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 | 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特展
浙江是越国故地,古越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独特的越文化,留下了卧薪尝胆、西施浣纱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浙江省博物馆在建馆90周年之际,精心策划了《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特展以越文化为主线,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三个最有影响力的诸侯霸主吴、越、楚之间相互征伐、文化融合的历史片段。
此次展览集结了全国27家文博机构320余件馆藏文物,其中一级品80件,涵盖了青铜器、漆器、玉器、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等吴、越、楚文物精品。
本次展览最吸引大家眼球的展品非越王句践剑莫属,可惜小编前段时间太忙,没来得及去看。越王句践剑是浙江省博物馆向湖北省博物馆借展的展品,仅展出两周便回“老家”了。接棒展出的是句践的儿子用过的剑。
越王者旨於睗剑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通长52.4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者旨於睗,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在位,句践之子。此剑完整无缺,剑身呈金黄色光泽,刃锋犀利。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8字,正面为“戉王戉王”,反面为“者旨於睗”,字口间镶嵌绿松石附属的漆剑鞘乌黑光亮如新,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较好。集如此诸多特点于一身,这在出土或传世的越王剑中,是绝无仅有的。
1
1
没有几个认识的字
和小编一起看展的博士朋友表示,整场展览看下来,没有几个字是认识的,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文盲,博士白读了。什么?你不相信?那么请看这四个字—— 鬲(lì) 、 甗(yǎn) 、 簋(guǐ) 、簠(fǔ) ,若不看旁边的拼音,大家能认识几个字呢?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这些生僻字的知识,请看下文↓(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相关文章
1
“蟠螭纹”、“蟠虺纹”
傻傻分不清楚
1
蟠螭纹铜建鼓座 春秋(前770—前476)
高31.6厘米,底径48.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蟠螭纹 (蟠螭纹铜建鼓座局部)
何为螭?何为虺?
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它是龙生九子中的一子,好险,勇猛,檐翘起的部分都有它,称为螭吻,盘螭,则是他两两盘卷的样子。
虺是古代传说的一种动物,有人说它是毒蛇、小蛇,有人说它是蜥蜴,还有人说它是龙的一种。《述异记》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蛇自古就有“小龙”之称,按《述异记》的说法,虺也是幼年时期的龙,所以蛇和虺也应是同类。《诗经·小雅·斯干》有言:“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可见古人把虺和蛇都视为吉祥物,古代女子梦见虺和蛇,人们都认为是吉兆。
螭纹最早见于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尾部同样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图案设计,比龙纹有更大的自由,用螭纹来装饰长边,充填方块,蜷转圆弧,皆可熨贴成章。正因如此它才成为最常见的花纹题材。
“蟠”有互相缠绕重叠的意思,蟠螭纹是以四方连续的方式组成大面积的装饰,没有凸起的主纹,在青铜器表面组成繁密的图案。这种纹样既与周代以带状连续为主的纹样结构不同,也与汉代只有盘旋而无重叠的“云气纹”不一样,是春秋时期具有独创性的纹样之一。
蟠虺纹鼎 高45厘米 宽5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非此次展览的展品)
下面我们来谈谈蟠虺纹。蟠虺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又称“蛇纹”。以盘曲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蛇纹是一种古老的图腾,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在商代青铜器上,蛇纹大多是单个出现,个别是主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眼睛,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盛行于春秋战国。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以印模制造方法,用一个单位纹样作四方连续的排列组合,构成器身上的大面积装饰,产生类似织锦般的华美效果。
蟠虺纹 (蟠虺纹鼎局部)
二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考古学家马承源认为:“蟠虺纹系盘曲小蛇之纹饰。”所以很多人在观察蟠螭纹和蟠虺纹时,以形体的大小作出区分,认为形体较大的就是蟠螭纹,而形体较小的就是蟠虺纹。
蟠虺也好蟠螭也罢,据小编考证都是沿用容老先生《商周彝器通考》的定义,是近代才有的,至于蟠螭纹和蟠虺纹究竟是什么呢?小编谈谈自己的结论,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
结论
青铜器中的蟠螭纹是指大龙纹交缠在一起,出现于春秋早期,流行于春秋中期,在鼎、豆的腹部常见;蟠虺纹是指小龙或小蛇(小龙或小蛇不易区分),出现于春秋中期,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从构图风格上来讲,蟠螭纹较为粗犷、简练,蟠虺纹较为细密繁缛,加之二者流行时间不同,所以还是很容易将这两种纹饰区分开的。
1
古人是如何解腰带的呢?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是如何解腰带的呢?古人系腰带一般都是打死结,如果用手来解腰带,需要大量的时间。于是,聪明的古人就发明了一种解腰带的物件——玉觹(xī)。虽然它只用来解腰带,但是古人依然将它做得十分精美,制作的原料除了有玉还有绿松石。
玉觹(xī)
1
古人的“橡皮擦”
有些小伙伴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就是我们写错字了,可以用橡皮擦或涂改液。那么,古人写错字了要怎么办呢?其实古人也有橡皮擦。这个长得像刀币一样的东西叫做青铜削。在我国历史上,较早的正式书写都是写在竹或木制成的简上。竹木简始于春秋时期,至公元四世纪逐渐绝迹。古人在简上书写文字时,多数用毛笔蘸墨或漆汁书,一旦出现书写错误或需要修改的时候,会使用一种被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在竹简上削去一层后重写,这种修改的动作叫“刊”。
有没有小伙伴能猜到青铜削后面的圆环是做什么的呢?没错,古人用带子穿过圆环,将它系在腰间,以便随时使用。
青铜削
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并用,因此历代的文职官吏也被称作“刀笔吏”。后来发展到赞颂别人能写好文章时,也说成是“刀笔精通”。
1
古代有冰镇的酒水吗?
原始瓷冰镇器 战国(前475—221年)
上径25.4厘米 底径12厘米 通高10.8厘米
江苏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当然有!大家千万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这件器物的名字叫做原始瓷冰镇器。它为什么叫“原始瓷”呢?因为这种瓷器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是比较原始阶段的一种瓷器。在越国贵族墓葬中非常流行使用原始瓷制成的仿青铜礼器进行陪葬,而这件器物是在陪葬的原始瓷器中比较少见的实用器。它是用来冰镇酒水的。
那么这件器物是如何使用的呢?古人把冰镇器放在托盘上,托盘里放入冰块,冰镇器内放入水后,再把酒杯插入冰镇器的圆孔里,过一会儿,就能在炎炎夏日喝到冰镇的酒水。(想想就很爽呀!
最后,小编提醒大家,在展厅入口处有展览宣传册可以领取哟!这次的宣传册做的十分有创意,整体的造型是以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伎乐铜屋为原型来设计的,非常有意思,大家记得去领取哟~
-展览-
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
-时间-
2019年6月6日—9月6日
-地点-
浙博孤山馆区·浙江西湖美术馆
———————————————
本次展览需购票入场,票价30元
参考文献:
[1]容庚.《商周彝器通考》[M].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
[2]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附:
2019年全国书偶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已经开始啦!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报名呀!
登陆网站
https://www.artlib.cn或
http://www.artlib.cn/shuou.html
注册信息、提交作品。
万元奖金,等你来赢!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乐诗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qinruyi929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