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火箭炮发展简史:初期改进为主 自行研制63式火箭炮堪称神器

hawk26 hawk26讲武堂
2024-09-07

朝鲜战争表明,火箭炮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有效的火炮类型之一。


所以在冷战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度重视火箭炮的研制和发展。随着对现有装备的改进,还积极研制新型火箭炮和弹药。本文将介绍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火箭炮的研制和发展。

本文为俄罗斯作家林尼克·谢尔盖撰写的《中国火箭炮》系列的第二部分,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由于作者的局限性,其中存在某些错误,本人在翻译过程中并未进行处理,并不代表证实或赞同其观点,仅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全文4000字,19张图片。

BM-13N火箭炮


博物馆中的BM-13N火箭炮。

直至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陆军火箭炮团都装备着以美国斯特瑞克US6卡车为底盘的BM-13N火箭炮。尽管这违反了当年《租借法案》的条款限制,但此时冷战随时可能演变成热战,因此没有人对此感兴趣。

1952年,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企业建立了M-13-U火箭弹的生产线。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生产的M-13-UK-1火箭弹减少了中国对苏联火箭弹的依赖。

斯特瑞克US6在当时是一款非常出色的卡车,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不仅立刻停止向苏联提供这种卡车,还要求归还大部分正在运行的US6。


BM-13NN火箭炮,采用吉斯-151卡车底盘。

为此,苏联在1949年开始以吉斯-151(ZIS-151)卡车底盘,生产BM-13NN火箭炮。1958年,以吉尔-157(ZIL-157)卡车为底盘的BM-13NM火箭炮投入量产。1966年,以吉尔-131(ZIL-131)卡车为底盘的BM-13NMM火箭炮开始列装。

在中苏交恶停止军事技术合作之前,苏联已经向中国提供了一定数量的BM-13NN和BM-13NM火箭炮。1959年,中国开始在解放CA-30卡车(吉尔-157的中国仿制型)底盘基础上,研制了50式火箭炮。1961年,中国的喀秋莎火箭炮生产达到顶峰,当年交付了170辆。50式火箭炮的平均年产量达到150辆,一直持续到1967年。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军队都在积极使用这种二战时期就研制成功的“喀秋莎”。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火箭炮还处于战备库存状态。

由于中国陆军已经装备了更先进的火箭炮系统,以及BM-13系列火箭炮严重落后,中国试图对“喀秋莎”进行改进,让它再次焕发青春。


74式火箭布雷车。

1974年,中国在BM-13NM的基础上,研制成功74式样火箭布雷车。并为其研制了新型超口径火箭弹,外形酷似苏联的M-31火箭弹。

74式火箭布雷车可以携带10枚火箭弹,战斗状态全重8780千克。在公路上最高行驶速度可达40千米/小时,土路上不超过15千米/小时。

74式火箭弹前部采用外径284mm,重量110千克的超口径弹头,内部容纳10枚72式塑料壳反坦克地雷,火箭弹长2470mm。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74式火箭布雷车。

距离1500米,一辆74式火箭布雷车可以15秒发射所有火箭弹,铺设一个180×200米的雷场。随后,又为其研制了83式火箭弹,重127千克,最大射程3500米。

74式火箭布雷车直至21世纪初都在中国陆军服役,远远超过了基本型的“喀秋莎”。这种火箭布雷车后来被79式所取代。

58式火箭炮

在通过许可证生产苏联武器装备的同时,中国还研制了自己的火箭炮系统。1958年,58式多管火箭炮进行了测试并开始装备,该火箭炮发射美国M16型114mm火箭弹。与M8型4.5英寸(114mm)航空火箭弹不同的是,M16火箭弹在飞行中通过与弹丸轴线倾斜一定角度的八个发动机喷嘴,来形成自转保持飞行的稳定。M16火箭弹长787mm,重量为19.3千克,包括2.16千克推进剂和2.36千克的高爆炸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hawk26讲武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