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师 | 丰子恺: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草中

沉鱼意 弘雅书房 2021-06-23

相比较漫画师,我眼中的丰子恺更倾向于文人气质。

他的作品,虽然线条寥寥,却蕴藏着对生活深深的感悟。

 


当时,曾有人说,丰子恺画的人连五官都没有,两根横线也算是时髦吗?

然而这些饱受争议的画作却被挂进了大街小巷。

弄堂里的理发馆、澡堂子、馄饨摊,甚至是火柴盒上的图案,到处都有这些“没有脸”的小人。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还有一则这样的趣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早晨,丰子恺翻开上海的“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入目。

他不禁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以对他这样破口大骂?因而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却发出了会心的微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有人在针对丰先生的《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进行评论,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但读者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仍能体会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沉浸于全身心地投入唱歌而带来的欢乐之中。


晚年的丰子恺在创作中


刘继兴考证,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这样称赞过丰子恺的这种画法:“用寥寥几笔,写出人物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所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这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说出了丰子恺画画的特点:人物脸部虽然没有眼睛鼻子,却维妙维肖。

丰老很赏识这篇品评他画作的文章。事过三十多年,他还清楚记得文章发表的年月和作者的名字。






丰子恺是中国漫画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因为在他之前没有人这么画过,在他之后,也没有人这么画过。




丰子恺原名叫丰仁,子恺是他就读浙江第一师范国文教师单不厂先生所起。丰子恺从日本留学归来,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漫画,“子恺”之名也就随着他的漫画而闻名于世了。

 

晚清和民国初期有许多人留学日本,为什么呢?

了解一衣带水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为何变得强大,是吸引中国学子留学的主要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留学日本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在清末至民国的数十年间,数万人到日本留学,其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




在丰子恺成名之前,中国基本上没有漫画,画家绝大多数都是工笔或水墨画家。学画者几乎都是摹古人笔意,画些花鸟人物鱼虫走兽。

 

丰子恺17岁时拜在李叔同门下,开始运用西方技法木炭写生,李叔同就是留日归来的,曾在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丰子恺之前也酷爱画画,在李叔同的熏陶下,对“进口的”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把当时流行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进行改革,变成更为简洁爽直的线条,这对他日后成为一代漫画大师起了很大的作用。


李叔同


除此之外,他创作的主要营养,是受日本著名漫画家竹久梦二,以及与他同龄的工笔漫画家蕗谷虹儿的影响,尤其是竹久梦二,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






竹久梦二的作品

 

在丰子恺的漫画中,许多作品与竹久梦二异曲同工,甚至在创作手法上和坚劲的线条上都是如出一辙。

比如,在画人物时都喜欢不画眼睛,甚至没有耳朵、鼻子、嘴巴。他们同样都以意为主,惜墨如金,惜笔如金。丰子恺在论述自己的画中也说道:如果意已经到了,笔再到,笔就没有意义了。





丰子恺的漫画始终以诙谐、幽默、以淡淡的愁绪和暖暖的温情为主调,他与竹久梦二的不同之处,在于丰子恺在创作上投入了更多的人生慨叹和抒发遐思,拥有更多的人生滋味和人间冷暖,并把中国当时的国情以及中国人向往和平,珍视生活融入其中,不仅形象美,而且意义更美。

 

俞平伯曾这样赞扬:他的画实是中国一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有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他的画是无字的散文,无声的诗歌,是牵动人思想行走的小说。



丰子恺的画面中,都是一些平凡而动人的场景,馄饨摊、豆浆铺、理发店、茶水房……他的笔触始终都在围绕着普通人的生活,围绕着他们的喜忧、离愁、伤感,以及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



丰子恺在应林语堂之邀谈论自己的绘画时说:我不喜欢纯粹的风景画和静物画,我也不喜欢钻进古人堆里不出来,画那些小桥流水,烟村泛家,我希望我的绘画中有人情味和社会问题,我希望我的绘画是文学方式的另一种表态。

 

因此他的漫画跟散文写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丰子恺有个幸福的童年。在他出生之前,家中已经有六个姐妹,他是第七子,自然十分受到父母的宠爱。他的小名叫做“慈玉”,也许是因为这个名字的缘故,丰子恺一直性格温润如玉,在那个社会动乱的年代,一直能够坚持本心。

 

后来他在家乡念小学时,小学老师说,乡下人文化低,笔画多的字不好写,为日后考虑,名字应尽量用笔画少的字,因此,“润”字改为“仁”字,老师说,浙江读音“仁”与“润”差不多,“仁”在意义上与“慈玉”的“慈”接近,因此,他的名字就叫“丰仁”了。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他称李叔同对他的教育方式为“爸爸般的教育”,而夏丏尊老师的则为“妈妈般的教育”,这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



弘一法师李叔同可以说是对丰子恺影响最大的人。他不怒自威的气质深深吸引着丰子恺,丰子恺曾表示:凡是李先生喜欢的我都喜欢。

这位在中国艺术文化领域的大师,永远是沉默宁静的。

他的课从一鞠躬开始,再到一鞠躬结束,从始至终娓娓道来。

李叔同教音乐美术课,在丰子恺眼中,李先生凡事认真。在他“温而厉”的教导下,丰子恺养成了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

 

李叔同的绘画课是从石膏模型写生开始的,

这让许多初次接触写生的学生无从下手。李叔同便示范给大家看,并把示范的画作贴在黑板上,向来习惯临摹画作的学生,大都直接照搬黑板上的范画。

而丰子恺却不愿如此草率地“画葫芦”,他依照李叔同的方法从实物出发,因此他的绘画水平进步很快。

有一天晚上,一向极少论人的李叔同,把丰子恺叫到身边对他说:在我所教的学生里,从没有见过像你这样快速进步的。

回去后,丰子恺在日记本里写道:当晚这几句话,便确定了我的一生。

 

李叔同的人格修养、为人的境界深深地影响了丰子恺。丰子恺践行老师的教诲,一生都是温文尔雅的君子。

在西湖边上求学的五年,奠定了丰子恺人生道路的方向。

他找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三样东西:音乐、散文和绘画。

 


从丰子恺早年的画作来看,稚拙干净,画面虽然简单,却时常被朋友们称赞。

朱自清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漫画,就如一首首小诗,带核儿的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丰子恺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清新自然,纯净温婉。

 

1924年,他公开发表的第一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编辑的杂志《我们的七月》上。

茶楼一角,客人已散,新月一弯,茶具几盏。



著名学者郑振铎看后曾说,“虽然是疏朗的几道笔痕,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在郑振铎的邀请下,他开始为《文学周刊》作系列插画,冠以“子恺漫画”的名字发表,也为之出了他的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往往以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

漫画集问世后,大受欢迎,子恺漫画,开始声名鹊起。

 

丰子恺很喜欢在自己的画面中画孩童,可以说,他画尽了孩子的喜、怒、哀、乐、懵懂、稚拙……种种情绪。



丰子恺曾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他认为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够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

因此,他借助儿童的视角,细致描摹世间的温柔与感动。

 

他极尽全力地抛开大人的思维,反对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意。

他常常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饱含同情的笔墨,绘出成人对孩子无形的伤害,在这个过程中,

早早戳到了中国教育的痛点。


一个模子刻一群,

如此造人太可怕。

不同孩子,

统一标准。


吹拉弹唱办学校,

风风光光好招生。


授课提前录制,

无限循环播放。

 

丰子恺生活的年代是百家争鸣的文人天堂,另一方面,文革的迫害也让这些文人无处藏身。丰子恺也没能躲过这一劫。

 

十年浩劫期间,丰子恺被林彪、“四人帮”加上莫须有罪名,遭到残酷迫害,身心备受摧残。1970年初他患重病,卧病半年。病愈后,他不顾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仍坚持作画,并从事翻译。但由于长期受折磨,患了肺癌。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在阴霾蔽日的情况下含恨长逝。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投稿邮箱:jiyt@artlib.com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qinruyi929

欢迎评论区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