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盖棺定论:如何评价袁隆平

悟实老师 悟实个人杂谈 2023-04-14

盖棺定论:如何评价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中国人常说“盖棺定论”,就是说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了,其一生的是非功过也基本可以做个总结性评价了。所以从22日开始,网上对袁隆平的评价占据了热搜。因为前几年发现有人说袁隆平在研究推广转基因,我进行了核对,发现证据是捏造的,然后写文章揭露相关人员目的不纯,是为了陷害袁隆平,转移反转基因的大方向,但没有对袁隆平进行评价。现在斯人已逝,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错误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准备谈几个方面。一,袁隆平是否应该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二,袁隆平是否被“神化”。三,袁隆平杂交水稻的贡献是否被拔高了。四,袁隆平培育超级稻是否为浮夸风。五,袁隆平是否“以杂交稻的名义,偷偷加入转基因技术”,研究和推广转基因水稻了。六,袁隆平是否“鸠占鹊巢”“欺世盗名”。下面具体谈一下。

一,袁隆平是否应该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平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49年考入西南农学院,1953年分配到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一边教书,一边在试验田做实验。

生物学上,存在杂种在个别性状或综合性状上优于其亲本的情况。如较其亲本生长健壮,适应性广,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等。袁隆平利用这个原理,从1960年尝试杂交水稻实验。但稻子花小,而且每朵花只结一粒种子,不可能用普通人工方式去雄杂交得到大量种子。1964年他首次在国内提出通过“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增加产量的设想。什么是“三系法”呢?就是找到三个类型进行杂交: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水稻是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植物,不育系是花朵中雄蕊有缺陷,自交不育,但雌蕊正常,可以作为杂交的母本,这解决了杂交去雄的问题;保持系是正常品种,可以与不育系杂交让不育系繁殖下去,如果没有保持系,不育系就会绝种;恢复系也是正常品种,它与不育系杂交可以让不育系恢复繁殖力,就是后代可以结实。1966年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四期发表了袁隆平《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文章提出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的设想,得到国家大力支持。这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开展杂交稻研究的序幕。

然而,即使有国家支持,袁隆平的科研组寻找不育系犹如在大海捞针,找了几年也没找到。于是1970年,在政府指示下建立了一个全国范围的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网,袁隆平担任协作组组长。群众协作力量大,当年10月就找到了一株野生的花粉败育不育株,是三亚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在当地的一个水沟旁发现的,后来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败”。

1971年春,全国10多个省的农技人员都从袁隆平那里分到了“野败”种子回当地播种。但袁隆平自己在长沙播种的“野败”并没有出穗,江西省萍乡市农业局的颜龙安带回的“野败”却成功出穗了。1972年冬,颜龙安育成“二九矮1号”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第一个成功育出不育系并开始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有人因此也称颜龙安为“杂交水稻之父”。而袁隆平则比颜龙安晚了将近一年,在1973年秋天才育成“二九南1号”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有了不育系和保持系,没有作为杂交水稻父本的恢复系,“三系”不配套,还是不能用于生产。于是全国水稻技术人员开始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里进行筛选,找到100多个有恢复能力的品种。1973年,广西农学院教师张先程在东南亚的品种里找到第一个结实率在90%以上的强恢复系。至此,袁隆平提出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获得成功。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然而,袁隆平作为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组长,他自己的研究进展并不很顺利。1975年以后,他以自己的不育系配成的优势组合“南优2号”,在湖南洞庭湖地区大规模试种。与同类杂交稻品种相比,“南优2号”虽然长势最好,穗大粒多,但却有致命缺陷——不抗病。后来,洞庭湖地区几十万亩水稻遭遇矮缩病,颗粒无收,“南优2号”也因此被逐渐淘汰。

1980年代,福建三明农科所技术员谢华安育成了新一代强恢复系“明恢63”,与颜龙安的不育系“珍汕97”配套,生产出来的种子为“汕优63”。“汕优63"从1987年起连续15年种植面积冠居全国,单年最大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是迄今为止国内种植面积最大、推广速度最快、连栽时间最长的品种。

与此同时,杂交水稻研究又成功发展出两系法和一系法。两系法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水稻为基本材料培育的。光温敏不育系水稻非常神奇,其生育能力会随着光和温度的变化而达到一系两用的目标。具体地说:这种水稻在夏季,长日照、高温下,表现为雄性不育,这时所有正常品种都能与其生育,生产杂交种子,这个种子就是两系杂交水稻的种子。这种水稻在秋季、短日照、低温下又变成了正常的水稻,自己繁殖自己,也就是自己接种。这种杂交水稻因为只有不育系(母本)、和恢复系(父本)、而不需要保持系(中间体),所以称两系法杂交水稻。

一系法是将第一代杂种的优势固定下来,子代可以作为种子使用,以免年年制种。它是利用远缘有利基因培育杂交水稻,比如利用野生稻和其他种属的有利基因、碳4作物的高光合效率基因等(高等植物根据光合作用最初产物的不同,分为碳4和碳3作物,前者的光合作用一般比后者强,甘蔗、玉米等是碳4作物,而水稻、小麦等多数植物属碳3作物),培育远缘杂交稻,具有比现有杂交稻强大得多的优势。

“两系法”是湖北省仙桃市沙湖原种场的技术员石明松1970年代末创建的。1980年初春,趁湖北省农牧厅春耕生产检查组来沙湖原种场之际,他把自己的“两系法”研究报告交给了检查组一位负责人。石明松的“两系法”研究报告得到了湖北省高度重视,获得了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湖北省专门成立了“两系法”杂交稻协作组,联合省内7家单位进行研究,后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与国家“七五”攻关课题。1987年,“两系法”水稻研究被正式列为国家863计划的第一个项目,编号101,袁隆平任责任专家,石明松也在专家组成员之列。不幸的是,在项目刚刚开展之际,石明松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身亡。2014年1月10日,“两系法杂交水稻”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87年,袁隆平总结出杂交水稻育种方法的三个发展阶段: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朝着程序由繁到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杂种优势水平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朝着优势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到此,袁隆平是不是可以确定为“杂交水稻之父”了呢?有人提出异议,说杂交水稻是集体的功劳。理由是第一个能大规模推广的不育系、保持系、强恢复系与优势组合都不是袁隆平做出的。找到不育系的是冯克珊,第一个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是颜龙安,第一个找到强恢复系的是张先程,培育出最优杂交品种的是谢华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理论,但巴黎公社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领导建立的,苏联也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更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但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这一荣誉,并没有被瓦尔兰、列宁和毛泽东夺去。为什么?巴黎公社、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而不是自己重建了一种共产主义理论。杂交水稻也一样,这些人都是在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方法的基础上实践取得的成果,所以不能取代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荣誉。当然,杂交水稻研制成功,还得益于毛泽东时代的科技研究体制。屠呦呦的青篙素团队也一样,他们只是指定的负责人,按照上级要求完成指定的任务,换了别人也一样成功。因为那是个必然成功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自觉运用共产主义理论进行实践又不在一个层次上。没有那个时代因素,他们只是平常人。然而,遇到了这个好时代,是人家的运气,而且没有个人的积极探索努力,一样无法成功。所以,从国内来说,其他人不能夺走这个名誉。

从国际上说呢?有人说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袁隆平的首创。在国际上,美国农学家琼斯于1926年首先提出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理论。日本学者则在1917年就发现了野生不育系,并于1968年培育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但是,美国提出水稻有杂种优势,但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不是水稻独有,没有特殊意义,而且没有落实出成果。日本的杂交水稻效果不好以失败告终。坚持研究并成功的是中国的袁隆平。而且,与共产主义理论不一样,杂交水稻理论技术属于自然科学,美国日本对我们是保密的,袁隆平也无法借鉴,只能自己探索。所以袁隆平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实至名归,也得到了举世公认。

好,今天先谈这么多,余下的以后接着谈。错误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国际战略论坛文章推荐:

关于袁隆平是否研究和推广转基因问题的疑问

关于袁隆平是否为转基因推手的一个关键证据分析(上)

关于袁隆平是否为转基因推手的一个证据分析(三 )

令人震惊:世界上所有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青山遮不住:毛主席不是“有错误”,而是洞察力超凡出众,“有远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在哪里?——纪念毛主席诞辰127周年

建党百年之际,如何历史地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