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题发言 | 梅初九: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变革持续性演进

2018-01-13 梅初九 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

1月6日-7日,来自全国各地700余位教育公益和教育界代表齐聚杭州,出席第五届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两天的时间,我们反思了十年来走过的教育公益之路,探讨了教育公益同仁共同关注过的问题,分享了许多教育变革的实践经验,也促成了许多教育机构的联结共创。后续我们将逐日推送嘉宾的演讲全文,以飨读者。

 

今天推出的是“芥末堆”创始人梅初九的发言《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变革持续性演进》。

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变革持续性演进

文 | 梅初九(“芥末堆”创始人)

我关注两个重点,教育本身和科技本身。基于这两个重点延伸到整个教育的版图去看里面每件事情的关系。我特别喜欢公益,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所以我特意挑了一件红色的衣服,以示我的红心。

 

今天跟大家一起交流三件事情,一是关于变化,变化这件事情大家都在讨论,变化在任何时候都发生着,但是总是在某些特定阶段,它的演进会特别快。

 

教育从来都是一件国计民生的事情,教育的投入需要很多钱,一部分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投入,一部分来自于民间资本的投入。

从2012年到2016年政府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钱,但是至于有没有被用好以及用到哪里去、效率好不好是另外一个问题。依赖于这些基础的投入之后,我们可以在今天看到即便是再贫困的学校里面也可以引进一些基础设施、网络硬件、宽带。这些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是很基本的,但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网络和设施来拉近距离,让世界变得更平。


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的“双突破”。大数据、人工智能、图象识别,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概念,但是概念是一直在持续演进的。

 

昨天我去杭州四中交流时谈到了一个问题,到底这个世界的变化是有多快。几年前智能手机并没有这么普及,一些产品发展得很快。比如快手,快手是一家7年的公司,它的崛起其实是来自于非常廉价的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网民的数量在快速增长,这是一个增量市场,连接网络便可以连接一切。

我个人认为教育行业其实不是一个技术创新的领域,但是教育行业是一个技术应用创新的领域。我们大量的东西是依赖于技术本身的突破,不管是教育公益、教育商业,还是公益体系,我们去找到它的突破点。

 

今天我们讲到AI和人工智能,有一个案例,美国有个学校的老师特别坏,他写了一段代码假装成一个助教,过了一个学期跟学生做反馈,学生都以为它是真人。所以慢慢的不管是在英国还是美国,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关于AI的小应用,一开始都是从简单的交流开始,从可穷尽的方式开始,但是它确实可以做到很小的点,节省大量的人力,给老师和学生提供辅助。

 

无论如何,所有技术是为了有效而服务,所有技术永远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像AR和VR,AR还有一 43 34567 43 14988 0 0 2924 0 0:00:11 0:00:05 0:00:06 3043远,但是VR的产品已经非常多了,有一家公司是做体感VR,把很优秀的内容送到幼儿园,老师会调整为一个助教的角色,小朋友可以和VR去互动,去学习语言以及其他东西。

 

说到智能机器人,在场有多少人在机场看到过大量的新商店里面都是新的科技产品?三年前都还没有,但是这一两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商店,这些商店主要卖扫地机器人、家庭机器人、智能音响。我自己家里有16个机器人,陪小孩玩的,扫地的。好像一切都在发生,一切不知不觉地就已经出现了,如果你不观察它,如果你突然想起来,这些东西已经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面,而且渗透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

媒体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看得多,所以可以泛泛而谈,但是做媒体有一个最大的劣势,就是太泛了,很难垂直和深入。我们试图总结一下教育科技应用发展趋势,这是今年和德勤一起做的报告。


教育行业本质不是科技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应用领域。科技的进展到什么地步,哪些科技进展可以在现在被我们所引用和使用,我们发现有四个特征。一是数字化;二是扁平化;三是智能化;四是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某些领域同时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并行。我觉得教育就是非常典型的,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时光机效应,当你在北上广深的时候我们对于教育的追求,对于孩子的培养已经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我们再回到更贫困、更遥远、更偏远的地区,这个差异真的太大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未来教育已经大量地使用科技和技术到教学里面,甚至试图用人脸识别来辨别学生的情绪和专注力。但还有地方上大量的培训机构在写学生信息的时候依然是纸质,所以这个世界的分裂还是非常大的。


2013年的时候谈论在线教育,很多人会问在线教育成立吗?在线教育赚钱吗?那个时候只有五六百家公司接触这块,2014年的时候是三千多个,2015年的时候就已经到一万多个,2016年、2017年我已经分不清楚哪些公司是教育科技公司。每个公司或者每个产品是怎么运用的,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公司,其实大家都已经是教育科技,区别在于程度、深浅以及使用效果问题。


变化从来都不是突然发生的,变化其实一直都在发生,但是有的时候会演进得特别迅猛。从2013年开始这是中国教育最好的十年,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些年来变化这么大?不管是产业界,还是学术界,还是政府,还是公立体系,甚至是公益,我们都在思考同样一个问题,在这种时代面前我们如何可以把我们的事情做好,我们如何去正确地认知到现在发生的一切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但我在这里把它擦掉了,因为我们过多地谈论未来了,我们根本就不尊重过去和现在,我们总是以为未来是未来发生的,但是未来到当下就发生了。

第二,什么是教育行业?教育是一个行业,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行业?今年我们试图重新定义教育行业,这种定义其实也是一种自己的认知,可能对,可能不对,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从组成板块上来看,有七大部分组成了教育行业。最大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立体系,教育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半公开的市场,也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领域。第二块是弥补公立体系不足的培训,它的成长速度非常快。我这次来浙江和这里的机构交流,整个浙江的参培率已经是100%。第三是社会教育资源,比如植物园、科技馆、博物馆,它们本身是带教育属性的,但是我们很少会借用这类社会教育资源纳入我们的体系。再一块是政府,政府在里面也很重要。再一块是学术,学术能够为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因为教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教育是关于人的学习科学,但是我们会发现我们现在其实不太讲科学,我们的教育是不太讲科学的。


再一个就是公益社会创新,最后一个是第三方,比如我们(“芥末堆”)。七大板块共同组成了教育,每一方做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你必须想方设法把七大板块连接起来,得到更好的价值,才有可能整体去推动。

从地理空间上来看,这个就不阐述了,大家看一下。

关于科技纬度,我特别想讲的两个观点是严肃教育和严肃学习,泛教育和泛学习,我把“教育”和“学习”分开了。


我们更多的时候是谈论教育,而不是学习本身。刚才杨老师讲未来学校,未来学校更多的是学习。教育行业是双主体,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但接下来我们会发现,不光只是老师这个具体的人可以称之为知识传载的方式,这个时候教育转变为单主体,一切是围绕学生这个单主体服务,不管是教授知识,还是育他成人,从科技的角度来思考他的认知和发展以及特定阶段的状态。

有三个时间节点,2013年到2016年、2016年到2020年、2020年到未来。互联网和科技可能是唯一一个能够解决教育行业无法规模化、标准化的通道。


互联网化的速度和程度、数据化的速度化程度。从2013年到2017年的时候,在线教育占有量已经到了4.6%,它已经从一个0收入的市场,到2018年的时候大概会有三千亿左右。

关于数据,当我们要谈论个性化的时候,要么就是以经验做个性化,要么就是以数据做个性化,关键是数据从哪儿来,要什么样的数据。


2017年第一季度学生的学习数据已经超过2016年一整年,现在基本上每一家公司都有学生的学习型数据。商业解决的是“教”的问题,更多地是教知识,公益是关于人和人的内心,也就是“育”的问题。虽然“教”和“育”是有差异的,但是“教”里面发生了变化,那么“育”的这个部分是不是也可以思考更多的方式和路径。


我们还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教育、科技和互联网的关系。不管怎样教育是根,它的科学程度根本不够。有多少人知道最新的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脑科学进步到什么程度,教育和医疗一个解决的是脑,一个解决的是身体,如果我们只是凭感情、凭爱心去帮助孩子们,它不可测量、不可估量,我认为它是一件不科学的事情。那么教育是根的话,教育有天然属性,我们都爱孩子们,最后去回报这个世界。还是要尽可能定义清楚“教”和“育”,才能更好地做产品。


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是《知识的边界》,它里面有一张图是金字塔结构,从信息到知识,到技能,到智慧,很多时候是混在一起的,但我如果能去标准化知识,它的传输效率就会很高。科技的本质是效率,无论用在哪里,是用在公益,还是用在商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效率,在公益里面就是提升传递爱。

关于教育企业的公益尝试。这里面我非常肤浅,我们“芥末堆”其实是从去年8月份才开始尝试公益,我们对它的理解很浅。但是如果可以,我们希望为大家做更多的事情。


我们对公益的态度就是无条件、全身心的,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的优势是能连接企业和政府、学术、海外资源。如果说大家需要钱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找钱,尽我们所能。如果大家需要的是硬件,我们可以找到。如果是平台、工具,我们的能力就是在于找东西。大家有需要的话,芥末堆不是最专业的一个,但是希望把我们的连接能力和爱表达出来,这种表达不是像在台上说,是正儿八经地做一点,做一点就会好很多。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芥末堆”创始人梅初九2018年1月6日在第五届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上的主题发言整理。


编辑:刘昉

年会回顾

杨东平:通往未来学校的教育公益

顾远:公益助力教育,约束催生创新

梁晓燕 | 10年:教育公益组织发展面面观

张轶超:教育公平呼唤颠覆与变革

反思:创新突破与适性落地 | 年会概览

更多会议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edu-NGO)

本届会议主办方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


协办方

陕西纯山教育基金会


承办方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