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张涛 撰稿/姚小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201b7w0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噫吁兮,危呼高哉。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这首由川剧唱腔演绎的《蜀道难》是诗仙李白所写的著名诗歌,它真实的再现了“天府之国”——四川盆地与外界的沟通艰难。
素有“九州之险”称号的秦岭,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它使天府蜀地北上,高峰阻隔,险峻迂回。《史记》中曾说:“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华阳国志》也有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始为飞阁,及通行道。”蜀道的难,让历代人辛苦辗转;蜀道的难,孕育出古时川西北涪江水运的发达。涪江水运似水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涪江流域悠久的文明。千里涪江沿岸,曾经众多繁华的水码头上,常泊船数百艘,绵延几公里,四方的客商云集。宋代状元苏易简就这样描写过涪江夜行船:“清流深夜渡,候吏戴星迎。两行蜡烛泪,一叶彩舟轻。”
重庆市合川区是千里涪江的终点,更是其新的起点。它作为连接涪江与长江中下游的枢纽,为涪江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怀,让这条发源于岷山冰川的文明线,滚滚东进,融入大海!
放眼涪江河畔,一张水运、公路、铁路、航空“四位一体”、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的立体交通大网络日渐清晰。
天堑变通途,涪江两岸人世代期盼的“蜀道难”变为“蜀道通”已经成为现实。水路、陆路、航空的通达,不仅仅方便人们出行,也成为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的促进了封闭的“盆地经济”向“开放经济”、传统发展方式向现代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会五达,是今天涪江流域立体交通网络的关键词。通达的涪江,必将带着千年的积淀,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地融入到世界现代文明的洪流中!