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及 | 传统中国艺术可以做到多写实?

沉鱼意 弘雅书房 2021-06-23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一种观念所统治着,那就是西方艺术写实,而中国艺术写意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确实,自从文人画占据画坛主导地位以后,中国画越来越趋向于写意,但是直到宋代,中国艺术一直都是在追求非常高度的写实技巧。


中国艺术只是相较于西方艺术而言,没有追求符合人眼规律的透视法则,而是坚守着自身一套独特的透视绘画语言。

 

“透视”这个词,其实是个舶来品,它是从西洋画“入侵”中国后才有的。


原来中国传统的国画没有透视这个说法,中国的画家们把他对自然界事物的感受,凭着“心象”,通过笔墨在一幅画里把应有的“灵气”画到画面,追求“气韵生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而西洋画则与之相反,他们把眼前看到的东西一律变成色彩惟妙惟肖的“写真”



西方绘画为了达到真实而客观地表现现实空间,利用焦点透视成功地模仿自然。以焦点透视表现空间,画家的视点是静止的,位置是固定的。视线向远方层层探索,使画面空间表现以展现深度空间为主,以真实的视觉为基础,注重物象的形体与色彩。


若说透视起源的最早时期在西方国家,其原理的首创其实应该在中国。

 

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经》中就已记载了对小孔成像的观察。而后南北朝时,宋朝的宗炳对定点透视的表达可谓耳熟能详,他说“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行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可以说,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画家早已经发现了类似西方焦点透视的原理,只不过在空间表现中不受它的局限而已。


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画家在表现实际空间时的视点不局限在一个固定位置,观察者的视点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视点流动性的特点更为突出。


千里江山图(局部),王希孟

 

画卷长1191.5厘米,构成了一个连贯而广大的画面空间。

从画面所表现的广阔的天空和辽阔的山峦以及浩瀚的江水来看,画面空间是不同时空的整合,画家为了体现万里江山的宏伟气势,把一个个不同时空的景物融合起来,使画面空间犹如一个电影的长镜头,时空一体,使观察者在视点的流动中体会着空间的辽阔。

 

除了透视,还有阴影明暗,这个也曾出现在中国艺术史上。

 

这在中国被称为“阴影凹凸,”也就是画人物不仅限于轮廓线条,还有凹凸面,呈浮雕状,这一技法唐代印度壁画传入中国,名画家张僧繇学会了这个技法并用于绘画,在一乘寺大门上作画:

 

“近望人物宛然,远望眼晕如有凹凸,故人称一乘寺为凹凸寺”。



此外还有同时代的尉迟乙僧,在慈恩寺塔前:

 

“作观音像,于凹凸之花面中,现有千手千眼之大慈悲菩萨,为能阴影法而技术精妙。”



后来阴影凹凸法在佛教衰败后随之被抛弃,因为人们除了对此啧啧称奇外,并没有培养出相应的审美。

 

其实最能体现中国艺术写实技艺的,是雕塑。

 

兵马俑,这是秦代的水准。


说唱俑,这是汉代的水准。

 

在绘画方面,如果说到写实,那么就一定不能不提到工笔画。

而五代的黄荃与徐熙,可以说是工笔花鸟画最早的大神了。

有句话叫做“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这句话分别总结了二者的绘画风格。

 

黄筌风格华丽,适合宫廷的富贵气氛和装饰口味,所以黄筌体制深受皇家的喜爱,并成为北宋初期画院优劣取舍的程式。



徐熙所作花木禽鸟,形骨轻秀,朴素自然,清新淡雅,独创“落墨法”。他的作品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潇洒的风格。



这两位大神的作品,都展现出了很高的写实水准。

 

北宋时,宋徽宗赵佶与那些宣和画院的高手们,都是细腻写实派的好手



李公麟画马,形神皆备

    


体现宫廷画院写实技艺的还有一类“界画”,所谓界画就是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常用语描绘建筑,故名界画

界画的早期形式还不同程度地依附于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创作,以及建筑的设计。



然而,独立后的界画立刻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众多的画家以工谨绚丽的画笔,孜孜不倦地描绘着唐朝宫苑的华丽和帝王的奢移。其中最优秀的当推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这些细腻的界画,无一不写实地展现着精致的细节。

 

而随着宋代灭亡,宫廷画院也走向没落,文人画渐渐变成了画坛主流,才使得“写意”成为了主流的追求。

 

然而并不是说中国艺术从此就再也没有过追求写实的艺术出现


早在明嘉靖、万历年代(1522—1620年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五世纪初叶至十六世纪前半叶)的绘画技法传入中国。文艺复兴艺术的两大经典法宝:古典艺术和新产生的透视技法,被利马窦等一批传教士带入皇朝,在南京等大都市传播开来。


 

西洋肖像画的技法,引起了旅居京城的中国写真画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在画作中,注入了一些西洋技艺,使传统肖像画在表现技巧上有所突破,这样的肖像画一经投入市场,立刻受到了王公贵族和时人的欢迎、青睐。



 虽然这些作品都来自于佚名画家,也没有激起画坛大的涟漪,但至少说明了,中国艺术并不是没有追求写实的部分。

 

而到了清代,出现了郎世宁这样的本土写实画家。

 

他采用西画中用的新路,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郎世宁曾仔细研习了中国画的绘画技巧,他画的中国画具有坚实的写实功力,流畅地道的墨线,一丝不苟的层层晕染,外加无法效仿的颜色运用,中西合璧,焕然一新。



从现存的郎世宁亲笔画迹来看,它既有欧洲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概括,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之笔墨趣味,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说,中国艺术并不是不能做到像西方一样的写实。

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面貌,是艺术家们自己主观审美选择的结果。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投稿邮箱:jiyt@artlib.com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qinruyi929

欢迎评论区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