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新政没激起水花?Biotech企业:力度太小
过去一周时间里,多则创新药产业链“指南”没能在二级市场激起太大的水花,令不少行业参与者心寒:创新药板块已经没人关注了?
在北京、广州、珠海等多地共同发布利好条例中,政策都有很大的重叠。例如北京医疗保障局等9部门发表的意见稿,就几乎涵盖临床、市场准入、支付、投融资等全产业链支持。这些制度都赋予了医药长期利好的想象空间。但系列政策组合拳中,能直观感受到的利好有限,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很少被提及。
有关创新药的红头文件各地几乎每年都有发布。加科思药业董事长兼CEO王印祥表示,对于动辄需要投入上亿元的创新药,地方政府的支持、影响因素占比很小,企业立足于资本市场依靠风投VC。
真金白银纠偏“内卷”
大笔资金注入新药研发,这是上周一轮创新药新政中最引人注目的环节,导致资本市场近期非常关注做临床CRO的泰格医药。
在珠海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了根据研发各阶段成果给予奖励,对完成阶段临床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500万元和1000万元一次性奖励。广州市黄埔区制度更加完善,从创新药的临床到落地转化,提到“40%的研发费用补助”、“每年最高资助1亿元”等关键字眼,强调加快技术平台建设、推动CRO发展。
方正证券医药生物组首席分析师周超泽坦言道,全球经济下滑、地缘政治不甚明朗,政府在这个时间切入进来,给产业端注入以资本的支持意义非凡。
北京没有披露具体补贴举措数值,希望以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来带动社会投资。去年年末,北京市专项设立了3支基金,200亿元容纳量的生物医药为其中的重头戏,鼓励小型初创型企业和成长期企业运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创新研发。
奖金高悬,令一部分人担忧同质化研发现象卷土重来。
周超泽表示,“这是不太可能的。”在资本寒潮笼罩下,创新药的确过了一段“难活”的日子,同质化带来的巨大压力让不少走得慢的企业消失匿迹。寒冬下创新的出清,留下来的药企也没有闲钱再去扎堆竞争。如今密集发生的跨国BD,尽管是企业追求资金的考量,但从侧面表明中国创新药研发的质量在提高。
所谓的资本寒冬,本质其实是中国医药研发供给侧改革起点,中国创新药的“路”可以说越修越直,创新药研发扎堆现象也就不会再发生。
医保“狂奔”,商保难支
令很多药企人士遗憾的是,这一轮各地的系列政策,并没有看到对创新药定价相关的明确指引。
创新产业的主要矛盾在市场端与资本端的“较量”。老生常谈的一点是:医保想要高价的创新药普惠,但企业因为成本原因不能向价格“低头”。业内一直传言,年费用30万以上产品更是连医保谈判资格都没有。
企业呼吁自主定价的声音已屡见不鲜。今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改革试点方案中,还提到“浦东新区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不过这一政策没能在更广泛地区推广开。
周超泽表示:在二级市场投资视角,创新药支付结构的想象或许可以有进一步的延伸。在北京创新药政策中,提及了“将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合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覆盖创新药械和健康管理服务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已有鲜活的例子摆在眼前,纳基奥仑赛注射液从河北省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渠道撕开了一道口,首次实现了商业保险的支付路径。随着首张处方落地,商保支付报销了80%。
但现阶段来看,商保探索创新药支付产生的bug还有很多,无论是推进商保目录,还是指定支付标准,亦或是像传统保险一样标的庞大的用户池来提高覆盖率,对于信息不对等的商保来说,绝非易事。
“真正的利好体现还要看商保长线。”周超泽认为,未来的一大预期是能将商保与国家医保数据的整合,创立新的筹资模式,进入到整个支付的体系之内。去年七月,由上海医保局牵头,利用市大医保数据对接省普惠保,对商保的未来形成参考。
王印祥也在政策方面畅想商保未来,行业都在等待商保占比越来越大,甚至成为主流的一天,才有可能真正给中国医药市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位医药独立评论人客观表示,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商保要在空隙之间寻找立足之地不容易。至少目前,基本医保仍是在场最权威、有效的超级支付方。
产品准入的细末旁支
创新药品医保“落地难”,是行业最头疼的事情。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临床使用经验积累,就难以获得临床专家认可而广泛使用。
王印祥结合了中、欧、美三地的跨国临床试验经验表示,药品审评政策方面,我国还有改进的空间,但正逐步与国际接轨,这并不是当前的产业主要矛盾。相比之下,医院端准入就比较棘手。
新政策似乎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在北京的创新药政策文件明确指出,国谈药目录公布后一个月内召开药事会,全年药事会召开不少于4次。除北京外,今年已有20个省份初步公布了药事会召开时间要求。虽然药事会是布置了,但医疗机构能否快速批准创新药进院,临床医生短期内能否对创新药认知和使用,这些都没解决方案。
王印祥认为,医院端准入难的问题出在常年不开几次的药事会。行业的普遍现象是药事委员会“能免则免”。王印祥的设想是:全行业范围内,具体到院端可以形成规模式铺开,规定时间、增加一年内频次,最好能实现量化作为考核指标。
“如果国谈录入之后,产品能在一个月之内进入药事委员会讨论范畴就获得准入,对产品后期的商业化进展也十分有帮助。”周超泽补充道。
撰稿 | 苗苗
编辑 | 江芸 贾亭
运营 | 廿十三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扫码加我:进群交流 知情爆料 转载开白
内容如有问题,请邮件联系:
jianshiju@boyamedia.com
商务合作请垂询:1328868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