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G41(W)步枪 华人收藏的二战德国半自动步枪制造巅峰
如今,海外华人依据所在国的法律合法持有一些枪械,或作为自卫武器,或作为爱好收藏,已经成为一个潮流。
这是美籍华人KUN收藏的一支德国沃尔特G41(W)步枪。在1940年德国陆军军械局(HWaA)提出半自动步枪的设计要求:1.枪管不可开孔用于导气;2.枪械表面的任何部分都不会随枪机运动;3.在自动循环方式失效时,可以采用类似毛瑟98k步枪那样进行手动装填。毛瑟和沃尔特分别提交了G41(M)和G41(W)样枪,以供德军进行测试。
这两款样枪,只有毛瑟G41(M)完全符合德国军械局的设计要求,但是由于这三条要求过于理想化,造成G41(M)较重且内部结构极其复杂。二战后,美军对缴获的G41(M)进行测试后,评价认为:精度属于平均水平,由于后坐力较大,且设计中并没有对后坐力进行优化,因此射击时较难控制。图为毛瑟G41(M)样枪。
二战中,约有6000支G41(M)和12~14万支G41(W)装备德军,绝大多数的G41步枪被投入到苏德前线。经过残酷的东线战场洗礼,能够完整保留到战后的G41已经是凤毛麟角。
KUN收藏的这支G41(W)步枪是1943年Berlin-Lubecker Maschinenfabrik制造的,与之前展示过的G/K43为同一生产商,口径7.92×57mm,枪管长546mm,空枪重4.9千克,采用十发固定弹仓供弹。枪托底板为钢制,完全将枪托包裹住,能够经受粗暴使用。
相比毛瑟中规中矩的设计,沃尔特公司直接抛弃了德国军械局设计要求中的后两条,极大简化了内部结构。采用丹麦枪械设计师索伦·邦(Søren H. Bang)的枪口集气式自动设计方案,利用枪口剩余的火药燃气,推动环形活塞带动活塞杆推动枪机向后运动。
话说这位枪械设计师索伦·邦,姓氏就带有枪声“BANG”,真是很奇妙的感觉。
枪口装置特写,柱状准星固定在集气装置上方。
这支G41(W)步枪的每个零件均有陆军军械局验收钢戳(WaA214,鹰+214),以及枪号585。准星座后方有横向纹路,用来防止反光影响射手瞄准。
G41(W)步枪安装刺刀后的样子,特立独行的沃尔特后来在G/K43上甚至取消了刺刀座。
拉机柄在机匣的右上方,机匣尾部是保险。
机匣左侧的铭文,该枪的型号,1943年制造,枪号585。
该枪采用十发固定弹仓供弹,由于弹药较多,弹仓底部突出于护木,看起来像是可拆卸的弹匣。
机匣右侧有一个小的鹰徽,这是试射检验合格的钢戳。相对于其它的G41(W)步枪,KUN收藏的这支步枪在机匣前端配备有ZF 41瞄准镜安装导轨,因此这支步枪具备改装为侦察步枪的潜质。
配备ZF41瞄准镜的98k卡宾枪 竟然是世界上第一款“侦察步枪”
安装ZF 41瞄准镜的G41(W)步枪。
机匣尾部上方的陆军军械局验收钢戳和枪号。
空仓估计状态下的枪机,可以看到枪机和机匣上的加工痕迹。枪机上同样有军械局验收钢戳。
枪托采用层压木制造,尽管比普通木材要更重,但是更节约宝贵的木材资源,同时强度更好,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该枪作为德国半自动步枪加工质量的顶端,相较于大量采用冲压和铸造件的G/K43,G41(W)几乎全部采用铣削件装配而成,十分美观。
空仓挂机状态,可以通过抛壳口看到弹膛,弹膛上方一点就是活塞杆。
该枪采用U形缺口照门,但缺口深度较小。
活塞杆伸出时的效果,相对于现在的活塞杆来说,G43(W)的活塞杆真是非常粗壮。
层压木枪托上同样有陆军军械局验收钢戳和枪号。只不过因为材质不同,采用烙印方式。
至今这些标识都非常清晰,通过这些标记可以知道,这支步枪每一个零件都同1943年刚出厂的一样,并非后来组装成的回收枪。
弹仓地板和扳机护圈,这里是冲压件,也是整支步枪中罕见的几个冲压件之一。
扳机外形非常优美,射击时手感颇佳。
拆下集气装置的外壳,可以看到内部的环形活塞,紧贴在枪管上方的就是活塞杆。
集气装置分解状态,由于准星座固定在集气装置装置上,所以分解维护次数多了,很可能会影响该枪的精度。
G41(W)不完全分解状态。
本人是原SC军事贴图区版主hawk26,为大家提供原创军事内容,感谢大家收看。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搜索“hawk26讲武堂”微信公众号,可以关注收听,谢谢!
使用苹果的各位壕,请点这个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