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的初心
范长江(1909-1970)
四川内江人,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新闻巨子。范长江初心的涵养与升华,历经艰难曲折,但他矢志不渝、坚持不懈。
孕育“爱国为民”初心
范长江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第31代孙。范长江的祖父范延馨是个有名望的晚清秀才,他经常给范长江讲述先祖范仲淹的故事,教育他要努力奋斗、精忠报国。范长江时常模仿祖父,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吟诵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潜移默化,爱国为民的种子播进了范长江的心田,生根发芽,孕育出“爱国为民”的初心。
赋予“爱国为民”初心以时代内涵
1927年,范长江考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中法大学重庆分校由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创办,其任务是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培养革命骨干。国家主席杨尚昆、大将罗瑞卿、新中国电影的缔造者之一阳翰笙等都是重庆中法学校的学生。范长江在这里接受了反帝反军阀的思想,他明白了,要国富民强,必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反动军阀。他和同学走上街头,开展反帝反军阀宣传讲演。“南京事件”发生后,范长江参加了示威。反动军阀血腥屠杀,制造了“三三一”惨案,死亡137人,受伤1000多人。范长江身受重伤,从烈士的遗体堆中爬了出来,被反动军阀全川通缉。他被迫离开重庆来到武汉,加入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这一阶段,范长江的初心融入了“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1928年秋,范长江考入中央政治学校,这是国民党政府培养行政干部的大学,蒋介石兼任校长。范长江选学了乡村行政系,打算“将来在穷乡僻野中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里,范长江加入了国民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军队实行不抵抗主义,使日军迅速占领了东三省大部分地区。范长江在学校参加抗日演讲,慷慨激昂的演讲让听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抗日救国的激情被点燃。学校不但不支持,反而进行压制,这让范长江十分伤心,他决定离开学校,去探寻抗日救国的道路。于是,他宣布脱离国民党,秘密离开了南京。他把学校发的制服整整齐齐搁在宿舍,意思是,我既然选择离开,一根纱也不带走。在留给学校的信中,范长江公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
1932年,范长江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这是一个培养思想家的专业。范长江刻苦学习,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他常常想:如何用正确的哲学思想来为现实服务?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教授的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两次进入大学,两次主动退学,范长江为了什么?如果仅仅为了个人利益,他不会退学。但是,他认为,在国民政府举办的大学里,看不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他放弃个人前途,去寻找抗日救国的出路。在这民族危亡之际,范长江的初心融入了“抗日救国”的内涵。
“爱国为民”初心的磨砺
为考察抗战大后方,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走荒漠、过沼泽、爬雪山、过马过不去的悬崖,遭遇土匪,多次在生死边缘徘徊,可谓九死一生。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沿途写下了大量旅行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对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宗教、民族关系等问题也作了深刻的表述。
范长江一直在关注红军,但多次与红军擦肩而过。在四川江油追寻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部队的足迹,看到红军和国民党军队交战留下的痕迹。一块大石碑上镌刻了八个大字:“平分土地、赤化全川”。到白石铺,墙上刷着标语“武装拥护苏联!”通过深入了解,范长江知道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主张抗日的军队,他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他是国统区第一个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第一个正式称中共军队为红军的记者、第一个在“剿匪”二字加引号的记者。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冒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了解西安事变的真相。当时,西北对外交通完全断绝,范长江利用私人关系,冒险飞赴兰州,乘汽车辗转于1937年2月3日来到西安。可是,进不了西安城,怎么办?范长江看到清晨有菜农送菜进城,于是,他把自己的外套和菜农交换,装扮成菜农闯过重重关卡进了西安城。在采访国民党官员后,他采访了周恩来,对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有了深刻的了解,写出通讯《动荡中之西北大局》,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引起轰动。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所作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大公报》社总编辑张季鸾大骂一通,并命令严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为什么敢冒险西北之行?为什么敢“第一个吃螃蟹”——客观报道红军?为什么敢孤身勇闯西安城?这是“爱国为民”初心的力量彰显,这是他在实践中对初心的不断磨砺。
“爱国为民”初心
升华为共产党人的初心
1937年2月9日,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范长江离开西安,来到延安,受到热烈欢迎。晚上,毛泽东和范长江在窑洞进行了彻夜长谈。毛泽东询问了国民党和社会各界对西安事变的反响和对抗战的看法,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范长江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毛主席点亮了他心中那盏明灯,他马上意识到,中国的希望不在西安在延安,不在执政的国民党,而在中国共产党。他强烈要求留在延安,继续采访。毛泽东建议他立即回上海,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范长江第二天就返回上海,连续在《大公报》上刊登了他的《暂别了,绥远》《宁夏进入记》《陇东未走通》等约三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全国人民从这些通讯中,第一次看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延安之行,窑洞夜谈,范长江的初心得到升华,他迫切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严格考察,1939年5月,周恩来作入党介绍人,范长江在重庆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范长江从一个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者,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巧合的是,他的爱人沈谱也是1939年5月入党,邓颖超是她在重庆的单线联系人。1940年12月10日,范长江与沈谱喜结良缘。但他们互相保密,都不知道对方的共产党员身份。有人认为,这不可思议,夫妻之间缺乏信任。其实,这是小我服从大我,他们把对党忠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超越了儿女私情。
范长江始终坚持新闻要“为中华民族之独立与自由而呼号”,他曾写到:对于记者来说,首先应该有一个坚定的政治方向,否则就如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其次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污蔑、威胁吓倒,要能坚持真理……这是一个红色记者对初心的坚定不移。
“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这是范长江对鲁迅先生的纪念,也是范长江一生的不懈追求。我们要从范长江初心的涵养与升华中吸取营养,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担责,奋发有为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内江市纪委监委
编辑:游洋漪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