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大视界 | 新形势下的数字普惠金融:机遇与挑战
导语
包容会系列活动“普惠大视界”第四期于10月22日晚准时开播,三位有着金融科技领域丰富经验的“老兵”——百融云创创始人、董事长、CEO张韶峰,中国民生银行直销银行部副总经理贾凤军,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高级顾问翟南宾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的数字普惠金融: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
根据对话内容,我们将嘉宾发言整理如下:
话题一
2020年的特殊形势下,
金融机构的实践者有哪些感悟?
翟南宾
今天是10月22号,今天是包容会第四次普惠大视界的活动。第三期活动是在8月20日,那一天正好是“两高院”发布《民间金融机构贷款上限》的文件。今年是非常特殊的年份,经历了很多变化。在宏观层面,据统计今年和金融相关的政策推出有100多项,包括金融让利、特殊国债和一些行业中小银行的改革;在行业层面监管也出了一些政策,其中有两个是业内较为关注的,一是《互联网贷款指导办法》,二是“民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的调整。我问一个问题,在新形势下大家有什么感悟?
贾凤军
今年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非常大,第一个感受是“难”,虽然现在疫情正在结束中,特别是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实体经济的恢复需要时间。面对困难,国家要求金融给实体经济让利,也给了很多政策。对于普惠金融来说,给实体经济输血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的机遇,比如金融科技就再次迅猛发展。
张韶峰
今年的困难不仅体现在金融需求侧,也体现在金融供给侧,甚至体现在我们这种第三方的金融科技公司。疫情冲击加上利率下行使得一些相对实力没有那么雄厚的金融供给方,比如小贷公司、互金公司的境况不乐观甚至生存堪忧。但我们确实要看到数字化转型中的机遇,哪些机构能够率先完成转型,能够成为下一拨中的弄潮儿,也能够抓住下一个浪潮,再过几年就能够突围迎来下一个辉煌。
话题二
为什么小微企业的贷款始终难且贵?
翟南宾
最近流行的一个词是“量升价降”。在普惠金融领域国家有很多要求,比如“三个不低于”,还有大中小型银行、互联网银行都要入局。为什么小微企业的贷款总是既难又贵?甚至是全世界的难题。
张韶峰
之前我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也不透彻,经常听说小微企业、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和三农人群是受到金融服务排斥的。当我真正和金融机构合作以后才发现他们确实很难,不是因为金融机构“嫌贫爱富”,他们也要追求商业可持续性。而金融的核心本质就是风险定价,可是小微企业最大的难题在于非常难以准确评估和计量风险。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难以获得。另外有贷款和融资需求人出现不良的概率其实比没有这种需求的人要高,金融机构缺乏判断的依据,所以必然导致小微企业和“三农”很难获得金融服务。
当然金融机构可以不求规模,求好看的不良率,可是规模上不去,价格也肯定下不来,这一点注定了当前小微群体的金融服务会难又贵。但未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和经营行为也能够被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比较方便地采集。只要能够采集就能够被计量,计量模型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了,至少能分辨我们挑出那些一百个小微企业里能存活的20家,存活下来有30%足够好的就可以放贷,这也是巨大的进步,这一天能够到来,只是时间的问题。
贾凤军
我补充两点。小微企业经营的风险偏大,因为企业体量小,产品相对单一,客群少,抗风险能力弱,这是从企业的角度讲。我之前看过一个材料,现在城市里购物中心的餐馆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的亏损,三分之一持平。按照银行的标准,那三分之一盈利的才能贷款。从传统角度看,银行确实很难平衡。但这些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支付领域的发展,实际上这种情况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了,小企业的客户用支付宝、微信付款,起码有一定比例的经营情况是掌握了,是有数据的,采集出来也是可信的;政府也做了很多来改善信用环境,比如农户、农田、宅基地使用权三权分离后,合格抵押品方面国家也做了很多努力。这几年技术、政策和整个大环境都已经在改善了。
翟南宾
一是实体小微本身存活率低,二是我国在快速发展期,所以很多东西变化特别快。如果回过头看日本和欧洲很多成熟经济体,他们的“百年老店”,起码也是二三十年的发展史,这种企业就容易判断了。但我们企业本身变化太快,市场和企业变化都太快,本身金融机构自身对于小微客户也经验不足,没有积淀,下沉很难。
话题三
中小银行怎样做数字化转型,
有哪些要素和前提条件?
翟南宾
现在我们知道农商行、农信社包括部分的城商行压力都很大,一方面是疫情的外部客观原因,但还有一个说法是,中国银行业的扩张周期已经结束了,现在要靠内功,靠自身精细化经营。所以,我想问一下各位嘉宾,如果你们自己是农商行或城商行的领导,拥有几百上千亿的资产规模,这种银行怎么转型?肯定不是说所有的都能转过去,转型有哪些重要的要素?中小银行怎样数字化转型,有哪些要素和前提条件?
贾凤军
我个人觉得转型这个词说起来很简单,首先是领导要想清楚往哪个方向走,这是核心中的核心。什么叫做转型呢?无非是要换一个客群,或者增加一个客群。另一方面是产品方面的转型,产品是要换一下,还是现有纵向或者横向扩展,从这两个角度讲,领导要想清楚,是否要数字化转型。
张韶峰
还有一个是组织和文化,因为银行总体是一个风险厌恶型的偏保守的实体,而转型总是有风险的,互联网公司这方面的文化比较好,允许小步快跑、试错,文化上还是有转变。二是转型肯定需要一些工具和技术上的支撑,尤其对小银行来讲这种能力要内生有点难。所以要下决心引入“外脑”,可能是科技公司或者咨询公司来帮你办。我相信能够转得过来的机构不是那么多,未来可能也有银行的并购和倒闭的现象。
翟南宾
刚才讲到一个话题,借助外部的力量,这也是跨界合作。这里想问一个问题,跟外部机构的合作,好像这方面刚才讲到国家没有很直接这方面鼓励这些东西,比如风险不能外包,这个具体落地的时候应该怎么理解?
贾凤军
核心风控环节不能外包。
翟南宾
什么是核心风控环节?
贾凤军
如果定义成工具,工具肯定可以买过来用。风控策略要银行自己定,不能依靠别人,类似这个客户授信与否,额度多少,定价多少,银行要来定这些事情,不能由合作方来定。
翟南宾
如果有机构就想进入数字化金融的赛道里,也意识到最核心的就是基于评分模型的风险策略,需要外包公司的帮助,是否也能看作是一种赋能?
贾凤军
银行花钱买进来,部署在银行,是属于银行的东西。这个就不属于外包了,因为里面的风险决策都是银行自己构建和运营的,策略都是银行定的,这就不属于“核心风控外包”了。
张韶峰
我们给银行提供服务,我们可以帮银行建模型,出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但我们提若干个方案,最后选择哪个,是银行定的。或者银行从我们的若干个方案里弄出组合方案,相当于最后的策略都是银行自己确定的,我理解这就不算外包。另外一种,以前很多银行和互联网公司做联合贷款,互联网公司推过来的资产如果银行无原则接收和放贷,这有点“外包”性质了,但银行如果自己要审批一次,有的还拒绝了,这就不算外包,因为做了二次审核。
话题四
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数据的使用等问题
翟南宾
我们再谈几个具体的问题,谈谈数据的问题。数据现在可以有很多类别,比如政务的数据,类似于国外的公共数据,这些公共数据是不是就可以共享,你们觉得呢?
贾凤军
现在政府也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信用体系的建立,就像刚才我们讲的政务数据的共享等等。这个建设速度的快慢和关键基础设施有关。像在贵州,苹果手机iCloud里的数据是放在“云上贵州”的。我去过贵州一个运营商的数据中心,那是一个最重要的数据中心的基地,在那里可以看到贵州推动政务数据上云,公开利用。
张韶峰
相信未来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会通过政府开放出来,只是这个过程会有一些回潮,但相信大的潮流挡不住,数据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放还是一个大的方向。
话题五
普惠金融的概念范畴
翟南宾
普惠金融的内涵边界到底都包括什么?
贾凤军
内涵边界很清楚,国务院发过文件的,讲小微、三农、城镇困难人员、残疾人、老年人等等,对于这些人群的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都是有明确的指标定义的。普惠金融对社会的意义就不用说了,前几年孟加拉的尤努斯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因为普惠金融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对难以获得贷款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这是对社会、对人类进步都是很有益处的事情。
国家大力在推普惠金融,各家银行都在努力做,都争取通过技术的进步、金融科技的应用,解决原来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现在4G基站全球有1000万座,中国大概有五六百万。这种普及程度和通信基础设施给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还有国内的北斗卫星和GPS定位,也给普惠金融带来改变。比如农村一座房子,GPS的坐标就可以定出来,政府的数据讲这一块是永久基本农田,耕种了什么作物,作为银行这些都可以作为合格的抵押品,作为征信条件可以做的。
翟南宾
消费金融算普惠金融的一部分吗?
张韶峰
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肯定有重叠,因为很多中小微企业主、三农人口和城市低收入人群,他们只能以个人的身份去借贷个体经营用的资金。一些头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客户里面很多都是小企业老板,他们的个人帐户和公司帐户也不分的,这是非常明显的。
关于普惠金融的看法,我们知道普惠金融是个舶来品,它是英文翻译过来的,它是只有“普”的意思,没有“惠”的意思,普惠金融里第一是“普”,提高金融可获得性;“惠”是相对的,信用好、能力强就应该享受更低的价格,更高的额度。某种意义上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的公平。这是我的第一点看法。第二,数字普惠金融这个词是近几年出来的,以前只有普惠金融,但加上“数字”这个词之后,就更要促进可获得性,也为扩大规模提供了基础。
翟南宾
我国还有上千家村镇银行,这都是很多年前为了解决普惠金融覆盖的问题而建立的,还有好几千家小贷公司,这些公司将来怎么办?现在还有一个趋势,为了做普惠金融而做,这个情况也存在。我了解到现在很多银行做小微信用贷款,回到老的抵押的模式上,因为利率下得很低了,覆盖不了风险了,那有什么办法?回到最原始的办法房屋抵押,这实际上对金融科技是逆潮流的做法。
贾凤军
这里面有一个“信用水位线”在降低,前几年对某些银行来说是降低了,所以需要强抵押控制风险。刚才讲的转型,转型的方向就是怎么用数据,数据起什么作用?如果走到抵押上来,这个数据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对小微企业来说,可获得的数据能不能拿来作为放贷款的依据呢?比如小微企业现场收单量能够获得的,从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联都有这个数据,能不能拿它的销售额作为给它提供小微信用贷款的依据,这就是转型的方向。
翟南宾
所有的数据最终达到一个目的就是风险识别。我经常讲,这就像高考分一样,最后不管考什么,高考要有一个总分,大学就好录取你。这个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风险平衡。但至于大学定多少的录取线,可以压低一些,可以多进来一些,也可以参考其它定性的东西,不是只凭一个分数做决策的。
张韶峰
现在做普惠金融,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等等金融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可获得,其实还有一部分问题我没有谈到,今天即使在一些特殊的行业有些小微企业的数据能够获得,但目前银行是不认的。一些银行要经过很长的观察时间,看看别的机构只凭数据没有抵押做得怎么样,再过三四年觉得没问题才会采用这种模式。这也是银行要改变理念的问题。
贾凤军
传统的风险文化的问题。
张韶峰
这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翟南宾
这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刚才一开始说,即便把数据都给金融机构,首先能否通过数据看到本质,能否充分利用都是问题。
张韶峰
现在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核心企业有一些供应商,如果这个核心企业已经和供应商之间形成法律上的“应付帐款”,就是开发票了,可能银行会认可,可以作为授信参考。但有些小微企业说我现在只签了合同,哪怕根据这个合同我肯定能收到钱,但大银行也不会放贷。这种在个人金融领域已经可以做了,但银行不认,他们不能用“或有收入”来做放贷依据。
贾凤军
我还听过解放前有的钱庄放贷,会蹲在厂门口看这个厂进多少货,出了多少货,上面有多少人,看看这个企业的经营情况。未来数据获得了,数据证明有效了,银行就会来用这个数据放贷,这需要时间。
翟南宾
所以,可以这么说银行没有什么创新。技术上说得一套一套的,但搞了抵押贷款,又回到了老路。因为我们很重要的是把整个社会的信用体制,或者叫做生态机制建立起来。我觉得部分的抵押是可以的,举个例子,比如我信用不太好,中不溜,我拿到的额度不够,我再把房子做个部分抵押。但是我觉得全部都是靠抵押这就完全是走回老路了。
贾凤军
对银行来说也是买教训买来的,也是交学费交来的。原来不要抵押了,不良就上去很多了,那就要平衡一下。抵押做多了,收益上不去,定价上不去,将来就有一部分比例的非抵押的,这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
张韶峰
以前银行吃过亏,但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信息是编的,甚至银行的信贷员有道德风险,里应外合。但现在是有技术了,比如在生产设备上装传感器,可以监测工厂的用电量,你要造假就需要钱的,所以,信息的真实性上来了,银行这时候是不是可以重新考虑信用贷款。
贾凤军
我觉得一定会这样。
翟南宾
这里面很核心的是风险定价。也是回到你刚才的话题,如果贷款本身供给端足够了,它的价格自然而然一定会下来的。但是那天我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经济学家讲了一句话,他说金融行业是所有行业里唯一一个特例,几百年下来,规模上去了,价格没有下来。
张韶峰
我认为金融的根本不一定是要追求价格下来,让金融定价体系足够丰富,不同体系的价格档次的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让大部分人获得金融服务,这是更重要的问题。
贾凤军
我觉得和这个行业关系很大。因为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如果只看收益觉得银行收益很高,但不良之后形成的损失也是非常大的。
THE END
包容会往期内容
01
包 容 会 讲 座
【普惠大讲堂】上期内容整理
第五期普惠大讲堂:
【普惠大视界】上期内容整理
第三期普惠大视界:
02
包 容 会 简 讯
<< 扫码查看文章 >>
CAFI公众号部分文章亦发布于以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