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世界读书日“艺术与阅读”系列展览活动 | 不朽的传承——名画里的中华文明史

世界艺术鉴赏库 弘雅书房
2024-11-24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策展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前 言






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璀璨的文明。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查阅史料典籍、欣赏古老画卷,在脑海中重构历史。名画就像画家的眼睛,我们通过一幅幅画作,重回画家生活的时代,了解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脉络,见证历史兴衰,时代变迁。

   

名画虽小,却可使我们思接千载。我们会惊讶于《伏羲女娲图》中的繁衍密码;领略《清明上河图》里宋代繁华的市井生活;跟随《麒麟图》来追寻郑和下西洋的踪迹……

 

本次展览共分为四大模块: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古代中国的黄金时代、绚烂多姿的民族政权、封建王朝的集权时代。通过32件艺术作品,带领观者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妙绝伦和中华文明史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





众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国(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古代世界有四大文明,可是其他三大文明都断裂了,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至今,为什么?这与中国早期文明的悠久,传播与发展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后世画家们的画作,开启一场寻根之旅。本模块通过8件作品展现史前时期至隋代的发展。






伏羲和女娲都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创世神。《文选·王延寿》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新疆吐鲁番盆地高昌故城附近地区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中,出土了数十幅《伏羲女娲图》,描绘的均是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拥交媾的景象。人们将《伏羲女娲图》置于墓室中,表达出对永生的向往。

 

唐代 佚名 伏羲女娲像

绢本设色

纵左222.5cm,右231cm,横上115cm,下9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窄衫小袖绛红色胡装,二人腰相连,共着一条白裙。男居左,无须,头戴笼冠,张左手执矩,矩上有墨斗(已被腐蚀)。女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男女上身相拥,中间两臂相连,下尾盘曲相交四节成螺旋状。两人头上有圆轮,周画圆圈以象征日;尾下有下弯月牙一,周画圆圈以象征月。画面四周面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部分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未解之谜  Unsolved Mysteries 

1953年,科学家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共同署名发表论文,阐明他们破译了生物DNA(脱氧核糖核酸)密码,发现了储藏人类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人们惊奇地发现,这种双螺旋结构竟与千余年前的《伏羲女娲图》非常相似,这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一时间,这种从远古时代穿越至现代的画像被赋予了更多神秘色彩,人们惊叹于这种出人意料的吻合。难道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人类文明起源的某些奥秘了吗?如今已无从知晓,但《伏羲女娲图》的存在,却让我们看见艺术与科学的相通之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人类对自身起源的理解与发现。


明代 仇英《帝王道统万年图》册之商汤解网施仁

绢本设色 32.5×32.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汤出,见网于野者,张其四面而祝之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解其三面,而更其祝曰:“欲左,左;欲右,右;欲高,高;欲下,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汉南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一时归商者,三十六国。

《史记·殷本纪》

 


“解网施仁”为《史记·殷本纪》中的典故。商汤出行时,见一猎人四面扎网,并跪地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入我网。”商汤听到后感慨道,只有夏桀那样的暴君才做得出这种赶尽杀绝的事情,于是令人去掉了三面猎网,只留下一面,这就是成语“网开一面”的由来。当时,汉江之南的列国诸侯听说这件事,觉得商汤是位仁德之君,对待禽兽尚可如此,更何况是人呢?于是三十六国都归顺于商。


 



诗 经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经孔子整理成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前11世纪-前6世纪)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故又称《诗三百》。


▼请横屏观看

宋代 马和之 豳风图

绢本设色 25.7cmx55.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根据《诗经·国风》之《豳风》诗意而作。全卷共分七段,依次为《七月》《鸱号》《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每段画前书《豳风》原文。图中人物形象生动,衣纹用兰叶描,笔法流畅潇洒,设色清丽古雅,在诸本毛诗图中,亦属精作。此卷无款印,旧传为马和之画,宋高宗赵构书。


▼请横屏观看

宋代 李唐 晋文公复国图

绢本设色 24.9cmx827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此画描绘晋文公(重耳)被他父亲放逐在外十九年,最后回国即位的故事,代表了李唐前期的绘画风格。全图分为六段,采用连环绘图的形式,晋文公的形象多次出现,每段都有树石、车马、房屋作配景和宋高宗赵构手书的《左传》中的有关章节。所绘人物形象各具神态,文公的雍容壮重,待臣的恭敬、武士的威严、仕女的秀雅、与仆役的畏怯,都刻画得准确生动、细致入微。横图处理疏密有致,线条的粗细、曲直、虚实、轻重的变化恰到好处。图中画家描绘的人物服装并不带有明显的宋代风格,而是尽力去复原春秋时候的人物形象。

 

明代 刘俊 汉殿论功图

绢本设色 165cmx106.5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此画取材于“汉殿论功”的典故。汉高祖刘邦初立,功臣在殿上争功邀赏,致拔剑砍殿柱。叔孙通乃说高祖召鲁地诸生,规定朝仪,高祖大喜,以为如此始知皇帝之尊。此图画法工细严谨,设色淡雅,人物衣纹的较为粗重直挺的线条和海涛的细劲曲线形成对比,背景的单纯润柔和人物的丰满形成一定的对比。

 


 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目前已有考古发现的西汉时期的纸张。



 

清代 佚名 新诗造纸书画谱册(二十四帧)



此《新诗造纸书画谱》通过二十四帧绘画和二十四帧释文从蔡侯宅第开始,记录了造纸工艺的全过程。其中释文部分引用了许多名人的诗文,如李商隐、谢庄、张伯玉等。此画谱编撰绘制年代,作者不详。通过其中大量钤印估计可能是清代的周开泰编撰。





其中二十四帧分别为:蔡侯宅第、造纸始竹、看竹体裁、伐竹作料、浸于池水、去皮存质、搥捣如丝、太阳以曝、灰水浆之、役工堆料、始入煌锅、池水撮洗、二次撮洗、三次撮洗、泡浸灰水、灰水泡料、不堆再漂、纳于窖中、用碓舂细、用槽盛之、需以篘床、上榨则实、焙而后干、告厥成功。



 兰亭雅集 

时间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三月初三“上巳节”

地点

会稽山阴之兰亭

(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许公里处)

人物

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

王徽之、王献之等42位名士。

兰亭雅集的基本内容有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制序和挥毫作书等。兰亭雅集行祓禊之礼,被称为“修禊”。修禊活动的地点一般选在临水之处,即通过洗漱的方式把一切污秽的东西清除干净。把酒洒在水中,再用兰草蘸上带酒的水洒到身上,借以驱赶身上可能存在的邪气,而求得来日幸福、美满之生活。


<<  滑动查看

明代 文徵明 兰亭修禊图(画心)1542年

金笺设色 27cmx14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表现的是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兰亭修褉”。文徵明的这幅画反映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景象。图绘崇山峻岭,溪流蜿蜒,溪畔众多文士或坐或卧,观赏着山光水色间淙淙溪水送来的酒觞,潜心构思。水榭上相对而坐的王羲之等三人正在评点已写毕的诗文。林木荫翳,丛竹泛翠,春色浓得醉人。


 《兰亭修褉图》为文徵明73岁时用青绿山水技法所绘。画面中山石树木先勾后染,工致严谨,笔笔精到。人物之衣纹、眉目简略,数根线条便勾勒出文人雅士潇洒的身形。全图设色明丽丰富,画面以青绿为主,淡施赭色渲染山脚坡石,浓而不失典雅,艳而别具秀润。


<<  滑动查看

唐代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画心)

绢本设色 51.3cmx531cm

波士顿美术馆


全卷共画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他们是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帝王中,既有开国明主和有为之君,也有昏庸腐败、祸国殃民的皇帝,可见此图也有明显的鉴戒教训的目的。每个帝王独立成一组,一般有两名侍者,其中陈后主只有一侍,而陈宣帝则随有十侍。构图表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立像,侍者在旁,一种是坐像,侍者穿插左右。如晋武帝司马炎,就表现出气宇轩昂、深沉大度的开国皇帝的气质。




古代中国的黄金时代





回顾中国古代文明史,唐宋两代以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冠绝各朝。虽历经千年,盛世华章皆成过往,但当我们身处中原的众多古都王城时,依然可以在历史遗迹中窥见昔日的辉煌。同时,两朝所遗留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也留存在中原大地上,延续于华夏文明的血脉之中,经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之后,仍生动演绎着一个民族最为瑰丽的历史记忆。本模块选取8件作品展示唐宋盛世。




《步辇图》画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历史事件。

<<  滑动查看

唐代 阎立本 步辇图(画心)

绢本设色 38.5cmx12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右半部分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步辇之上,由众侍女簇拥着徐徐前行。两个宫女持扇,后一宫女掌伞(华盖),太宗的形象眉宇舒朗,目光睿智,翘八髭字须,显示出远见卓识的气质和定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左侧叉手并立三人,中间身着民族服装的是禄东赞,正是被一穿红袍的鸿胪寺官员引见给太宗。旁边是译员,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服饰、举止,特别是面部的神情刻画细致,富于民族特点。画家用浓丽的色彩和劲力的线条把人物的不同身份及其关系处理得恰当、富于匠心。整个会见场面显得严肃庄重,是一幅成功的描写古代吐蕃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友好交往的历史画卷。



唐代农业发展

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唐代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


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五牛图》是其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  滑动查看

唐代 韩滉 五牛图

纸本设色 20.8cmx139.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卷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更是笔笔入微。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



明皇幸蜀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造反,陷长安,明皇幸蜀避之。



唐代 李昭道(传) 明皇幸蜀图

绢本设色 55.9cmx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宫收藏目录中原标此作为《宋人关山行旅图》,但学者依据苏轼《东坡题跋》等宋代资料,而改为今名,并推测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幸四川之故实为画作主题。



画中着朱衣者即唐明皇,骑三騣照夜白,出栈道飞仙岭下,乍见小桥,马惊不进。笔法精劲工细,青绿设色,绚灿华丽。有学者认为本幅系宋人据旧稿摹绘者。无论如何,此作代表着北宋对古典传统的继承,在美术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唐代丝织业

唐代手工业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主要有纺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造船业、制茶业等,其中尤以与百姓们穿衣问题息息相关的丝织业最为繁荣,是唐代最大的手工业生产部门之一。丝织业的繁荣,不仅为唐人服饰的多样化提供了基础,还增加了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带动了周边各少数民族及国家的丝织业发展。


<<  滑动查看

宋代 赵佶(传)摹张萱捣练图

绢本设色

画心:37.1x145cm;全卷:37.7x466cm

波士顿美术馆


该卷描绘了衣饰华美的宫中贵妇捣练、缝制新练、熨练的三组场景。此卷作品显示了宣和画院的特色,有保留了相当多的唐代绘画特征。在唐代仕女画真迹传世寥寥的今天,这件作品对研究绘画史有重要意义。


▼请横屏观看

北宋  李公麟  孝经图(局部)

绢本墨笔 21.9cmx475.6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孝经图》 附有《孝经》中摘录的文字内容(《孝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其传授着一个简单却又永恒的主题——孝道。宋代,孝道是当时所推崇的儒家标准之一。此画加入了李公麟对孝道的理解。李公麟的作品也代表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时代特征:道德宣传,博览众长和书法功底。


北宋国家纪录片

年仅18岁的王希孟仅用半年时间即完成此画。以极其精细的笔法,强烈的青绿色彩,描绘了雄浑瑰丽的山川景象。咫尺画境而得千里之趣。此卷以近似全景镜头的视角,带领我们观看一部北宋的国家纪录片。


▼请横屏观看

宋代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绢本设色 51.5cmx119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展现了壮美河山中的水村野市、渔艇客船、桥梁水车、茅棚楼阁,以及捕鱼呼渡、行旅游赏等民间风俗。水光山色,明灭隐现,波光潋滟,水气蒸腾,充满了生机和朝气。远看气势壮阔,近睹妙趣横生,是青绿山水画中的精品。


宋代市民的多彩生活是什么样的?从下面这幅画中,便可窥见一二。


▼请横屏观看

宋代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绢本设色 24.8cmx528.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绘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艄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后段描绘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理学


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又称道学。理学发源于北宋,经过孙复、石介、胡瑗、周敦颐等几位大儒的论证与完善,到南宋形成了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为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最终,程朱理学成为统治者推崇实施的主流学说,程颐、程颢、朱熹也被后世尊为理学大儒。



元代 刘敏叔 三夫子像:程颢,程颐,朱熹

绢本设色 122.6cmx68.6cm

弗利尔美术馆


图中三夫子为程颢、程颐、朱熹。从穿着习俗(细看可见露出的是红鞋,而晚明有这些习俗)可能为晚明时期的作品。


哲学上有程朱三夫子,著名的“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就是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叁  

绚烂多姿的民族政权





阅读中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民族融合。如果没有经过这一步,中华文明不会如此绚烂多姿。也正是因为中国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智慧,所以才能快速发展。本模块选取8件作品展示辽代、金代、西夏以及元代绚烂多姿的民族政权。






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皇长子耶律倍(后唐明宗赐名:李赞华)与次子耶律德光继承了父亲的才华与谋略。但耶律倍争夺皇位失败,930年弃国投奔后唐。最终在后唐政变中惨遭杀害,结束了不到四十年的悲情人生。


<<  滑动查看

辽代 李赞华 东丹王出行图

绢本设色 27.8x125.1cm

波士顿美术馆


此图表现东丹王出行的场景,画中绘有六人骑在骏马上,他们各具姿态,衣冠、服饰、佩带皆因身份的不同而各异。作品中的马矫健、丰肥,左右顾盼,慢跑前行。东丹王在马背上手把缰绳,面带忧郁,若有所思,情绪正和他弃辽投后唐的处境吻合。人物及马的线条描绘细腻精良,赋色华丽,尽显宫廷绘画之特色。构图布势前后照应,疏密相宜,整个画面人物和马的动态形成—种行进的韵律。卷末有无名氏题“世传东丹王是也”,书风近宋高宗赵构。李赞华自投后唐明宗后,长期居住在中原,其画风对后人影响很大,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均有著录与评价。从文献著录来看,此卷是接近李赞华画风的—件精品。


<<  滑动查看

明代 仇英 大金德运图

纸本设色 53.1cmx170cm

弗利尔美术馆


自战国时期首创“五德终始”学说以来,各王朝为了标榜正统以及将本朝排列到正统发展谱系之中,都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五德)循环确定一个德运,作为是中国正统王朝和中国正统发展谱系中一个成员的理论根据。以女真人为统治者建立的金朝政权也没有例外。为了彰显金朝的正统地位以及将金朝排列到中国正统发展谱系之中,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十一月,金章宗批准了尚书省有关金朝“继北宋火运为土德”的奏请,下诏“更定德运为土”。金宣宗继位后,又编制了《大金德运图说》。


该《图说》收录的王朝德运承袭图,是金人在归纳和总结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德运承袭的基础上编制的中国历史发展谱系图,基本上符合各朝代所确定的德运及其承袭关系,说明金人对中国历史发展谱系具有高度认同意识。




夏景宗李元昊称帝后,西夏王朝历经十位皇帝,建国近二百年,最后被蒙古铁骑所灭。势力薄弱的西夏在宋、辽、金多个政权之间摇摆不定,后世王朝的史官没有编纂《西夏史》。灿烂的西夏文化随着西夏的灭亡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直到发现黑水城遗址后,西夏文明才拂去大漠黄沙的遮蔽,姗姗面世,绽放出让世界惊艳的风采……



辽金夏 佚名 阿弥陀佛接引图

西夏(12世纪后期)

亚麻布设色 84.8cm×63.8cm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此图以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为背景,极尽想象之能事,绘制出三圣接引亡故的西夏贵族登临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在金与南宋对峙之时,蒙古大草原上,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横空出世,建立了蒙古帝国。随后,他率领精悍善战的蒙古骑兵,以所向披靡的气势,灭掉金、西夏,又向西踏过中亚地区,深入东欧,开拓了欧亚商路,为元时期繁荣的经济、外交奠定了基础。他就是被尊称为“成吉思汗”的孛儿只斤·铁木真。


元代 佚名 元代帝半身像册之元太祖

绢本设色 61.5cmx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出自《元代帝半身像册》第一幅。画像中元太祖留有发辫 ,身着单色衣袍,头戴皮制暖帽,太祖帽面的毛皮细纹清晰可辨。画像约呈正面像,面颊及额头宽广,以精细的线条描绘面部轮廓、眉目须发及衣帽,并细腻的淡染着色,显示出与宋代帝王像不同的面貌。


如果说,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版图的开拓者;那么,他的孙子忽必烈就是元朝大一统帝国的创立者。忽必烈平大理、灭南宋,进一步扩大了元朝版图,被评为一代制度的开创者。同时,他也是少数能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


元代 刘贯道 元世祖出猎图 1280年

绢本设色 182.9cmx10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描绘北方沙漠地带,一片黄沙坡地,景色单调。在沙丘无垠的远方,正有一列骆驼驮队横越。近处人骑数众,或张弓射雁,或手架猎鹰,或绳携猎豹,皆为马上行猎之状。其中骑着黑马、身穿白裘的,应为元世祖,与世祖并驾的妇女,似为帝后,其余八人,应是侍从,其中尚有黑奴二名。图中人物、马骑无论衣着、装备皆刻画精细,表情神态自然生动,而世祖的面容,更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元历代帝后像》册中的元世祖半身像相似,足证两图的写实。虽然刘贯道的画作传世甚少,但由此轴中人物的传神,可明刘氏善画的美名非凭空得来。



宋代遗民


郑思肖(原名不详),字忆翁,号所南,是南宋著名诗人,宋理宗时期的太学生。南宋灭亡后,他改名郑思肖(取繁体字“趙”中的肖,意为不忘赵宋)。身为遗民的几十年里,他写下无数爱国诗篇,将所写诗、文集辑为《心史》。郑思肖因担心被元统治阶层销毁,于是将《心史》藏于铁函中投入苏州承天寺的井中。过了三百多年,于1638年承天寺和尚挖井时,无意发现了《心史》,于是郑思肖忠义之名传遍天下。



元代 郑思肖 墨兰图 1306年

纸本墨笔 25.7cm×42.4cm

大阪市立美术馆


画幅右侧有作者题诗一首:“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字迹笔锋苍劲有力,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铮铮傲骨,画幅左侧落款为“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一卷。”并有“所南翁”印章一方,画幅正中为一株墨兰,兰花无土无根,乃郑思肖一贯风格特点,寓意故国山河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


兰生深谷,不畏风雨,清雅幽香,质朴无华,它有着孤傲、超凡脱俗的高尚品格,与梅、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兰花体态较小,单独作为画幅主体在绘画史上出现较晚。郑思肖的《墨兰图》卷,是画兰史上影响最大、最早的作品。


大部分宋朝遗民选择隐居,以不仕元朝表示对宋朝的忠诚。然而,赵宋宗室赵孟頫却是个特例,他不仅出仕元朝,还官至显贵。元仁宗曾评价赵孟頫一家:“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


<<  滑动查看

元代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1295年

纸本设色 28.4cmx93.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赵孟頫作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师承董源山水风格的代表作。画面描绘了今山东境内鹊山和华不注山的景观。孤立的两山坐落在空旷平坦的原野之上,秋林掩映房舍,洲浦渔人作业。空旷平淡中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韵致。赵孟頫作画讲究书法性运笔,强调下笔直写,因而不甚注重形似,而专注于笔墨情趣。


元朝多途径选官的乱象导致很多官员贪腐成风,出于无奈,同朝为官又不愿同流合污的清官们,只能借诗文、画作针砭时弊。任仁发的《二马图》便是讽刺画中的代表。


<<  滑动查看

元代 任仁发 二马图

绢本设色 28.8cmx142.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画马二匹,肥马骨壮膘满,曳缰昂首,神气十足。瘦马骨瘦如柴,挽缰伸颈,疲惫不堪。作者将瘦、肥二马喻为清官和贪官,通过艺术形象和作者自己的题跋,抨击和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此图用笔简劲,二马形象生动。




封建王朝的集权时代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一个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不断博弈的过程。至明清时期,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大臣,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让皇权达到空前的强化,也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巅峰。本模块通过8件作品来讲述封建王朝的集权时代——明清时期的历史。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明朝前期,国力逐渐恢复,明成祖朱棣在位时,组织了大规模远洋航海活动,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和海上贸易。我们可以透过一幅神秘的“麒麟图”走进那个盛世,见证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扬帆远航——郑和下西洋。



明代 佚名 麒麟沈度颂

绢本设色 90.4cmx4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郑和将一只榜葛剌国进贡的麒麟带回京师(南京),朱棣和大臣们非常兴奋地迎接祥瑞之兽。


▼请横屏观看

明代 佚名  丝路山水地图

绢本设色 59cmx301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地图负载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全卷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国的敦煌、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标注。蜿蜒两万公里的丝绸之路,是古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延绵数千年的丝路历史,是世界文明的辉煌诗篇。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这是为促进全球合作发展所提出的中国方案,是对人类幸福与世界和平的美好追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丝路山水地图》正是一把珍贵的钥匙,它将有助于学者们更深入地研究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并为未来“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难能可贵的参考与借鉴。



明代社会生活

明朝在永乐、宣德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呈现出文化昌明、物产丰饶、人民富足的繁盛景象:渔樵耕读、百戏杂耍、体育竞技应有尽有……百姓多姿多彩的生活,被明宣宗时期的官廷画家戴进描绘了下来,这便是著名的《太平乐事》册。


<<  滑动查看

明代 戴进 太平乐事册(十开)

绢本设色 21.8cmx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太平乐事》册页,依序有“婴戏”、“骑牛”、“捕鱼”、“娱乐”、“戏耍”、“试射”、“耕罢”、“观戏”、“木马”、“牧归”等各式不同的主题,内容描绘社会安和乐利的景象,以及不同阶级庶民生活的多样化,这种图画一般在宫廷中十分流行,具有宣扬“盛世太平”的政治功能。



在这套册页之中,无论是人物活动的细节、室内景观的设计、或是家具的组合及款式都描绘得相当细腻。从桌椅、器具的摆设,和屏风及挂轴的使用,透露出有文人参与设计或审美观念的呈现。从风格上来看,这件作品与戴进息息相关,人物的衣纹採用“钉头鼠尾”的描法,山石、树木使用“斧劈皴”,不过,本幅笔墨比较软弱、平直,也有些不自然的地方,因此可能是晚期浙派画家根据戴进的真迹加以临仿的作品。




流民

安置流民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明代爆发自然灾害超过千次,加上明中后期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各地的封王骄奢淫逸,为了维持他们自身奢靡的生活,兼并土地,获得更多的财富成为他们的重要手段。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  滑动查看

明代 周臣 流氓图 1516年

绢本设色 31.9cmx244.5cm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原本这是一套二十四开的画册,如今这画册已经被裱成两幅手卷,分别藏于克利夫兰美术馆和檀香山美术馆。这幅作品有如生活速写一般,给人直接而独特的感受。周臣对流氓衣衫的褴褛和头发的蓬乱描绘得极为出色。



明代遗民


朱耷是明朝宗室后裔,明亡清兴,他内心是不平衡的,所以他对将亡国的痛苦,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内心的激愤在画作中表达出来。


<<  滑动查看

清代 朱耷 猫石图 1696年

纸本墨笔 34cmx2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为朱耷71岁所作。全幅景致简洁,绘一只白猫蹲于石巅上拱背缩身,与山石浑然合成一体。它闭目养神,全然无心观赏四周荷花、兰花等俏丽的景致。作者显然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将客观的意象与主观的意识作了巧妙而含蓄的结合。他以心静如水的猫暗喻自己在清王朝统治下不闻不问,远离世俗的隐遁行为。




胸怀大志的少年天子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但得到当世乃至后世高度评价的不多。在这些皇帝中,清代入主中原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正是这样一位明君。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勤政爱民,平定内乱外患,促进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创了“康雍乾盛世”。


清代 佚名 康熙帝便装写字像

绢本设色 50.5cmx3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康熙帝身穿便装,左手轻按平铺于方桌上的宣纸,右手提笔正欲习字,身后屏风上的墨龙暗示着王者尊贵的地位。以中国传统透视技法画出的方桌与用欧洲焦点透视法绘制的屏风座形成了画面中无法调和的矛盾。由此能够推断出,这幅作品绘制于西风东渐的早期,是一位学习过西方画法、但又没有彻底明了其透视原理的宫廷画家所创作的。虽然此画存在不协调的现象,但它依然是中西绘画交流、碰撞下的有趣的作品,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清代的农业发展


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历代皇帝都将发展农耕视为头等大事。清军入关后,更是采取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清代 陈枚 耕织图册

绢本设色 26.5cmx29.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原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


乾隆帝的文治武功


乾隆帝即位时,清朝国内外形势基本稳定。但这种稳定只是表面现象——北方有蒙古准噶尔部(又称准噶尔汗国)谋反;西南边疆有廓尔喀(今尼泊尔中部)等国蠢蠢欲动;回部(今新疆地区)以及大、小金川(今四川西北部)叛乱频发……因此,乾隆帝在位期间,抗击侵略与消除边患,仍是重中之重。



清代 郎世宁 万树园赐宴图

绢本设色 221.2cmx41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五月,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举行隆重的宴会,热烈招待了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杜尔伯特部。宫廷画家郎世宁等人奉旨对这次宴会进行了纪实性描绘,所作《万树园赐宴图》真实地再现了这次民族团结的盛会。







结 语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自古至今,中华文明一直在不断融合其他文明的成果,丰富自身。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时常回望走过的路,体会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是我们汲取历史智慧、走好前路的基础。

 

名画是历代画家们为我们留下的检索窗口。展开一幅画卷,回顾一段历史,在此展览中,中华文明史以艺术的视角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此时,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也不再是黑白朦胧的,它们原本就是丰富多彩、深刻而有温度的。希望本次展览能够为观者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从名画的角度,听到来自历史的回声与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1] 何孝荣,周璐作. 100幅名画讲述中华文明史 名画里的中国史 全4册[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21.01.

[2] 王玉德. 中华文明史稿[M]. 武汉:崇文书局, 2008.01.

[3]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著;安家瑗等撰文;严钟义,孙克让摄影. 华夏文明史[M]. 北京:朝华出版社, 2002.01.

[4] 李学勤. 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J]. 科学中国人,2005,(04):30-32.

[5] 习近平.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 求知,2022,(08):4-6.

[6] 赵勇. 从伏羲女娲交尾图看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J]. 文化产业,2023,(03):94-96.

[7] 陈本绥,崔子慧. 从《步辇图》谈唐代汉藏文化交流[J]. 收藏与投资,2022,13(11):52-55.

[8] 刘绎一. 文化整合的案例:北朝墓葬所见伏羲女娲图像[J]. 美成在久,2022,(02):49-61.

[9] 王悦欣,杨璇羽.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中国画的阐释与表达——兼析《步辇图》的文化意蕴与传达[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9):165-169.

[10] 赵永春.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金人的“中国”历史认同——以《大金德运图说》为中心的讨论[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01):15-27.

[11] 陈满琪. 康熙《御制耕织图》的社会心理学解读[J]. 民俗研究,2023,(01):146-155+159.

[12] 杨璐遥. 《孝经图》:南宋“图经”中的图像翻转[J]. 美术大观,2022,(11):101-107.

[13] 余蕾. 观念与图像:《孝经图》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8.

[14] 王加华. 形式即意义:重农、劝农传统与中国古代耕织图绘制[J]. 开放时代,2022,(03):126-138+8.

[15]行冬梅. 全球史视野下的“康乾盛世”[J].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01):69-72.

[16]王方宇. 八大山人《猫石图》的个案研究[A]. 北京画院.大匠之门 13[C].北京画院,2016:44-57.


特别鸣谢: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  张晓舟



弘雅书房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乐诗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弘雅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