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秘三国时天府之国百姓的生活水平,你敢穿越过去当农民么?

2017-06-09 洪与 写乎

推荐:《本草》植物志之芍药: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

 小编提示:点亮文末的大拇指,给个赞,也是对作者的鼓励。

文/洪与

【作者简介】洪与,男,汉族,四川苍溪人,大学文化。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作家文汇》特邀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青少年文学导师。因致力于监狱文学创作,被誉为“新监狱文学”领军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监狱三部曲:《敌人》《监狱长》《AB门——贪官的后半生》;长篇小说《大国相——蜀汉丞相诸葛亮》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优秀作品奖,被列为全国农家书屋采购目录。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三国志》记载了一件趣事儿:“文帝在东宫,当从洪贷绢百匹,洪不称意。”

曹洪与曹丕啥关系?亲叔侄呢,何况曹丕还是太子,借一百匹绢,曹洪居然不干。

先来说说天府之国。

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史记》中称“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其后,天府之国之美誉累见于正史、野史和历代文学作品中。唐代李白更是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其实,天府最初的意思是一种官职,《周礼》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何谓守藏?“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还不是一般的宝贝呢,几乎相当于镇国之宝才能入列。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天下对天府之国的赞誉和羡慕。

诸葛亮对刘备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那么刘备入蜀后,百姓生活究竟过得怎么样呢?

战乱年代一个共同点是货币混乱,当政者为了掠夺战争资源,不遗余力地搜刮。魏蜀吴的货币可谓惨不忍睹,曹魏铸小钱,刘备铸铸值百钱(大额货币),而东吴更是铸大钱一当五百。

不管小钱还是大钱,同样多的铜就可换取百姓几十倍的物资或者劳务。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好处不仅如此,让本国货币贬值,也是经济战的一种。三国尽管处于敌对、战争状态,但民间的,甚至官方的贸易一直没有断过。在铜本位的经济体制中,一枚当十重量的铜币被铸作当百倍甚至千倍面值的大钱,竞相贬币值以防本国货币流失。

但是这种做法,最终无疑是自掘坟墓。好像我们的记忆里还有残存有类似经历,或者说你曾经也被这么伤害过。

所以,百姓要生存,不得不以物易物,或者舍去货币而变换一种等价物。

其实,曹洪不是不干,按照今天的话说,借钱可以,但是借绢不行。这说明什么?钱不值钱啊,连曹丕、曹洪这样的人物都不看好当时的货币,普通百姓能相信吗?在战乱或者饥荒年代,一般人有贱金钱贵实物的心理,这样一来,金属货币在民间反而流通不畅,而非金属货币盛行,如丝织物、谷物、食盐之类。

还有个事儿,“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三国志》)当时就是去行贿,拿钱不好使,哪怕是真金白银、甚至珠宝。想升官成牙门将?拿绢来;想当100人的队长?拿绢来。

这里要说明一下,三国时衣服材料,一般为丝、麻、葛等织成的,档次分别为锦、绢、麻衣、葛衣。绢这种丝织品,几乎代替了货币,出行、借贷、婚丧嫁娶、甚至军用物质,大都用绢来衡量。

《晋书》中记载了胡质给他儿子路费的事儿:胡质的儿子胡威从洛阳(一说是许昌)到荆州区探望他,儿子呆了十余日。向他告归,他给绢一匹,作为旅途上的盘缠。

胡质当时襄阳任荆州刺史,从洛阳到襄阳路程有400多公里,考虑到当时的路况,单程一趟也在一月有余,一月左右的口粮为一匹绢。

那么一匹绢究竟能换多少粮食呢?

当时的成年人每天5到6升口粮,单程一趟就需要1斛多的口粮。可见三国时期绢和谷的比价与东汉时的1:2应该没有太大差距,说明绢的价值比较稳定。

必须要找到一个等价物,上面不是说绢几乎代替了货币,用绢来作等价物,不行吗?为了更直观,我们还是采用米吧。

汉代计量换算大致为: 1斛 = 10斗 = 100升(古) ;1斛=13.5公斤;汉大亩 = 0.69市亩;汉小亩 = 0.29市亩;魏亩 = 0.75市亩 (蜀和吴都用汉大亩)。这个数据来源于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上)》

《汉书·食货志》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汉小亩)”。5口之家去除2个服役外,最多2个劳动力,耕地能力折合42汉大亩,大抵可把20汉大亩视作当时青壮年劳力的平均耕种能力。

产量呢?

《华阳国志》载:“绵竹县,刘焉初所治。绵与雒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十五斛。”

刘焉时期就这个产量,蜀汉时期也不会低于这个产量。诸葛亮治蜀期间,很重视都江堰的维护与管理,专门设“有堰官,发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 (水经注)。就按照最低产量来算,每市亩产量也有587市斤。

一户农民(也按照5口之家计算)种上等良田40汉大亩,一年大概收入多少呢?取亩收20斛为常值来计算,一年可得10800市斤的谷,折合米约5400市斤。

五口之家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多少呢?

当时的人一天最少也要有5-6升粮食才能温饱。一户5口人,折合0.25斛,6.75市斤,一年需要约2464市斤米。

别急,还有税收。

田赋,正史上没有记载东吴合蜀汉的田赋情况,但肯定有,至于多少,只有参照魏国的田赋。

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

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刺激生产有积极的作用。不过,别以为魏国农民就好过,曹操在北方是大规模实行屯田制,屯田制下有耕牛的跟佃农除了要交1%的税外还要交50%的地租,没耕牛要多加10%。

那时候的牛,是国家战略物资,都是官方管控起来的,至晋初,种牛每头之价,竟约值谷二百斛。那么,三国战乱时候肯定还高于这个价格。

其实曹魏大规模屯田,才是朝廷粮食的主要来源。所以,田租可以祖略按照一半计算。曹魏的赋税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郡县编户征收的田赋与户调,一种是对典农部民(屯田)与士家征收的租赋。

那么我们按照地租一半计算,免去什么“绢二匹、棉二斤”这些税赋,蜀汉一户农家的基本支出为: 5400-2700-2464 = 236(市斤)。

看看吧,一年到头,余粮只有236斤。这236斤,估计仅仅够来年的种子。

这里还有一个前提:这还要风调雨顺,没有婚丧嫁娶,没有大病。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前提:不吃盐巴,不吃肉食,不置办衣服,不添加农具。

就这般,你敢穿越过去当农民么?

还没完呢!

生活必需品盐、做衣服的布料等等,你总得要去集市买吧?

去集市,那就要交关税,各地的关卡多的是,路过要缴税,东吴还有酒税、渔税、渡税、限米税、算缗钱,曹魏则连胡椒粉都不放过,弄了个胡椒税。

说明一点的是,关于蜀汉的关税和杂税,正史没有记载,没有记载并不等于没有,陈寿在《后主传》一语道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但是,陈寿可是南充人,土生土长,他肯定知道蜀汉的税赋情况,为什么不记载下来呢?要么真的没有,要么还比曹魏和东吴还重。还有第三种可能么?

另外,蜀汉向少数民族征税,估计这个税率也不小。难怪南中地区一直不稳定,动不动就反叛。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诸葛亮传》

“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後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从其豪帅於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於时费用不乏。”《三国志•李恢传》

从这两则记载来看,基本可以断定,蜀汉朝廷对南中等少数民族就是明目张胆地掠夺,只要是与战争相关的战略物资,全部充公。

但是,当权者却很奢靡,蜀汉另外一个托孤大臣李平(李严)被贬为庶民后,在梓潼过得啥日子?“今虽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就是今天的土豪,相比较也是相形见绌。

真应了张养浩的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敢穿越过去当农民么?)

 小编提示:点亮文末的大拇指,给个赞,也是对作者的鼓励。

《写乎》微信号hongyupt

历史文化类投稿邮箱:499020910@qq.com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小说散文类投稿邮箱: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编辑:洪与、邹舟、杨玲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请点击“原文阅读”可阅读新华文轩推出的数字版监狱三部曲之《敌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