方是弹药架。
站在炮塔顶部向后,可以看到车顶有两个半圆形舱盖,炮长位于炮塔的左侧,而装填手在右侧。
炮长站位,配备周视瞄准镜和直射瞄准镜。右侧黄色的是2A51M主炮。底板上可以看到放倒的车长座椅靠背。
2A51M采用螺式炮闩,从结构上类似榴弹炮,但膛压较小,结构比较单薄。炮塔右侧内部安装两个压缩气瓶,用来吹除身管内的残余气体。
装填手位置,这里设备较为简单。
2S9“秋牡丹”的成功,带动了牵引式迫榴炮的列装。2B16牵引式迫榴炮,绰号“秋牡丹-K(Nona-K)”。
2S9“秋牡丹”性能出色,但只装备空降兵部队,而苏联陆军还使用着120mm牵引式迫击炮。开始为陆军研制相应的“秋牡丹”型号,考虑到陆军装甲车辆的特点,采用BTR-80轮式装甲车底盘取代之前的BTR-D。1991年,2S23“秋牡丹-SVK”开始列装俄罗斯陆军,作为营属支援火力。
这是拖曳版2S23,是紧急情况部的装备。结构非常简单轻便,可以通过直升机运输,可以用于扑灭山区火灾,或炸掉河流中的冰凌。
俄罗斯最新型的120mm迫击炮就是这款2S31“维娜”,采用BMP-3步兵战车底盘,2A80迫榴炮,备弹70发,战斗全重19.8吨,车组4人。发动机功率400马力,最高速度70千米/小时,浮渡速度10千米/小时,续航距离600千米。车上有特殊设备可以补偿射击后车体的晃动,这样就能够不改变瞄准参数的情况下进行连续射击。空降兵希望能够研制BMD-3伞兵战车底盘的“维娜”,以替换现役的2S9“秋牡丹”。
本人是原SC军事贴图区版主hawk26,为大家提供原创军事内容,感谢大家收看。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搜索“hawk26讲武堂”微信公众号,可以关注收听,谢谢!
使用苹果的各位壕,请点这个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