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脉真义<二>·学医必修课:开悟经典(全)

网络 大医至简倪海厦 2023-07-01

研究经脉的意义,并不在于著书立说扬名立万,而是为了更合理的去治疗,能够展现自然而然的疗效。

否则,去他妈的经脉,吃撑了才去研究这玩意儿。

在中医这条道上,那么多的大师,那么多的方式方法,其实跟着人云亦云,足够混吃混喝几辈子的。

但我不想糊涂和被糊涂。

道无鬼神,至少,经脉的真义,不能寄托在鬼神和幻觉上面。

说了半天,经脉经脉,经是什么?脉又是什么?

还是先把内经所言的脉搞清楚吧。

在内经《灵枢•邪客篇》里,上古之人把人与天地去相应,他们认为:“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䐃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内经思想认为人体的关节与年月日时相关,人体的脏腑器官与情志和节气相关,人的肩膝等大的关节骨类似于自然界的高山,小的关节骨则类似于自然界的小山,人的腋窝腘窝等凹陷和缝隙处则类似于自然界的山谷,人的毛发类似于自然界的草丛植被,人的筋膜则类似于自然界的树林,人的肌肉则类似于土壤和一个个城镇,土壤是动植物生长的地方,城镇是人类生活的地方,人体的血液循环类似于自然界的河流,河流由地下的涌泉和高山流水形成,涌泉和雪山融化之水又是大气斡旋所致,而人身上的血液循环也是由卫气在推动。

这就是古人的法天则地思想,读懂了邪客篇这段文字的人,再去看人体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一幅画面:天空、大地、日月、星辰、风雨、气候、峻岭、山峦、草木、树林、河流、城镇……

在睿智的古人眼里,人体就是一个国家。

所以北宋时期范仲淹会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为范仲淹是一位政治家,眼界思维格局这些肯定跟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在他看来,治理国家,等同于治理病患。

既然古人把人体看做一个国家,就必然涉及思维模式。在2015年10月召开的重庆立新七针学术年会上,我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多位学员讲课时就特别强调了思维模式的重要性,虽然那时候解读内经在某些方面认知还比较模糊,但我很清晰的指出要把经脉当作一个国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来看待。




作为一个国家,除了领导者的思想方针政策之外,最最重要的,无非就是物资了。物资匮乏则国家的发展将举步维艰,甚则发生动乱,再甚则亡国。而物资自己没有腿,需要通过运输分布到全国各地,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运输无非是水陆空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都各有其线路、运输工具和运送的物资,那就涉及到筹划、调控、调度、工作等各个方面。注意,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这水陆空三条运输路线其实只是一条,都归交通部管,无论出发地是哪里,都是为了把物资送达目的地,运输线路就是一个国家的经脉。

在《灵枢•根结篇》里,古人指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这就是内经思想里非常重要的开阖枢理论。放到国家层面去看,开就相当于运输线路,阖就相当于物资,枢就相当于交通枢纽。运输路线混乱无章,物资就很难顺利送达目的地;运输路线虽然清晰规整,但交通枢纽出了问题,南来北往不通畅,也无法将物资顺利送达目的地;如果物资匮乏,即便运输线路和交通枢纽都正常,也满足不了需求。事实上,运输部和交管部本身也离不开物资的滋养,在物资匮乏的状态下,自己也会陷入瘫痪之中。

放到人体上来看,太阳阳明少阳是人体最长的三条阳经,这三条其实只是一条,发源地都是眼睛(内经称之为命门),相当于一条穿行了整个国家的生命河流。开就是经脉,阖是经脉所要输送的那些资源与能量,枢就是经脉纵横交错之处。经脉不畅,则资源能量就无法输送到目的地。而经脉不畅的主要原因,除了经脉本身出现问题外,更多的是由于枢纽出了问题。

内经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和气就是人体的资源,脏腑筋骨皮肉都受到血气的濡养,人就能够生存。犹如自然界的空气与水,无论在任何地方,缺了空气与水,生命就无法生存。

注意,我们现在是要解读内经的经脉,那我们就要回到内经时代古人的生活状态下去领悟古人的认知,才能明白古人眼里的脉是什么。

在上古时期,没有飞机和汽车这些交通工具,输送物资只有依靠人力肩挑背扛或牛拉马驮和木船装载。人和牛马是走道路,木船是行河流,道路与河流都分布在地面、丛林、群山之间,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地脉、山脉、水脉。很显然,能够将大量物资快速输送到全国各大主要区域里去的,只有河流,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陆路只是水路的延伸而已。




我们回过头再去看《灵枢•邪客篇》天人相应那段文字,稍微有点脑子的人立刻就恍然大悟了,人身上的交通路线,就是穿行在皮肤(植被)、筋膜(森林)、肌肉(城镇)、骨骼(峻岭山峦)之间的那些东西。

什么东西?

有的人认为中国古人不懂解剖,那是这些人不了解中国历史。古人不可能不懂解剖,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大人们动辄就将犯人千刀万剐车裂肢解腰斩烹煮,所以无论死人活人,详细的组织结构都见得实在是太多了,人体的皮肤肌肉筋膜骨骼五脏六腑之间有些什么东西,一目了然。

无非就是神经,血管,以及气,血,津,液之类。

《灵枢•经脉篇》对人体的结构是这样说的:“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纲,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干的意思是支架,也就是骨架;营是指遍布全身的血管;筋是指神经。

营为什么理解成血管呢?那要从这个“营”字来理解,营可以理解成经营,辐射四面八方并且有来有往有进有出的循环才称得上是经营,显然,人身上只有血管才符合这个条件。并且内经还说了“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如果没有血气充盈血管之中,血管就是瘪的,也就谈不上营行,而人体的血气来源正是自然界的水谷气。

筋为何理解成神经呢?人体身上起着提纲挈领作用的就是神经,是为纲。其实《灵枢•经筋篇》里的十二经筋讲的就是神经,并不是肌腱筋膜,但是中医界普遍的都把十二经筋理解成了筋膜肌腱韧带,确实有点张冠李戴。内经的筋,有两层意思,在不同层面所指不同,其一是指筋膜肌腱韧带之类,归足厥阴所主,另一是指神经,归足太阳所主。这篇文章是讲经脉的,就不多说经筋了,以后有时间我会有理有据的把经筋详解一下,大家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说经筋是神经。

因此,经脉篇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正是中国古代的人体解剖图。





内经里多处提到经脉是“常动不休”的,并且说人饮食之后气化成为血,行于经隧,名叫营气。隧是指空心的管状物,也应该是指的血管。

《素问•举痛论》认为经脉是循环的:“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灵枢·海论篇》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篇》则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人体里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也就只有血液循环了。

《灵枢•动输篇》则指出: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随着呼吸而跳动,人体里符合这个描述的,非血管及血液莫属了。

《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讲的经脉的结构,从这句话来分析,人体符合这个描述的,也只有血管了,经脉是大血管,络是小血管,孙就是毛细血管。

综上所述,内经所说的脉,显而易见就是指血管和血管里的血。

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当然有啊,第一,血管的构造与河流根本就不一样,血管里流淌的是血液,而河流里循行的是水,将二者相提并论岂不荒谬至极?第二,血管有千万条,为何经脉只有十二条?又为何是如此的分布走向?

呵呵,其实这根本不算什么问题,我也是属于非常善于寻找别人破绽的那种家伙,在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了各种不服,而且传销路上压根儿不会出现我的身影。正所谓无利不起早,世界上可做可行的事儿多了去了,我为何一直把自己耗在内经上面?实在是因为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在解读内经的这些年里,我最初也跟现在的很多人一样蔑视内经,甚至比绝大多数人都还要刁钻,曾不断的从各个角度去逆向思维,试图否定和颠覆内经的那些观点,但是无数次我都被内经打脸,除了发现几处错别字让我觉得自己好像还有点儿能耐,其余的认知方面,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根本就像个傻子,好在我还有自知之明,最后只能乖乖的对内经行五体投地礼,除了被征服,就只有去弘扬了。

内经思想有援物比类和取类比象之说,这是古人法天则地的思维模式之一。所谓取类比象,就是引用自然界里跟人体类似的某些现象和形态,去解读人体生命。即内经所言“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看到血管是血管,河流是河流,只能看到两者不同之处,如果要想了解血管的规律,就只有依靠解剖去获得认识。而智者就能看到血管的分布状态跟自然界里的河流分布状态非常相似,就会顺着这条思路去研究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继而取来应用。





江河之流水或快或慢,潮涨潮落,冬季枯水夏季洪水,这些现象都是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变化来的。人体血气的旺衰缓急沉浮,除了自身的情志调控,就主要是受天地之气的左右。首先血气的来源是食物与水(地气)还有呼吸(天气),因此每个人生存之处的天地之气的状态,就决定了每个人血气的状态。其次,天地不停地变化着,天有日月交替斗转星移风雨雷电,地有春夏秋冬昼夜变换,人体血气的状态也不得不跟随这些变化而变化。

难怪内经会说“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在中国古代,国家领土上有十二条主要河流,分别是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漯水、江水、河水、济水、漳水,至于这些河流到底是现在的哪条河流,那不重要,斗转星移,早已物是人非了,我并不想去改变和创造古人的思想,我只需明白古人是把经脉当做河流在看,那我就可以看到现在的十二经水分布。

河流与血管形态上的这种相似也不是巧合,人活天地之间,跟自然界那些山川河流一样,其结构和分布状态,都不是由自己决定的,都是受到日月星辰阴阳五行的影响而定的。老天要让河流从西向东流,河流就不能从西往东流,老天只让你身高五尺,纵然你父母都是身高七尺,你也没办法长到六尺去。睿智的古人看懂了这个道理,所以才会讲“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人的脚当然不是正方形,这只是一种比喻而已,在古人看来,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的规律与大宇宙的规律是相应的。

经脉的“经”字,本义是指布匹的竖纱或编织物的纵线,也指线路和过程,比如经纬、经常、经过。

经与脉合在一起,形成的经脉,就代表了纵向分布的那些血管。

而较细的网络交错的那些血管,内经里称之为络,也叫络脉。更细的纵横分布的微细血管称之为孙,也叫孙脉。

《素问•调经论篇》说:“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指出了孙脉络脉与经脉之间的关系,孙络不畅,则络脉或盛或衰,继而六经波荡,然后阴阳倾移,导致人体发生病痛,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的认知。由于后人读不懂内经,直到两千多年之后,现代医学借助仪器分析尸体解剖和动物实验之类,经过一百多年的临床验证,才搞明白原来“微循环不畅是百病之源”,还是没能超越内经理论。

经脉为何分为十二经?

要解读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白:内经所说的经脉虽然是指人体的血管,但在古人的思维里,血管还不是经脉的全部!

如果血管和血液就是经脉的全部,那么《灵枢•邪客篇》把人体看做天空、大地、日月、星辰、风雨、气候、峻岭、山峦、草木、树林、河流、城镇……就完全是神经病患者眼里的世界观。

如果血管和血液就是经脉的全部,也就无所谓十二经脉以及任督二脉之说了,那样的话,经脉就纯粹是胡扯瞎侃,直接叫血管多简单啊,《黄帝内经》这本书,真可以一把火烧了。

如果血管和血液就是经脉的全部,中医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有西医足够。为啥?你看看医学界那么多挂着中医旗号却在推行西医理论疗法的名医,也能治愈很多的患者,那些所谓正统中医,往往都不如他们混得风生水起,还留着中医干嘛?

我在这篇文章的前面曾说过,中医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与弘扬,无论中药按摩艾灸还是针刺,每种方法依托医者自己对经脉的理解,都治愈了无计其数的病患,并且总结传承下来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与方法。很显然,中医一定有他非常独到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最独到的就是经脉了。

为什么说经脉不是经脉的全部?

经脉确实是血管,但血管其实只是经脉的载体,上面还承载了很多东西。前面我们说了,对于人类而言,天地人三合一才算是一个整体,血脉只是属于人气,所以经脉除了是血管,里边还包含有天地之气。因为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你不可能只考虑血管本身而忽略了天地之气对血管的影响。另外还有更重要的部分,那就是人类对经脉的认知与运用,认识经脉之后,通过经脉去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才是十二经脉真正的重要意义。

内经认为,食物水气之类进入人体之后,会被气化成营气、卫气、宗气三部分,然后运化至各部所需。其中宗气主要是维持人体呼吸功能;营气是以血管为载体,功能主要是濡养脏腑筋骨皮肉;卫气是以神经为载体,一方面充盈在肌肉之间和皮肉之间以及关节之间,保障血管有足够的空间顺利通畅循行,另一方面是令肌肉和骨关节活动自如。因此“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所谓仁,即濡养之意,《礼记》说“养之,长之,假之,仁也。” 营气虚则不仁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人体血液循环不好,或血虚,则血液就不能濡养脏腑筋骨皮肉。临床上有一些患者症见形体消瘦,手脚偏冷,面色淡白萎黄,口唇指甲色淡,不欲饮食等等,主要就是血虚所致。

用,当然就是指功能了,卫气虚则不用的意思是说如果卫气虚,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减弱或废用。诸如麻木、头晕、动作迟缓、四肢无力、失语、腿脚萎软、站立不稳等等,都跟卫气虚有很大的关系。临床上我们看那些中风半身不遂的患者,他们的血液血管是好好的,筋骨皮肉这些也是好好的,但就是不能动或功能不正常,大部分情况都跟卫气虚有关。

如果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其实质上,就是指气血两虚现象。但很多医生只知道血液循环的规律,对卫气的认知不足,甚至完全不了解卫气的循行和规律,所以他们通常所说的气血两虚,其实还是把主要责任归在了血液循环上面。营卫俱虚的情况是非常多见的,诸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足跟痛、关节炎、失眠、健忘、耳鸣、便秘、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炎、肾结石、胆结石、痛风、痛经、乳腺增生、妇科病、前列腺炎、胃溃疡、牛皮癣、脑梗、脑溢血、脏腑各种杂症、肿瘤、癌症等等,其实绝大部分都是营卫俱虚所导致的。

通常中医们所说的十二经脉,实际上只是营气这部分,并没有把卫气包括在内,所以临床上必然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也是为什么中医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抵御西学东进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卫气,虽然内经上讲得清晰透彻,但由于人类越来越远离了自然,就越来越读不懂内经,以至于内经之后两千多年下来,人们对卫气的认知一直是比较糊涂的,日用而不知。我也是偶然的从生活阅历和社会自然等角度读明白了内经的一些道理,虽然有些心得体会,但也无法几句话就把别人讲明白,以后有空了再慢慢写卫气。这篇文章是讲经脉,所以先话归主题,继续分析经脉的组成。

内经的经脉其实是由血脉、天地之气、思想统筹这三部分组成。

经脉是血管,是气,是统筹。

这句话并不矛盾,只不过是同一认知的三个层面而已。

医学界研究最多的就是血管了,当代人类对人体血液循环的了解程度已经非常深入了,但在天地之气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方面,研究得就相对比较少。懂得把思想思维运用到经脉上去临床的医者,就极其稀少。

天地之气和思想统筹,对经脉重要吗?

非常重要!

直接关系到经脉穴位的临床运用效果,内经所言“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医者针术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医者对经脉的了解程度。

可能你是中医身份,但你却不知人其实要依赖天地之气长养,所以临床上往往找不着北,于是只能跟着西医理论混,把人体解剖烂熟于心,把运动力学也了若指掌。但是,你所掌握的这些引以为傲的知识,虽然临床也好使,却只是天地人这个整体里面最小的三分之一不到的那部分。你虽然懂得按老师和针灸书上教的经验穴位去扎针,或按筋膜分布神经节点肌肉起止运动力学等等西医理论去针刺,偶然还发现其实随便扎扎也有效,针虽然也是一样的针,但你这不是真正中医的针。

而且无论你学得再多,很多病痛还是很难搞定,即使搞定了也容易反复,因为你缺乏对整体观的认知。

比如,让你仰头看夜空满天星星,你只能看到有数不清繁杂的小亮点。让你低头看河流山川,你也只能看到风景怡人,看个稀奇看个心情愉快而已,看了也白看。而真正中医思维,就能看到天空无计其数的星星里还有象的存在,广阔无垠的九州大地上还有形的影子,继而发现天地之间还有规律可循,并且借助这些现象和规律,为自己所用,一用就效若桴鼓。




所以凡是高明一点的中医,都知道要研究天文地理人事,掌握阴阳五行的运用。素问认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内经看来,万物的本质是阴阳五行,人类掌握了阴阳五行,万物的能量就能汇集到身上来。

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古代的圣人们正是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顿悟了天地之道,才把人体的经脉与天上的星象和地上的十二经水去相应。日月星辰的状态,决定了地球上的河流山川的分布,也决定了人体经脉的分布。这不是臆想,内经原文讲得非常明白“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六合是指上下和四方,一个立体的天地空间;九州是中国古人的地域概念,代表国家;九窍即人体的双眼、两耳、两鼻孔、口、生殖器、肛门,这些都是人体沟通外界之处;五脏即心肺肝脾肾,也包括了六腑在内;十二节指人体四肢关节,每肢有三节,共十二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九窍五脏四肢与九州大地一样,其分布和状态都是由天决定的。

古代没有电话和互联网,天下之大之广,消息很难迅速传播到异地他乡,但是那些懂得星象的人,通过观察天空发现星象有异常,就可以预知天下某地某处已经或即将发生什么事情。神奇吗?一点都不神奇,天地之间就是这么相互影响着,比如海边就多风暴,平原之地多物产,盆地就多雨水,高山上就寒冷或积雪等等。这些道理在人体上也是规律所在,比如领导丧着一张马脸,下属一看就知道他心情不好,言行就特别小心翼翼的,这都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这些天地之间的规律和现象,被古代的睿智者们领悟,就运用到了对人体生命的解读上面。类似理念在内经里有多处明示,诸如“见其色知其病”、“闻其声而知其形”、“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睹其位而知其所在”、“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察观标本根结而知其中”…

所以内经里所描述的经脉走向和那些曲折交错路线,从哪里到哪里,如何分布,哪些地方有什么穴位等等,并不是随随便便臆想出来的,都是由星象和地理决定的,即内经说的“天垂象地成形”。尤其在《灵枢•经别篇》讲得非常清楚:“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六律是指制度,内经思想的人体五脏与六腑之间,就类似君王将相与群臣之间的关系,君王将相们的思想政策,要由下边的群臣们去制定法规制度,再交给各地官员去执行。老天给人安置了五脏,那就相当于一个国家里掌管东南西北中地域的核心领导;老天给人安置了六腑,那就相当于国家核心领导下边的六个分管部门,他们根据上头的政策制定了六种制度,这六种制度是阴阳互补的;然后把这些制度下传到各个地方官员去执行。地方官员就是四肢各大关节,对百姓而言要想办好事情就必须打点关系,关节通过了,政策才能落实到老百姓身上。最后这项政策的治理效果如何,又要从百姓那里反馈给官员,官员再反馈给群臣和君王将相们。因此十二经脉分为阴阳六经,走向就是从脏腑到四肢,再从四肢回到脏腑。




关于穴位,《黄帝内经》虽然说人有三百六十五穴,但实际上整部内经却只讲了几十个常用穴位。其实内经所说的三百六十五穴,是比喻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里天空那些不停变化的星星,所以才会说“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这里这个“节”字,就不是皮肉筋骨的关节了,而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即调控气血出入游行的穴位。由于后人没读懂内经思想,硬生生的认为人体一定有365个穴位,于是早在晋朝皇甫谧写《针灸甲乙经》的时候,就尽量的把穴位往365个的数量去补充,挖掘出348个穴位。时至今日,国标针灸穴位还有361个。

事实上,纵观整部内经,我们会发现,内经的穴位极少有详细定位的,古人只能告诉我们穴位的大概分部位置,大多数时候都没有把穴位精确到一分一寸来定位给我们。在古人看来,穴位就如天空的星星一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分布和数量,每天晚上都不一样的,有时候能看到几百颗,或许有时候只有几十颗,或许有时候会看到成千上万颗。人体穴位也不是死的,而是顺应四时阴阳五行规律,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同一个穴位,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其状态就有所不同:或大或小,或沉或浮,或强或弱,或在或无…

因此高明的针灸医生就知道按时间和空间去取穴扎针,这样就比找痛点扎针或按解剖理论定点去扎针的疗效要好很多。当今某些养生节目,专家煞有介事的教大家如何点按足三里外关内关三阴交等穴位,言可以保健养生祛病,既不分四时,也不论阴阳,更不问五行,其实是守株待兔思维。中医针灸界也很多这种思维,比如针刺足三里,左边足三里扎了一针,右边足三里也要来一针,他们就不想一下,难道左边完全等同于右边?这还是个人吗。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云:“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在内经看来,天地人三者是一个整体,三其实是人类认知和掌握事物的最基本的意识形态,无论多么繁杂的事物,只要将其分为大中小或强中弱三部分,就立刻化繁为简了。古人根据天地四时阴阳的规律,掌握了人体经脉的循行和运行规律,然后将人体里万千条大大小小的血管,划分为三条来看,三条又各有阴阳,于是就有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概念。

我这样说并不是在牵强附会,这种思维模式在内经里非常广泛,例如:人体的皮为天,肉为地,脉为人;头为天,脚为地,脏腑居中为人;腰以上由天气主之,腰以下由地气主之,中间为气交是人气主之;脏腑气也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如雾通天,中焦如沤旁人,下焦如渎伏地;鼻孔呼吸通天,嘴食水谷气通地,人居天地之间,所以鼻唇之间的地方叫人中穴,遇到有人昏迷晕厥的时候,掐人中穴就是将人气与天地之气相合,就可以令其苏醒。

经脉除了包括血脉和天地气之外,更重要的还包含了统筹思想,这才是内经经脉真正的意义所在。

所谓统筹,意思是通盘筹划。这个词是我个人的理解,或许用词并不恰当,但是我在社会生活中看到了思维格局的重要性,在内经里看到了古人的运筹帷幄,所以我看到了经脉的真义。

上医治国,最常用的运筹帷幄,就是把治病看做一场战争,人体就是战场,战争的本质是属于人民的,所以治理脏腑病最起码要表现在四肢远端五输穴的运用上面,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换五行来看,就是井水,荥木,输火,经土,合金。“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这句话就是古人非常英明的策略运用之一,一物降一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所以真正的经脉,实际上是看不见的,只存在医者的脑子里,就如同战争,打仗之前先要有军事作战地图,将军和指挥官要在地图上统筹,而实际的战场并不在地图上,地图上那些线条在战场上也找不到,地图的作用只是用来帮助统筹,以制定出致胜作战方案。水还是那条水,地还是那块地,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武器还是一样的武器,但是根据地图统筹出来的方针策略不同,结局就可能截然不同了。内经的经脉,就是医者的作战地图。




当然了,真正在战场上,很多时候仅靠纸上谈兵还无法完胜敌人,还需要临阵发挥,随机应变。但无论怎样,认知越高思维越强大的将军,战争取胜的几率就越大。愚蠢或糊涂的将军,靠蛮打猛拼或许也能取得一点小胜,但要么这个胜利不持久,要么就是付出巨大,杀敌八百自损三千。

总之,一言难尽。中医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复杂。

写了这么多天,耗了不少精神和时间,至于这篇文章在不在理,有多少人认可,那不重要,我只是真诚的把自己理解的经脉真义阐述出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好。

有的人不理解我为啥要去研究这些:“不去多治几个病人,整天纠结这些无聊的术语作甚?”他是没明白,这个世界上,天下都是属于智者的天下,如果中医甘愿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也就罢了,如果真要振兴崛起,就一定要把基础理论研究明白在先,至少,经脉一说,不能稀里糊涂的,众说纷纭,人云亦云,那样的医学是应该被别人踩在脚下或淘汰掉。正如内经所言“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愚昧的人只知道效仿别人去做,而不知道为何这样做,那永远只有低头苦干的份,谈何医道,又谈何发展呢?

中医从来就是智者的天堂,愚者的炼狱,我们既然从了中医之路,虽做不了圣人,但肉眼凡胎也不能就自甘愚昧啊。我们不能创造圣人思维,若能读懂圣人的一些思维模式,至少,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各方面都会大有裨益。

要想读懂圣人的思维模式,就一定要去了解天文地理人事,否则就无法理解经脉真义,也就谈不上能够智巧的运用经脉。

(全文完)

倪海厦针灸学习视频展列

倪海厦金匮学习视频展列

倪海厦黄帝内经学习视频展列

倪海厦伤寒论学习视频展列

倪海厦本草学习视频和天纪学习视频展列


加祥哥好为友,健康美丽全都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