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 | 寒冬赏雪:雪景山水之美
随着冷空气的南下,许多城市都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银装素裹的世界不免让人心生出许多的感动。
渔村小雪图(局部),王诜
北宋时期是山水画的黄金时代,其中最精美的一批山水画之中,有不少都是雪景。
比如许多人都非常喜欢的王诜《渔村小雪图》卷,或者传为郭熙,实则有可能也是王诜所画的《幽谷图》卷。当然,气势雄壮的范宽款《雪景寒林图》大轴自是不可忽略。
雪景寒林图,范宽
皇帝宋徽宗赵佶名下也有一幅《雪江归棹图》卷。如果把目光放长一些,传为南唐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卷以及传为北宋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卷,都是宋画中雪景的经典。
雪江归棹图(局部),宋徽宗赵佶
这些雪景绘画,风格各不相同。
他们共同启发了后来人画雪景的一般模式。从北宋到南宋,存世较为可信的作品中,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中的冬景、传为马远的《雪景二段》、夏圭《雪堂客话》,都是优美的雪景山水。
到了元代,最重要的山水画家黄公望存世作品中也有《九峰雪霁图》、《快雪时晴图》这样的经典作品。雪景山水画的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可以说,雪景山水在宋元山水画发展史中占有不一般的位置。
快雪时晴图(局部),黄公望
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淀,雪景山水在如今已经司空见惯了。换句话说,如今的我们恐怕需要一点时间去慢慢体会雪景山水在一千年之前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
纵观整个绘画史,特别是存世的画作,可以相当肯定地说,雪景山水画是在北宋时期真正走向成熟的。这首先是因为山水画的大发展就是在北宋。
在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绘画遗存中,极少看到雪景。
对于雪这种自然景观,画家们或许尚未找到合适的表现手段。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一节《论画体工用拓写》,其中谈到“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意思似乎在说,当时有不少画家,只会用洒白粉的方式去描画雪和云气。
云和雪有某种同质性,在后文,他还专门谈到有人画云,“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这种方法在他看来只能称之为“吹云”,很新奇,却“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意思是说,看不见笔触,只是粉末,不能说是画。
江干雪霁图卷(传)(局部),王维
不过,要说唐代画家不会画雪也不对。美术史中的重要人物—“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的王维,据说就曾画过雪中芭蕉。然而王维的画早就没有真迹流传了,所以他到底画没画过也无法考究了。
不过北宋人眼里的王维,的确是一位善于描绘雪景的画家。《宣和画谱》中记载,到北宋末年,内府收藏了126件王维的画作,其中就有不少雪景,共计20件:
《雪山图》一件,《雪冈图》四件,《雪渡图》三件,《雪江胜赏图》二件,《雪江诗意图》一件,《雪冈渡关图》一件,《雪川羁旅图》一件,《雪景饯别图》一件,《雪景山居图》二件,《雪景待渡图》三件,《群峰雪霁图》一件。
北宋时,蜀地最著名的画家非黄筌莫属。他后来在蜀国灭亡后去了北宋的开封。他的画在北宋内府有大量的收藏。作为一位以花鸟著称的画家,他描绘了不少雪景花鸟。
雪竹文禽图,黄筌
在这其中,经常运用的题材是雪竹,将之与不同的花鸟配合在一起,带来不同的效果,
尽管黄筌的雪景花鸟一件也见不到了,不过“雪竹”这个题材一直延续下来。
在传世的宋代绘画中,雪竹屡见不鲜。最著名的一件是传为徐熙的《雪竹图》轴(上海博物馆)。
这幅画最大的特点,是用不同层次的淡墨仔细渲染出天空与背景,以精致的背景来衬出画中各种物体上的雪。画中还藏着一行“此竹可值黄金百两”的篆书题记,似乎是在炫耀雪竹的难度。
雪让世界一片洁白,时间合适的雪,是一种祥瑞。
毕竟俗话说得好,瑞雪兆丰年。
瑞雪凝冬图,王谔
南唐画家中,赵幹的《江行初雪图》依然留存于世,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早期雪景绘画的一个珍贵的实例。
江行初雪图(局部),赵幹
这件长卷十分特别。主题是郊野江边的渔民生活。画面类似长镜头,用一种特写的手法描绘了河岸边不同的景象。缀满雪花的芦苇丛和枯树是画面中雪景的主要展现。堤岸边行旅的人体会到了冬天的寒冷。他们是行旅的文人,与拉纤、撒网、捕鱼、做饭的渔民们形成鲜明的比对。
倘若说雪景与以南唐为主的南方文化在五代以来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北宋绘画中对于雪的关注便反映出南方文化对于北宋文化的整体贡献。北宋初年的画家所画的雪景,存世的还有一件《雪霁江行图》,传为郭忠恕所作。
雪霁江行图,郭忠恕(传)
对于雪的描绘通过不同层次的墨对于天空、水面的渲染来完成,深色的墨衬托出山上、江边、船上的白雪。背景的渲染极为关键,天空和江面的墨色显出了深远的空间和氤氲的气氛。
对于北宋人而言,按照四时来作画已是一个规范。
古人不说“四季”,而称“四时”。《礼记》中说“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天”是由“四时”所组成的,没有“四时”便不成其为“天”。
这一点在中国古代辞书之祖《尔雅》里说得相当清楚,天是由“四时”所组成:“穹,苍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北宋的宫廷山水画家郭熙的儿子郭思所编辑的其父讨论山水画的《林泉高致集》中就明确地以春、夏、秋、冬四时的框架来讨论山水画,其中有一句话脍炙人口:“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冬天的山要画出那种惨淡、沉静的状态。怎么画呢?那当然就是雪景。
北宋是山水画的黄金时代。如何画好一座山、一处水、一片林、一块石、一棵松,对于画家而言早已不是问题。
对于北宋的画家而言,他们的理想是如何通过景物营造,用画笔来表现出宇宙与自然的内在规律。这首先要对自然现象有深刻的了解。而那些变幻万千的雨雪云雾之景,是画家尤为感兴趣的景观。
雪山楼阁图,范宽
郭熙就曾一一列举雨、雪、风、云的道理:“雨有欲雨,雪有欲雪;雨有大雨,雪有大雪;雨有雨霁,雪有雪霁;风有急风,云有归云;风有大风,云有轻云。大风有吹沙走石之势,轻云有薄罗引素之容。”
他所讲的欲雪、大雪、雪霁,是下雪的整个过程。这既是指自然景象,也应是画中所表现的景观。接下来他还从技术的角度说到如何用墨去表现雪景:“雪色用淡浓墨作浓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
用细微层次变化的墨色渲染背景的手法与存世画作中看到的正相吻合。画法的高低,就体现在对于雪景的理解和营造,以及对于渲染背景的墨色的微妙控制之中。
古人赏雪、画雪,跟我们现代人可不一样,我们只会说一句“好美”,古人可是能够说得头头是道,还为雪景赋予了许多动人唯美的情态形容。
冬有寒云欲雪,冬阴密雪,冬阴霰雪,翔风飘雪,山涧小雪,回溪远雪,雪后山家,雪中渔舍,舣舟沽酒,踏雪远沽,雪溪平远,又曰风雪平远,绝涧松雪,松轩醉雪,水榭吟风,皆冬题也。晓有春晓,秋晓,雨晓,雪晓,烟岚晓色,秋烟晓色,春霭晓色,皆晓题也。晚有春山晚照,雨过晚照,雪残晚照,疏林晚照,平川返照,远水晚照,暮山烟霭,僧归溪寺,客到晚扉,皆晚题也。
北宋的画家们找到了一种十分简洁有效的方法来表现雪景,即创造一个人与景互相协调的世界。
《山水纯全集》中指出,“品四时之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度乎人事。”对事物之理的表现和对于人间之事的表现需要在一幅山水绘画中统一起来。
所以需要描绘出雪这种物的内在道理,同时也需要表现出合理的人间活动,因此,“冬则画以人物寂寂,围炉饮酒,惨冽游宦,雪笠寒人,骡辆运粮,雪江渡口,寒郊雪腊、履冰之类也”。
在北宋的山水画中,自然景物和人的活动是相互关联的。人物不仅仅是后代所谓的“点景人物”,而常起着主导画面主题的作用。
传为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是存世宋画中的一件恢弘之作。画面尺幅巨大,高194厘米,宽160厘米。
雪景寒林图,范宽
画面描绘的是宏大的全景,在北宋也称作“全境”山水,是山水画的一般模式,即用恢弘和复杂的场景来展现自然界的变化万千与内在奥秘。画面中必定会有构成一幅全境山水的几个组成部分,山、石、林木、水流、建筑。每一种事物都要再细分出层次等级。譬如,山,要有中央的主山和旁边的小山,山上的峰峦也要分主次。山、峦、峰、岭、谷、岫等等不同的样貌都要在画面中得到表现。
把自然世界的奥秘与人事的奥妙相匹配,是宋代人所努力追求的高度。在宋代雪景山水的发展过程中,还曾出现一个有趣的主题:“雪江卖鱼图”。
【北宋】佚名 雪桥买鱼图
【南宋】李东 雪江卖鱼图
用吃鱼来表达思想,《诗经》中的“衡门”一篇大概算是相当早的:“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吃鱼不需要一定吃最好的鲂鱼和鲤鱼,娶妻不需要一定要绝世美女。
朱熹将之解释为“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辞”。对于宋人来说,另一个文化偶像苏东坡也喜欢吃鱼。他的《后赤壁》中“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在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中得到极好的表现,苏东坡提着鲈鱼与酒,正准备去夜游赤壁。
对于南方人来说,下雪不易。
此时此刻的你,正在跟谁一起看雪呢?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投稿邮箱:jiyt@artlib.com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qinruyi929
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